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08|回复: 10

你会对新疆手工桑皮纸感兴趣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8 01: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会对新疆手工桑皮纸感兴趣吗?桑皮纸是维吾尔族聚居的新疆南部用当地的桑树皮为原料制作的一种纸。桑树遍野,为桑皮纸的制作提供了原料保障。桑皮纸,古时又称“汉皮纸”,最大特点是柔嫩、防虫、拉力强、不褪色、吸水力强,主要用于书画装裱、包扎纸币、制伞、制鞭炮和文化工艺品。   历史文献上记载,桑皮纸主要产于北方。桑极是落叶乔木,它的茎皮纤维韧长且有牢度,一度说来,山桑、条桑、白桑都可以用作造纸的原料。这种纸纸质柔韧而薄,纤维交错均匀,色泽洁白,纹理美观,墨韵层次鲜明。轻薄软绵,拉力强,纸纹扯断如棉丝,所以又称为棉纸。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01: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着千年历史的桑皮纸被称为人类纸业的“活化石”。近日,“古纸新韵、承远启今”桑皮纸上的书画影展在市美术馆展出。
  本次展览展出了170幅(件)作品,其中摄影、书画作品各70幅,纸塑作品10件。题材涵盖自然、人文, 同时还展示了桑皮纸与现代影像及制作技术结合,展现出桑皮纸新的活力。
  市民 李先生:“象这样的照片,一般打印出来可能没有这么真实的效果,打在桑皮纸上感觉特别古朴。”
  记者:“在新疆维吾尔族聚居的南部,当地的居民会用桑树皮制造出桑皮纸,象我身后的丝路古堡就是用了200多张桑皮纸耗时20多天完成的。”
  市民 王女士:“第一次见,色彩特别古朴,跟现在的白纸,特别是和彩色的纸不一样,是一种人们回归到自然的古朴的东西。”
  桑皮纸在新疆非常古老,如今在地球上幸存的也屈指可数,千百年来,它记录着我国新疆地区传统造纸工艺,是人们了解纸文化历史的一个窗口。随着时代变迁桑皮纸曾经的辉煌已经暗淡,2006年,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新疆使用桑皮纸在明清时期已经非常盛行,直至20世纪40年代,许多公文、契约和包装都还在用桑皮纸。但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桑皮纸曾经的辉煌已经暗淡,作为“地球上最古老手艺的活化石”,虽然桑皮纸已经死了,但是我们希望通过这样展览告诉大家,它就在我们身边,能够继续的传承下去。
  《直播民生》记者张苗、田亚兴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01: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桑皮纸呈淡褐色,工艺讲究的桑皮纸呈半透明状,很薄,南疆清代及民国时期形成的地方官府典籍书册,基本上为桑皮纸作为书页,外观及手感仅比内地的古籍稍粗糙而已。桑皮纸除了作普通用纸外,古时还一直用于高级装裱、制伞、糊篓、做炮引、包中药、制扇子等等。 纸张按质量分为四等,一、二等厚而洁白,三、四等薄而软。精制的桑皮纸还是维吾尔族姑娘绣花帽必用的辅料。在绣花帽时,要隔行抽去坯布的经线和纬线,绣花后用桑皮纸搓成的小纸棍插进布坯经纬空格中,这样做出来的花帽挺括有弹性、软硬适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01: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地特色
  维吾尔族聚居的新疆南部和东部气候炎热,水土资源丰富,宜于农桑,自古民间便有植桑采果的传统。桑皮纸是用当地的桑树皮为原料制作的一种纸。桑树遍野,为桑皮纸的制作提供了原料保障。桑皮纸,古时又称“汉皮纸”,最大特点是柔嫩、防虫、拉力强、不褪色、吸水力强,主要用于书画装裱、包扎纸币、制伞、制鞭炮和文化工艺品。   历史文献上记载,桑皮纸主要产于北方。桑极是落叶乔木,它的茎皮纤维韧长且有牢度,一度说来,山桑、条桑、白桑都可以用作造纸的原料。这种纸纸质柔韧而薄,纤维交错均匀,色泽洁白,纹理美观,墨韵层次鲜明。轻薄软绵,拉力强,纸纹扯断如棉丝,所以又称为棉纸。宣书宜画。苏轼《三马图赞》用的是加蜡、砑光的桑皮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01: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唐代
  当地便有用桑树枝嫩皮为原料造纸的手工行业。   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西域原无丝绸,与中原关系极好的古于阗国(现和田)国王十分青昧中原的丝绸,但当时中原王朝禁止对外输出蚕丝技术,只作为商品与国外交易或作为赠品用于外交。于阗国王以和亲的名义向中原王朝求娶汉家公主,中原王朝很痛快地答应了。在公主临行前,闻国的迎亲使臣悄悄告诉公主国王急欲得到蚕丝技术的事,公主便将蚕茧藏在自己的帽子里,过边关时守边军卒不敢搜查公主的帽子,公主便将蚕茧带到了于阗,第二年于阗国便广植桑树,养蚕抽丝织绸。据我国署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和日本西域学家羽溪了谛考证,首位远嫁于阗的汉家公主是东汉末年刘氏王室之女。这可以证明汉代时和田一带就广植桑树了。其实桑树是西域的古老树种,只是有桑无蚕,没有蚕丝业而未被记载而已。   1908年在和田城北100多公里的麻扎塔格山一座唐代寺院中发现了一个纸做的账本,上面记载着在当地买纸的情况,说明在唐代和田一带有了造纸业。公元十一世纪以后,维吾尔族成为和田的主体民族,承袭了古代的造纸技艺。
据史料记载
  在宋代西辽统治时期,和田以桑树皮为原料制作纸已经很有名,成为当地维吾尔族的一项重要家庭手工艺,在新疆地区颇负盛名。   公元14世纪中叶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族皈依伊斯兰教以后,制作桑皮纸技艺由和田传入吐鲁番,成为新疆的又一个桑皮纸供应基地。   残存的清代桑皮纸文书和民国时期的桑皮纸钞票证明,过去新疆各地曾普遍使用桑皮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01: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工艺
  维吾尔族桑皮纸以桑树皮为原料,桑枝内皮有粘性,纤维光滑细腻,易于加工,经剥削、浸泡、锅煮、棰捣、发酵、过滤、入模、晾晒,粗磨而成桑皮纸,成纸呈正方形,长高各50厘米左右。   造纸时,先将桑树枝放在水中浸泡,然后剥去表面的深色表皮,取出里层白色的树皮,将其放入加满水的大铁锅中煮,边煮边搅,一直到树皮煮熟软烂,再加入胡杨土碱。   捞出煮熟的桑皮放在一块长方形的薄石板上,匠人跪在石板前,在自己的双腿上盖一块布,然后举起一种柄短头长的木制榔头砸桑皮。边砸边翻,直至将桑皮砸成泥饼后放进一个半埋在地下的木桶内。   接着,拿起一根头上有一个小十字的木棒伸进木桶里搅拌。过一会,桑皮浆被搅匀了,其中的渣滓也被专用筛子过滤后,再用一个大木瓢伸进木桶里舀出一大勺纸浆,然后将一种用来拦住纸浆的沙网状、大小约40-50厘米的木制模具放在一个小水坑里。   将纸浆倒在模具里,并用那根头上有一个小十字的木棒不停地搅动,使纸浆均匀地铺在模具上。待纸浆铺均匀后,再把模具平端着拿出小水坑,放到阳光可以充足照射到的地方。等纸浆在模具上晒干后,撕下来的就是一张地道的桑皮纸了。   据悉,每5公斤桑树枝可以剥出1公斤桑树皮,1公斤桑树皮可做成桑皮纸20张。   用这些传统工艺制造出来的桑皮纸,呈黄色,纤维很细,有细微的杂质,但十分结实,韧性很好,质地柔软,拉力强,不断裂,无毒性而且吸水性强,在上面写字不浸,如果墨汁好,一千年也不会褪色,不会被虫蚀,并且可以存放很长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01: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类和用途
  手工制作出来的桑皮纸又分为"生纸"和"熟纸"。"生纸"即未加工的黄纸,"熟纸"则是加工后变得洁白的纸张。   桑皮纸曾广泛地用于新疆民间。因为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制作桑皮纸曾成为一些人谋生的技艺,出现过大量制作桑皮纸的专业户。这门技艺也是世代相传、子承父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01: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传承意义
  桑皮纸在新疆非常古老,如今在地球上幸存的也屈指可数。它曾经一度是造纸行业的主角,因为它结实而有韧性,被用于印钱、制扇、书籍等等。与桑皮纸相关的器具制品有:大锅,木棰,搅棍,纱框。新疆大漠土艺馆现收藏有桑皮纸产品200刀及全套制桑皮纸工具。   有着千年历史的桑皮纸被称为人类纸业的"活化石"。千百年来,它记录着我国新疆地区传统造纸工艺,是人们了解纸文化历史的一个窗口。   新疆使用桑皮纸在明清时期已经非常盛行,直至20世纪40年代,许多公文、契约和包装都还在用桑皮纸。但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桑皮纸曾经的辉煌已经暗淡,它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早在1950年,维吾尔族桑皮纸便开始退出了印刷和书写用纸的行列,从那时起就没有高档桑皮纸了。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维吾尔族民间仍部分在使用桑皮纸。20世纪80年代以后,桑皮纸已经完全退出了维吾尔族人们的日常生活。因为没有市场需求,制作桑皮纸的匠人都已转业,他们的子孙也没有继承这门技艺的愿望。   桑皮纸有幸成为故宫大修特选材料后,这一民间绝活受到世人关注,为纯手工制作桑皮纸传统技艺的抢救和振兴带来新机遇。桑皮纸生产工艺流程中使用的特定材料、采用的独特方式、添加剂的量等都蕴含着科学原理,其生产工艺也折射出祖先们生产生活的一种状态和发展进程。桑皮纸在传统古画修复方面是其它机器产品所不能替代的,它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尤其重要。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从业人数和生产规模很小的纸坊,难以抗衡市场激烈的竞争;知晓桑皮纸手工技艺的人很少,熟练并精通的更是凤毛麟角。目前仅存的一位会制作桑皮纸的艺人已届暮年,这种传承千年的绝活濒临灭绝。保护桑皮纸古老技艺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01: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托乎提·巴克在制作桑皮纸。


    桑皮纸是以当地的桑树皮为原料制作的一种纸。是西域最古老的纸张之一。至于它古老的时间,我问了几位在和田大巴扎上做买卖的维吾尔族老人,他们大多有着茂密的白胡子,拿一双清澈的眼睛意味深长地打量我。之后,便将我撇在一边,继续他们的买卖。
    也有人这样估算,中国的造纸术是8世纪沿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印度等地的,因此西域造纸大概不会晚于8世纪。这至少说明,隋唐时西域已出现过桑皮纸。
    1908年,斯坦因在和田城北100多公里的麻扎塔格山一座唐代寺院中发现了一个纸做的账本,上面记载着在当地买纸的情况,说在唐代和田一带就有了造纸业。公元11世纪以后,维吾尔族承袭了古代的造纸技艺,因为它结实而有韧性,被用于印钱、制扇、书籍等。
    桑皮纸曾经一度是造纸行业的主角。被称为人类纸业的“活化石”。千百年来,它记录着我国传统造纸工艺,是人们了解纸文化历史的一个窗口。据史料记载,在宋代西辽统治时期,和田以桑树皮为原料制作纸已经很有名,成为当地维吾尔族的一项重要家庭手工艺,在新疆地区颇负盛名。新疆使用桑皮纸在明清时期已经非常盛行,直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许多公文、契约和包装都还在用桑皮纸。精制的桑皮纸还是维吾尔族姑娘绣花帽必用的辅料。
    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的 《我们的中国》一书中说:和阗桑皮纸,为全省官厅缮写公文的必需品。上个世纪初,桑皮纸还曾被短暂地用于印制和田的地方流通货币。
    现在,和田地区博物馆里,静静地躺着几册清代维吾尔文典籍:《诺毕提诗选》、《维吾尔医药大全》,还有一部维吾尔族民间史诗的残卷。它们无一例外的都是写在那些发黄的桑皮纸上。那样一个陈旧的黄色更加拉长了时空的跨度。
    而这些残存的清代桑皮纸文书和民国时期的桑皮纸钞票就是新疆各地曾经普遍使用桑皮纸的一个印证。
    循着桑皮纸的印记,我打听到和田地区客运站对面有一条小巷,名叫“卡卡孜库恰”,翻译过来就是“纸巷”。据说从前有许多制作桑皮纸的人家,每到夏天,家家院落里传出嘭嘭的击打声,而院墙内外,地上、树枝上,到处挂满了一片一片的黄色桑皮纸。那场面、那阵势可谓壮观。
    这个傍晚,我独自一人漫步在卡卡孜库恰巷子,怀一颗新奇之心寻找桑皮纸曾经辉煌的蛛丝马迹,留给我的却只是那片繁荣景象的记忆。的确,昔日的“纸巷”,只空留其名。
    如同这个时代被忽略的许多东西那样,这一古老的工艺也到了失传的边缘。
    还算幸运,我最终找到了新疆制造桑皮纸的最后传人——托乎提·巴克。
    托乎提·巴克的家在墨玉县城以南10公里的普恰克其乡布达尔村。适逢巴扎日,乡村小道上,毛驴车犹如长龙,延绵不尽。顶着正午透明而温暖的阳光,在村中虚软的尘土路上穿行,这恍惚的浮尘便给你一种错觉,不知此时是何时。
    我们在一个堆满桑树枝的院门前停顿,这就是托乎提·巴克的家。院外的桑树枝,园内的大锅、模具,是这个最后桑皮纸制造者的明显痕迹。
    老人今年83岁,洁白的胡须像一片洁净的云漂浮在颌下。瘦削的脸颊透出健康的黑红色。推开锈迹斑斑的门,大炕上正端坐着老人和他的孙女。几句问候之后,似乎是惯有的动作,托乎提·巴克麻利地下了炕,从库房抱来一大摞桑皮纸,摆放在炕上,端坐着,等着我拍照。
    托乎提·巴克说,制作桑皮纸是他家的祖传手艺,到他这一辈已是第10代了。他5岁就跟着爸爸学。“现在几乎没有人再做桑皮纸了,为什么你还做呢?”当我问老人时,托乎提·巴克似乎有些委屈地说,大概到上世纪70年代以后,桑皮纸就几乎没有什么用处了,只是偶尔有民族药店的医生来买几张,用来包民族类的药,几乎没有什么收入。渐渐地,做桑皮纸的人越来越少了,仅有几个会做的老人也都去世了。眼看着桑皮纸制作工艺就快要失传了。父亲临去世前,将托乎提·巴克叫到跟前对他说,这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记住,你只要活着,就不要把它丢掉,一定要传下去。就这样,几年来,托乎提·巴克以种地为生,只是在农闲时,制作一点存放在库房,似乎只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罢了。
    桑皮纸名声再起,托乎提·巴克重新被人们发现完全源于一个偶然。大型纪录片《故宫》介绍,在故宫中最华美的“倦勤斋”时,为了寻找桑皮纸,专家找遍了全国甚至国外。
    据记载,当年建造“倦勤斋”时,乾隆皇帝网罗了全国顶级的名匠和建筑材料。“通景画”所用背纸是乾隆时期的高丽纸,由桑树皮制成。为了尽可能地恢复原貌,这次大修选用的桑皮纸至少要达到乾隆时期的工艺水平。为了这个“尽可能”,从2002年4月开始,故宫博物院先后在高丽纸发源地韩国以及国内寻觅。这次艰难的寻觅,也让和田一位孤寂的老手工艺人托乎提·巴克走出了古老偏远的村庄。
    而最先发现托乎提·巴克的是美国一位女记者。2002年4月,这位美国女记者在和田地区四处打听,是否有人知道快要失传的桑皮纸在哪里,终于,有一个来自墨玉县的学生告诉她托乎提·巴克的名字。这位记者慕名来到托乎提·巴克家,整整待了两天,从早到晚看他制作桑皮纸。之后,她将托乎提·巴克连同他古老原始的模具带回美国,托乎提·巴克在美国一家公园里住了15天,每天都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示和田桑皮纸的制作工艺。托乎提·巴克还参加了在纽约举办的第16届世界民俗生活艺术节。
    说起美国的行程,至今这位老艺人依然异常兴奋, “啪哧——啪哧”,这是他讲话时嘴里连续发出的象声词,他用这声音来形容美国各家媒体对他的交替拍摄,无数闪光灯不停闪烁的盛大场面。托乎提·巴克神情飞扬地说,有土耳其人当翻译,每天参观者人山人海,人们鼓掌、拍照,更有无数人和他留影,托乎提·巴克说起这些之间,这一切似乎发生在昨天。他带去的500册装订好的桑皮纸被抢购一空。他说:“我糊里糊涂去了,又糊里糊涂回来了。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越是现代化程度高的国家,我的桑皮纸越是那么受欢迎?”
    美国媒体报道说,这是真正失传的传统工艺,托乎提·巴克做得非常好。就是在这次世界民俗生活艺术节他被誉为“地球上最古老手艺的幸存者”。
    桑皮纸传统工艺可谓是绝处逢生。尽管它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面临即将失传,但托乎提·巴克的这次美国之行,使桑皮纸又重新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去年,在和田地区举办的第一届玉石文化旅游节上,托乎提·巴克老人制作的桑皮纸成了此次活动的一大亮点,甚至有人把能得到桑皮纸当成了一种极大的幸福。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和田地区一直在传播,有一次,一位美籍华裔女士来和田市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会议间歇,她出去观光。一会儿,她涨红着脸跑回来,神秘地对丈夫说:“我找到一个在其他国家再也找不出来的好东西。”她取出一块雪白的丝巾,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竟然是几张质粗色黄的桑皮纸。而那几张桑皮纸就是出自托乎提·巴克之手。
    因为媒体的传播,最近一两年来,每到七八月的旅游旺季,托乎提·巴克家里就会迎来几拨游客,他们大多是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地的外国客商,他们观摩桑皮纸古老的制作工艺,买一摞纸张来收藏。就是这偶尔光临的游客,给托乎提·巴克带来一点将这古老造纸技艺承传下去的信心。
    在远古时期,蔡伦曾用树皮、麻头、破布、破鱼网来造纸,而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民族用桑皮来造纸,就地取材,其智慧不同一般。
    桑树皮有黏性,纤维光滑细腻,易于加工。托乎提·巴克向我演示了桑皮纸制作的过程,他漂亮的小孙女也煞有介事地蹲在一旁观看:剥下白色的里层桑皮,泡软。每10公斤桑皮加5公斤的胡杨碱,在大铁锅里煮两个小时,将煮软的桑皮捞出,放在石板上用木榔头反复锤捣,使之变成桑泥饼,搅匀,就成了纸浆。舀出纸浆,放在模具里,用木棍不停地搅动,使纸浆均匀地覆盖在纱网上。最后,把模具放到阳光充足的地方晾晒,几个小时后,桑皮纸就做成了。煮一大锅纸浆糊,可以制作出300张同样大的纸来。
    当你目睹了一整套造纸的古老工艺后,一摞成熟的桑皮纸就会展现在你的眼前。它们呈正方形,淡黄色,看起来纤维很细,上面有细微的杂质,用手拽一拽,却十分结实,韧性很好,质地柔软,也不断裂。托乎提·巴克说,用这种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桑皮纸,无毒性而且吸水性强,如果墨汁好,千年也不会褪色,不会被虫蛀,并且可以存放很长时间。我拿黑色炭素笔在桑皮纸上写了一行字,果然,字迹很快就干了,墨汁在背面没有丁点浸透。鼻子贴在桑皮纸上闻一闻,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对古老的物件有一种天生的喜爱。特别是它们在我的眼前制作出来,只一瞬间,我就对这种陌生而古老的东西产生了热爱,我买下一摞桑皮纸,同大多数买纸的人一样,为了收藏。
    托乎提·巴克似乎有一种成就感,双手来回揉搓着,爽朗地大笑着,口中念念有词:好纸,别人做不出来的,你买了不会后悔的。据说,每一个观摩了托乎提·巴克造纸工艺的游客,临走时若不买几张他的纸,他都会表现得像个孩子那样,非常失望。
    用桑树皮为原料制作桑皮纸,对于古老的西域民族来说始于天然的选择。和田与吐鲁番地区气候炎热,古代桑树遍野,为桑皮纸的制作提供了原料保障。
    桑树是西域的古老树种。据说和田地区种桑养蚕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民丰县尼雅废墟中有保存完好的汉末晋初的桑田遗址和枯死的桑树,并发现过多枚那个时期的蚕茧。
    在汉文典籍中,桑树被称为“东方自然神木”。没有桑树就没有中国的蚕桑业,就没有丝绸,也就没有丝绸之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丝绸之路不是别的,正是桑树的一次植物学延伸。
    维吾尔族尤其喜欢种桑树,他们认为,在地上种下一棵桑树的人,可以吃到天堂里的果子。在生态脆弱的和田绿洲,桑树具有出色的防风固沙能力,是农田和家园的保护神。每年春夏青黄不接时节,满树的桑葚是大自然直接赐予人们的食粮。因此和田人对桑树的厚爱包含着几许崇拜的成分。所以才有了这样世代相传的谚语:“桑大不可砍,砍桑如杀人。”
    但是,2002年和田地区7县一市掀起了一场砍伐桑树、发展林果业的高潮。据和田蚕桑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数字,2002年共砍掉了和田地区五分之四以上的桑树。曾经拥有的7000万株桑树,现在留下的仅有1000多万株。
    托乎提·巴克抱怨说,没有桑树的庇护,这里的村庄大概早就被大沙漠吞没了。他还说,和田的维吾尔族孩子不知道还有比桑葚更好吃的果实。而如今,大部分桑树被砍伐,制作桑皮纸的原料也就快断绝了。现在老人只好花钱从四处收集桑树枝,因为在2002年那场砍伐桑树的运动中,和田地区只有两个乡躲过了一劫。它们是墨玉县的喀尔赛乡和洛浦县的杭桂乡。而这两个乡都毗邻塔克拉玛干沙漠。如此一来,就是收购也相当困难,此情此景,与清末洛浦县主簿杨丕灼的诗:“阡陌纷纷红日上,士女提筐。零露尚,嫩芽初长。晓风摇,漾晴光,点缀新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托乎提·巴克有5个兄妹,惟有他从父亲那里学到了桑皮纸的制作技术。但随着时代变迁,桑皮纸曾经的辉煌已经暗淡,它失去了昔日的实用价值,桑皮纸的市场也几乎丧失殆尽。拥有这门手艺的托乎提·巴克并没有品尝到如同祖辈和父辈们那般的辉煌,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
    托乎提·巴克说,先前有很多与他一样身怀绝技的民间造纸艺人,为了谋求生计,不得不忍痛割爱,转了行。有好几次,老人准备给邻居们传授这种造纸技术,他们却说这种纸不好卖,制作过程复杂,不如学其它的技术。
    托乎提·巴克也渴望用桑皮纸来改善一家人的生活,可现在的人们有了价廉物美的白纸,很少有人来买他的桑皮纸了,只有七八月份偶尔有人来光顾,也只是买几张纸用来收藏,其实用价值已微乎其微,市场需求非常有限。老人曾试着在县城的商店里摆放了一些桑皮纸销售,但收效甚微。
    托乎提·巴克,这位新疆最后的桑皮纸手艺人,依然“顽固”地坚守一种古老的传统,似乎就是为了父亲生前的遗言:农活不干也罢了,但手艺不能丢啊,这是祖先传下来的。
    正午,在墨玉县巴扎如水的人潮中,我找到了托乎提·巴克的儿子吐逊·托乎提,他正站在自己的摊位前算账,他有着非常浓密、黝黑的眉毛,长相俊美。
    会做桑皮纸吗?我问。
    当然会。他说:“会做就行。如果专门去做它,我家连电费都交不上。”他腼腆又有些无奈地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01: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张桑皮纸的诞生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天山网    点击数:812    更新时间:2007-3-5

买孜汗·阿皮孜和卡迪尔·阿洪在整理桑皮纸。






  8月28日,在和田参加第三届和田玉石文化旅游节暨首届手工羊毛地毯博览会期间,我有幸见到了具有新疆“活化石”之称的桑皮纸的制作全过程。     在汉文典籍中,桑树被称为“东方自然神木”。维吾尔族也有句谚语:“桑大不可砍,砍桑如杀人”,可见桑树在维吾尔族人心中的地位。
    今天,和田制作桑皮纸的只剩两个家族了,都在墨玉县城以南10公里的墨玉县布扎克乡普提坎村。
    一个是参加过美国民俗生活艺术节的70多岁的托乎提·巴克老人,家中做桑皮纸的成员已经很少了;另一个就是57岁的买孜汗·阿皮孜和65岁的卡迪尔·阿洪夫妻,整个家族有近50人仍然在固守着这古老的手艺。
    8月28日一大早,我们来到墨玉县布扎克乡普提坎村,在县妇联主席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买孜汗·阿皮孜家的临街作坊前。
    买孜汗·阿皮孜大娘是个非常幽默的老人,当问起她什么时候开始学做桑皮纸。她笑着说,我一生下来就落在桑皮纸上,一睁开眼睛第一个看到的是桑皮纸,手会动的时候就开始做桑皮纸了。制作桑皮纸这门手艺是从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那里继承下来的,到她这一辈已是第10代了。
    桑皮纸制作全过程
    一般制作桑皮纸都要四到五天完成,为了给我们演示一套完整的工艺,两位老人带着27岁的四儿子阿不力米提和19岁的小女儿布帕它姆汗仅仅花了四个多小时就制作了数十张桑皮纸。
   
    首先两位老人和儿女一起,拿着小刀将泡湿的桑树皮外面的黑皮剥离,桑树皮外面的黑皮是牛羊最爱吃的饲料,留下的白色桑树皮层就是桑皮纸的原料了。只见一家人坐在地上,边剥桑树皮边说笑着,眼睛不看手中的树皮,依然可以熟练无误。剥好的桑树皮要先放在一个大盆里洗,然后控水。
   
    那边手不停的在剥桑树皮,这边开始生火烧水。卡迪尔·阿洪等一锅水开了,迅速放进许多工业碱面,“刺啦”一声,一股浓烟蹿起,再将控好水的白桑树皮放入大铁锅里,立刻白色
的桑树皮连水一起变成了土红色,老人拿一根木棍搅拌了一会,就不管它了,一般至少要煮一两个小时。
   
    两小时后,老人的四儿子阿不力米提将煮软的桑树皮捞出,放在一块平整的石头上,反复捏揉一段时间后,由买孜汗·阿皮孜放在石板上用自制的木榔头敲打、捣烂,使之变成桑泥饼。这木榔头十分独特,榔头头部钉了密密麻麻许多钉子,老人介绍说,是为了在敲打的过程中不粘连。
    砸桑泥饼的过程需要半个多小时。
   
    买孜汗·阿皮孜将砸好的桑泥饼放在一个半截固定在地下的木桶里,木桶底部有一个十字的木制搅棒,维吾尔语叫做“皮扣克”。妇联主席古丽加娜提·阿里木说这个词没有办法翻译,然后她灵机一动,接过老人手中的“皮扣克”,开始搅拌,每搅拌一下木桶里都会发出“皮扣”“皮扣”的声音。原来“皮扣克”是形容木棒搅拌的声音。老人不停地搅拌了将近半小时,儿子在一旁用木碗不停地添水,桶中的桑泥饼已经变成了纸浆。
   
    买孜汗·阿皮孜老人蹲在院子里的一个约50公分的浅水坑边,左边丈夫递过长方形的纱网模具,她双手拿好放入水中,右边儿子舀出几勺纸浆,倒在模具里,买孜汗·阿皮孜老人用小一号的“皮扣克”不停地在模具上手搓、搅动,使纸浆均匀地覆盖在纱网上。
   
    不到十分钟买孜汗·阿皮孜和卡迪尔·阿洪两位老人已经完工了二三十个模具,一家人一起动手将模具放到阳光充足的地方晒,天气晴朗的时候,一个多小时就好了,阴天的时候要几个小时。等模具上的纸浆干透,一张桑皮纸就做成了。
    晒好后的模具,已经看不到网面,需要慢慢的先撕开一个角,再撕开一半,对折后桑皮纸方能拿下来。
    伸手拿起一张桑皮纸,淡淡的黄色,虽有细微的杂质,但十分结实,韧性很好,质地柔软,拉力强,不断裂,而且吸水性强,在上面写字不浸。买孜汗·阿皮孜老人说,如果墨汁好,桑皮纸上的字千年也不会褪色,不会被虫蚀。买孜汗·阿皮孜老人高兴地告诉我们:现在桑皮纸一张卖到1元,7月份卖了1600张,这个月卖了1800张,收入的提高更增加了一家人做桑皮纸的信心。
    □相关链接
    在新建的和田地区博物馆里,有桑皮纸上的清代维吾尔文典籍:《诺毕提诗选》,《维吾尔医药大全》,还有一部维吾尔民间史诗的残卷。
    在故宫中最华美的倦勤斋,以及哈密白杨河佛教遗址的佛塔残壁上,都发现过桑皮纸的痕迹,桑皮纸为什么会被用作建筑材料,就不得而知了。白杨河是隋唐时期的佛教遗址,这至少说明,隋唐时西域已出现过桑皮纸。
    在新疆历史上,桑皮纸曾被广泛用于书信往来、书籍印刷、档案卷宗、收据联单、司法传票、会议记录等等。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的《我们的中国》一书中说:“和阗桑皮纸,为全省官厅缮写公文的必需品。”上个世纪初,桑皮纸曾被短暂地用于印制和田的地方流通货币。
    两千多年前的蔡伦造纸术是什么时候传入西域的,目前已无籍可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桑皮纸是西域最古老的纸张之一。 (文/图 周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8 14: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想弄一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4-11-23 17:11 , Processed in 0.06179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