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91|回复: 1

华强:独创全新研究范式 用自然科学探究远古(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0 10: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强:独创全新研究范式 用自然科学探究远古
(2010-03-22 02:04:44)  

标签: 杂谈分类:远古史


【代序】我们的远祖竭尽所能要把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历史保留给我们。遗憾的是一群无知的子孙们,因为不明白远祖的苦心,只用了“这是神话”四个字就把一部鲜活的中国远古史打入了永夜。岂不悲哉!
    大凡一个人活在世上,他就想生存在一个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他就想干一点有益于人类本身的事情,他必然想把自己的一生的生存状态和所作所为以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一种力所能及的方式告诉给自己的后世子孙。中华民族的远祖必然也是这样想的。遗憾的是那个时代没有文字没有书籍,只有原始文化和习俗,只有依靠一代人告诉下一代人,依靠惊人的记忆力用口口相传的方式保留住并不断积累远古历史。就像今天我国很多少数民族的历史依然是口口相传一样。
    历史发展到了春秋时期,孔子的远见和睿智告诉他应该保留从蛮荒的远古口授流传下来的历史。于是有了韦编三绝和《诗》《书》《礼》《乐》《春秋》和《易》。战国时代更是一个搜集、记录和整理数千年口传历史的鼎盛的年代。撇开百花齐放的诸子百家不说,仅仅《淮南子》和《吕氏春秋》就为我们用文字记载了一部包罗万象的中国远古史。《山海经》更是珍贵无比,它简直就是一部大禹时代的全国国土资源普查报告,系统记录了当时中国人生存范围的五藏(宝藏)状况:山水人文、动物、植物、水生物和矿藏等资源状况,可谓绝无仅有!
   大约公元前2000年,商代人发明了甲骨文字,他们把甲骨文写成的国家档案和占卜记录埋在地底.公元后1900年这些刻有商代历史的累累甲骨被发现.数以千计的古文字学家试图解释这些甲骨文和商代档案.但是至今为止,逐字逐句的解释依然很难形成理性的文字系统.我们基本上还是要查阅甲骨文工具书才能知道某专家对某字的个人解释,原因是一个甲骨文字解释五花八门,有的字解释竟有七八种至多。迄今为止,专家学者对甲骨文的解释随意性很大,哪一种本义能够解释通的就用那一种说法,有点像化学中的共振论,结果当然是只能得到一个似是而非的观点或者结论,甚至整个甲骨文体系。关键问题还不在于此,在于专家们的解释是一字一义,并不能解释整个同一部首的类字,甲骨文本义解释基本上和远古历史脱节,甲骨文的造字规律至今也还不能提供一种解释甲骨文的方法论。研究甲骨文,我们需要形象思维更需要理性思考,需要综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庞大知识系统来综合研究。仅仅靠文字学家是无能为力的。我尝试了结合商代的历史事实,结合自然科学知识用比较的方法来系统地解释甲骨文本义。例如对“高字头”系列字,对“衣部首系列字”,对老字系列,对宾字系列以及对商代白天的时间计时系统。这项工作很有意义,我将坚持下去。
    龙卷风在我国最早的记载出于宋朝沈括的《梦溪笔谈》,但是,龙卷风难道是从我国宋代才“诞生”的吗?显然荒谬。风是自然与生俱来的现象,风是最古老的伏羲八卦之一,龙卷风从远古就肆虐在中原大地。我已经从文献记载和气象学原理上考证了龙卷风就是我国远古的龙。同样,我用自然科学知识证明:女娲,应龙,蚩尤,息土,烛龙,雄虺这些往日远古神话里的角色都是远古中国大地上的真实存在。有人为这些美好的神话的破灭而惋惜,但是很不幸的是,他们确实是远古的历史事实!
    从《黄帝内经素问》到《齐民要术》,从沈括的《梦溪笔谈》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再到清朝西方流入的格致之学.充分说明中国人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研究古往今来从未止息.但是,运用自然科学知识研究远古历史这一领域却一直无人问津,更没有自觉地去运用自然科学知识考证、探讨远古史实中许多令人不解的现象.原因千头万绪。但是研究者的自身知识结构无疑是最关键的。自古以来,文史研究者终其一生,知识结构只局限于经史子集,对很多远古史的事实不能自觉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去钻研探讨,结果对很多不能解释的远古现象只好一概归结为神话,使许多远祖绞尽脑汁想保留给我们的远古史成为一种神话的浪漫。这就严重地阻碍了我们充分了解那个蛮荒时代我们祖先可歌可泣的开天辟地的丰功伟业。
    古代学者研究的局限性比我们今天要大得多。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料占有不全。史学研究要占有大量的资料,古代学者往往靠自己的知识积累、藏书和借阅来研究。所以对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知识信息往往不全。所以出现了一些一生专攻一本文献的“皓首穷一经”的学者。二是速度慢,周期长。他们靠翻阅书籍查资料,靠毛笔书写文章,所以周期长,修改补充难,成书更是需要很长时间。三是没有准确的地图作为索引,很多涉及地理地点的知识只能凭对文字材料的反复理解来琢磨并深化认识。由于交通落后,他们很难深入实地从事田野调查。四是师承与避讳,所有学者都竭力维护老师的学说和观点。从来不敢怀疑为师也是人,也会有错误认识,也会走学术上的歧路。不仅如此,甚至对其他门派的研究者的错误也是讳莫如深。这种传统大大阻碍了史学研究的发展。五是方言扰乱了远古史研究。远古是语言的婴儿期,也是不同方言的发展进化时期,一个概念尤其是地名常常产生好几种提法,商周以后雅言渐行,这种情况才有了好转。这种方言导致的混乱在《山海经》《穆天子传》和古昆仑研究中非常严重,这种方言上的不同在汉以后又被许多学者以主观揣测加以变形,使其本义更加难以溯源。很多远古概念使研究者不知所措。口传历史又恰恰是以不同方言代代相传的,所以春秋战国时期整理出的远古文献,在概念上舛误颇多。六是缺乏反馈机制。学者本来就凤毛麟角,学问又仅仅在皇家或学者之间的圈子里流行。出于对权威的尊重,往往学问既是定论。例如,皇甫谧的很多注解都是误导后学进入歧途的一家之言。七是史学为统治服务而产生的对历史的曲解。例如西汉的五行学说,东汉的讳谶之学。这些理论流传若干年以后就变得真假难辨。顾颉刚先生想从历史上将假象一一剥去,何其难也。所以,我主张从历史的源头厘清头绪,再造中国远古史。从真实可信的远古源头跟踪研究它的历史路径,还原历史的真实。
   

我们现在可以从国际视野和历史跨度重新审视老祖宗的中国远古史研究,审视他们的学说,理念,观点,结论。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手段去验证史学研究此前得出的结论。从文科以外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全新视野拓展出中国远古史研究的综合领域。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自然科学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科学的进步,技术尤其是高科技的运用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更加先进的知识和手段。对于长期单纯从文科角度研究传承的中国远古史研究更是开启了一个现代化的全新研究平台。今天的考古学和几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生物学、放射学、金相学、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海洋学、分析化学等许多的自然科学学科已经深深介入其中并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全新的不断充实更新的自然科学知识系统,全新的研究手段,全新的史学研究观念,使中国远古史研究的前景豁然开朗。

互联网问世以后,从信息提供,信息交流和信息管理方面为科学研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它不仅营造了一个全球化的学术环境,使得研究者飞的更高,看的更远,涉猎更加广泛。尤其在文献检索和资料检索、学术传播、信息反馈方面速度和效率大为提高。专家学者和史学爱好者之间互动大大增强,知识观念的碰撞更及时,更频繁。对研究成果的反馈更加广泛和及时。


    事实上,很多的神话以近、现代科学看来,都是非常合乎情理的远古历史事实。但是由于远古人类的思维和表达的方式后世学者们没有搞懂,同时又不了解远古的史实,结果就按照自己的臆断,将他们归结到神话的范畴。神话不是远古之人说的,而是后世学者们划定的一个学术研究范畴,他们将自己解释不了的远古史实一概打进了神话这一牢笼。使得后世的莘莘学子一直把这些本来属于远古中国人祖先的历史误读为神话。这样的例子在远古史研究中比比皆是。例如女娲补天说的就是女娲补窑洞的事迹。因为天雨窑洞顶部(天)塌陷了,女娲发现烤火的火塘中五色的石头被烧化,形成了一块金属板。于是她抓来四只乌龟,砍掉了乌龟的脚,作为基石。在龟背上立了四根木柱,在木柱的顶端盖上金属板。这样就修好了窑洞的顶部。为什么要“断鳌足”,因为不断那鳌会满地乱爬,如何在鳌背上立木柱(四极)?故事传到后来就变成了神话——女娲用五色石一块一块地补天,把鳌的四只脚砍断变成四根撑天的柱子以防止天再塌陷。这是什么样荒唐的解释啊?居然中国人将它作为一种原始的浪漫传了几千年之久。这样的例子很多。《淮南子》中说道夏启的出生用了“石破北方而启生”七个字。结果被历代学者演绎为:一块岩石朝着北方开裂,夏启就从石缝中蹦出来了。于是,一个帝王就诞生了。其实“石破北方而启生”的本义应该是:(大禹)用石刀剖开涂山氏的胎盘,取出了难产的夏启。北是背的远古本字。破开胎盘取出胎儿当然有两种情况:不是背(背面)就是腹(正面)。
    遗憾的是这种现象还将继续一个历史时期。因为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继续着文理分科而教的病态的教育方式。我在这里通过我的博客大声疾呼:多学科综合研究远古史,是时候了!!!这个问题的解决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让我们尽自己的最大的能力:
   还远古以本来面目!还远祖以真实状态吧!否则我们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我们将无颜面对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无颜面对曾经筚路蓝缕的远古先祖们。
发表于 2011-10-5 05: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道理!比如“山海经”历来被大多数人认为“荒诞不经”,而学者研究后说其文保留了大量远古时期的史料。近来有些比较语言学家在对比古汉语和两河流域的古文字后,对古代中土和西域文明的交流就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4-6-17 13:15 , Processed in 0.05306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