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石翻高价,利润空间引来不法分子
一块几年前只卖几百块的鱼类化石,现在动辄就要大几千块。如今,化石收藏越来越大众化。
昨天上午,由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主办的第四届"化石鉴赏大会"吸引了众多化石收藏爱好者,大家纷纷拿出家中珍藏的化石,请专家鉴定真伪,评估价值几何。
有专家称,民间化石收藏日渐升温,由于中间利益空间巨大,也引来不少不法分子。
化石收藏渐升温
来自浙江金华的艾先生是当天活动最"积极"的,他前天下午就带自己的"宝贝"到了南京。"我在网上看到消息就立即赶过来了。"据艾先生介绍,他手上的几块化石都是爷爷传下来的,家里人都很珍惜,但一直不知道是些什么。
艾先生一"亮宝",就不同凡响--不光个头大,而且一看就很有"来头"。南京地质古生物所专家沈炎彬经过研究鉴定,认为全都是化石。"他的化石质量很不错,一看就知道是脊椎动物的化石。有几块可以确定的是鹿化石。还有一块不能确定,但从特征上看,有可能是狐狸的化石。这些化石的'年龄',初步估计为几十万年。我们建议他可以去北京的古脊椎研究所再详细鉴定一下。"
另一位来自南通的民间收藏爱好者带来一块洁白如玉的化石,在灯光的照耀下能看清疑似树木年轮的线条。据他介绍,这块化石是上一辈留下来的,一开始也不知道是什么,后来找行家看了一下,说可能是非常珍贵的木化玉。不过,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名誉馆长孙卫国给出了最终结论:这绝对不是木化玉,因为从切面上看根本看不到木纤维,也没有维管束。
听了专家的解释,这位先生有点傻眼,因为这块如果确定是木化玉,可以说是价值连城,但结果却不是。好在专家最后给出的结果不至于让他太失望。"这块应该是砗磲的化石,也是不多见的,值得好好收藏。"砗磲是一种生活在热带海域的大型双壳贝类,因其贝壳表面有几条很深的沟,如同车轮压在泞泥路面上留下的车辙,因此得名砗磲。最大砗磲的壳长可达2米,重量超过200公斤以上,寿命可达百年左右。砗磲的种类较少,全世界共发现6种,现已列为世界稀有物种加以保护。其中库氏砗磲是我国的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我国的海南岛、西沙群岛、台湾均有分布。
警惕假化石坑人
在昨天鉴赏会现场,好几位化石爱好者的"宝贝"被专家无情地判了"死刑",其中透露出来的一个现象也很令专家们担忧,"随着民间化石收藏热持续升温,现在有很多不法分子用一些假化石蒙骗爱好者,这一点值得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冯伟民不无担忧。
手里拿着一位市民送上来的贵州龙化石,章森桂只粗粗看了一眼就断定是假的。"骨骼太细致了,连尾巴上的骨节都很清晰,这太不正常了,我估计是照着模型刻上去的,然后用油漆刷了一遍。"据章老介绍,"贵州龙产于贵州,当地有很多工艺品市场专门做这些化石工艺品拿出来卖。稍微懂点的,买一块大概也就几十块钱,拿回家当个装饰品也还不错;如果是个不懂的,很有可能被对方骗。"
据一专家介绍,目前民间收藏化石的热度持续升温,已经引来了不法分子,"比如盛产于辽西地区的鱼类化石,最近几年涨幅就非常大,一块1.5亿年前的原白色鲟化石,价格已经由当初的几百块涨到了大几千块,涨了十几倍。中间有很大的利润,很多不法分子现在都盯上了化石这一块。"这位专家告诉记者,"平时我们也经常帮一些爱好者鉴定化石,发现了很多假冒的赝品。制造假化石目前刚刚抬头,有关部门必须重视起来。"
鼓励收藏有利于保护化石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的李风华认为,根据现行法律,除了达到类似三级以上文物价值的古脊椎和古人类化石,普通化石交易是完全合法的。哪怕是三级以上的文物,能说明来源,出于民族利益考虑,只要不走私到外国,国内的自由买卖也不违反文物保护法。 所谓“非法贩卖”顶多是为数有限的海关走私案,和国内市场毫无关系,无需大张旗鼓给人误导。 业内人士认为,很多正规科研机构的研究学者看不惯拿化石赚钱,但这是误区。收藏者都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花了钱的东西一定会珍惜,这更有利于化石的保护。并且,除了正规科研机构,就不允许民间力量参与化石的研究? 至于发掘和开采,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争取让更多的开采者掌握科学的开采技术。如果从利益的角度去考量,没有哪个开采者不愿意自己开采的是质好价高的化石。这是不争的事实。 建立一些精品保护区,给子孙后代留点大自然的恩赐,那是我们这代人应有的觉悟。但我们急需正视的是,有关部门不停整治,而广袤土地上的化石仍在源源不断以各种方式出土并走向市场。在许多普通老百姓觉悟还达不到理想高度的时候,如何尊重客观现实,尽量争取把挡不住的出土化石的损坏降到最低程度,并推动相关知识的普及,推动民间化石收藏的有序发展,这才是当务之急。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