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胡 发表于 2011-7-22 20:43:02

本帖最后由 东胡 于 2011-7-22 20:47 编辑

继续辽代福牌欣赏

东胡 发表于 2011-7-22 20:53:03

继续辽代福牌欣赏

东胡 发表于 2011-7-22 20:56:39

继续辽代福牌欣赏,骨质,人骨。


东胡 发表于 2011-7-22 21:00:46

继续福牌欣赏,金代。最后一枚。

高地 发表于 2011-7-23 08:56:12

欣赏符牌,开眼!:victory:

东胡 发表于 2011-7-23 21:36:11

欣赏符牌,开眼!
高地 发表于 2011-7-23 08:56 http://www.chnshiq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谢谢您欣赏!
:handshake

hank 发表于 2011-7-23 22:20:21

本帖最后由 hank 于 2011-7-23 22:32 编辑

楼主辽代符牌的收藏非常丰富!但知道其文物价值的人并不多,下为一转介:

符牌是契丹人的发明,引领了后世各朝代符牌的发展。辽之前没有符牌,只有符和节。契丹人根据马背民族的特点,改符和节为符和牌,符专用于调兵,牌用于传达圣旨、任命官员、赏赐功臣、证明身份、受命凭证等多种用途,对后世各朝代的符牌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中国辽代皇帝遣使时用以证明身分的符牌。用金、银制作,镌刻契丹文铭记。《辽史•仪卫志》记载皇帝亲掌银牌二百面。王易《燕北录》载契丹有银牌一十三道,金镀银成长牌七十二道。洪皓《松漠纪闻》也说辽盛时有银牌天使至女真。但实物资料发现较少。已知最早的实物是1972年河北省承德县深水河老阳坡发现的辽代金牌和银牌。两牌除质料不同外,大小、形制和牌面上的文字均同。
  金牌作长方形,四角抹圆,体如薄板,光亮夺目。重475克,含金纯度达98%。长21厘米,宽6.2厘米,厚0.3厘米。上端有圆孔,内径1厘米,外径2.5厘米,孔深1.4厘米。孔周突起如箍,内壁有磨痕。穿孔下刻双钩阴文“偂??” 3字。
  银牌的形状和文字与金牌相同。重 383克,长20.9厘米,宽6.1厘米,厚0.3厘米,穿孔内径 1厘米,外径2.2厘米,深1.4厘米。内壁亦有磨痕。体积、穿孔均小于金牌。牌面有污锈,呈亮黑色,文字双勾阴刻,阴刻部分鎏金。
  金银牌上的文字为契丹文,由三字单文组成,前一字是单文,后两字为复字。经与辽道宗哀册和宣懿皇后哀册对比,确定为契丹小字,应释读为“敕宜速”。这和《辽史•仪卫志》谓银牌“文曰‘宜速’”及《燕北录》称辽代符牌“上是番书‘敕走马’字”的记载是符合的。
  黑龙江省博物馆曾藏有一面只存半段的金牌,形制、文字内容与承德发现的符牌相同,当是同时期遗物。
  凡是刻有“御押”并注明“宜速”、“走马”字样的金银牌,都代表和体现了皇帝的权威。符牌用于作战、调发军马、调取和掌握地方上的兵、刑、钱、谷等事,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工具。金、银牌本身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授予对象是当时的重要军政人物或为其服役者。
  关于金、银牌的佩带方法,周辉《北辕录》谓:“各带银牌,牌样如方响。”承德的金、银牌上有孔以系带,前者为纯金,后者文字鎏金,使用者自然等级高贵,是《燕北录》中所说的“带在项下,走马于南北大王处,抽发兵马,余事不用”的调兵遣将专用牌。它和同书记载挂于腰间的“腰牌”作用是不同的。

hank 发表于 2011-7-23 22:54:38

本帖最后由 hank 于 2011-7-24 21:29 编辑

回复 33# 东胡

骨质符牌已很罕见,人骨质符牌更是匪以所思。考古文献上见到泉痴山人有一例骨质符牌的讨论,摘要片段发上供赏。在笔者(注:泉痴山人)的资料库中,有沈阳邵华伟先生发来的,一面米黄色、镌刻有双钩形契丹文“大中央辽元年”的骨质方牌。该物是契丹旧物。因为牌文内容费解,牌材质独特,这是一枚笔者所见材质最低贱的,用牛骨(?)磨制而成长方形薄片装饰物。从它上部左右各有上下排列的两个孔,下部左右各有倒八字形,从外侧向里斜排的两个孔看,它应该是缀缝在一个条形物上的东西。如果是加在人身上,它可能缀缝的位置应是帽子上“帽正”的位置,其它没想出合适地方;如果是嵌到坐骑上,理想的位置应是马鞍前脸中央。制作者不会把它放到家里或揣在怀里。因为它不是符牌,也不应是护身符,而只是个具有纪念意图的自制小物件。


东胡 发表于 2011-7-24 00:12:01

:handshake   :victory:

东胡 发表于 2011-7-24 00:14:25

那枚铁质的,是赤峰何斯琴先生的旧藏。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我收藏的辽代福牌,与您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