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石磬
中国的石磬磬,为打击乐器,在原始乐舞活动中,人们常把自己装扮成狩猎的对象或氏族的图腾,击石和拍歌舞。以祭天地山川和祖宗先帝。《尚书•益稷篇》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即是对先民敲击着石磬,举行大型宗教歌舞场景的生动描写。
磬,分单悬的特磬和成组使用的编磬两种。周代及以后,编磬多与编钟配合使用。特磬出现的时间非常早。据《中国音乐大系•山西卷》记载,目前发现并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测定,年代最早的是一枚距今4300—4400年之间的龙山文化中早期的特磬。该磬于1987年秋在山西五台县阳白村一处遗址发现,现藏忻州市博物馆。阳白特磬利用浅灰色板岩打制而成,平面近于不等边梯形,整个形制虽较规整,而且作为磬的鼓、股已分明,顶部也有悬孔,已具备石磬的部分主要构成要素,但与后世定型的石磬相比,显然尚有较大区别,只能说仅具雏形而已(图1山西卷11页)。
磬,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标志物。这一点,我们从山西省襄汾陶寺遗址中,只有一些大型墓用磬(凡有鼍鼓、土鼓、蟠龙纹彩陶盆的大墓皆有特磬),中小型墓不用特磬的情况中,可以十分清楚的看出来。陶寺遗址,为尧都故地。其大墓,当为尧舜时代帝王之墓。
目前所出龙山时代最大的一枚特磬(也是有史以来所出最大的一枚),系青石打制而成,通长138厘米。具体出土地点、时间不详。1956年在山西代县展出后转拨大同博物馆收藏(图2山西卷18页)。目前所出编磬中最大的一枚为74.6厘米(图3阳信县西北村战国早期编磬13件。山东卷165页)。
特磬中被定为国宝的,为1950年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枚虎纹石磬。该磬为灰白色石灰岩切割磨制而成,正面双线浅刻虎纹,虎身饰云纹,雄健威猛。被称为商代磬王。与1973年殷墟小屯村发现的另一枚龙纹大石磬合在一起,堪称商磬双壁(图4北京卷19页)。
磬之所本,或曰原型,未见论及。我的看法,当系仿鱼而来。远古先民,渔牧获食,鱼,是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因此仿鱼制磬,自然亦情理之中的事了。你看现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的晋侯邦父墓七号磬(图5山西卷26页),不是活脱脱一条鱼的形象吗?
先周之磬,皆特磬。至西周,编磬出。编磬之枚数,似无定制。偶数奇数皆有。目前考古发掘所见,三枚、五枚、六枚、七枚、八枚、九枚、十枚、十一枚、十二枚、十三枚、十四枚、十九枚都有。但最少为三枚,最多为十九枚(此十九枚为1991年西安北郊范南村92号墓所出,现藏西安市文物管理处,属西汉前期物,纯属明器,与实用器入葬者有本质区别)。据郑州古玩城一开店者讲,他卖过一套21枚的编磬,最大的一枚长近一米。如属实,当为枚数最多、尺寸最大的一套编磬。
磬之形制,基本为扁平状上折下弧之曲尺形。但也有扁平龙首曲尺形、曲尺夔龙形、马鞍形、如意形、圆釜形的。扁平龙首形的为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战国铜磬(图6北京卷23页),扁平夔龙形的为现藏西藏博物馆的清代和田黄玉磬(图7新疆卷),扁平马鞍形的为现藏运城市博物馆的战国时期的铜磬(图8山西卷),扁平如意形的为现藏运城市博物馆的明清时期的铁质“泗滨浮磬(图9山西卷43页),圆釜形的为现藏武当山宫观的明清铁磬(图10湖北卷83页)。这些异形磬,皆为磬之变体且多为寺庙用器,不为主流。
磬多素面,有纹饰者极少。但有纹饰者皆极精美、极宝贵。如前述商代双线浅雕龙、虎特磬,战国龙首铜编磬,还有现藏湖北省博物馆的江陵楚墓彩绘石编磬(图11湖北卷77页),现藏陕西周原博物馆的周原召陈乙区遗址西周中晚期编磬(图12陕西卷17页),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清宫旧藏彩绘玉编磬(图13北京卷26页)等,可谓件件国宝。
磬有铭文者,亦同样罕见。目前秦公一号大墓出土之磬,刻有秦篆290字,是目前已知刻字最多的石磬。
磬之材质,主要为青石;为玉、为铜、为铁(基本上皆为寺庙所用圆釜形器)较少;为陶(图14陕西省西安北郊范南村92号西汉墓陶编磬19枚,为目前见于著录枚数最多的一组。陕西卷23页)、为木(图15湖南省长沙市东郊马王堆3号西汉墓木编磬10枚。湖南卷189页)为硬陶、为瓷(图16.《大越遗珍•鸿山越墓文物菁华》第142第288页。2003-2004年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地出土硬陶编磬18枚、青瓷编磬16枚。又见《2004年中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109页。安阳隋代张盛墓出土之磬,为白瓷,共 枚))者更少且皆为明器。
中国的石磬
磬,发端于龙山文化中早期距今4300年左右的尧舜时代,后经1300多年发展至西周,打制特磬被磨制编磬所取代。春秋战国为盛行期,不仅出土数量多,而且分布范围广。建国以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几乎都有出土。这可能与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簮越者众有关。秦汉仍有使用,但数量急剧减少。先汉之石磬,虽多素面,但古朴大气,神满韵足,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具有令人着迷的神奇魅力。如以上数图所示,还有现藏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凤翔工作站的秦公一号大墓编磬(图17陕西卷19页)。所谓大象无形,大音无声者,良有以也!于磬,可谓大磬无饰乎?当然商代龙、虎纹特磬应另当别论,那是一种虽有纹饰,但纹饰极简单、线条极流畅且张力无匹的大气美。东汉以降,编磬亦几近绝迹,魏晋隋唐宋元及明代,迄今少有墓葬实物出土。有清一代,宫廷复古,但不仅制作数量极少,而其纹饰虽极尽繁缛华丽之能事,但气韵全失,与一堆石片无异,不堪入目。
磬体及磬架各部之名称,周原博物馆罗西章、罗芳贤《古文物称谓图典》266页有线图可供学习,现复制于此(图18)。湖北卷曾侯乙墓专辑251页有悬磬彩图、线图各一幅,256页也有磬体各部称谓线图一幅,也复制于此供参考(图19)。
从曾侯乙墓出土器物看,磬还有木匣盛装。图片胜文字,也复制于此。260页还有木磬槌图,也一并复制于此(图20)。
至此,我们已对磬的起源、形制、材质、称谓及其流变史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来谈最后一个问题,即磬的演奏吧。关于磬的演奏,湖北卷第260页《敲击部位与演奏》一节,有很全面的描述,先抄录于此:
郑司农注《考工记》云:“股,磬之上大者。鼓,其下小者,所当击者也。”山东汉画像石墓所出乐舞图中的击磬图像,晋人顾恺之所绘《女史箴图》中的击磬图像可与郑说印证,说明磬的受击部位是鼓部。编磬出土时座北朝南,各磬之鼓部在北,股部在南,演奏者当席北面南而击。这与磬架怪兽立柱正身的朝向,和整个中室乐器的布局吻合,亦可知记载无误。但是,同样在鼓部,若敲击点不同,其基音和泛音的清晰度、时程的长短都会有所不同。据人耳基音和泛音的感应,结合仪器对磬音时程的分析,可以确定磬的最佳敲击部位是磬旁鼓上角。演奏编磬时,奏者需面向观众席地坐在架后,双手各挚一槌。因磬块直垂,敲击点在侧面,故运槌不能上下起落,而应呈一定斜度。槌与磬的接触时间应尽可能短促,否则会影响其余音;接触面要小,否则会产生较大的撞击噪音,影响音质。运槌力度亦需适中。双槌可以单击、双击、轮击,亦可以由小磬(高音)向大磬刮奏,将槌放在两磬之间左右摇击,还能得到颤音的效果(图21击磬示意图)。
磬音铿锵、清越、明亮、穿透力强;虽音量不及钟大,却不易被喤喤钟声所掩;虽余韵不及钟长,却愈发显得清晰并击发敏捷。以复原磬与编钟试奏,金石和鸣,相映生辉,确如古人所述“钟之与磬也,近之则钟音充,远之则磬音彰”。
三吉堂藏有西周9枚编磬一组(图22),春秋9枚编磬一组(图23),战国11枚编磬一组(图24),刊于此供同好雅君欣赏。诸君如有商或先商特磬欲割爱者,请告而知之,吾当谢而购藏之。
2008年11月11日于三吉堂
补注:磬乃吉祥之物
从元代开始,瓷器上出现杂宝图案。所谓杂宝是指八卦、方胜、灵芝、蕉叶、元宝、珊瑚、火珠、祥云、书画、鼎、磬、角等。古人认为这些东西都是吉祥之物,杂宝纹饰绘于器物的外壁,寄托着先民的美好心愿和期盼。
2009年3月4日 学习:handshake 不知这么收藏这篇博文 回复 2# 拜陶教第一教徒
拜读,欣赏,向您学习!:handshake :handshake 回复拜陶教第一教徒
拜读,欣赏,向您学习!
偶是火星人 发表于 2011-7-23 17:59 http://chnshiq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谢版主肯定。 不知这么收藏这篇博文
江边郎 发表于 2011-7-23 17:48 http://chnshiq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可以复制。存起来。 谢版主肯定。
拜陶教第一教徒 发表于 2011-7-23 20:17 http://www.chnshiq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handshake :handshak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