城市猎人 发表于 2010-12-16 20:35:01

化石情缘兄我忽然想起你说的第四点:看实物标本照片(2),从地上一把毛刷比例看,印痕如此之密度,不用食肉恐龙追,只要一伸脖就能把幼仔叼到嘴里。
你看它们足迹在一起并不代表它们是在一起的或很近的,也许是植食恐龙在前跑,过了一分钟,食肉的才追过来。脚印在一起了,但其实他们相隔还很远,是不是这个道理?

虫见我心 发表于 2010-12-16 21:48:46

左山岭老师好!
看到您的帖子,心情真的十分激动!因为我最喜欢的学识文章就是这种有血有肉,真实客观的一线实地报道,真的是感同身受一般。好!真好!{:3_59:}
钦佩、羡慕、敬仰的话我就不多多言明了,总之,此文可入我心!:loveliness::victory:
(另:之前,我也有化石情缘老师所提困惑,经您细致的讲解,已基本明悟;只有追击一说的具体时间,还有些小想法。1.会不会是偶然的足迹重合:因为可以产生足迹化石之地,有其特殊的地质形成条件,保存当时任何物体踩踏痕迹的时间是否会相对较长呢?如、一个星期或是一个月甚至几个月。2.是否出现过短时的单一性呢?如长途迁移时,特殊环境下,土地产生了痕迹影象遗留现象,使原本较大的移动痕迹消逝在岁月中,而独现落后“大部队”的几簇足迹呢。3.这个问题的源头来自于第二个问题的基础上,就是当时的行动顺序会不会是我们最不可推测出的,是在特殊自然灾难或是环境下,植食恐龙是跟随肉食恐龙奔跑逃生的方向撤离呢?)
但,不论是何种原因,就左老师这么重大的发现而言,真的是太让我欢欣鼓舞了;喜欢,超级喜欢!希望可以通过科学严谨的事实证据,为我们带来超越远古的惊鸿一瞥,如果可以窥视到瞬间的远古神秘,此生已是无憾了。:handshake

caoliang71 发表于 2010-12-16 22:35:59

功夫不负有心人,祝贺左版!:victory:

城市猎人 发表于 2010-12-17 08:49:33

我来回答一下虫见我心的问题:

   恐龙足迹化石的形成条件是相当苛刻的,在我国只有很少几个省没有发现过骨骼化石,但是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的省份却是屈指可数。
    足迹化石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在河边或湖边,地面的干湿程度合适,太干没有痕迹,太湿足迹会模糊或消失。第二有了足迹后,要有一段时间的干燥期,以使足迹坚固,这期间遭到破坏也无法形成,第三,在足迹干燥后发生地质变化,迅速把足迹掩埋,然后经历一亿多年的沉积高压等地质作用,陆地抬升,有湖变山,在经过无数年的风化得以出露,才能展示在我们面前,幸亏我们是化石爱好者,才能把这些足迹发现认识并且让他们进入专家的研究之列。这既是足迹的幸运,也是我们的幸运。

    我想当你了解了这些,你的那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了吧。

城市猎人 发表于 2010-12-17 08:52:34

另外这第三地点的足迹不是这孤立的这一块石头,东西延续出露的还有其他几个点,是一个层位的,那么没有出露的,上面还有被厚厚的岩石覆盖的下面有没有,我想同一层位也会是有的。

城市猎人 发表于 2010-12-17 09:03:21

本帖最后由 左山岭 于 2010-12-17 09:05 编辑

这个三趾形食肉类恐龙足迹是我们根据足迹之间的步幅距离,在泥土里自己清理出来的,大家可以看到清晰的锋利的爪尖。

城市猎人 发表于 2010-12-17 09:10:27

另外在现场这个食肉恐龙足迹一共连续出现4个,步幅一致,但是能很明显的看出深浅,这个我们清理出的最深,最上面一个足迹只是很浅的,这明显是在有湖边离去,是这里的水吸引了恐龙,湖边是他们生存的乐园。

meikun 发表于 2010-12-20 06:31:20

民间爱好者的发现,楼主很强大,我顶:victory:

酋长 发表于 2010-12-21 18:52:04

大发现啊:victory:

linyi 发表于 2010-12-22 08:32:35

这个帖子火呀 越看越收益

青飞 发表于 2010-12-23 06:42:58

赞赏唐老师的探索精神

青飞 发表于 2010-12-23 06:43:16

兄弟佩服之至:handshake

职业农夫 发表于 2010-12-25 10:45:54

左山岭是我的网友

linyi 发表于 2010-12-25 10:48:36

也是我的网友;P

冰封之火 发表于 2010-12-31 16:57:31

好运气~好智慧~!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左山岭(唐永刚)发现马陵山恐龙追击战足迹群引发社会各界极大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