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角辨伪
犀角的鉴定不难,但由于禁猎,犀角变得十分珍贵,而见过犀角的人又很少,一般人能上手的机会也不多,从而更显得十分珍罕,所以不少收藏者和古玩商只好凭着猜测臆断。从而使造假者大行其道. 犀角是最珍贵的牙角材料。自古以来犀角不仅被作为辟邪稀罕的灵物而宝之,而且被认为具有解毒解热之药用(比如《本草·犀》载:入药惟犀生者为佳)。而明代开始兴起的利用犀角底部凹腔雕成的犀角杯是牙角类古玩中的顶级精品,其在国外国内艺术品拍卖会中长盛不衰。 犀角的性状1.犀角:多呈阔圆锥形, 自底部向上渐细,上部稍扁,顶端钝圆,稍弯曲。角长10~40cm。表面乌黑色或黑棕色,下部色渐浅,呈灰褐色。角前面近低部有一纵深陷沟,沟长3~15cm,深0.5~3cm,习称“天沟”,与“天沟”相对的底盘上有一脊状隆起,长6~9cm,高1~2cm,习称“地岗”。基部表面粗糙,周边凹凸不平,呈钝齿状,习称“马牙边”。“马牙边”向上的中部有纵纹及未除净的坚硬的毛,习称“刚毛”。底盘长圆形,前窄后宽,形如龟背,长13~22cm,宽7~14cm,灰黑色或灰棕色,向外逐渐变浅,呈灰棕色或灰黄色,底面凹入3~6cm,习称“窝子”,其上布满蜂窝状小凹坑(鬃眼),习称“砂底”或“砂窝底”。角质坚硬,纵向剖开,均系顺丝,无牵连“绞丝”。气微香,味微咸。犀角镑片多为纵切或斜切片,卷曲不平,呈灰白色,有芝麻花点或短线纹。对光透视可见透明小点,习称“芝麻点”,质脆易碎,气微,味淡。用手挫之或置沸水中浸泡后,微有清香气。2.小犀角:为犀牛顶上的小角。呈馒头状,盔帽状或扁圆形,大小不一,高1.5~6cm,色乌黑光亮,下半部较浅,多有纵裂纹。底盘圆形或长椭圆形。直径2~9cm,“窝子浅”,“砂底”较细,灰黑色或发黄,顶端圆形。纵剖面丝较粗,显顺纹,多为灰黑色。无“天沟”、“地岗”、“马牙边”等特征。镑片多弯曲。味稍浊 1 就犀牛种类而言,犀共分五类:非洲两类——黑犀、白犀;亚洲三类——撒马利亚、爪哇、印度。前三类有双角,后两类是单角。 关于犀角的成分,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提出是“固体状的凝集的头发”。其后,这种看法被普遍接受。但最新研究表明:犀角不是凝结的头发,它没有头发的囊,它实际上是由纵向的角朊纤维所组成的固体集合体。 以上五类犀角的共有鉴别特征是犀角表面有国外行内人士所称的“发丝纹”或国内所称的“竹丝纹”。犀角截面又有竹所没有的如同皮肤发囊般的肌理,其斜剖面摸上去有类似皮肤鸡皮疙瘩的感觉,故其纹亦可称“发丝纹”。这纹路难伪造,牛角的仿品和合成的都不具备 牛角(最常见的犀角仿品之一)和犀角的区别还体现在底截面和色泽。牛角底截面有圈状的角朊层,这是牛角特点,犀角绝没有这样的圈状角朊层。此外,牛角和合成的往往有桔红的上色。犀角中有糖蜜色的,但绝无桔红色的。凡桔红色的“犀角制品”必是伪品。 虽然辨别犀角和牛角不难,但有些自明代以来即有的犀角高仿——犀角贴面的牛角制品——还需收藏者小心鉴别。 搞清了犀角和其它质料的区别,接下去我们再来看非洲犀和亚洲犀的区别。以前行内有种说法:看纹路,纹细的是亚洲犀,纹粗的是非洲犀。其实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非洲犀和亚洲犀的主要区别在:(1)犀角底部的形状——椭圆的是亚洲犀,圆形的是非洲黑犀,近长方的是非洲白犀;(2)犀角底部凹腔处旁边的“裙边”——裙边阔的是亚洲犀,裙边窄的是非洲犀。从犀角杯成品来看,先看杯口沿的形状,若是圆形的(比如碗等)肯定是非洲黑犀,长方的多半是非洲白犀,椭圆的便可考虑亚洲犀的可能性。这是因为犀角极其珍贵,雕刻者一定是根据角的形状来考虑雕什么东西 1 2 3 4 纵向纹理:犀角有独特的像麻片状的纵向纹理,这一点是仿制品无法制出的.横向断纹:毛囊状,这两点是犀角独具的 1 第二点:表面沟壑:不管犀角打磨抛光的多么精细,表面都会有小细条一样的沟壑,而这种沟壑是其他角质所不具备的 还有以下几点:
1.体坚质重,底盘长圆形,纵面易劈开,其面上顺纹清晰;
2.镑片菲薄,弯曲光滑,有灰白色的芝麻花点,以手搓之易碎:
3.用热水浸泡或放入手掌中磨擦使之发热,无腥气而清香。 犀角品质以色乌黑光亮、完整无裂纹、砂底色灰黑、鬃眼明显、纵剖面丝粗顺直、气清香者为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