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32|回复: 1

文物市场:盗与防盗之“无间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8 14: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QQ5647856433 于 2011-10-18 14:15 编辑

在一个倒卖中国文物的外国人眼里,地大物博的中国是他猎取历史文物珍品的天堂。1994年英国警方曾破获了一起盗窃走私文物案,查扣7个集装箱6000件中国文物。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堆占了3大间库房的文物,足够开办一个相当规模的博物馆,从这些文物的年代和空间范围来看,也足以举办一个上溯商朝下至清朝的中国历史展览。而警方更在这个犯罪嫌疑人的豪宅中看了悬挂于墙上的一张中国地图,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地点被标注出来,形同“作战地图”。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发生在全国各地的盗挖古墓案有10万余起,被毁古墓20余万座。有关专家指出,盗掘已经是文物走私最直接的源头。其中,古遗址墓葬就成了文物走私犯罪分子觊觎的头等猎物。追根溯源,除了盗墓者掘墓这一“外忧”,博物馆文物流失则成为一大“内患”。 追根溯源之盗挖古墓篇 新中国成立后,盗掘地下文物的现象曾一度偃旗息鼓。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盗墓再度猖獗,一些古墓群地已是“十墓九空”,“甚至九九空”。与此同时,“要想富,挖古墓,一夜能成万元户”的顺口溜从那时起流行于江西、青海、河南、山西、陕西等文物大省。群体性的盗墓挖坟以及贩卖文物之风屡禁不绝,甚至一些违法人员以此为产业,狂掘乱挖。 “盗墓业”古已有之 就在去年的陕西岐山周公庙古墓群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人员发现发掘已告完成的32号大墓中有9个盗洞。盗洞反映出的历史遍布各个朝代,远在西周,近在2002年。 “其实盗墓自古就有,而且的确就有这个行当。就连一直以来让考古者叹服、使用的洛阳铲也是盗墓贼发明的呢。”上海收藏家协会会长吴少华说,“100多年前,邙山南麓马坡村盗墓贼李鸭子发明一种半圆筒形的铲子,将这种铲子接上一节节的木棍,可查勘数十米地下的古墓,这就是洛阳铲。” 防盗招数直捣要害 因为自古就有盗墓贼,古人对于他们的防备也从未懈怠过。“古墓一直充满凶险,然而因暴利驱使,不法分子仍然愿意铤而走险。”吴少华说,“众所周知的秦始皇陵中存在水银,它不仅对尸体起到保存的作用,而且可能对保护陵墓也有作用。”事实上,一些高规格的古墓中就存在金属汞含量相当高的现象,专家推测应该是古墓修造者在墓中铺放了水银,这样盗墓者侵入后,水银挥发会直接致人死命。从秦代开始,古墓的防盗技术更是变得越来越成熟。2000年,一群盗墓贼发现了汉代大将霍去病儿子的墓葬,炸开盗洞后,迂回地挖下去80米深,想绕开防盗沙层,结果还是没能进入。因为近百米深的地下缺氧,一名盗墓人没来得及爬出洞口,就命丧古墓。盗贼们千方百计想绕开的防盗沙层就是古人的杰作,也是古代墓葬防盗中最常见的方法。这其实是储水积沙构造的“防盗层”,一旦在挖掘过程中打穿“防盗层”,就会产生“沙漏”,引起大面积塌方,盗墓人根本没有生还可能。此外,墓穴建造者还故意设置虚墓和疑冢来迷惑盗墓人,并布下一些类似机弩、伏火等攻击性机关。 盗墓者与考古队的“争夺战” “当代的盗墓手法更隐蔽了。”吴少华说,“具体呈现为挖掘文物多元化,作案手法科技化,作案人员群体化、网络化。”他指出,挖掘文物通常用的是洛阳铲———至今考古队仍然使用这种简单的工具。但是,有时洛阳铲不能解决问题,一些具有强大背景的盗墓者甚至用上了外国的军用探测仪。 吴少华进而指出,那些挖掘古墓的人员仅是一些“熟练工”,他们只对墓中值钱的东西感兴趣,对于那些历史价值极高的文物完全不屑一顾。正是这种不屑一顾,对于中国文物的历史文化研究是打击性、毁灭性的。在万州龙宝,盗墓者利用考古队春节休息的时间空当,租船沿江疯狂盗掘,盗洞竟达二三十个。盗墓者的行径如此“心狠手辣”,让一批库区罕见的唐代瓷器因局部破损而被毁为碎渣,而盗走的完好瓷器则至今未在市面上出现。 “考古队也许要花上几十天才能发掘的遗址,盗墓者进行毁坏性盗掘,只要几天甚至一个晚上就可以搞定。”吴少华说。虽然各地陆续开展了严厉的打击盗掘犯罪行动,但是盗墓者却敢与考古队进行一场“争夺战”。就在去年陕西岐山的周公庙32号大墓发掘时,考古工作者在墓室中惊奇地发现了“娃哈哈”可乐瓶,以及一只崭新的塑料编织袋。 追击盗墓的几处“致命伤” “盗墓猖獗,并不仅仅针对走私出境,它还面向一个非常开阔的国内艺术品市场。随着国内市场的节节攀升,这将成为一种趋势。”吴少华说,“每一次的流通循环都意味着一次大幅度升值,巨额利润足以令倒卖、走私分子铤而走险、猖獗作案。国外经济萧条了,那就转向国内市场,所以盗墓现象经久不衰。” 目前,在盗墓集团的层级网络中,最底层的就是那些熟悉地域、墓地分布情况的当地人。据重庆海关方面介绍,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上交文管部门一件文物的奖励金不过几十到上百元,等级文物也只有几百元,远不如卖给走私分子划算。据悉,在库区当地盗掘、收购的文物,主要为瓷器、陶器和金属器皿,倒卖到广州可以翻几倍,出境后又可以翻几倍甚至上百倍,而墓葬出土文物展览在亚欧地区也有相当良好的市场。同时,这些人员也缺乏法律意识和文物保护意识。 如今,盗墓猖獗,相关部门在追查过程中也存在几大“致命”弱点:其一通常情况下,文物一旦被盗出以后,很快就被层层倒卖,在短短的一两个星期时间,就可能被走私至境外。而文物一旦出境进入国际市场,其买卖就“合法化”了。国内警方很难掌握其流向,文物一旦流失到国外,更难寻其踪。 2002年3月,西安市公安局文物缉查处破获一起特大盗窃古墓案,被盗的古墓为西安市东郊汉文帝霸陵一个陪葬墓。有犯罪嫌疑人交待,该墓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里面有很多罕见的汉代裸体男女黑陶俑。令人吃惊的是,该墓中有6件竖立裸体男女黑陶俑被偷运出境,公安部门还未来得及喘口气,就突然出现在美国著名的拍卖行苏富比拍卖行的拍卖图上,即将被拍卖,起拍价为每件6000至8000美元,而且图录上明确注明文物来自中国西安。后来我国通过外交途径才使苏富比拍卖行撤拍了这6件国宝。 其二在实际办案中,能够追缴回境的屈指可数,而文物往往都是刚刚从古墓中盗掘的,文物部门也就无法对涉案文物进行真假、级别鉴定,从而造成无法对涉案犯罪嫌疑人进行定罪量刑的尴尬境地。 其三警方在顺流调查时,只能依靠盗墓者或者文物贩子的口供来取证。就一件被盗的地下文物而言,如果文物贩子和盗墓者均保持缄默,那么警方也很难认定盗卖事实。 其四文物管理涉及公安、工商、文管所等多个职能部门,严密有效的防护有赖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和对盗掘、倒卖犯罪活动的严厉打击。但是,往往在一些地区的区、县内的职能部门之间,各区、县间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一个案件交流、信息互通、协作配合的合作机制。在打击、防范库区文物流失的工作中又存在各自为政、各安一隅的问题,极不利于文物犯罪案件的查处与深究。 追根溯源之盗窃馆藏篇 “看庙人”监守自盗 一个平时穿蓝色粗布大褂,背着破军挎,被人俗称为“看庙人”的男子,却在无声无息中盗窃文物整整十年。这就是承德外八庙文物失窃案的“男主角”———承德外八庙管理处文保部主任李海涛。这起惊天大案如今已经成为文物内盗案的典型。而原荆门市博物馆副馆长王必胜和王传富盗掘古墓、非法出售馆藏文物案,原新疆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黄小江珍贵文物流失案……均是监守自盗。有专家认为,馆藏文物的流失,已经成为我国文物走私市场仅次于盗掘古墓的第二大来源。 再次回顾承德外八庙文物失窃案,在漫长的十年作案中,他盗窃文物总数为288件,所得到的仅是320万元人民币和7.2万美元的赃款。而他盗卖、走私出去的一件乾隆粉彩描金无量寿佛坐像在香港佳士得出现,底价就为200万至300万港币。那么,对于他以生命换来的这种“创收”,许多人表示不解和困惑。相关专家却从中揭示,文物保护管理存在种种漏洞。 博物馆管理漏洞多
200507260736090.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8 14: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少数主要的博物馆,国家对地方博物馆的拨款并不充足。由于条件限制,目前偏远地区的文物出土后,一般都就地存入当地博物馆。而一件“国宝”很可能就成了当地博物馆的一个负担,既无法创造最好的条件去保管,也没法采取严密的安全措施。此外,管理人员不足也成为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有些重点文物原有人看守,但由于经费等方面的原因撤掉了看守,结果不久就发生文物被盗案件。一个巡逻检查员要把他管辖的地方走一遍的话,就要一个月的时间。如果发现了新的文物现场,只能派专人站岗死守,工作相当被动。而文物部门对馆藏文物的清查流于形式,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不仅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对所属博物馆馆藏情况不知其详,一些地方博物馆连自己有多少馆藏品也都不知道,又如何去追究文物流失的数量呢?

此外,各地文管部门专门存放考古队移交文物的库房条件也较差。库房一般为办公楼地下室,成千上万的文物堆存得密密麻麻,防潮防火措施都说不上先进,而且面积狭小。据重庆海关介绍,奉节县文管库房为100平方米,巫山县为60平方米,而文物大县忠县的文物主库房也仅为120平方米。而这里堆存的上千件文物里一级文物竟达20多件,普通的铁皮保险柜里则放着珍贵的唐玉带钩、东汉摇钱树。对于出土文物的安全,尽管有着严格的保护条例,但万州文管所所长认为他连睡觉都是提着胆子,如此简陋的硬件设施,万一出了盗案,谁担待得起呢?

相关链接

文物走私之惊人数字目前,文物走私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犯罪活动,其非法利润仅次于毒。品和武。器交易,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文明古国成为“文物输出国”。据中国海关方面提供的资料,近10多年,仅深圳、广州海关就查获走私文物5万件,2000年全国海关查出文物走私案件240多起,收缴国家限制出口文物8780余件,而这还仅仅是在海关对5%%的出境货物抽查中发现的。

要追溯文物走私的根源,还有一组数据同样令人触目惊心: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全国共发生36起馆藏文物、寺庙文物以及田野石刻被盗案件。其中,只有7起案件被侦破,破案率仅为20%%。在这36起文物被盗案件中,共丢失各类文物223件,案件发生率比2003年上涨了近8成。近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主席张柏表示,据这几十年来的初步统计,中国光是被盗的古墓就有20万座左右,其中内蒙古全区近几年就有1200座古墓被盗掘,至少有5000件随葬品被倒卖;青海某地在短短几个月时间被毁古墓1000余座,5000多件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珍品被哄抢一空。

来源:新闻午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4-6-27 04:32 , Processed in 0.06090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