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瓷奇石 发表于 2016-12-6 16:34:20

藏瓷奇石——奇石鉴赏与美学关系~

本帖最后由 藏瓷奇石 于 2016-12-6 16:40 编辑

   



    有人把奇石称为艺术品或天然的艺术品。这种称呼是不了解自然美与艺术美、自然物与艺术品的区别,认为任何东西,只要归类于“艺术”或“艺术品”的范畴,就能抬高其身价,就能提高收藏者、欣赏者的品位。这种观点是有意把人类的审美范围局限于艺术品这一小天地之中,否认自然之中和社会上众多的美好事物的审美价值。不愿意承认母体(自然界)美和原创(奇石)美。


   母体美和原创美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内涵,是艺术品的母体,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艺术品永远表达不完的东西。奇石是天生地造的,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人工加工的痕迹;奇石是纯天然的观赏品,是大自然的原创之物。奇石的观赏价值是奇石的自然美,即形式美。其美的形式是由自然因素创造出来的。人们只能根据奇石的形式赋予其内涵(即主题思想)。艺术品是人的头脑中先有主题思想,然后按照主题再加工创造出表现内涵的形式。

      奇石是先有形式,后有主题,主题是人们根据奇石的天然形式附加上的内涵。艺术品是先有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由人通过所谓的艺术手段创造出来能够表现这一主题的形式,主题和形式都是人有意创作的。美是感性的,审美必须有具体的审美对象。审美对象的美是由其具体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理性的东西,概念性的东西,如数学公式、物理定律等等科学的东西,都无美与不美可言。
   奇石的美,就是形式美,抽象的形式或具象的形式都必须要有“象”。艺术品是人为创造的,其中写象容易绘神难。奇石是大自然生成的,其中似与不似的东西多,成象的东西少,能形成具象的东西更少。因此,有人把用来鉴评艺术品的框框强加在天然奇石的头上,提出了贵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标准。这一标准也只是说说罢了,根本没人相信。事实上,好多奇石珍品都是具象的东西。如一块名叫“中国心”的中国地图石和名叫“回归”的香港地图石不光像,而且非常的“具象”。不光地图石像,其他如人物肖像石、花鸟形象石,表现动物、山水的奇石也是形象越逼真越有价值。大自然就是这样,它给予人们的奇石与世上的事物形象巧合的太少、模糊不清的多。当然,是越少越为奇,越奇越珍贵。成千上万模糊不清的东西能珍贵吗?

   抽象不等于模糊,奇形怪状不一定要像什么才美。这些东西,只要意境好,有欣赏价值也都是好东西,也是值得收藏的珍品。刘勰曾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笔者认为“赏石则情意在于石”。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可见的,是欣赏者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东西。不是幻想出来的虚无缥缈的幻觉。悟性也许在理性思维中对人有所帮助。但在审美过程中多用些感性,千万要少用些悟性。南朝画家范稹云:“形存则神成,形谢则神灭”。形与神是相互对立而统一的,是相互衬托,相互张扬的。形是客体,神是内涵。鉴定奇石的关键在于石的形体。“形”愈完美,其神的内涵愈丰富。

   美是什么?“美是善”、“美即真”、“美是仁慈的使者”。美学家把美提高到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统一的精神哲学的高度加以审视。主、客观的统一,是指客观世界中的形式实际上存在着美。欣赏者看到的是奇石本身实际存在着美的因素,才能引起美的感受。而不是欣赏者的美感导致了奇石美的产生。
   人性中有着爱美的显著特征,赏石就是追求一种自然的美、朴实的美、原始的美。从而感受美的形式、美的色彩、美的韵律。美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藏瓷奇石——奇石鉴赏与美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