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紫 发表于 2011-3-4 15:30:48

请求鉴定--罐子

本帖最后由 沁紫 于 2011-3-4 15:36 编辑

沁紫 发表于 2011-3-4 15:32:31

沁紫 发表于 2011-3-4 15:34:49

金口俗 发表于 2011-3-4 16:21:21

战国/西汉。高温印纹陶:victory::handshake

男子汉wangwuyi 发表于 2011-3-4 16:29:46

学习了:handshake

7301 发表于 2011-3-4 18:00:01

:handshake学习中

tmdmp 发表于 2011-3-5 04:33:51

学习了

酋长 发表于 2011-3-5 08:24:01

开门:victory:

沁紫 发表于 2011-3-5 10:16:46

学习中
7301 发表于 2011-3-4 18:00 http://www.chnshiq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handshake

沁紫 发表于 2011-3-5 10:17:01

学习了
tmdmp 发表于 2011-3-5 04:33 http://www.chnshiq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handshake

沁紫 发表于 2011-3-5 10:17:19

开门
酋长 发表于 2011-3-5 08:24 http://www.chnshiq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谢谢:handshake

汇艺居 发表于 2011-3-5 17:58:29

再次学习

沁紫 发表于 2011-3-5 20:06:22

再次学习
汇艺居 发表于 2011-3-5 17:58 http://www.chnshiq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lol 我也再次学习

沁紫 发表于 2011-3-5 20:11:37

印纹陶   
  印纹陶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模印纹饰陶器。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依其烧制温度的低高,又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前者多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以前,多呈红褐、灰白、灰等色;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约出现于商代以后,因烧制时温度较高,故胎质坚硬,呈灰色。印纹陶主要流行于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江西、安徽等地,器形大都为日常用品,如瓮、坛、罐、盂、钵、杯、盘、豆、簋、尊、罍等。制作方法为手制、模制、轮制。其纹饰初出于加固陶坯的目的,器物多留有布纹、席纹、绳纹的痕迹,后渐趋丰富、精美,纹样均为几何形纹饰,主要有水波纹、米字纹、回字纹、方格纹、编织纹、云雷纹等。

沁紫 发表于 2011-3-5 20:53:13

印纹硬陶盛行于西周到春秋战国。尽管印纹硬陶相对坚固耐用,但毕竟粗糙易碎,随着强度更高的高温施釉夹砂硬陶和原始青瓷的出现而衰落于秦汉。印纹硬陶的烧成温度约1100℃左右,成型工艺采用泥条盘筑方法,不用陶车拉坯成型。器型表面上的几何纹图案,是成型后,一手拿蘑菇形状的“抵手”抵住内壁,一手用刻有几何形图案的拍子,在外壁拍打而形成的。
西周印纹陶的特征:西周以底径较大的平底器为多,纹饰有回纹、曲折纹、扁体云雷纹、叶脉纹和以回纹为主体的组合纹等,多少受当时盛行的青铜器纹饰的影响。由于胎泥塑性和韧性不够好,故在拍几何纹饰时导致被拍部位胎体变形明显,从胎体整体看不够圆滑而出现多边体状。这一时期的烧成温度应该还不够高,成品胎体颜色呈青灰色。详见:图五。
春秋印纹陶的特征:春秋基本上是承袭西周时期的制陶工艺而发展的,除了多种流行的纹饰外,又拍有大方格纹和麻布纹。
战国印纹陶的特征:战国时代则以米字纹、编织纹、米筛纹和麻布纹为主,器物的下腹部收敛较甚。
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纹陶往往在器物的颈肩部位加饰弦纹、水波纹和斜线针刺点纹,或常常在肩部贴饰漩涡形堆坟,这些装饰在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器物上是见不到的,于是也就成了我们鉴定印纹硬陶器物时代的重要根据。
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纹陶胎体的塑性和韧性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故拍纹后胎体几乎没有变形,通体圆滑自然。此时的烧成温度也比西周要高,甚至部分达到了烧结的程度,故胎体的颜色多呈紫褐色、红褐色或黄褐色,以紫褐色的烧成温度最高。少数印纹硬陶的器表还呈现因窑内高温熔化而成的光泽,好似施有一层薄釉。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请求鉴定--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