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24 13: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nk 于 2011-11-24 13:08 编辑 A: v' A2 k8 F/ n6 A/ x
; Z7 u2 n: W0 d一万多册《永乐大典》是怎么遗失的?谁才是遗失的幕后黑手?它们是否已经被人毁灭了?还是藏在世界上某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 [# e0 }3 O7 ?! H
这个问题多少年一直被许多学者所关注,其中有郭沫若,钱锺书等。钱锺书的助手栾贵明更是投入了其一生的精力,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假设。在上世纪50年代,由于中华书局开始准备影印出版《永乐大典》,中华书局原资深编辑张忱石就开始了《永乐大典》的调查搜集工作。( |4 d/ E7 T) c& B
今天,距离《永乐大典》修成已经整整600多年了。600多年间,历史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的更替和近代社会的巨大变化, 《永乐大典》的丢失究竟是发生在哪一个时期呢?
' C* E) |, {" Q1 y: L/ J 张忱石把研究的目光首先投向了明朝。永乐大典修成之后,最初藏在南京的文渊阁。对于长期征战大漠的朱棣来说,有一个想法一直以来在他心头挥之不去.雄心勃勃的他,一直希望能摆脱偏安南京的局限,将天子的威望延伸至更为广阔的天地。他曾经的发迹之地,燕王府北京,自然成了首选。
- ^$ S" G3 D- h' ~ 永乐十九年(1421年),经过十来年的精心准备和大规模营建后,朱棣的新皇宫和未来的国都北京已经初具规模。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浩浩荡荡的迁都工程。
B; S6 M+ ~. j: }' Y 这座规模宏大的新皇宫有一个透着丝丝神秘气息的名字---紫禁城.据记载,《永乐大典》就是在这个时候从南京迁移到了这座神秘的皇宫里,作为皇家藏书, 秘不示人。3 s. i% k8 U( [8 J* S- z7 @ n
在整个明朝,别说一般读书人,就是高层官员,也没有机会接触和阅读《永乐大典》,成为了封建帝王个人的御用品。对于深藏禁宫的《永乐大典》,明朝历代史书中很少提及.即使有记载,也只是寥寥几句。
8 h. B3 }4 ~& f% z3 Y0 e 但是张忱石很清楚,要想了解《永乐大典》遗失的踪迹,就不能放过史书中的每一处记载,哪怕是只言片语。; i' v; W" f2 {# U- z- D# C/ V0 R
明末有位宦官刘若愚,熟悉宫廷内情,写了本书叫《酌中志》,以记述明末宫闱旧闻秘事著称。他在书中说到,他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听说关于《永乐大典》的记载,而且也不知道《永乐大典》贮藏于何处。$ s/ U; L; X7 j2 Z" P- U! h
《永乐大典》的下落在宫廷中成了一个秘闻,关于《永乐大典》的各种猜测以讹传讹,加上各种史书对《永乐大典》语焉不详的记载,使《永乐大典》的下落变的扑朔迷离,隐晦难觅了。
; g1 {) ^; \" `* n3 p 随着时间的流逝,《永乐大典》似乎似乎已经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这样看来, 由于《永乐大典》在整个明朝始终被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能够接触到《永乐大典》的只是极少数人,似乎并没有什么途径能够导致《永乐大典》的遗失。2 l" t# z6 `& V. z
明朝末年,风雨飘摇的明王朝一步步走向尾声.崛起于马背上的八旗兵在努尔哈赤的率领下功城略地,很快在帝国的北方奠定了势力范围,并且对外强中干的明朝版图虎视眈眈。而正当惊恐的崇祯皇帝和臣子对北方的满人疲于应付的时候,他们或许并没有想到,一些屡战屡败的流寇在李自成的带领下,势如破竹的接近了帝国的心脏,并且取而代之,成为明王朝的终结者。8 p% U) k# |# F3 @/ q4 o: t- d
在这样一个多事之秋,《永乐大典》的命运也成了一个未知数。它究竟身在何方?是否遭到战火的无情吞噬,还是能够有幸逃过一劫呢? 清朝康熙年间的一天,徐乾学,高士奇等官员推开了北京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大门。这是一座古老的皇家档案馆,建成于明朝嘉靖15年。这也是一座独特的建筑,整个建筑用大石头雕砌而成,防火防潮,能很好的保存各种皇家档案。明清两代列朝皇帝实录、皇帝家谱等皇家档案就存放在这里特制的“金匮”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