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方远古文化
来源:主流网-长春日报 作者:张新德 2009-10-26内容摘要:席永杰:赤峰学院院长、教授,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主编《红山文化与辽河文明》、《西辽河流域早期青铜文明》等三部专著。
因记者阅读过《红山文化与辽河文明》一书,当见到此书主编、赤峰学院院长、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教授时,很快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走进他的工作室时,记者突然有了采访他的动机——这里散发着远古文化的气息:靠西墙壁的文物架上和东侧长条案上,分别摆放数件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陶器和石器,工作台上放置正修复的残破陶罐及陶片。因为,这些文物一定会引出故事
席永杰教授(左)向吉林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孙树林介绍采集的文物 研究从采集远古遗物开始
赤峰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赤峰高等师范专科学校,2003年4月晋升为本科院校。研究红山诸文化被列为学院重点项目。
2003年10月15日,赤峰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正式签署协议,共同建立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从此,席永杰教授对于红山文化研究倾注了大量的精力。
赤峰地区史前文化遗址分布密集,有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等重要遗址。其中,小河西文化年代距今8500年之远;兴隆洼文化年代距今约为8200年至7200年;赵宝沟文化年代距今约为7000年至6400年;红山文化年代距今约为6500年至5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市博物馆、翁牛特旗博物馆、巴林右旗博物馆、敖汉旗博物馆、克什克腾旗博物馆等馆藏丰富的文物。席永杰教授多次到各遗址考察,采集远古遗物,参观各馆藏文物,和有关专家学者交流,然后深入探索研究。
赵宝沟文化石耜 在工作室,席永杰教授拿出两个小玻璃瓶,给记者看瓶内分别装着的已炭化的谷穗和黍穗。他说,这是在夏家店遗址中出土的人工栽培的谷穗和黍穗,鉴定年代距今约4000年。而且,早在兴隆洼文化时期,该地区就已有人工栽培的谷物,是目前发现的世界最早的谷类,证明西辽河上游地区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耕作生产区。席永杰教授又指点一大一小两件石耜(过去称为石犁)向记者介绍:这是赵宝沟文化石耜,大小不同,是用于不同农作物耕作的,说明当时农作物品种多,生产多样化席永杰教授又给记者看一件从夏家店下层遗址采集的石鞋楦——约距今4000年至3500年的制鞋用模型。他介绍,这种石鞋楦发现较多,说明当时家家都有。
年代距今约4000年的黍穗 年代距今约4000年的谷穗 “中华先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在方方面面都有很先进的理念。”席永杰教授感慨地说。
席永杰教授介绍采集的文物 探索红山文化玉器制作工艺
赤峰地区史前文化博大精神,内涵丰富,从何处着手研究呢?席永杰教授独研溪径,从公益和科技水平发展上来研究其社会形态等诸多文化现象。
精美的红山文化玉器群,每件作品无不透闪着古代人类非凡的智慧。其中,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中华先民最早琢制的玉蚕——红山文化玉蚕雕刻精美,有纵横钻孔。这是如何琢制的呢?
席永杰教授介绍,对于红山文化玉器制作工艺的研究,多年来是一个热门话题,但是一直是从理论到书本,有些还处在臆测阶段。玉器线切割技术,香港中文大学邓聪教授曾做过实验,但没有发表正式的实验报告;玉器钻孔技术,还没有见到过正式报告。席永杰教授认为,有必要对玉器线切割技术和钻孔技术进行实验,以探讨红山文化玉器制作的工艺水平。
2008年5月11日上午,席永杰教授和有关研究人员做了玉器线切割技术和钻孔技术实验。实验证明线切割技术是项成熟的玉器工艺制作技术,通过砂绳解玉,切割玦口,其玦口切面呈现的是弧线波浪状,而用现代金属工具加工的玉器,切面则不见波浪状态。砂绳线切割技术所做玉器玦口与古人制作玉器玦口形态完全吻合。
在做玉器钻孔技术实验时,是将玉料固定在操作台上,将掺水的“解玉砂”放到已确定的钻孔点,手动钻的钻头放到钻孔点处的“解玉砂”上,接着操作手动钻开始钻孔。钻孔175分时孔壁螺旋纹十分明显,孔深为20毫米,与红山文化玉器钻孔形态吻合。
实验成功后,席永杰教授与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秘书长、赤峰学院历史系副主任张国强教授共同完成了《红山文化玉器线切割、钻孔技术实验报告》,在《北方文物》2009年1期刊发。
揭开8000年前骨笛的谜底
兴隆洼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是红山文化的重要源头。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赤峰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现一枚有五个孔的禽类骨骼(长18厘米),起初并没引起人们的注意,大部分人认为它是打猎用“骨哨”,一直存放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料库。
2008年8月,席永杰教授提出,这支五孔的“骨哨”可能是骨笛,应当拿回来研究。经过申请,今年将骨笛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借回来。骨笛取回后,席永杰教授委托有关专家通过技术手段对骨笛进行了复原修补。经鉴定,这支骨笛是由东北地区一种常见的禽类动物“猫头鹰”的骨骼制成。席永杰教授请赤峰市竹笛研究会会长杨国庆演奏——8000年前的骨笛奏出悠扬的《草原牧歌》。杨国庆得出结论:骨笛有7个音级,与现在的7声调式轻音乐音节的结构是一样的。 席永杰教授认为,制作管乐,需要有相当深的乐理知识和制作技术。这支骨笛的成功演奏,表明早在约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认识、掌握了乐理知识和乐器的制作技术。对这支骨笛的研究,也使我们重新审视古代人类科技发展水平和古代人类的社会形态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
今年4月13日上午,赤峰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称:这一研究成果表明,8000年前的中华先民就掌握了制作乐器技术,从而把中国的乐器史提前了3000年。到场的考古学、历史学专家们和媒体记者报以热烈的掌声。有人感叹:太不可思议!今年6月,央视10套《人与社会》栏目专题介绍了席永杰教授揭开8000年前骨笛谜底的经历。
席永杰教授采集的部分远古石器 对北方文化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从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编写的《席永杰教授2004年至2009年科研成果目录》上,可见席永杰教授的对北方远古文化的研究成果非常显著。
席永杰教授承担的“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青铜文化、游牧文化研究”项目,于2008年12月通过了专家组评审,获优秀奖。同时,席永杰教授的课题成果——他主编的《红山文化与辽河文明》、《西辽河流域早期青铜文明》、《古代西辽河流域的游牧文化》三部专著得到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专项出版经费支持,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红山文化与辽河文明》一书对西辽河流域史前时代聚落形态、经济模式、宗教信仰、文明信息的传承,红山文化的源流、性质、分期,红山文化与中原仰韶文化的关系及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进行了深入探讨。
《西辽河流域早期青铜文明》一书结合近年来新的考古学资料、环境资料,对西辽河流域全新世早期环境变迁、夏家店下层文化性质、经济模式、手工业技术、夏家店下层文化与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及夏家店下层文化与北方文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古代西辽河流域的游牧文化》一书在深入研究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基础上,利用广博的历史文献资料,在赤峰学院北方民族文化研究所近年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与解剖了西辽河流域游牧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本源,探究古代西辽河流域原始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具体联系和区别,并对古代西辽河流域这个独特游牧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特点的形成进行了深入思考。
此外,席永杰教授还担任了《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内蒙古辽吉黑卷第一副主编、《红山文化研究》主编、《红山文化研究专辑》2008年第一辑主编;参与国家科技部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红山文化玉器工艺研究》,主持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红山诸文化时期的社会形态研究》等。席永杰教授撰写的论文《红山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的审美情韵》、《从考古材料看西辽河流域古代科技发展水平》、《红山文化玉器造型艺术分析》等10余篇论文在《红山文化研究》等专集和《北方文物》等杂志公开发表。
席永杰教授介绍,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关注,提高了赤峰学院的声誉。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与赤峰学院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好贴 沙发一坐
慢慢学习可 建议加精华 高亮了:) 强..好东西真多 好资料。 :victory: 新石器时代著名的北方文化.:victory::handshake 我学习了 欣赏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