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的类别和器形
石器的类别和器形砾石石器 也称石核石器。从砾石或石材上打下石片,以剩下的石核作为工具来使用。典型的代表象阿布维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的手斧、丁村遗址的三棱大尖状器,系从两面或三面交互打击加工,使之成形。习惯上把两面刃的砾石石器称为敲砸器,单面刃的称为砍斫器,在砾石周缘加工的,称为盘状器。在砾石的周身加工,则成为圆形的石球。但以上的用途分工并不甚明显。至于打制的斧形器或在砾石两侧打成凹腰的网坠,大抵是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或更晚的遗物。 石片石器系用石片或石叶加工而成,主要有刮削器、尖状器和雕刻器等几类器形,延续使用的时间比较长。刮削器是在石片的一边或多边加工,用来刮削兽皮或木、骨一类工具,由于刃部的加工部位以及形式的不同,有短刮器、长刮器、圆刮器、复刃刮器、凸刃刮器和凹刃刮器等名称。尖状器是沿石片相邻的边加工成锐尖,以利于刺割。其他象桂叶形器、矛头和镞等武器的出现时间稍晚,大都是从两面细致加工,也属于这一类器形的范畴。雕刻器系在石片的尖端,打成垂直的短刃,可用来雕刻骨角器及其艺术品。两端器出自砸击法的石片,两端有打击的痕迹,为北京人文化的典型遗物。此外,在石片两侧打缺口的粗糙石刀,则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收割工具。 细石器是形状细小的一种打制石器,一般都是以间接打法打出的细石核、细石叶及其加工品为限,有人把器形较小的石片石器也称细石器,那是出于误解。细石器基本上可分为东亚、北美地区和地中海周围地区两个传统,它们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中石器时代,在某些地区,甚至到新石器时代或更晚仍在继续使用。东亚、北美地区的细石器以细石核和细石叶为主要代表。细石核有船底形、楔形、圆柱形和圆锥形等各种形式,台面经过细致修整,核身遗有剥离细石叶的条状痕迹,严格地讲,它本身并不属于工具。细石叶作扁薄的长条形,一般长2~3厘米,宽0.5厘米,厚0.2厘米左右,在侧缘上有加工或使用的痕迹,有的截成长方形的小块,这些细石叶是嵌镶在骨刀梗上的石刃。用细石叶加工成的工具,有尖状器、钻和刮削器等。地中海周围地区以几何形细石器为主要特征,用细长石叶加工成三角形、梯形和半月形等石刃,可镶嵌在柄上作为镞、刀、镰等复合工具使用。 磨制石器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用途分工的愈加明确,磨制石器的器形比其他各类石器更为复杂。从用途上大体包括以下各类:①砍伐工具。最常见的有斧、锛、凿,主要用于加工木材。斧身一般作长方形,厚薄不等,主要特征为两面刃。还有3种特殊的形式,即有孔石斧、有肩石斧和有段石斧,前者是青铜钺的前身,后两者是华南地区具有特征的遗物。锛与斧相似,不过刃部为单面刃。凿身狭长,具有单面刃或双面刃。以上的各器都附着木柄使用,今天的金属工具仍然保持其基本形态。②农耕工具。有铲、穿孔砾石、刀、镰和磨盘等。铲身扁薄狭长,附木后可用来翻土播种。穿孔砾石可能是套在带尖的木棒上,以供脚踏掘土之用。刀有长方形和半月形两种,前者多穿一孔,后者多为两孔,可系绳套在手上,以摘取粟穗,今天的铁□镰仍然保持其形状。镰是附着木柄的收割工具,最早见于裴李岗文化,刃部附有锯齿,但在后来的仰韶文化中却非常罕见,到龙山文化时又再度盛行,刃部已无锯齿。磨盘和磨棒是加工谷物的工具,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的四足磨盘尤具特色,较晚的石磨盘变得简单粗糙,数量也相对减少。③兵器。有镞、矛头、钺、戈、剑、锤斧和弹丸等。镞和矛头是最常用的狩猎工具,弹丸也可能与之有关。至于钺、戈、剑和锤斧等,大抵是模仿青铜器而出现的新器形。④仪仗。穿孔的石球和齿轮状的环形石斧,属于权杖上的头饰,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的某些地区。⑤装饰品。多以精致美观的石材制成,有珠、管、坠、环、璜、□等,大都属于佩饰。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环、璜、□、璇玑、琮、璧等精致的玉器,成为商周礼器的前身。 同金属器的关系青铜器中的部分工具、武器,很明显是承袭磨制石器的形制而发展的,石器中的斧、锛、铲、刀、镰、镞、矛头等器形,不但是青铜器的祖型,甚至影响到铁器。值得注意的是,金属器产生以后,某些磨制石器又直接因袭青铜器的形制,如钺、戈、剑、锤斧和权杖头等,都是受青铜器影响的例证。 听课学习 谢谢分享:victory: :handshake谢谢,资料很好 可做入门学习帖子! 石器的分类,我还很模糊。 学习 见识了 学习 听课中 处处有学问.真不错. 很全面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