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yi 发表于 2010-5-28 07:50:47

我国古代农具石斧的作用

1.整地农具
      整地是为了给播种后种子的发芽、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整地农具包括耕地、耙地和镇压等项作业所使用的工具。在原始农业阶段,最早的整地农具是耒耜。先是木质耒耜,稍后又发明了石耜和骨耜,以后又有石铲、石锄和石钁,在新石器时代末期,还发明了石犁。商周时期的整地农具新增了青铜制作的铲、钁、锸及犁。春秋战国时期的整地农具有铁制的耒、锸、犁铧、锄、钁及多齿锄等。汉代的整地农具除了犁铧之外,新发明了耧犁和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整地农具新增了耙。唐代的整地农具主要是完善了耕犁的结构,出现了曲辕犁,同时还发明了碌碡等。宋元时期新增加了在水田使用的耖。明清时期的农具基本上继承宋元,没有太大的突破,在考古发掘中明清不是重点,因此出土实物不多。

linyi 发表于 2010-5-28 07:50:58

斧、锛
      斧、锛是远古时代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出土的数量也最多。人们既可用它作为武器,也可用来打击野兽,还可以用它来砍伐森林、加工木材、制造木器和骨器。在石器时代,人们从事火耕和耜耕农业,开垦荒地之时,就需要用石斧、石锛来砍伐地面的森林,砍斫地里的树根。石锛也可用来掘土翻地,所以石斧、石锛也是原始农业开辟耕地时的重要农具,只有在商周之后,由于农业的进步,已脱离刀耕火种阶段,砍伐森林已不是农耕的重要任务,因此斧、锛在农耕作业中的地位大大下降,但在手工业中却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linyi 发表于 2010-5-28 07:51:11

早期的石斧是直接用手掌握使用的,称为手斧,以后发展为装柄使用,提高了功效。石锛(尤其是有段石锛)一般都是安装在木柄上使用的。安装方法通常是用绳索将石斧、石锛捆绑在木柄上,但是石斧的刃口和木柄呈平行方向,石锛的刃口和木柄则是横向的。因而斧的功用是劈,锛的功用是斫。不过,从各地出土的考古资料来看,有些斧、锛的安装方法则耒、耜是两种农具,是最古老的挖土工具。耒的下端是尖锥式,耜的下端为平叶式。耒是从采集经济时期挖掘植物的尖木棍发展而来的。早期的耒就是一根尖木棍,以后在下端安一横木便于脚踏,入土容易,甲骨文中的就是它的象形。再后单尖演变为双尖,称为双尖耒,甲骨文中的就是它的象形。单尖木耒的刃部发展成为扁平的板状刃,就成为木耜。它的挖土功效比耒大,但制作也比耒复杂,需要用石斧将整段木材劈削成圆棍形的柄和板状的刃,即所谓神农“破木为耜”、“斫木为耜”。早期的耒、耜都是木质的,即《周易·系辞》所说的“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因此不易保存下来。不过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和河南省陕县庙底沟等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发现过使用双齿耒挖土后留下的痕迹,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和罗家角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过木耜。由于木耜的刃部容易磨损,后来就改用动物的肩胛骨或石头制作耜刃绑在木柄上,成为骨耜或石耜,它们都比木耜更加坚硬耐磨,从而提高了挖土的功效。目前北方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如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和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以及辽宁、内蒙古等地的遗址中都出土了很多石耜,其年代最早可达8000年前,由此推测,木质耒耜的起始年代当更为久远。目前发现早期骨耜最多的地方是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和罗家角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骨耜是用偶蹄类哺乳动物肩胛骨制成,肩部挖一方孔,可以穿过绳子绑住木柄。骨耜中部磨有一道凹槽以容木柄,在槽的两边又开了两个孔,穿绳正好绑住木柄末端,使木柄不易脱落,其制作方法已相当进步。这种骨耜在南方水田中使用,功效也很高。

linyi 发表于 2010-5-28 07:51:25

耒、耜使用的年代相当长久,直到商周时期还是挖土的主要工具,《夏小正》载有“农纬厥耒”,《诗经》中多次提到耜。战国时期耒、耜依然是主要的整地农具。《管子·海王》载:“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并且还在耒的齿端套上金属套刃,使其更加坚固耐用,工效倍增。如在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城水井中发现一件战国木耒,其双齿套有铁刃,挖土功效更为显著,这是木耒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图二一)。甚至到了汉代,犁耕已经普及,但耒、耜仍未绝迹,不但文献上经常提到,各地汉墓中也常有耒、耜的模型或实物出土。大约到三国以后,耒、耜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为成书于后魏(6世纪)的农书《齐民要术》提到的整地农具中就没有耒耜。后代文献所提到的耒耜只是农具的泛称而已,如唐代陆龟蒙的《耒耜经》,实际上是指耕犁。

linyi 发表于 2010-5-28 07:51:36

是直接套入木柄前端的槽孔之中,一些有孔石斧则是先套入槽孔内再用绳索加固。

铲是一种直插式的整地农具。铲和耜是同类农具,在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中并无明显区别。现在一般将器身较宽而扁平、刃部平直或微呈弧形的称为铲,而将器身较狭长、刃部较尖锐的称为耜。最早的铲是木制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就出土过木铲(图二二)。各地出土更多的是石铲,也有少量骨铲。铲的器形较多样,早期的呈长方形,较晚出现的有肩石铲和钻孔石铲,使用时都需绑在木柄上。商周时期出现青铜铲,肩部中央有銎,可直接插柄使用。河南省郑州市人民公园出土过一件带柄的青铜铲,由此可以了解商代青铜铲的全貌(图二三)。春秋时出现铁铲,到战国时铁铲的使用更为普遍,形式有梯形的板式铲和有肩铁铲两种。至汉代始有铲的名称,《说文解字》已收有“铲”字。汉代的铲器形较为多样,有宽肩、圆肩、斜肩几种形式。四川汉墓中经常有执铲陶俑出土,陶俑所执的铲肩宽且平,刃部收缩呈弧形,附有长柄,从其与陶俑高度的比例测算,与现代的铁锹大小一样。铁铲在汉唐以后一直是主要的挖土工具之一,在宋元时期称为铁杴或铁锹。王祯《农书》:“煅铁为首,谓之铁枚,惟宜土工。”北方的一些金元时期遗址中常有铁铲出土,其形制大小都与现在的铁锹相似,说明铁铲到此已经定型,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

linyi 发表于 2010-5-28 07:51:52

锸为直插式挖土工具。锸在古代写作臿,《释名》“臿,插也,插地起土也”。最早的锸是木制的锸,与耜差不多,或者说就是耜,在木制的锸刃端加上金属套刃,就成了锸,它可以减少磨损和增强挖土能力。锸是商代新出现的农具,发展于战国,盛行于汉代,一直沿用到南北朝以后。商周时期的锸多为凹字形的青铜锸(图二四),春秋时期的铜锸形式较多样,有平刃、弧刃或尖刃。战国时期开始改用铁锸,主要有一字形和凹字形两种。锸是汉代的主要挖土工具,在兴修水利取土时发挥很大作用,故有“举臿为云,决渠为雨”的民谣(《汉书·沟洫志》)。锸的铁套刃在汉代叫鐅,《说文解字》:“鐅,河内谓臿头金也。”安装鳖的木板叫“叶”。《释名·释用器》:“其板曰叶,像木叶也。”使用时双手握柄,左脚踏叶之左肩,用力踩入土中,再向后扳动将土翻起。《淮南子·齐俗训》:“修胫者使之跖臿。”高诱注:“长胫以蹋插。”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一把完整的锸,其木叶左肩比右肩突出而稍低,就是为了便于左脚踩踏而设计的(图二五)。从四川等地汉墓出土的持锸俑,也可见到锸的完整形状。锸在南北朝时期继续使用,但出土的实物远少于汉代,《齐民要术》中没有提到锸,说明已不是主要农具。隋唐以后,锸已很少出土,但是并没有绝迹,至今在南方的一些偏僻农村仍在使用,如江西省奉新县、湖南省桃源县的农村中现在使用的一种铁锹,就还保存着古代铁锸的原始形状。

linyi 发表于 2010-5-28 07:52:02

犁是用动力牵引的耕地农机具,也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整地农具,但是它产生的历史较晚,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才出现一种石犁,是用石板打制成三角形的犁铧,上面凿钻圆孔,
      可装在木柄上使用,估计当时还不可能采用牛耕,应是用人力牵引(图二六)。由于考古发现的都是石犁铧,木质的犁架未保存下来,因此对原始耕犁的犁架结构尚不清楚,而且当时也未能普遍使用,但它已具备动力、传动、工作三要素,远比其他原始农具的结构复杂,可算是最早的农机具,它的出现在我国农具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到商代,开始出现金属犁铧,江西省新干县大洋州商墓出土过两件青铜犁铧,呈三角形,上面铸有纹饰,一件宽15厘米、长11厘米、高2.5厘米,另一件宽13厘米、长9.7厘米、高1.7厘米。这是目前仅有的两件经过科学发掘有明确出土地点和年代判断的商代铜犁铧。它证明商代确实使用过铜犁。虽然没有犁架出土,仍不明其具体结构,但从铜犁铧的形制观察,已和后代的铁犁铧相类似,因此推测其犁架结构应和西汉画像石上的框形犁相似,早已摆脱了石犁的原始状态。尽管目前还无法确定商代是否使用牛耕,但青铜犁的出现为以后铁犁的使用开辟了道路,因而在我国农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linyi 发表于 2010-5-28 07:52:20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推广,铁犁铧也取代了青铜犁铧,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都有战国的铁犁铧出土,说明犁耕已在中原地区广泛使用(图二七)。但出土的多数是V字形铧冠,宽度在20厘米以上,比商代铜犁大得多。它是套在犁铧前端使用的,以便磨损后及时更换,减少损失。这说明战国的耕犁已比商周时期进步得多,大大提高了耕地能力。只是此一时期犁架的结构仍不明了。
      耕犁到了汉代才得到普及,不仅中原各省都有铁犁铧出土,西北、东北边陲也出土了不少铁犁铧,就连史称“火耕水耨”的江南地区,远至福建、广西、广东等地,也有铁犁或牛耕模型出土,它们成为汉代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主要标志之一。汉代的铁犁铧品种多样,大小不一,小的长、宽各20厘米左右,大的长、宽可达40厘米以上。陕西、河南等地还出土了汉代的铁犁壁,有单面的,呈菱形或板瓦形,可向一面翻土;也有双面的,呈马鞍形,可双面同时翻土,适于开沟起垄。犁壁是翻土碎土的重要装置,这一发明标志着中国耕犁已走上成熟道路,是耕犁史上的重大成就。从各地画像石和壁画的牛耕图上,还可看到汉代耕犁的具体结构,汉代耕犁已具备了犁辕、犁箭、犁床、犁梢等部件,说明已趋于成熟定型。大体说来,西北地区(如陕西、内蒙古)的耕犁犁床和犁梢区分明显,属于长床犁或框形犁(图二八)。东部地区(如山东、江苏)的耕犁形制有所不同,犁床和犁梢连成一体呈弓形,是用一根弯曲木头制成,看不出明显的犁床,故亦称为无床犁(图二九)。两类耕犁都是直辕犁,有用二牛牵引的长直辕犁和用一牛牵引的短直辕犁。长直辕犁适于在大块田地上使用,短直辕犁转弯灵活,适于在小块田里使用,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发明创造。

linyi 发表于 2010-5-28 07:52:3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犁基本上是继承汉代的,但犁铧的形制还是有所变化,犁铧冠由汉代的长翼变化为较短的翼。西汉铁犁铧接近等腰三角形,从东汉开始向牛舌状改进,至南北朝定型化。犁铧有大、中、小三种,反映犁铧多样化。从魏晋墓壁画牛耕图看,当时的耕犁还是二牛挽拉的长辕犁。但《齐民要术》已指出:“长辕耕平地尚可,于山涧之间则不任用,且回转至难、费力,未若齐人蔚犁之柔便也。” 说明山东一带已出现适合在山问谷地使用的蔚犁。将蔚犁与长辕犁相比,则蔚犁应是一种操作灵活轻便的短辕犁。这种犁的出现可能为唐代曲辕犁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linyi 发表于 2010-5-28 07:52:39

耕犁发展到唐代又有一次重大的突破,这就是曲辕犁的出现。据陆龟蒙《耒耜经》记载,唐代晚期江东农村的耕犁共由11个部件组成,犁馋和犁壁是铁制的,其余的犁底、压馋、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犁粲等部件都是木制的。犁身全长4米,比现在的犁要长许多,但它的辕是弯曲的,末端设有能转动的犁架,可用绳索套在牛肩上,牵引时犁可自由摆动和改变方向,克服了汉魏时长直辕犁耕至田边地角时“回转相妨”的缺点,更适合在江南田地面积较为狭小的水田中使用,故被称为曲辕犁。曲辕犁的另一个优点是设有犁评,可调节犁箭上下,改变牵引点的高度,并可控制犁地的深浅。又因犁壁竖立于犁铧之上,两者不成连续曲面,既便于碎土,又便于形成窜垡,因此操作起来比直长辕犁简便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既提高耕作效率,又提高耕地质量。可见,我国的耕犁发展到此已达相当完善的地步。从此以后,曲辕犁就成为我国耕犁的主流。目前考古资料中,只在陕西三原李寿墓壁画上看到一幅长曲辕犁的形象(图三○)。

linyi 发表于 2010-5-28 07:52:51

宋元时期的耕犁是在唐代曲辕犁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使犁辕缩短、弯曲,减少策额、压馋等部件,犁身结构更加轻巧,使用灵活,耕地效率也更高了。正如王祯《农书·垦耕篇》所说:“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我国耕犁至此已完全成熟,明清时期的耕犁已没有什么太大的突破。

linyi 发表于 2010-5-28 07:53:05

钁又称镢或镐,为横斫式整地农具。掘地部件为长条形,上有銎,可安装横柄,是深掘土地的得力工具,多用于开垦荒地,农家亦用于刨掘作物的根株,是农家主要的整地农具之一。钁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鹿角钁和有段石锛。商周已出现青铜钁,当时称为欘。《国语·齐语》:“恶金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韦昭注:“欘,斫也。”《尔雅·释器》:“斫谓之钃。”郭璞注:“钁也。”《说文解字》:“钁,大锄也。”至迟在战国时期,铁钁已得到推广,并且出现了横銎式铁钁。在此之前的钁都是直銎式的空首钁,其装柄的方法是在銎的顶部銎口插入长方形木块,在木块上横凿一孔以装木柄,或直接安装树杈形的弯曲木柄。横銎式的镬则是銎口横穿钁体的上方,直接横装木柄,加塞木楔,使之更加紧固牢靠,使用时不易脱落,其掘土功效更高,因此很快就淘汰了直銎式的空首钁,成为汉代以后的主要掘地农具之一。因此,汉代的《淮南子》一书就经常提到它,如:“今夫徭者,揭钁臿……”(《精神训》),“奋儋(担)钁”(《兵略训》),等等。王充《论衡·须颂篇》亦提到:“以钁臿凿地……如复增钁臿。”“或以钁臿平而夷之。”从河南省渑池县出土的铁农具中,可知南北朝时期的钁已有大中小三种,可适应不同的用途。至宋元时期钁已定型,与今天农村所用者毫无二致。王祯《农书·钁臿门》将钁放在首位:“钁,斫田器也……又作钃,诛也,主以诛除物株也。盖钁,斫器也。农家开辟地土,用以斫荒。凡田园山野之间用之者,又有阔狭大小之分,然总名钁。”从出土实物考察,宋元铁钁确有阔窄之分,其阔者,南方亦称为锄头,至今仍在使用。

linyi 发表于 2010-5-28 07:53:17

横斫式掘土农具,有二齿、三齿、四齿、六齿不等,以四齿居多,故亦称四齿耙、四齿钁或四齿镐。使用时向前掘地,向后翻土,比犁要深,又可随手将土块耙碎,但全凭体力,很是累人,是南方农村的主要整地农具之一。早在战国即已出现,汉代亦多使用,以二齿、三齿为多(图三一)。至宋代称为铁搭。王祯《农书·钁臿门》:“铁搭四齿或六齿,其齿锐而微钩,似杷非杷,斫土如搭,是名铁搭。就带圆銎,以受直柄,柄长四尺。南方农家或乏牛犁,举此斫地,以代耕垦,取其疏利。……尝见数家为朋,工力相助,曰可斫地数亩。江南地少土润,多有此等人力,犹北方山田钁户也。”直至今天,在人多地少、土地湿润的江苏南部和浙江平原地区,铁搭仍是主要耕垦工具,有的地方甚至多于牛耕。

linyi 发表于 2010-5-28 07:53:38

2.播种农具

播种农具出现的时间较晚。在原始农业阶段,大多是用手直接撒播种子,无需播种工具。可能在种植一些块茎、块根作物时需借助工具,如用一些尖木棍或削尖竹竿挖穴点播,因此一些原始单尖木耒(包括骨铲、鹿角锄等)可能也用来挖穴点播,不妨也可视为原始的播种农具之一。但是真正的播种农具是要等到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农业技术成熟以后才出现的。
    耧犁
    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播种农具是西汉的耧犁。据东汉崔寔《政论》记载,耧犁是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所发明,其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曰种一顷。”这种耧犁就是现在北方农村还在使用的三脚耧车。耧车有独脚、二脚、三脚、甚至四脚数种,以二脚、三脚较为普遍。王祯《农书·耒耜门》记载,两脚耧的具体结构为:“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垄,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北京市清河镇、陕西省富平县、辽宁省辽阳市三道壕都出土过西汉铁耧犁铧,陕西、山东、河南也出土过东汉铁耧犁铧。山西省平陆县枣园东汉墓出土了一幅耧播图,使我们得以了解汉代用耧播种的具体形象(图三二)。耧在三国时期已传播到甘肃敦煌一带。《三国志·魏书·仓慈传》:“(皇甫)隆到(敦煌),教作耧犁。”三国以后耧车在北方农村一直在使用,是主要的播种农机具。河南省渑池县出土过南北朝铁耧铧,河南、山东、山西出土过宋代铁耧铧。陕西省三原县李寿墓和甘肃省敦煌县莫高窟454窟还分别发现唐代和宋代的耧播图壁画。耧犁从西汉直到现在连续使用了两千多年,可见其生命力之强。

古代还有一种手工操作的播种农具,叫作“窍瓠”,是用瓠子硬壳制成,中问穿一中空木棍。壳内装种籽,用手持棍将下部尖端插入土中点播,比单纯用手播种要均匀、轻便,节约种籽,可提高功效。窍瓠的最早记载见于《齐民要术》:“两耧重耩,窍瓠下之。”河北省滦平县岑沟出土的金代窍瓠是目前最早的实物例证。

十七 发表于 2010-5-28 13:56:38

安装在木柄上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我国古代农具石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