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南出土61个三叶虫新种
滇东南出土61个三叶虫新种最“长寿”三叶虫种群 就在我们脚下
6亿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改变了地球的命运,在这时“横空出世”的三叶虫一跃成为地球新霸主。在如今的滇东南地区,聚集了全世界生存跨度最大、种类最齐全的三叶虫化石。一直以来,考古学家们认定,当时的滇东南是一片宁静祥和的海洋。然而最近,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西北大学的古生物教授罗惠麟把我们带进了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中。
滇东南出土的三叶虫化石(扫描图片)供图 1966年,年轻的罗惠麟开始接触滇东南三叶虫的研究。当时的罗惠麟并不知道,滇东南是世界上最庞大的三叶虫帝国之一。随着我国地质工作的飞跃发展,罗惠麟对于三叶虫的研究也渐渐深入。罗惠麟很快发现,滇东南出土的三叶虫化石与众不同。在古生物学中,考古学家常常把埋藏三叶虫化石的土层称为寒武纪地层,并根据土层的年龄,分下、中、上三种寒武纪地层,其中下寒武纪年代最早,距今大约5.43亿年。罗惠麟说,在其他地区分布的三叶虫化石,很少能跨越下、中、上三个寒武纪地层,不是下、中层,就是中、上层,而滇东南的三叶虫却横跨三个寒武纪地层。
“在寒武纪地层中有没有三叶虫化石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当时地层所在的区域是陆地还是海洋。”罗惠麟介绍,在寒武纪时期,地壳运动十分活跃,随着地壳升降,海洋与陆地进行更替。一旦海洋变成了陆地,生活在水环境中的三叶虫就会消失,地层中自然找不到三叶虫的痕迹。按照这种说法,滇东南地壳运动在寒武纪时期要比其他地方平静得多,沉寂为海洋的时间也要比其他地区长得多。“从三叶虫化石的分布来看,至少在下寒武纪到上寒武纪的5千万年里,滇东南这一片地区都是深邃的海洋,直到喜马拉雅地区隆起,滇东南才得以浮出水面。”
罗惠麟说,站在古生物学的角度看,滇东南寒武纪地层发育齐全,下、中、上寒武纪均有出露,特别是中、晚寒武纪,地层发育良好,生物化石异常丰富,成为中国研究寒武纪地层及三叶虫动物群的重要地区之一,在东亚以至世界的寒武纪地层及三叶虫动物群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猜 想
1 为什么死无全尸
滇东南海洋并不平静
40多年里,罗惠麟已研究了700多块出土于滇东南的三叶虫标本。大量的研究让罗惠麟详细列述出15条寒武纪地层剖面,并对滇东南寒武纪三叶虫进行了系统分类和描述,共计41科83属153种,其中包括1个新科、6个新属61个新种。不过让罗惠麟有些惋惜的是,他的这些伙伴大部分都支离破碎,很少能见到完整的化石标本。“就连澄江动物群,都能找到完整的三叶虫化石。奇怪的是,生活在滇东南的三叶虫大多是‘死无全尸’。”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罗惠麟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推测:寒武纪时期的滇东南具有恶劣的海洋气候,这个结论恰好与过去的研究描述相反。罗惠麟认为,海洋时期的滇东南受到大气环流的影响常常出现狂风暴雨,数米高的巨浪拍打着礁石,动荡的海水让死后的三叶虫到处漂流,最终身首异处,埋在泥沙里。
恶劣的环境如何成就世界上最庞大的三叶虫种群之一?在罗惠麟看来,正是汹涌的海洋环境孕育了三叶虫的庞大种群。“生活在这里的三叶虫经受着最残酷的优胜劣汰,往往存活下来的三叶虫具有最强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种群的优化让滇东南的三叶虫加速壮大,最终形成令人叹为观止的三叶虫种群。”罗惠麟说,从滇东南三叶虫可以看出,自然环境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生物进化的催化剂,只要情况不是过于恶劣,是有助于生物进化的。 2 为什么横空出世
三叶虫祖先属软体动物
在罗惠麟对三叶虫研究的过程中,首要面对的问题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它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最大悬案。大约6亿年前,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在短短几百万年时间内出现了,而在寒武纪之前的地层中却长期找不到它们的化石。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中就提到了这一事实。达尔文预见,这一事实会被用作反对其进化论的有力证据。不过他解释,寒武纪的动物祖先一定是来自前寒武纪,同样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产生的,之所以出现前述悬案,是因为地质记录不完全、老地层淹没在海洋中。
罗惠麟认为,如果三叶虫真是从更原始的动物进化而来,无论如何也能在地层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幸运的是,罗惠麟在对上千件化石的研究中找到了线索。细心的罗惠麟在比下寒武纪还要古老的地层中发现了一种叫“遗迹化石”的证据,包括生物在海底爬行产生的足迹以及在底层形成的停息迹。从地质年代判断,这些化石产生在6亿年以前的前寒武纪时代。“遗迹化石的发现证明了在三叶虫出现之前已经存在其他生物,这些留下遗迹的生物很有可能就是三叶虫的祖先。之所以没有发现实体化石,是因为三叶虫的祖先属于软体类动物,特殊的身体构造让其没有办法形成生物化石,这也使得之前的发掘常常被忽略掉。” 3 为什么灭绝?
成为早期鱼类的食物
最近,一个由天体物理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研究三叶虫化石时提出三叶虫灭绝时的形态模式,认为这与伽马射线暴(Gamma Ray Burst,缩写GRB)造成的后果十分相似。研究学者指出,伽马射线暴发生在银河星系,直接冲向地球。大气层的自我保护能力吸收了绝大部分伽马射线,高能射线会撕裂氮气和氧气分子,形成大量氮的氧化物,特别是有毒的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会破坏臭氧层,使地球表面生物长期受到过量紫外线照射,导致地球生物灭绝。
尽管三叶虫灭绝的具体原因没有明确的定论,但和伽马射线的灭绝论相比,罗惠麟更赞成物种进化的灭绝说。罗惠麟认为,地层与化石提供的证据要比电脑模拟出来的结论准确得多。从出土的化石来看,三叶虫一直都与海百合、腕足动物、头足动物等动物共生,主要以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腕足动物的动物尸体或以海藻等细小生物为食,由于灵活的身形与完整的身体构造,使得三叶虫从其他生物种群中脱颖而出并成为霸主。
罗惠麟说,到了志留纪和泥盆纪时期,随着早期的鱼类出现,三叶虫为这些新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在完成了生物进化交接的历史使命后,三叶虫退出了地球的历史舞台。
本报记者 袁野 好贴~先抢沙发!!! 好帖子, 学习了!:victory: 好帖子, 学习了!
阔叶乔木 发表于 2010-7-12 06:25 http://www.chnshiq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边转帖边学习:lol 前腋线好清晰{:3_50:} 图上那只我估计是早寒武的,眼叶很有武定的风格...... 回复 2# 天天
楼主,想问一下你编写的材料是那里出的,怎么感觉有很多误区 学习了 学习帖必须顶1043 学习帖我也顶:lol 学习帖我也顶:lol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