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cz 发表于 2010-9-17 19:31:46

揭秘皮肤化石

我国古生物学家揭秘剑龙类皮肤化石(组图)http://www.sina.com.cn2008年07月19日 19:07新浪科技
http://i3.sinaimg.cn/IT/ul/2008/0719/U1235P2DT20080719190315.jpg
巨棘龙搏斗http://i3.sinaimg.cn/IT/ul/2008/0719/U1235P2DT20080719190355.jpg
巨棘龙鳞片横截面漫反射示意图(绘图-谢猛)



http://i2.sinaimg.cn/IT/ul/2008/0719/U1235P2DT20080719190431.jpg
巨棘龙鳞片特写

http://i0.sinaimg.cn/IT/ul/2008/0719/U1235P2DT20080719190509.jpg
巨棘龙皮肤印痕化石


  新浪科技讯 7月19日,中国古生物学家详细描述了来自四川省自贡市侏罗纪晚期一件剑龙类皮肤印痕化石,并指出粗糙的鳞片有助于降低其体表的整体亮度,从而达到隐蔽的效果。化石的研究者,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青年学者邢立达与自贡恐龙博物馆副馆长彭光照,研究部副主任舒纯康在近日出版的《地质通报》第七期上撰文描述了该珍贵的标本。
  恐龙皮肤基本类似于现代爬行类皮肤,它们的表皮角质化程度高,身体被角质鳞所包裹。这些角质鳞除了起保护作用之外,还有利于防止体内水分散失。恐龙皮肤化石非常珍贵,对认识恐龙体表特征、生理机能和复原恐龙有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第一件恐龙皮肤化石发现于1852年,此后世界各地皆有发现。迄今,除中国外,仅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和蒙古等地共发现了20余例恐龙皮肤化石,其中以鸭嘴龙类居多。
  目前,中国所发现的恐龙皮肤印痕化石仅五例,其中三例发现于四川,两例发现于辽宁。邢立达等人此次描述的剑龙类皮肤印痕化石最初发现于1985年4月,由自贡恐龙博物馆在沿滩区采掘而得。同年11月,在该标本的修理过程中,在其左侧肩棘(一块从肩部伸出的骨棘)上发现了皮肤印痕化石,并由学者做过简单描记。这是中国发现的首例剑龙类皮肤印痕化石。
  2007年,在自贡恐龙博物馆恐龙复原项目的资助下,邢立达等人对巨棘龙进行精确复原工作中,重新观察了皮肤印痕化石,发现一些新的特征,并作了深入研究。
  恐龙皮肤的保存需要苛刻的条件,这块巨棘龙皮肤印痕化石极为难得。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副馆长,我国著名恐龙研究专家彭光照介绍说:“这头巨棘龙生前应该是一种离群或独居状态,当它正常或非正常死亡后就被迅速的埋藏没,身体仅仅经过了小小的移动,大部分骨骼都还关联在一起,其皮肤就保存于左肩棘背面,综合整体的鳞片大小、排列方式等要素,该皮肤印痕化石的身体位置可能为前肢的肘关节及其邻近的上臂、体侧皮肤。”
  剑龙类皮肤化石最早由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马什描述于1881年。舒纯康副主任指出:“我们此次描述的剑龙类为巨棘龙,它是美国剑龙的远亲。剑龙曾经发现过喉甲,这有利于保护其喉部,巨棘龙的鳞片形态非常接近剑龙的喉甲。而且我们发现,剑龙类的鳞片不是单调均匀的排列,而是在小鳞片之间散布有零星较大鳞片,而这种构造已经成为植食性恐龙(如蜥脚类、鸟脚类、角龙类)常见的皮肤样式,有利于防御。”
  而在这片约414平方厘米的皮肤印痕化石上,邢立达等人还惊奇的发现很多巨棘龙生活时,皮肤受到的破损。比如鳞片中存在受伤后愈合的错甲,鳞片脱落之后的皮肤印痕等。更有趣的是,在皮肤上上面有2道划痕,划痕中部深入,两端较浅,推测为巨棘龙所受之创伤,可能为兽脚类恐龙之攻击所致,这让我们仿佛触摸到古世界恐龙生存时的日常琐细。
  此次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邢立达等人发现巨棘龙鳞片表面粗糙,鳞片上存在条索状隆突,在鳞片上形成若干道嵴,使鳞片表面形成明显的凹凸。这种凹凸构造将环境光线向不同方向进行漫反射,从而降低鳞片表面整体亮度水平。如果没有这种构造,当光线照射到巨棘龙平整的鳞片表面时,会在某些方向形成比较强的散射,形成眩光,不利于恐龙自身的隐蔽。
  知识链接:
  爬行动物皮肤的主要特点是表皮角质化程度深,外表覆盖着角质鳞,这是由表皮细胞角质化形成的,这不同于鱼类的骨质鳞。爬行动物因缺乏皮脂腺而干燥,同时皮肤的表皮层沉积了大量的角蛋白而变化成各式各样的角质化物。其真皮还具色素细胞,有色细胞使许多蜥蜴类和蛇类具有显明的各种颜色。
  爬行动物的蜕皮现象特别明显,随着动物的生长必须定期更换,这一生理现象称为蜕皮。其中,蜥蜴和蛇有定期的蜕皮,这是因为它们具有双层角质层,其外层在定期蜕皮时脱掉。龟及鳄没有定期完整的蜕皮,而是不断地以新替旧。
  爬行动物的皮肤角质物的形状、大小、数目随种类不同而异,是分类的依据之一。蜥蜴类和蛇类的角质层不断加厚而形成了鳞片,并呈粒伏或覆瓦状排列;鳄类的躯干部和蛇类头部的角质层极度加厚而形成大型盾片;龟鳖类的角质层与皮下真皮骨板结合在一起而形成了大型的甲板;蜥蜴类的有些角质层则形成了小刺或棘状突起。

ycz 发表于 2010-9-17 19:40:54

远古生命能够以化石保存下来的几率只有千万分之一,而化石骨骼中又能够保存有皮肤印痕的机会就更小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自然奇迹。正是通过研究这些凤毛麟角的大自然的奇迹,科学家才揭开一个千古之谜。

1985年春天,四川省自贡恐龙博物馆的科技人员在自贡县郊仲权乡彭塘采集到一具较为完整的剑龙化石骨架。

1989年冬天,科技人员开始修整这具剑龙骨架。在骨架的肩部,曾发现过一对巨大的逗号状的骨棘,被叫做“肩棘”。正是在修整左边那块肩棘的时候,欧阳辉馆员意外地发现了恐龙皮肤化石。

当时,技工正在聚精会神地修理化石的欧阳辉则在仔细的观察被凿子敲开的石体表面一具那些被敲下来的岩石碎片,希望能够西欧年从中找到一些蛇颈龙牙齿,类似弓鲛鱼鳞等小化石。忽然,技工一凿下去,石体上露出了一块异样的平面,面上有鳞状的纹饰。欧阳辉捡起崩落的岩石碎片,发现上面有反象印膜。“这不是恐龙皮肤化石吗!”他惊喜的大叫起来。

欧阳辉如此兴奋时可以理解的,因为皮肤能够形成化石确实有些令人不可思议。一般情况下,生物遗体形成化石的首要条件是要有硬体部分的保存,因此动物只有内、外骨骼最容易形成化石。不过有的时候,一些自然因素的偶然巧合也会使奇迹发生。

剑龙化石骨架正是这样。它不仅完整,而且连续性好,石化的所有骨骼几乎都关联都关联在一起保存在岩石里,生动地反映出它生命最后一刻的情形——匍匐在泥潭里不能自拨。这一埋葬状态表明,这头剑龙很有可能掉进河湖毙命后,很快地就被沉积物掩埋起来了。

无独有偶,发现于加拿大阿尔伯特省的鸭嘴龙皮肤也是保存在泥岩中的。

我们知道恐龙是爬行动物大家族中的古来成员,因此,科学家对其活体形态的推断,尤其是对其皮肤表面形态的认识,往往是参照现生的爬行动物而来的。蛇、蜥蜴、鳄鱼等现生的爬行动物的皮肤最外面都有一层角质层,有的是有角质鳞,有的是有角质板。这是一种防止体内水分散发从而适应于干燥的陆地环境的有效结构。

恐龙是否也具备这种有鳞的皮肤?它们的外观又是怎么样子的呢?

从自贡县发现的这块恐龙化石皮肤可以看出,剑龙类确实生长着有鳞的皮肤,起表面有六角形的角质鳞。不过,这些鳞片的大小比过去参考现生爬行动物而描绘在剑龙生态复原图或刻画在剑龙雕塑上的鳞片要小得多。

自贡恐龙皮肤化石是继加拿大、蒙古、美国和英国发现的鸭嘴龙、角龙、鸟脚类恐龙和肉食龙皮肤化石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所有这些恐龙皮肤化石,都为科学家探索中生代恐龙世界的奥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英国,曾经发现过一种鸟脚类恐龙——色里多龙的皮肤痕迹化石,显示了一些较小而浑圆的角质鳞埋入皮肤表面,组成了精美的镶嵌状图案。

在北美洲,科学家曾经发现过鸭嘴龙的“木乃伊”,即鸭嘴龙的干尸。它显示出鸭嘴龙有着很厚的皮肤。与之相对应,自贡这块面积有400平方厘米的皮肤化石的表面与肩棘骨体的表面几乎是平行的,其间填充了几厘米厚的砂岩。若按一般推测,这层砂岩的厚度可能代表了皮肤和皮下肌肉组织的厚度,但是由于肩棘与剑龙的剑板一样是皮肤的骨质衍生物,它的上面不大可能长有太厚的肌肉。由此推测,剑龙的皮肤也应该是很厚的。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因为对于素食的恐龙来说,厚厚的皮肤无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抵御食肉恐龙侵害的一道屏障。

ycz 发表于 2010-9-17 19:43:39

杨氏马门溪龙皮肤化石(上海科技馆“四川自贡恐龙化石展

ycz 发表于 2010-9-17 19:44:26

皮肤皮肤.

ycz 发表于 2010-9-17 19:45:08

皮肤皮肤.

赵哥 发表于 2010-9-17 20:17:30

:victory:继续揭,揭深揭透,呵呵

ycz 发表于 2010-9-17 20:25:19

毛刷清理.

ycz 发表于 2010-9-17 20:26:41

与骨骼进行分离..

ycz 发表于 2010-9-17 20:27:39

每天工作18个小时.

泰汶 发表于 2010-9-17 21:15:13

科学的研究,逐步揭开了远古神秘的面纱,使现代离远古“越来越近”:victory::lol

zhaoge 发表于 2010-9-17 22:08:04

去年在辽西见过鹦鹉嘴龙的皮肤:lol

赞古 发表于 2010-9-18 08:49:36

:lol好家伙呀,难度也大

高地 发表于 2010-9-18 11:09:05

杨氏马门溪龙皮肤化石(上海科技馆“四川自贡恐龙化石展
ycz 发表于 2010-9-17 19:43 http://www.chnshiq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开眼!:D:victory:




http://www.chnshiqi.com/bbs/attachments/month_1009/10091719415c8d20d265c44c9e.jpeg

ycz 发表于 2010-9-18 11:39:18

昨天网上浏览中,偶然发现此文.格外惊喜.
看来,皮肉化石中外都有发现.

ycz 发表于 2010-9-18 20:40:04

去年在辽西见过鹦鹉嘴龙的皮肤
zhaoge 发表于 2010-9-17 22:08 http://www.chnshiq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带软组织的鹦鹉嘴龙化石惊现辽西 皮肤构造完好
http://www.e23.cn 2008-3-20 大众科技报
    摘要:辽西发现了带软组织的鹦鹉嘴龙化石,这只鹦鹉嘴龙的皮肤构造形成化石并保存得非常完好,极具科研价值。




http://www.e23.cn/web/popten/upload/2008-3/200832000484.jpg鹦鹉嘴龙化石
舜网3月20日讯    距今1.3亿年前的早白垩纪的一天,在古太平洋西岸的一片森林里,林间的一个湖泊旁边,一只鹦鹉嘴龙感受到了朝阳的温暖,它睁开惺忪的睡眼。一只巨爬兽已经迂回到了鹦鹉嘴龙的后面,但它很快就不再是唯一的掠食者。森林深处传来了帝龙的怒吼,巨爬兽不得不放弃了到口的美食落荒而逃,它刚刚跑出不远,鹦鹉嘴龙就在帝龙的突袭之下鲜血迸流……
    这样的场景在白垩纪的中国辽西几乎天天都在上演,只不过,这一次鹦鹉嘴龙的惨状被忠实地记录在案。亿万年后的今天,来自南非的恐龙学家蒂纲·索拉来到辽西,从这些岩石“胶片”里,欣赏到了远古时代的一出“全武行”,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英国的《皇家科学院院刊》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下文简称“古脊椎所”)的徐星博士虽未参与这一化石的研究,但作为在辽西地区长期进行化石发掘与研究的科学家,他对这一发现也颇为关注。
    蒂纲·索拉的研究表明,这只鹦鹉嘴龙的皮肤构造形成化石并保存得如此完好,可能是在它开始分解之前就被迅速埋葬,其软组织也被迅速矿化。据徐星介绍,同样是适宜埋藏化石的地层,岩性越细腻,则化石能表现出的细节就越多。所以,这种保存完好,甚至带有软组织痕迹的化石大多发现于湖相地层,而非河相地层,这就是因为湖泊的水流相对平缓,使得岩性相对细腻,更容易保存生物的细节。除此之外,岩层的化学性质也对化石的形成和保存有很大影响。
    “鹦鹉嘴龙的化石在国内的很多博物馆都有展出;不过对很多人来讲,鹦鹉嘴龙的软组织化石可能是头一次听说。”徐星说,“不过恐龙皮肤化石此前在国内也有一些发现,比如在新疆发现的乌尔禾剑龙,就带有皮肤化石。”据有关文献记载,恐龙种类中基本上都已有皮肤或软组织化石发现。它们让人逐渐了解了恐龙皮肤的样子,为恐龙复原像的制作提供了极佳的参考。
    目前,这具独特的鹦鹉嘴龙化石还在实验室里进行修复和研究。在科研工作告一段落后,它也将和其它化石一样与普通公众见面。(据大众科技报)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揭秘皮肤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