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91|回复: 0

古代墓穴如何防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 21: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代墓穴如何防盗
在所有的探险活动中,盗墓,或者说墓穴探险,无疑是最吸引人的一种。而且,这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行业,自从有了“厚葬”这一习俗之后,盗墓者就出现了。关于这一方面的艺术作品有很多。从2006年开始,市场上出现了一大批以盗墓为题材的小说作品,例如《鬼吹灯》、《盗墓笔记》等等。在今年即将上映的暑期大片《木乃伊3》当中,我们也将看到冒险者们如何和古代的墓穴主人们斗智斗勇。
那些巨大的陵墓就像是一个金库,明明白白地对盗墓者招手,告诉他们这里拥有大量的宝藏。为了保护自己,墓穴的建设者们也会像银行设计保险箱一样来保障他们死后的安宁。在这一方面,大概有两种设计理念:其一是把墓穴建设得十分坚固,让盗墓者不得不无功而返;其二就是设置陷阱和机关,让盗墓者为墓穴的主人陪葬。
[url=http://b33.photo.store.qq.com/http_imgload.cgi?/rurl4_b=4526f674f6482b0892df6b120cfbeb52b7cb88d8143ba5f20b66506dd5afafbd823df7c293075d0d601080050232a38d6950d08f42b99ba450ea67309e128fe25bb1166268c75e195f8058ce2349fda59f6e1d11&a=33&b=33][/url]
拐钉钥匙是用一根钢筋弯成的,从侧面看起来是一个没有长边的长方形,连着长长的手柄。考古学家们用拐钉钥匙套在顶门石上端,把顶门石向后推离门边,这才打开了定陵地宫的大门。
墓穴主人希望自己的死后安宁不被打扰,陪葬的珍宝只是为了彰显其尊贵的身份;而对盗墓者来说,墓穴主人的身份并不重要,财宝才是最重要的。最珍贵的财宝往往放在尸体的身上或者身边,所以墓穴主人藏身的狭小空间往往是最为坚固的。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埋葬的是汉初长沙国丞相利苍之妻辛追。她的墓穴中使用了六层棺椁,最外层的椁板重达3000斤以上,现代的考古学家使用机械化手段才能把这些棺椁依次打开。很明显,以手工方式想突破这些防线是十分困难的。  
坚固的墓穴只能被动防备盗墓者,而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再坚固的防备也会被突破。早在2000多年以前,人们就开始在墓穴中设置一些主动防卫的设施,试图让盗墓者有来无回。
最早的防盗措施,是咒语。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的古代,咒语可以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些汉代的瓦当上篆刻了“盗瓦者死”的字样,可以看成是这一类心理战术的代表作。1980年发掘的山东济宁的一块汉墓碑后刻着“诸敢发我丘者令绝毋户后”的字样,直译过来就是:“敢挖我的坟,就让你断子绝孙。”这算是比较直接的警告了。也有比较温和的,像在水经注卷二九《湍水》中记录的,魏征南军司张詹墓的碑背面,刻着这样一首短诗:“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铜铁不入,丹器不藏。嗟矣后人,幸勿我伤。”这首诗的大意是说,我在这里并没有厚葬,里面什么都没有,请高抬贵手吧。这是比较温和的。还有声色俱厉的,例如西安西郊葬于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的贵族少女李静训墓的石棺刻辞则十分简洁有力:“开者即死”。
民间普遍认为,盗墓是有损阴德的行为,因此不到实在没有活路,是不会考虑走盗墓这条路的。因此上述这些咒语的用处也许还不如石头的用处大。
的确,在墓穴中堆积石头、细沙和木炭是十分常见的。堆放木炭往往是为了吸潮,堆积石头和细沙则具有一定的防盗作用。例如战国中山王墓的墓穴中,大小形状不同的大型石料沿四壁垒砌,中间孔隙填以卵石,很容易倾倒,给考古挖掘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在墓穴中大量填充细沙也会有同样的作用,如果盗墓者从墓穴侧面打通隧道进入墓室的话,石头和细沙将会很快地涌进隧道,把盗墓者瞬间埋葬,同时把隧道封死。在《玄怪录》中记录过一个叫做《卢公涣》的故事,最后盗墓者被墓穴中涌出的水吞没了。但是这种构想在技术实现上十分困难,目前也没有找到实际的证据。
还有其他一些比较常用的防盗设施,最常见的是有毒物质以及陷阱。秦始皇陵目前还没有被挖掘,但是考古学家们已经用各种仪器对其检测了很久,检测结果表明,秦始皇陵中水银的含量远远超出附近的土层中的水银含量,这与古籍记载的秦始皇陵中使用水银模拟了江河湖海的说法是相吻合的。水银蒸汽有剧毒,吸入后可能导致脑损伤直至死亡。考古学家们认为,大量的水银兼具防盗的作用。
陷阱也是很有效的防盗手段。为了追求更大的杀伤力,陷阱底部往往还会插上锐利的金属刺。复杂的陷阱结构在长达数百年或者数千年的时间中,可能会因为腐坏、锈蚀而失去原有的作用,所以往往最简单的结构是最有效的,例如翻板。这种陷阱被一块长方形的铁板或者石板所覆盖,在石板的中央有一根轴,当盗墓者踩在这块石板边缘的时候,它就会旋转,把盗墓者扔进陷阱中。
为了追求视觉效果,电影中的墓穴机关往往被描述得杀伤力强大而且非常华丽。弓弩暗器和火焰是最为常见的。
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这些描述并不可靠。古代弓弩的弦大多采用动物的筋腱或者植物性的原料,虽然经过一定的防腐工艺处理,但是依然会逐渐腐坏;弓身往往采用木料,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古代的冶炼技术尚不发达,若是非要墓穴内放置着弹簧钢制造的弓弩,未免有些太难为古人了。在有数百年以上历史的古墓中,基本上不会看到还能工作的弓弩,能够剩下的只是一些箭簇等金属小件罢了。
在古籍中出现过墓穴会喷出火焰杀伤盗墓者的记载,而在现代的考古挖掘中,也的确发生过墓穴喷出的气体可以被点燃的情况。例如马王堆一号墓,在挖掘的时候就曾经喷出无色气体,燃烧火焰的颜色类似酒精灯,明火且无烟。经分析,认为这是墓室内的有机物分解而成的沼气,并非是墓穴的防盗措施。
如果盗墓的原因是墓穴中的陪葬珍宝产生的吸引力的话,最好的防盗墓措施就是“薄葬”。但是,历史上盗墓的动机也并非仅仅在于谋求财富。流传甚广的“伍子胥鞭尸”的故事,就是出于政治目的而盗墓的一个例子。碰到这种情况,薄葬还是厚葬,区别都已经不大了。

  --------------------------------------

  古代的盗墓与防盗

      古今的帝王将相在自己身后,往往要修建华丽的墓穴并带上大量的陪葬,这就引起了无数盗墓者的垂涎,这里不想探讨古代的盗墓与防盗的技术,只想列举几个小故事:


         较早的掘坟纪录,应该算是春秋的伍员了,不过他不算是盗墓,只能算是复仇。传说楚平王在杀伍子胥全家之后,因为担心伍子胥日后复仇,所以对自己的坟墓作了特殊的安排。后来伍子胥果然在公元506年怂恿吴王伐楚,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为谋士,孙武为将,发动了对楚战争。结果楚军大败,楚昭王出逃,郢都沦陷。这时,伍子胥却怎样也无法找到楚平王的坟墓了。他先后掘了郢都城几十位大臣的坟墓,又拷问多人,才知道原来楚王在一位大臣自家的坟墓下面,又修了一座自己的王陵,他只掘了上方的坟墓,却不知道下面还有一座。终于,楚平王的尸体从坟墓中被拖出来,鞭尸三百,以泄其愤。

        另一个有名的实例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让人无法分清哪一座是真正的曹操墓,也就无从下手。传说中,这七十二座坟墓都不是真正的曹操墓,真正的曹操墓在漳河河底。曹操死后几百年,有渔工在漳河泅水,忽惨叫而死,尸为两截,后又有人死于斯处,太守遂命在上游拦河截水,水涸,河底有长刀利刃,借水流旋转,机巧甚妙。去其机关,下有古墓,入口石碑书汉丞相曹操之墓。太守遂尽取其宝物,乃去。当然,这仍然是一个传说,真正的曹操墓在哪里,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谜。


  还有一个小故事,不记得是《聊斋》还是《阅微草堂笔记》里面的了:说的是一个大户人家,修了华丽无比的坟墓,内有无数珠宝,因怕人盗掘,所以戒备森严,坟外三丈修建围墙,昼夜有数名家丁环绕巡视,夜间则一边巡视,一边敲击木梆,互相呼应。原以为万无一失,结果老太爷入土不到一月,坟墓就被盗掘一空,死者也落了个死无全尸的下场。

  后来官府将盗墓者抓获,方才得知他们盗墓的秘密:原来这些人白日隐藏在周围的长草中,夜间趁黑潜入墓室,因为四周家丁甚多,挖墓必然出声,引起周围的警觉,便趁着家人敲梆之际,每敲一下,盗墓者便挖一下,如此挖墓的声音被敲梆声完全掩盖,一夜下来,墓室尽空。这家人本来照耀炫富,继而草木皆兵,结果仍然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徒然给后世留下笑柄。

        防盗最成功的例子,应该算是蒙古王公的埋葬方式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这种墓葬中的宝物成分并不是很多,因此盗墓者未必光顾。传说(仍然是传说)古时的蒙古可汗故后,族人用整根的巨木一分为二,挖去木芯,使其中空,置尸体于巨木内,两半复合,涂以红漆,两端用金制成圆箍,这就是蒙古王公的棺木了。好像只有两端的金箍算是宝物,棺木内就算是有一些陪葬的珍奇,有限的空间也不可能容纳太多的财富。

  另外令人称道的是埋葬的地点:如果是在沙漠中埋葬,埋葬后由千万匹奔马将沙地踩平;如果在草原上埋葬,则埋葬前小心移走上面的草皮,下葬后仍然将草皮种回原处。地表没有任何标记,上面是蓝天白云,下面是茫茫平原,几年之后,已经不会有人辨认出埋葬地点了。

  那么后人怎样祭祀先灵呢?原来在死者下葬之时,家人会在下葬的地点杀一只小骆驼,这时一定要让母骆驼在旁边。小骆驼的血洒在坟茔上方,而骆驼具有异乎寻常的方位感,即使在沙漠中,也不会迷路。每年祭祀的时候,任母骆驼自己找到当年杀小骆驼的准确地点,母骆驼都会回到这里哀鸣,这样死者的家人就可以找到先人长眠的地方了。成吉思汗的准确埋葬地点至今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大概就是使用了这个方法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4-11-27 09:46 , Processed in 0.05526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