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78|回复: 2

泥河湾遗址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6 14: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泥河湾遗址群

          泥河湾是河北省阳原县东部的一个小村庄,位于桑干河上游的阳原盆地。距今约二百万年前,远古的人类就活动在这片土地上。

简介
       1978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泥河湾附近的小长梁东谷坨发现了大量旧石器和哺乳类动物化石.其中包括大量的石核、石片、石器以及制作石器时废弃的石块等。

泥河湾遗址

  泥河湾遗址群位于河北省阳原县桑干河畔,因其具有国际地质考古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以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旧石器遗迹而闻名于世。长期致力于这一研究的张家口市政协主席张宝华说,去年10月对马圈沟遗址的发掘研究,使泥河湾遗址的年代有了巨大突破,把亚洲文化的起源推进至距今200万年前,从而在东非澳杜威峡谷之外找到了地球上第二个200万年前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向“非洲唯一人类起源论”提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挑战。同时,它还发现了世界旧石器考古发掘中极为罕见的、距今200万年前的、可以复原的远古人类的进食场景。可以说,这一遗址群直接改写了世界关于人类起源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成为人类寻根问祖的圣地。 泥河湾遗址位于河北阳原县东部,桑干河北岸,化稍营镇泥河湾村境内,是国际标定的第四纪地层代表地点,其研究价值可与世界公认的人类起源地——东非的奥杜维峡谷相媲美,素被国内外地质和古生物工作者所公认,成为中国以至其他大陆进行地层对比的标准剖面。泥河湾标准地层记录了第三纪晚期至第四纪地球演化和生物、人类进化的历史,受到国内外地质、古生物、古人类及史前考古专家的极大关注。1924年9月,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在考察内蒙古萨拉乌苏的返回途中来到张家口,会同美国地质学家巴尔博在泥河湾进行了短暂的地质考察。在科学报告中,巴尔博将盆地内的河湖沉积物命名为泥河湾层,从而拉开了泥河湾盆地科学研究的帷幕。从那一刻起至今80余年,经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专家、学者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在东西长82公里、南北宽27公里的桑干河两岸区域 内,发现了含有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的遗址80多处,出土了数万件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几乎记录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部过程。在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25处距今100万年以上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存中,泥河湾遗址群就占了21处。如此集中的早期人类遗存在全世界绝无仅有。泥河湾遗址群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各种石器总计达到数万件。这些远古的文化遗址分布面广、内容丰富,囊括了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古生物学、第四纪地质、古地磁学、古气候学和年代测定等多个学科,几乎记录了人类的起源和演变的全过程,是一个天然博物馆,对探索世界早期人类的发展及其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泥河湾早期文化遗存的密度之高,年代之久远,不仅在国内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特别是2001年马圈沟遗址的发掘,首次发现了距今约200万年前人类进餐的遗迹,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起源地。泥河湾向人们昭示:人类不仅从东非的奥杜维峡谷走来,也有可能从中国的泥河湾走来。 专家介绍说,保护开发泥河湾遗址群的价值不可估量。它是我国以至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旧石器考古研究基地,泥河湾盆地有国际地质考古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泥河湾盆地、泥河湾地质剖面、泥河湾动植  物群、泥河湾文化遗址已成为世界古人类文化等多学科研究的宝库。从1924年西方学者巴尔博在这里发现大量古生物化石并命名为泥河湾层后,已有2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考古专家前来行考察和研究,我国一批知名专家更是经常涉足。他们认为“在一两个县的范围内,发现这么多遗址,在全世界是首屈一指的”,“无论地质还是旧石器时代考古,泥河湾都是极为理想的场所”,充分说明“泥河湾是东亚地区人类文明的起源地”,“是世界人类及其文化起源的中心”。正是由于这一特殊地位,1997年成为河北省第一个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区,1998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之一,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泥河湾盆地

  泥河湾盆地,东西长60余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在200多万年前,这里是一个较大的湖泊,湖泊的周围,是古动物的世界。后来,湖水干枯,湖底裸露,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干枯的“古湖平原”变成了丘陵、台地、盆地,泥河湾盆地就是其中之一。此时,盆地周围的山地森林密布,气候温暖潮湿,野生动物密集,同时也是远古人类理想的生活场所。早在20世
  纪二三十年代,中外科学家就在这一带发现了许多双壳蚌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地质及古生物工作者到这里多次进行考察,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种类繁多的动物化石,近年来又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时代上,从100多万年到1万年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每个阶段的遗址都有,且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百万年以上遗址就有18处,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考察发现证明,泥河湾遗址是寻找早期人类化石的一处重要地区。河北省考古工作者把泥河湾遗址称为“旧石器考古的圣地”。一些考古工作者提起泥河湾时,都说“那里遍地都是宝”。就以1994年《光明日报》的报道为例,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北京猿人”的发现者之一贾兰坡院士和他的同事们,在泥河湾盆地小长梁遗址发现了大量的世界上最早的细小石器。这些石器都比较小,大多重在5至10克之间,最小的不足1克。可分为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和锥形器等类型,共约2000件。这些石器经过古地磁专家的测定,证明距今约有160万年。贾兰坡院士说,小长梁遗址年代的测定“是最详细可靠的”。而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泥河湾盆地小长梁遗址发现的这些细小石器“竟是如此之多如此之早,加工技术又如此精细、进步”,而且世界上尚未见有记录。1957年,贾兰坡院士观察了“北京人”制作石器已很进步,能使用和控制火,因而推断说,距今五六十万年前的“北京人”绝不是最早的人类,“北京人”不是第一。这次细小石器的发现,确证“泥河湾期的地层才是最早人类的脚踏地”,于是贾兰坡院士认为,在160万年前,就有如此进步的石器,证明人类起源比过去的认识要早得多,说400万年前有了人类并非夸张。1995年8月至1998年9月,在以往发掘的基础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系合作发掘,在于家沟遗址找到了华北地区极为难得的更新世末至全新世中期的地层剖面和文化剖面,该项发掘入选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间,1996年6至8月,美国印第安大学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对泥河湾遗址也进行过为期两个月的发掘研究工作,获得了一大批较为珍贵的动物化石和旧石器等实物资料,进一步证实泥河湾盆地是中国人类起源的摇篮,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是一座有待深入研究、开发利用的巨大科学宝库和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10月,在泥河湾马圈沟遗址发现了层位最低、时代最早的遗址,发掘出的几百件石制品、动物骨骼,将泥河湾盆地旧石器的年代向前推进了数十万年,达到距今200万年左右。鉴于泥河湾遗址在史前文化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价值,2001年3月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初,泥河湾地质遗迹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人类生命的摇篮

  她是一部史书,几乎记录着中国华北地区人类早期的全部事件,涉及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囊括了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古生
  物学和第四纪地质学、古地理学和年代测定等;
  她是一笔财富,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文化瑰宝,是探索人类起源以及文明史的一把钥匙;
  她是一块宝地,是世界独具特色的考古圣地,朝圣般的研究、考察人员络绎不绝;
  她是以一个科学术语名扬天下的,并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文化门类;
  ......
  她就是闻名于世的泥河湾。
  位于阳原县境内的泥河湾,是一个依山傍水、景色诱人、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以它命名的泥河湾盆地、泥河湾地层、泥河湾遗址群等,早已超出了这个普通自然村落的概念,成为闻名中外的古地质、古生物、古人类研究的圣地。

保护与开发

综述
  整个泥河湾遗址群不但数量庞大,而且年度跨度大,几乎覆盖了  泥河湾旧石器时代的各个方面。泥河湾的学术价值引起了地质、考古界的普遍关注。同时,泥河湾遗址群、泥河湾标准地层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也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1997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将泥河湾一带列为全省第一个省级地质遗址保护区;2000年泥河湾旧石器考古被评为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其中小长梁遗址作为人类活动最北端的见证和中华大地古人类早期发祥地之一,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270米长的青铜甬道的第一个台阶上;2001年,泥河湾遗址群被国家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泥河湾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正在积极筹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取得的进展
  多年来,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文物、地质及各相关部门,乃至泥河湾盆地地域内的人民群众,对泥河湾这一文化遗产保护,做了许多工作,付出了许多心血。使泥河湾的保护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1、省市县均建立了泥河湾保护开发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工作机构。
  2、配合省文物、地质、规划部门,制定了保护开发10年规划,提交省建设厅审定。以张家口市政府的名义,印发了《关于加强对泥河湾遗址群保护管理的通知》,并由阳原县将有关法规、规章辑印成册,发放宣传。
  3、在省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就泥河湾博物馆建设事项,做了相应的基础性工作。
  4、编辑、摄制了多种宣传文字影像资料,组织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
  5、修建了通往主要遗址区的道路5条,近40公里,构筑了防护工程,结合退耕还林还草,核心区及道路两旁绿化总计15000亩。
  6、设置了文物保护范围、地质核心区和试验区的标志。
  7、积极配合了考古发掘、调查工作。
  2002年2月4日,河北省政府在阳原主持召开了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开发和利用现场办公会,确定了保护开发泥河湾的十二项具体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建设泥河湾博物馆。据了解,拟建设的泥河湾博物馆位于张家口市阳原县城,建设用地20亩,工程预算总投资3150万元。博物馆建成后,总面积将达到456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2173平方米,库房面积850平方米,其他面积1537平方米,其规模在我国属于中型博物馆。据悉,泥河湾博物馆建成后,将满足5万余件出土文物的陈列展示,并兼具保护收藏和科学教育功能。目前该工程正在积极筹备当中。

价值与现状

  在世界上可见的泥河湾层有两处,另一处在维拉佛朗期,这两处相比,中国泥河湾是剖面最多、保存最完好、是国际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泥河湾遗址群没有年代断层,有  泥河湾200万年的马圈沟遗址、136万年小长梁遗址、136万年的葡萄园、广梁遗址、100万年的有山祖庙咀、麻地沟、东谷坨、飞梁、霍家地、许家坡、东梁、照坡、后土山、岑家湾遗址;78万年的有马梁、雀遗址儿沟遗址;12万年的有山兑、细弦子遗址;10万年的侯家窑、漫流堡遗址;7.8万年的板井子遗址,2.8万年的上沙嘴、新庙庄遗址、1.16万年的有虎头梁、油房、西沟、西白马营遗址;4000年的有周家山、九马坊、榆条沟等;3000年的有丁家堡垒泥泉等,总共达130多处,现存战国、汉、辽墓葬124座,因而这里成为“世界天然博物馆”;泥河湾是研究百万年以来古地层、古生物、古地理及新构造运动等学科的著名地区,特别是在泥河湾遗址群早日发现人类化石成为每个考古工作者的终生梦想;泥河湾对外开放是在1988年,4月23日,应中科院邀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前来考察,拉开了泥河湾开放的步伐。1990年,经国务院的批准,由克拉克教授领军组织的中美合作泥河湾考古项目,成为建国以来的笫一个中外合作考古项目。至此,已接待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学者和专家,发表了有关泥河湾的论文700多篇。由此而言,泥河湾的历史、科学、文化、旅游、经济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泥河湾人

  河北考古工作者对阳原泥河湾的发掘,在东非之外找到了第二个200万年前后的人类活动遗迹,向人类起源的“非洲唯一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而让学术界关注和老百姓好  泥河湾奇的是,那些生活在数百万年前的“泥河湾人”何时方能现出真面目?专家们对在泥河湾找到人类化石充满信心。中国科学院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卫奇,是较早从事泥河湾遗址发掘和研究的中国考古人之一,曾经主持发掘了数个著名遗址,退休后卫奇在泥河湾买了房子继续自己的研究。卫奇表示,他的科研生涯就是在泥河湾度过的,对这块土地很有感情。在他看来,一个县密集分布了五六十处旧石器遗址,这在全世界绝无仅有。尤其是近两年河北考古工作者在马圈沟遗址的重大发现,使泥河湾研究有了质的飞跃,使中国的人类起源研究极有可能突破200万年。他同时表示,根据目前发现的大量出土的遗迹和石器,使他对找到泥河湾猿人化石充满信心:“‘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是20世纪中国对世界考古的一大贡献,同样‘泥河湾’人的发现将是本世纪中国对世界考古的一大贡献。”但卫奇同时也指出,发现人类化石除了必要的手段和技术外,机遇也很重要。据泥河湾旧石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谢飞透露,今后我省考古工作者将继续对泥河湾多个早期遗址展开大规模发掘,发掘面积将大大超过往年。

遗址群价值

  泥河湾遗址群是我国以至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旧石器考古研究基地,泥河湾盆地有国际地质考古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泥河湾盆地、泥河湾地质剖面、泥河湾动植物群、泥河湾文化遗址已成为世界古人类文化等多学科研究的宝库。从1924年西方学者巴尔博在这里发现大量古生物化石并命名为泥河湾层后,已有2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考古专家前来考察和研究,我国一批知名专家更是经常  泥河湾涉足。他们认为“在一两个县的范围内,发现这么多遗址,在全世界是首屈一指”,“无论地质还是旧石器时代考古,泥河湾都是极为理想的场所”,充分说明“泥河湾是东亚地区人类文明的起源地”,“是世界人类及其文化起源的中心”,保护开发泥河湾遗址群的价值不可估量。泥河湾未来的前景非常美好,它将在河北省的社会发展中体现其科学的、精神的和经济的价值。目前,我国发现100万年前更新世旧石器时代遗址16处,而泥河湾遗址群就占其中的12处。不仅如此,泥河湾丰富的文化积淀还包括古生物学、第四纪地质学、古地理学和古气候学等多种学科,成为举世闻名的“天然博物馆”,是独具特色的泥河湾文化旅游热线。泥河湾遗址群的保护和开发,不仅对人类考古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有巨大带动作用。

主要遗址

马圈沟遗址简介

  马圈沟遗址,地处泥河湾盆地东部,桑干河南岸的大田洼台地北部边缘区,距岑家湾村约1000米处。这里是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的集中分布区。岑家湾村北临桑干河,南依大田洼台地北坡。由于水流的作用,这里的泥河湾层发育了数条南北向的巨型冲沟,马圈沟遗址正是其中的一条冲沟。在这一带存在着一条北东--南西向的基岩正断层,马圈沟遗址位于该断层的上盘,距断层面非常近。马圈沟遗址发现的石制品种类有石核、石片、石锤、刮削器等,从1993年以来开始对马圈沟进行小面积发掘,2000年以来连续五年又进行了发掘,马圈沟遗址中发现的动物骨骼化石种类有象、犀、鹿、马、啮齿类等。  泥河湾
  在第三文化层发现了极为难得的人类祖先餐食大象的场景,敲骨吸髓、餐食大型动物已成为人类的生存行为,在目前全世界的旧石器考古发掘中是唯一的一例。马圈沟遗址的意义,不仅将泥河湾盆地旧石器遗址的年代,向前推进了数十万年,达到180-200万年左右,成为迄今为止,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具有确切地层的人类活动遗址,更重要的是对人类起源于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一元论提出了挑战。

小长梁遗址简介
  小长梁遗址  小长梁遗址位于桑干河南岸的一个小土梁。1978年,中科院古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了小长梁遗址,经过多次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可以鉴定的种类有貂、古菱齿象、中国三趾马、三门马、披毛犀、鹿、羚羊、牛类等。三趾马是第三纪的标志动物,可延续到第四纪早期,在泥河湾各遗址中,只有小长梁遗址发现了这种古老动物化石。在小长梁遗址出土的石器以小型为主,有石核、石片、石器1000多件,同时还有打击骨片。小长梁遗址形成于湖滨相沉积层中,遗物几乎未受到扰动,属于原地埋藏。小长梁遗址的发现,意味着早期人类就生活在小长梁一带。做为人类活动最北端的见证,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

侯家窑遗址简介

  侯家窑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西北部。1974年,贾兰坡和卫奇发现了该遗址。遗址的年代为距今10.4-12.5万年。属于旧石器中期遗址的典型代表。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石球是该遗址的代表性器物。人类化石的发现是该遗址发掘的重要收获之一,发现人类化石材料18件,枕骨2块、顶骨11块。有的头骨标本有明显的切割痕迹,学者们推测这可能是人吃人的结果。有一例头骨的顶  泥河湾骨的后部有一个直径9.5毫米的孔,孔缘已经愈合,愈合时间至少有两个星期以上,这可能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外科环钻手术。

虎头梁遗址简介
  虎头梁遗址位于阳原县东部25公里处。1965年中国科学院科学家首先发现。1972-1974年中科院盖培、卫奇等在虎头梁一带进行调查发掘。在遗址中与文化遗物一同发现的动物化石数量较多,可鉴定的化石有:蛙、驼鸟、似布田鼠、蒙古黄鼠、中华鼢鼠、变种仓鼠、狼、野马、野驴、鹿、牛、普氏羚羊、鹅喉羚、转角羚羊、野猪。此外,在遗址附近还发现了披毛犀和纳玛象化石。虎头梁遗址出土的石锤和石砧共7件,其中石锤5件,石砧2件。出土盘状和龟背状石核16件,楔形石核共236件,柱状石核17件,出土两极石片10件,出土的圆头刮削器221件,同时出土的有13件扁珠装饰品。虎头梁遗址的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晚期之末,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较晚阶段。绝对年代应在1万年左右。在虎头梁的于家沟遗址中发现了夹砂黄褐色陶片和哺乳动物化石,对研究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以及农业起源、制陶起源等具有重要意义,填补了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系列中的一个空白,被评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QQ截图20120926142028.jpg
QQ截图20120926142049.jpg
QQ截图20120926142100.jpg
发表于 2012-9-26 20: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6 21: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又让我联想到宣化沙河[水泉河]石器。离泥河湾马卷沟也就四十多公里,看来古人类在这区域内活动广泛。欣赏学习很有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4-11-23 15:07 , Processed in 0.06795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