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俗 发表于 2012-1-12 22:28:08

【转】关于耀州瓷器所有的历史记载

搜集整理/西风

耀州窑,其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旧称同官,宋代时属耀州,故名“耀州窑”,包括陈炉镇、立地镇、上店镇及玉华宫等窑在内。是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耀州窑始于唐代,当时烧黑、白、青瓷,五代延续烧制,考古发掘显示烧制质量高级的青釉秘瓷和青白釉瓷器。宋代青瓷得到较大发展,北宋末为鼎盛期,金元为衰败期。北方这样一个重要的瓷器窑场,从北宋早期开始到民国晚期,历史上有诸多记载。为了更加系统的论证,笔者在搜集史料过程中顺便把耀州窑相关记载做一整理,以供学者和藏家参考引用。如有不完善和新发现资料,期望不辞辛劳奉献,以此更完善和全面。



1、宋人陶榖在《清异录》中对此有记载:“耀州陶匠创造一等平底深碗,状简古,号曰小海鸥。”


《清异录》最早完成于五代末至北宋初,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笔记,保存了中国文化史和社会史方面的很多重要史料,书中一半以上的条目分别被《辞源》和《汉语大词典》采录,其价值可见一斑。该书宋本已经不存,而传世各种版本甚多,内容文字差别颇大。现在的通行本是在元代孙道明的映雪斋残抄本和明代《说郛》抄本基础上形成的。


《清异录》2卷,北宋陶穀(903-970)撰。陶穀字秀实,邠州新平(今陕西彬县)人。本姓唐,因避后晋高祖讳而改姓陶。陶穀以善文章起家,任后晋著作郎、中书舍人,仕周为翰林学士、兵部侍郎加翰林承旨、吏部侍郎,至宋转礼部尚书,依旧任翰林承旨,后累加刑、户二部尚书,卒赠右仆射。后世因多称之为陶内翰、陶尚书。陶穀以文章闻名于世,博学多识,无书不观,善书画,并精通礼制,擅长历象之学。但为人多忌好名,常非毁他人,为时人所薄。

《清异录》是一部笔记,它借鉴类书的形式,分为天文、地理、君道、官志、人事、女行、君子、么麽、释族、仙宗、草、木、花、果、蔬、药、禽、兽、虫、鱼、肢体、作用、居室、衣服、粧饰、陈设、器具、文用、武器、酒浆、茗荈、馔羞、薰燎、丧葬、鬼、神、妖,共37门,每门若干条,共661条。此书多记唐、五代时人称呼当时人、事、物的新奇名称,每一名称列为一条,而于其下记此名称之来历。这些名称大多新颖奇特,许多还含有戏谑的意味。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典故、词语方面。此书所记的新奇名称因后代词人墨客的引用而成为典故,有些成为了汉语词汇的一部分。如《人事门·手民》:“木匠总号运斤之艺,又曰‘手民’、‘手货’。”今天称雕版工人为“手民”即由此而来。据统计,《辞源》据《清异录》立目引文,或仅引作书证的,约占《清异录》全书条目的三分之一。《汉语大词典》所引则高达二分之一。其次是本书保留了社会史、文化史方面的大量材料,其中尤以饮食、烹饪方面的材料为丰富,约占全书条目的三分之一。比如茗荈门的内容,在明代就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被单独抽出收入专科丛书《茶书前集》。 1985年,李益民等将本书果、蔬、禽、兽、鱼、酒浆、茗荈、馔羞等八门点校注释,作为《中国烹饪古籍丛刊》之一出版。这都说明了本书在饮食、烹饪史方面的价值。本书在记载名物服饰、科技工艺、民俗民情等方面的价值可参阅前引张子才《陶穀的〈清异录〉》一文。



2、宋神宗在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德应侯碑:

耀州德应侯碑碑文:“能侯据黄堡西南,附于山椒。清峰回护,绿水旁泻,草木奇怪。下视居人,如在掌内。居人以陶业为利,赖知谋生。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始合土为坯,转轮就制,方温大小,均中规矩。然后纳诸窑,灼以火,烈焰中发,青烟圆飞,锻炼累月,赫然乃成。击其声,铿锵如也;视其色,外如温也。人犹是赖以为利,岂不归于神功之哉至有绝大火,启其窑而观之,往往清水盈掬,昆虫活动,皆莫究其所自来,必曰神之化也。陶人居多沿长河之上,日以废泥投水,随波而下,至于山侧,系化为白泥,殊无毫发之余混沙石之中,其灵又不可穷也.”

上世纪五十年代,陈万里先生及冯先铭、李辉柄在陕西铜川黄堡的窑址调查中发现了记载耀州窑烧造历史的“德应侯碑”。德应侯是对窑神的封号。宋神宗在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应耀州知州阎某的要求,将铜川黄堡的窑神封为德应侯。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在德应侯庙立了一块碑,叫《宋耀州太守阎公奏封德应侯之碑》,简称《德应侯碑》。碑文对耀州窑的发现历史、制瓷、烧成工艺的成就以及黄堡镇的自然环境、居民从业结构、陶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等方面都有翔实记载,是研究耀州窑和中国陶瓷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刻石资料。此碑现陈列于西安的碑林博物馆。


3、宋代(1080年)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三有:“耀州华原郡土贡瓷器五十事”记载。
《元丰九域志》成书于北宋元丰三年,即西元1080年。《元丰九域志》为北宋王存﹑曾肇﹑李德刍共同编修。王存(1023~1101),字正仲,丹阳(今属江苏)人,历官秘书省著作佐郎﹑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史馆检讨﹑知太常礼院﹑同修国史﹑尚书左丞等。累上书陈时政,常为宋神宗赵顼所采纳。曾肇(1047~1107),字子开,南丰(今属江西)人,历官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国史编修﹑吏部侍郎等,与其兄曾巩皆以才学闻名当世。李德刍,邯郸(今属河北)人,官光禄寺丞,长于地理学,着有《元丰郡县志》三十卷﹑图三十卷。



4、宋代《清波杂志》记载:“又尝见北客言,耀州黄浦(堡)镇烧瓷名耀器,白者为上,河朔用以分茶。出窑一有破碎,即弃于河,一夕化为泥。”

周煇的《清波杂志》是宋人笔记中较为著名的一种,书中记载了宋代的一些名人轶事;保留了不少宋人的佚文、佚诗和佚词;记载了当时的一些典章制度、风俗、物产等。元代诗人方回读此书读至五更,并写下《十月二十二夜三更读清波杂志至五更》诗:“再卧卧不成,灯膏幸犹有。坐至五更转,读过一寸厚。是书必有益,但当审去取。”表达自己对此书的喜爱。其内容,正如作者的朋友张贵谟在本书序中所说,是”纪前言往行及耳目所接”之事的。书中所载,有的可与他书互相印证或互校异同,而其中为他书所未载的,又可拾遗补阙,故常为学者所称引,是研究宋代历史、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周煇一生,经历了靖康丧乱,国土沦丧之痛,时时在字里行间有所流露。在他随使节到金,经过汴都时,顾瞻宗庙宫室,不禁有黍离之叹。但他相信,“以中原复中原,规恢洪业,信自有时节”。他把金主完颜亮的侵宋比作辽世宗的侵周,二人皆被部下所杀的下场皆是“干纪妄动”之报。书中还详细地记下了宋将李宝和金兵海道作战大获全胜的战况。


5、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遂宁出罗,谓之越罗,亦似会稽尼罗而过之。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似以其类馀姚县秘色也。然极粗朴不佳,惟食肆以其耐久,多用之。”
《老学庵笔记》为陆游晚年所著,陆游出生于1125年10月,虽然出生于北宋末年,实际生长在南宋。他在1170年曾任夔州通判(今四川奉节),乾道八年离夔州抵汉中,在四川宣抚使司王炎幕下任职,同年11月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后又在蜀州、嘉州、荣州任职,至淳熙五年(1178年)方离蜀东归。陆游在四川任职近十年,因此他在介绍遂宁出罗名为越罗的同时,提到耀瓷也被称作“越器”,遂宁指宋代遂宁府(今四川遂宁县)。

6、南宋前期叶寘《坦斋笔衡》的记载,即“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坦斋笔衡》收录于清代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中,此卷十二载有叶釐《爱日斋丛抄》十卷,又《坦斋笔衡》一卷。两书《说郛》均收录,前者题宋叶寘撰,后者题宋叶釐撰。《千顷堂书目》三十二卷,所录以明一代著作为主,兼附宋、辽、金、元艺文,清黄虞稷撰。黄虞稷字俞邰,泉州晋江(今属福建省)人,生于明崇祯二年(一六二九),卒于清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其父黄居中,字明立,号海鹤,明季为南京国子监丞。居中好学不倦,喜藏书,所居千顷斋藏书数万卷,著《千顷斋藏书目录》六卷。


7、金世宗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刻立《耀州吕公先生之记》碑:“大定癸巳(金大定十三年,即1173年)……是岁冬。耀州使效牛安国贡瓷器.......”

碑文介绍道士吕中道的事迹,介绍他先在华原孙真人栖隐之地药王山升仙台“凿岩为洞”作“栖真之所”,后来去了金国中都燕京(今北京)。当时耀州派遣牛安国去中都“贡瓷器”,途中与吕相遇。碑文中涉及“贡瓷器”的内容为:“大定癸巳(金大定十三年,即1173年)……是岁冬。耀州使效牛安国贡瓷器至滹沱河南路,逢先生(吕中道)……牛生拜问:‘先生何往?’曰:‘吾久厌尘世,拉竹林寺长老南游天坛。汝至都下,传语张监史。’既至都……遂见张监史……”。碑文撰于大定十五年,距碑文中提到的贡瓷之年只有三年时间,撰碑记者为杨杲,为了说明自己所记的是真事,石碑背面刻有“受语进京故事”者名姓与官衔,有“耀州商酒都监张荣”、“前耀州太守王浩”、“华原令王祥”等。此碑由《铜川日报》黄卫平采访中偶然发现,碑现存于药王山南庵碑廊。


8、元代至正三年(1343年)脱脱、阿鲁图编修《宋史·地理志》(卷八十七志四十)亦记载有:“耀州……崇宁户一十万二千六百六十七,口三十四万七千五百三十五。贡瓷器。”
《宋史》是二十五史之一,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宋史》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脱脱(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脱脱幼养于伯颜家,从浦江吴直方学。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脱脱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当时伯颜为中书右丞相,权倾朝野,向为元顺帝所忌,脱脱恐受其累,与顺帝密谋逼退伯颜。至正一年(1341年)脱脱为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至正三年(即1343年),脱脱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至正四年(即1344年),脱脱因病辞职,到至正九年(即1349年)复出为相,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卓著,赢得水患灾民的民心,上赐号答剌罕(意谓:自在),被赞誉为“贤相”。


9、明万历本《同官县志》卷八:“黄堡镇一名黄堡寨,前宋代御地也,在县南四十里,按地理志黄堡在金尤为重镇,旧有陶场,居人建紫阳宫祀其土神,宋熙宁中封其神为德应侯,以陶冶著灵应故也,祀以晋永和时人柏林配享,盖传居人陶术者,今其地不陶,陶于陈炉镇,其镇复庙祀德应侯如黄堡云”。

10、1932年版《同官县志》卷12《工商志》:“黄堡镇……惜自金、元兵乱之后,镇地陶坊均毁于火,遂尔失传……自黄堡瓷失传后,继起者为立地、上店、陈炉各镇。而立地、上店今已不陶,所存者为陈炉耳”。


11、民国许之衡(1877-1935)《饮流斋说瓷》:“(耀州窑)在西安耀州,亦宋时所建,初烧青器,仿汝而略逊;后烧白器较佳。初制时其釉透亮如玻璃,其色微黄略似虾青色。后制者其釉略混,其色甚白:有似牛乳之白,有似粉油之白,有似熟菱米之白不等。”

...................

耀州窑窑址最初发现:

耀州黄堡窑址始于1931年修咸榆公路,1939年又修了咸铜铁路,两路均穿窑址而过,大面积的动土出土了不少古瓷器,而流散出去的瓷器引起了外界的极大关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关于耀州瓷器所有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