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被称为恐龙时代,然而,在恐龙繁盛的同时,地球上还生存着一群更为顽强的生物,它们不仅见证了恐龙的兴衰与灭亡,而且见证了我们人类的生存轨迹。它们,就是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近4亿年的昆虫。人类自然无法观察它们四亿年的漫长演化历程,然而化石却是记录地球生命演化历史的最直接的物证。亿万年后的今天,那些保存为化石的中生代古生物早已定格为一幅幅永恒而生动的画面。 我国辽阔的疆土上蕴藏了大量中生代的化石标本,大到体型庞大的恐龙骨骼,小到植物的花粉颗粒,种类繁多,其中的昆虫化石更是不胜枚举,不仅在数量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保存品相上也是极品辈出,有时,在一块巴掌大小的化石标本上也能演绎出精彩的中生代进化竞赛。面对那些保存状态良好、栩栩如生的昆虫化石,人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通过这些化石,我们可以与亿万年前的生命展开心灵的对话,探讨它们的生存方式,推断当时的环境特征。 中生代昆虫的生存策略(一) 昆虫是大自然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与捕食者、被捕食者和环境斗争的同时,一场关系到种属生死存亡的军备竞赛悄然展开着。在昆虫的各种生存技巧中,拟态行为堪称昆虫延续至今的重要生存手段。昆虫的拟态理论由英国自然学家Bates于1862年首次提出,昆虫拟态行为的出现可追溯至石炭纪,从那时起昆虫与捕食者之间、昆虫与植物之间开始出现协同演化和演变。拟态的方式一般包括颜色、花纹以及形态等方面。在对昆虫化石的研究中,不同的昆虫类群采取了不同的拟态方式,而最终的目的都是更有利于个体的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