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盆地哺乳类动物化石的新发现
恐龙灭绝后的新生代为哺乳类动物时代,哺乳类动物在古近纪时期迅速分化和发展,是世界上古近系的划分和洲际对比的重要依据,而古哺乳类动物化石更是专家研究古哺乳类动物是如何演变发展,如何进化成灵长类动物直到人类起源的实物佐证。据说在30多年前,驻扎在佛山市南海区官窑鎮新村羊子岗附近的解放军在挖工事时发现了哺乳类动物牙齿化石,当时广东省地质局七三五地质队闻讯派了多名专家到现场考察挖掘,在新村水库边现场又发现古哺乳类动物椎骨,腿骨,肋骨等化石(地点现南海区南国桃园内)这是三水盆地内首次发现古哺乳类动物化石地点,当时曾引起国内相关专家高度关注,此化石经专家初步鉴定是大约5000万年前的阶齿兽科(学名Bemalambda),后经进一步认定为叉齿兽属(学名Hypsilolambde)。这是继南雄盆地之后,广东境内中新生代盆地中的第二个古哺乳动物化石发现点,很高的研究价值.
这处是佛山市南海区的南国桃园,三十多年前附近曾发现了哺乳类动物化石。
事隔了30年多年一直没有关于三水盆地内古哺乳类动物化石的新发现,经过多年的野外探索考察,我终于有了惊喜发现,2011年9月在三水盆地中部,约5000万年至4500万年前的华涌组标准地层中采集到小型哺乳类动物颌骨和牙齿化石,牙齿化石需小但和现代人大牙牙齿类似,此化石出土地层位与带有锋利牙齿的大型鱼类,大型龟鳖类及大量腹足类,介形虫类化石同层共生。哺乳类动物化石的新发现相信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到底化石那个属种的哺乳类动物留下?是人类的始祖灵长类动物化石?近日,张显球教授已将化石标本带去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请相关专家作进一步研究鉴定。现将发现现场与大家分享.
发现现场与大家分享。
牙齿化石类似人类的大牙。
牙齿层位有大鱼化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江永在三水考察地层。
:victory: 山海天 发表于 2012-8-27 22: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去探索有发现:victory:
三水盆地寻古兽类化石不是梦2007-03-30 09:33:53 作者:admin 来源:佛山在线-佛山日报 浏览次数:114 文字大小【大】【中】【小】http://www.uua.cn/news/UploadFiles/200703/20070330092949693.jpg在南国桃园碧湖西南角的小山坡上发现了五千万年前的古哺乳动物化石。近日 ,南海官窑新村村民李焯添和佛科院教授杜学成,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在南国桃园碧湖西南角的小山坡上。28年前,地质专家在该处发现了五千万年前的古哺乳动物化石。 村民提供农具挖化石 这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杜老师说,在距今五千万年左右,佛山地区是“三水盆地”发展的中晚期,当时的湖盆以三水宝月至南海华涌、民乐为中心。而三水乐平,南海官窑、大冲、沙涌是当时湖泊的东北缘湖岸浅水区。低矮的丘陵地貌,茂盛的植被,丰富的滨岸水生食物,石灰岩形成的岩溶洞穴,为早期的原始兽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养繁殖场所。 “地质学上称那个时代为古新世,是新生代的开始。”杜老师说,当时以恐龙为代表的动物群在地球上消失,哺乳动物开始兴起。理论上说,我市具备找寻古兽类化石的条件。 据年过六旬的村民李焯添回忆,20多年前,驻扎在当地的解放军在官窑新村羊子岗附近发现了一枚动物牙齿化石,后来就有几名专家来新村水库边(即现在的南国桃园碧湖)挖掘化石,那时他还提供了家里的农具帮着专家挖掘。“当时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尽管不知道所挖掘化石的价值。” 记者看到,当年发现化石的地点已搞好了绿化、建起了漂亮的宾馆。杜老师说,当年发现的化石如今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研究所。 坚持寻找会有“料到” 如今过去了二十多年了,这一段史料也已逐渐淡化鲜为人知了。 佛山地质局73岁的教授级高工周国强告诉记者,1979年,广东省地质局七三五地质队在对三水盆地石油普查时,确实在南海官窑新村水库边发现了五千万年前的古哺乳动物化石,经专家鉴定为阶齿兽科(学名Bemalambda),后进一步厘定为叉齿兽属(学名Hypsilolambde)。这是继南雄盆地之后,广东境内中新生代盆地中的第二个古哺乳动物化石发现点。据周工介绍,只可惜当年追踪挖掘工作没有跟上,仅采获一段下颌骨、二枚椎骨和几段肋骨化石。 “在今后生产和生活中,地学古生物爱好者应多关注官窑地区古兽类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周工说,因为古兽类化石的发现比鸟类化石的发现和研究更有意义和具区域代表性。在那段地质历史中,地球上首次出现并具特有的哺乳类动物群为其特征,阶齿兽就是其中的哺乳纲——真兽次亚纲——钝脚目的早期较小型有蹄类的代表,这对于研究地球生物的演变很有意义。 “地学古生物爱好者和广大市民,如果能持之以恒地去寻找还会有所收获,为佛山这座历史名城再添新风采。”周工说。□文/本报记者 曾永雄 实习生 刘守庆 通讯员 刘光生 图/本报记者 邓活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