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91|回复: 1

各个不同时期龙的特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 18: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个不同时期龙的特点
清代

清代龙纹的形象较明代更为苍老,可谓之苍龙,尽管刻画细腻如微,但缺乏神韵和气势,其特点为:

1. 龙的头发多而蓬乱,飘向脑后,甚至额下都长满胡须

2. 双角粗壮如松枝,一对虾米眼向外高凸,眉毛呈锯齿状,两条龙须下垂,额下长满胡须

3. 足伸展为四爪或五爪 ,尾端分出许多尖叉



1. 商朝的龙纹特征和艺术形式
“龙”是通天神兽中的主要角色,商代龙纹虽变化多端,但基本上仍保持着怪异神兽的体态。有的龙纹根据“混合式组合”的需要而进行了较大变形,往往是夸大头部而简化躯干,有的躯干甚至简化为“没有任何特点的头部延长物”,这种变化无疑更增加了商代龙纹的复杂性和怪异色彩。形态怪异的神兽,它令人可怖的形象给人强烈的神秘感和一种狞厉的美,显示出“龙”具有超越世间的神的权威。

2. 周朝的龙纹特征和艺术形式

商王朝在公元前11世纪被周王朝取代。据说周人伐商之时,曾有一只巨大的赤色的凤,口衔玉圭(也有记载说是口衔丹书)落在周的社庙,代表上天降瑞应给周,所以在周代的礼器上,凤的形象更为突出。西周早期不仅大兴凤纹,龙纹亦多带凤形,其角多仿凤冠,颈部多弯曲上扬,头部多见回顾式,龙口不再大张而改作平张,上下唇常有卷曲,尾部亦多旋卷。周朝龙纹主要分为:爬行龙纹、双体龙纹、卷龙纹和夔纹。

周代龙纹不再像前代那样狂热地表现综合百物、狰狞神秘的内涵,简化了前代龙复杂的形态而使用较为柔和的线条,并且添加凤冠和尾部使龙纹得以更多地依从美学规律,从而出现了朝艺术化、图案化发展的趋向。


三、明清时期的龙纹图形


1. 明代的龙纹特征和艺术形式

明清五百余年间产生了异常丰富的龙纹图形。其中明代以永乐、宣武时期的龙纹最为典型。当时的龙纹改变了前朝那种身细、头小的幼稚龙形态,变得形体粗壮肥大,威武凶猛,形象高大。龙首比元代变大,上下颚较长,上颚比下颚长而高高突起,有张口和闭嘴之分,张口的伸舌(早期较长如戟状,后期略短微微上翘),闭嘴的上唇似如意状,鼻的两侧有对称的长曲须,下颚多有两束或三束的疏须,头毛是一束束的疏毛,前期发少,后期的发多。发曲而向上冲,有怒发冲冠之势,显得很有神威,龙爪有三、四、五趾之分,趾甲成三角形,略微内弯,显得锋利刚劲,人们称明代的龙爪为鹰爪。周围衬托以海涛、缠枝花、火焰、朵云等。

明代晚期的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龙纹形式多样,以游龙为多。这时的龙纹已大不如前期,画工简单草率,神气也差。晚明的龙纹,正如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衰退一样,显得苍老、无力。

2. 清代的龙纹特征和艺术形式

入清以后,龙纹形象还离不开明末的遗风。但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龙爪紧紧相靠,而是距离较大,向鸡爪形状发展。故人们称清代的龙爪为“鸡爪”。

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龙纹以新的形象出现:这时的龙首变化很大,过去长长的“猪嘴”收缩了,显得下颚比上颚长。康熙时龙口形略带圆,雍正时则显方形,张口的龙,舌随下颚伸出,舌尖上卷,不像明初的戟状,也不像明后期的匕首状。上下颚的须,康熙时呈锯齿状,以后则分两边,或分成两束长密的羊须状。上颚鼻翼的两侧,长出特别长而卷曲的须。头部的角,长而显直且分叉,比过去显大,雍乾后期角的分叉则成山字形。明代龙头毛是成束的疏毛,呈向上或向后斜上冲势;这时的头毛细密成蓬(康熙时还有向后斜冲,后期则向后垂或向两侧分向),为了绘成老龙形,下颚都有细密鬃须。龙的眼睛,康熙时略长形,雍乾后则显圆。龙的爪,已不似明代鹰爪,五趾相靠成“风车”状。其时的龙爪,拇趾与食趾相距较大,趾甲显得细小,没有元、明时的三角形那种锋利感。所以,清代龙爪给人以有形无力之感。

雍正以后各朝,仿明代龙纹也有,但仅将龙嘴绘成猪嘴,其它则是清代形态。 清末的龙纹,其精神大不如以前威武、健壮,显得腰硬,老态龙钟,四肢无力。

此外,清末龙纹喜欢衬以火宝珠、火焰纹、朵云、花卉等。



四、商周时期龙纹图案与明清时期龙纹图案比较


从造型特征与表现风格来看,明清时期龙纹图案的造型经过前朝文化的洗礼,不断演变,与早期的商周龙纹图案相比,产生了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为:

1. 明清龙纹较商周龙纹图案具有典型性特征

商周时期的龙纹图案更像是蛇形或牛头形状,象征不可知的神秘力量,那时的龙纹特征是模糊、不确定的,还不具有统一的形象特征。经过后代人们的推理和演化,不断赋予它新的形象特征或者去除一些不明确的特征,龙纹逐渐形成较为明确、典型的形象,如明清时期的龙纹:龙身盘曲有鳞,龙爪多为五爪,上颚长于下颚,上唇似如意状,鼻两侧有对称的长曲须,发曲上冲等,这些图形要素的组合构成了当代龙纹图案的典型特征。

2. 明清龙纹表现手法更为具象

明清时期,由于人们在工艺和材料上取得进步,使得在艺术表现方面也获得了更多的经验和技巧。而早期人类由于使用材料和绘画经验的限制,在表现外形上大多呈几何形的抽象造型,这并非当时人们经过理性思考的结果。

3. 明清龙纹多运用辅助图形加以表现

辅助图形的应用,使龙纹图案更具有装饰的意味和功能。可以广泛应用到各种场合和艺术领域,由于早期的龙纹图案是以威慑功能为主,因此,辅助图形出现较少。

此外,作为视觉符号,从传播信息功能这一角度来看,明清龙纹造型复杂繁冗,并且建立了与之相应的复杂的象征意义体系。由于繁冗的造型结构和象征含义难于被简化和记忆,因此严重阻碍了龙纹造型的传播和应用,在清朝末期,许多龙纹因此消失或衰落。

由此可见,这两种不同时代的龙纹图案在当下并行存在,其视觉语言各有特色,不存在孰优孰劣的评判。对于设计艺术家而言,重要的是掌握这种不同的视觉语言和图形特征所带来的不同视觉效果,以便在使用时能够不单单从文化的角度,也要从视觉本身的角度来衡量和判断。

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集许多动物和自然现象于一身,具有超凡能力的神物,是数千年来整个中华民族崇拜的偶像。


新石器时代龙纹


在红山文化遗址的玉猪龙,躯体卷曲,形似玉玦,头似猪首。在三星他拉的“s”字形玉龙,躯体卷曲呈“s”形,丫形玉器的上端是猪龙的平面表现形式。


在喀左东山嘴遗址的双龙首玉璜,两端的龙首与“s”形猪龙的首部十分相似。良渚文化的玉器上有采用高浮雕和阴刻技法雕刻的龙纹。安徽凌家滩遗址的玉龙也似猪龙。


殷商玉龙


殷商时期,龙身呈璜状,玦形或璧形,还有圆雕的龙,圆雕龙前足着地,长尾盘卷,几种龙有共同的时代特征即:


1. 眼多为“臣”字眼,还有菱形眼和圆形眼

2. 口微张,圆雕龙还露牙齿

3. 脑后紧贴颈部孕倒伏状的蘑菇形角,有的背部还长出嵴齿

4. 身体满饰单钩、双钩或阳线的云雷纹,方菱纹或重环纹


西周


西周时期的龙纹形式主要有三种装饰在玉璜上和各种形状的佩饰上的龙纹。有单身龙,更多见的是二龙,龙与凤或龙与人合体的造型,其时代特征是:


1. 眼多为“臣”字形,还有椭圆形眼和委角方形眼

2. 上唇上卷,张口吐出下卷的长舌,额上突出一个似大括号形的小尖头,后有一绺上飘的鬃毛,亦可视为角或耳。

3. 采用大斜刀或大斜刀与阴线相结合的线条来表现纹饰。

4. 龙基本为侧视的片状雕,尚未见圆雕的龙


春秋


通过镂空技法修饰造型,突显龙身,变化多样

文饰为寄生同体的双钩或浅浮雕的虺龙纹

已不见臣字眼和蘑菇形角,出现云形耳


战国


龙纹造型大多为片状,制作技法大量使用镂空,使龙体造型刚劲秀美,变化多姿。龙身上装饰云谷相杂纹,谷纹或连线谷纹,并在一些空白部位装饰水滴纹,纽丝纹,花蕾纹或二字纹等。玉龙多装饰在组佩饰的组件上,并多见相同的器型成对出现。


汉代


不在流行春秋战国多见的“”形单体玉龙,龙纹主要附饰于出廓璧,透雕璧,she形佩,铺首等器形上,并出现了四灵题材中的龙。其时代特征是:


1. 杏仁形眼,身似四足兽形或随器体而变形

2. 龙头似马头,额头凸出一尖角,脑后有云形耳和飘带形长角

3. 龙口大张,上唇上卷,下唇下卷,似斧形或鱼尾形,有的口露利牙,个别的还吐舌

4. 龙纹多以透雕结合细阴线刻的技法来表现。


魏晋南北朝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刻有南朝宋元嘉七年款的玉带饰,龙呈“”形,做爬行状,通身满饰蛇鳞纹,头上有一对鹿角,脑后有一绺毛发,关节处有弯钩形腿毛,菱形眼眶,口微张露齿,四腿粗短,三爪足,此龙与汉代的形象有异,而与唐代以后的龙接近,是后世玉龙的雏形


隋唐五代


隋唐时期,龙纹发展成熟,从此龙纹基本是这种模式。

隋唐五代龙纹有以下特点:


也是采用浅浮雕与细阴线结合技术来装饰在器型表面,也有采用了镂空技法,与龙同时出现的有火焰珠纹,流云纹,水草纹,山石图案等。龙头较长,头上有鹿角,云形耳和毛发,丹凤眼,口大张,嘴角超过眼角,后腿特长,一足与尾相交缠绕,腿关节处有毛,足为三爪,躯体较南朝时更为细长,接近蛇形,身上刻有网状鱼鳞纹


辽宋金元时期


1. 采用高浮雕与多层镂空相结合技法

2. 多以云朵,海水或花草作衬景,雕成云中飞龙,降龙,行龙或蹲龙,更具立体感

3. 龙的形象与唐代龙纹大体相同,延续唐代龙的双鹿角,双凤眼,鱼鳞纹,三爪,肘毛等 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元代龙纹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 .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4. 只是在细部孕一些变化,如张口稍小,嘴角不超过眼角,头发变浓,头发向后飘,颈部细长而身体较粗,大多数龙的后足与尾部不相交等
5. 辽代有坐龙和鱼龙

6. 元代龙细颈肥身(更象唐而不象宋)


明代玉龙


早期特点是:采用高浮雕和镂空技法雕琢,上唇长而上翘,浓眉凤眼,颈细身粗,但其脑后的头发上飘,则体现了宋元晚期玉龙的特点,是由宋元向明晚期过度的龙纹


晚期特点是:明代晚期龙纹在神韵上有一种呆板苍老感,缺乏宋元时期龙的生气和活力.身躯细长如蛇,多刻划网状鳞纹,颈,腹,尾大致等宽。圆形双目(俗称虾米眼),鼻似如意头形,两侧长出两条龙须,头发向上冲或向前冲(俗称怒发冲冠),足为四爪或五爪,爪尖钩成球形(俗称风车爪)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3-1 20: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值得收藏和常温习。版主辛苦,拜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4-11-27 11:37 , Processed in 0.05447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