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金融•钱币专利》1994年4期和1995年2期由杨敬民老师和王刚老师分别撰文介绍了马纹铜币。为了对马纹币做深入探讨和研究,笔者把几年来研习马纹币形状、称呼、源流和作用等有关的周边材料,介绍给爱好同道者,以便达成共识,携手解开马纹币之谜。《中国钱币》2002年第1期介绍了黑龙江省克东县发现“万贴货泉”一文,文章中介绍了嘎啦哈形状的辽代货币。万贴货泉与马纹币在型制上都类似于嘎啦哈,本文就嘎啦哈谈一下,文中有不确切的地方,恳请师长与同道给予指正。! i6 B, d7 O& \
一、 形状、称呼和源流
( X5 O9 i" Z( A! \1、形状
% ?+ D9 i, f) B' T/ O9 A嘎啦哈是后腿位于小腿骨和蹄骨之间一块骨头称距骨。一只羊有二块距骨,每块距骨的凸面朝前,内方;凹面朝后,外方。取羊的距骨与猪、牛、马的距骨做了一下比较;羊的规整,猪的稍长,牛的粗糙,马的长大。奇蹄和偶蹄动物都有。, Q6 m) r/ K: G* V- P4 H
2、 称呼# W6 E5 E: ^5 q" J* s9 V3 n
羊距骨接近四方形,蒙古族人称嘎啦哈(读去声),蒙古族地区的汉人称嘎啦岔或嘎岔;北京地区人称拐或羊拐,天津地区人称子儿或子,山西、陕西人称平儿或平。各地区对羊距骨称呼略有不同。
# F- d% t* Q; y! c3、源流( V3 g" m" D V3 u/ G
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有汉朝时期的铜质嘎啦哈,与羊的骨质嘎啦哈型制一样。从冶铸分析,铜嘎啦哈是依据骨质嘎啦哈实物用二块石范铸造,两块石范分别刻有嘎啦哈模型,这是由铜嘎啦哈的铸造痕迹,即分型面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历博的展品没有介绍铜质嘎啦哈的用途,铜嘎啦哈上也没有人为的钻孔。如何来携带呢?
7 p( I4 i, F6 a! s考古材料介绍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塔布敖包石彻墓,出有一只骨质的羊嘎啦哈,是夏家店上层文化,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另外,羊嘎啦哈上是否有人为的钻孔,材料中没有介绍。
* Q& Z& w7 g2 i: J/ v! C5 i' N0 a5 @8 v a% e; W6 l2 g" {) A# n
仅从春秋战国时期羊嘎啦哈到汉时期的铜嘎啦哈再到辽代的万贴货泉和马纹币来分析,两者型制基本相同,材质不同。
( Z5 `7 _# j7 o* u5 ?二、嘎啦哈的四个用途0 `) O8 ]7 ]7 ]/ {9 o3 H% X
1、占卜工具' W0 t! ~$ ^! _9 j
a.羊嘎啦哈的四个面,分别称做坑儿,包儿,针儿和鱼儿,有的地方把针儿的一面称做板儿,四个面的称呼略有不同。有材料介绍说这种叫法来自古代巫师。0 P4 f0 Y9 h& |2 m2 R3 a
1997年秋季,随朋友去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白音它拉草原采风,见到当地一位老萨满(北方草原的一种原始宗教,该教的头称萨满,蒙古族人有信奉萨满教的,现在萨满教面临绝迹),手捧刚刚宰杀的羊嘎啦哈在做道场,头束彩带,身披响铃,前后胸挂铜镜,边跳边唱。据介绍这种“活取”的羊嘎啦哈在占卜时很灵验。现在草原牧区还有人用嘎啦哈进行占卜。笔者仅知道嘎啦哈能用做占卜工具,如何来使用,不精于此道,还望精于此道者指点迷津,以便从另一个侧面为解开万贴货泉与马纹币之迷增加新鲜材料。+ e$ C" i |- J5 _% T, {$ @/ ] G
b.在一枚铜嘎啦哈上发现有“米”字纹的符号,在嘎啦哈实物上称作“板”或“包”。有材料介绍这种“米”字纹符号也与古代占卜有关,以后又发现一枚辽代时期的符咒文腰牌,上面也有米字纹,由传承来看,这种有米字纹的铜嘎啦哈与古代占卜术确有渊源关系。$ |/ j3 q6 A+ `1 t
c.笔者依据米字纹嘎啦哈形状,又找了一枚型制近似的铜质嘎啦哈做了抛掷试验。结果是米字纹的一面和米字纹相背的一面出现的次数最多,其余二个面几乎不出现。这与羊嘎啦哈和铜质仿嘎啦哈四个面都能掷出来,在占卜的术语上是不同的;占卜的方法也是不同的。从型制和重量来看,这种米字纹嘎啦哈存在变型和减重,在断代上要晚于历博汉初期铜质嘎啦哈。那么马纹仿嘎啦哈也存在变形和减重,是不是西汉初期的东西,这是其一;其二马纹饰是北方草原马背民族的主要标志,是否也充当过占卜工具,或者用做与马有关的占卜活动,待考。现在又发现了辽代的万贴货泉,形状也似嘎啦哈。但是,属于单面型铸造。" l2 N' w5 @& R% k+ L l8 X6 L8 M: ~" E
2、礼器9 n( P; g( q& @6 K2 M+ u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孤山子乡政府后院有一处人面像岩画。岩画是磨制的,形状似嘎啦哈。在该地区还发现有用嘎啦哈制做的人面像。北京红山文化研究所在因特网上发表了一枚刻有人面像的骨质嘎啦哈。经询问是红山文化晚期物,距今约四千余年。与岩画的人面像很相似。骨制嘎啦哈人面像是赤峰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东西。考古材料报道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年代距今约四千年。在嘎啦哈的上部钻有一孔,分析是做为悬挂用。以后又见到二枚嘎啦哈,一个是牛的,一个是羊的,年代是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距今约二千五百余年,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东西,牛和羊的嘎啦哈上各有一孔,也是用于佩带,上面没有人面像。此后又发现有白玉材质的嘎啦哈,上面也有一孔,用于佩带。上面介绍了用于佩带的有人面像和几枚无人面像的嘎啦哈,归到礼器类当不致有误。这些骨质嘎拉哈是用于祭天礼地的牺牲,嘎啦哈是敬神后的圣物。 , _0 S2 d5 I2 F" {1 u) l% \
3、货币( {7 x# C0 M/ }4 _9 z9 f9 E
从历博的展品和已经见到铜质、骨质和石质嘎啦哈分析,都充当过礼器和占卜工具。从目前见到的形状不等,重量不一的铜质嘎啦哈来看,以及杨、王二位老师就货币的看法来分析,有可能这种马纹嘎啦哈就是当时一种大面额货币或叫做铜铤。是否为汉武帝时期的白金三品马纹币,材料尚不充足,有待于新材料证实。
/ h7 z9 M" l2 a% l内蒙古考古所李逸友先生在《中国钱币》1994年1期报道了1990年元上都遗址南砧子山34号墓内,出有一枚铜质嘎啦哈和一枚铜质天下太平钱。嘎拉哈是与货币有关系的。另,这种铜质嘎啦哈属于草原骑马民族器物,同时也把铜质嘎啦哈的下限年代延伸到元代。
7 N0 R" c/ z5 X2002年《中国钱币》报道了黑龙江省金光龙先生收藏的契丹文书写的“万贴货泉”铜质铤状货币,形状为嘎啦哈样式。由于“万贴货泉”的发现,为辽代货币型制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同时也为铜嘎啦哈是大面额货币增加了一个佐证。但是,这种大面额货币如何使用和流通,根据手头掌握资料分析,这种铜质嘎啦哈最重的近200克,最小的仅6克,是否用于称量货币,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4 F# K$ m" b1 y% Y5 l) N4 e/ `
4、玩具
' \. E }5 R5 F( ]! o6 S. U1 ]3 ~) Q现在有许多孩子玩一种类似嘎啦哈的塑料玩具,积分制。玩法是用一个小球和几个嘎啦哈,边抛小球边翻动嘎啦哈的四个面,以积分高者为胜,也有用猪或羊的嘎啦哈作玩具的。有材料介绍,这种玩法源于元朝妇女和儿童。
5 _6 z2 S9 y( s: r: H. g三、辨伪
- d! m' A) s) ~2 m5 Z8 ^2000年6月去北京报国寺参加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主办的第七次全国钱币活动日,发现有马纹饰的铜质嘎啦哈赝品面世。由于作伪者没有很好的研究过嘎啦哈的几个用处,只是从型制上来仿制,铜质和锈色还可以蒙骗收藏者。以下就见到的赝品嘎啦哈谈几点个人想法。供收藏家参考。
& v F: `' ` V* `$ X1、从重量上分析:赝品马纹饰嘎啦哈超重,这是与燕山南北已经发现的马纹饰嘎啦哈相比较以后,得出的结果。7 @" n8 C" V C3 @) l' z& P
2、从形状分析:赝品马纹饰嘎啦哈上的马的形状来自大画家徐悲鸿大师手笔的翻版,不是马背民族大写意的马纹饰画法。. ?6 e* X9 h2 }
3、从冶铸分析:赝品精正,真品粗犷。赝品是翻沙冶铸,而真品是石范冶铸。
# y2 ]: B _8 C/ G3 D. I; M6 b0 `0 s4、从型制分析:真品嘎啦哈的大小,形状各有不同,最基本的都保留有一个古代宗教内容的“坑儿”面,而赝品没有,这是作伪者没有注意到的地方。
- U5 _/ [4 Y6 r, D1 z1 t5、从铜质和锈色分析:真品嘎啦哈的铜质有杂质,并且发红,赝品嘎啦哈的铜质发黄,杂质少,类似藏家称呼的精铜。真品嘎啦哈的锈色为贴骨锈,红斑绿锈给人一种美感,而赝品嘎啦哈的锈色发浮,是出于盐碱洼地的那种锈色。
" R: t2 e" M& |7 S7 H6、从产地分析:铜嘎啦哈多出于内蒙古大草原及相邻地区,是马背民族的产物。
' ^; i! h; e! M K7 I& e* \' ^6 [以上从重量、形状、冶铸、型制、铜质和锈色等方面,提几点看法,供藏家参考。8 m9 x2 T, S8 i( ?( _) W
四:综述2 I0 m4 h! @, Y$ D
以上就嘎啦哈的源流,用途和辨伪叁个方面,说了个人的几点认识,对马纹饰嘎啦哈曾充当过货币或铜铤,笔者是持赞同态度的,相信随着考古材料的相继面世,肯定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的。
+ X; z: J0 Z* n5 a* ~2 M结语:本文在研习期间曾受到赤峰市博物馆刘素侠老师,赤峰市巴林右旗博物馆韩仁信老师,赤峰市农牧学院几位师长,赤峰市地方志白金生同志,中国历史博物馆宋兆麟老师和几位泉友的支持和帮助,一并表示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