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农夫 发表于 2010-6-10 19:57:36

:[转帖]张光直:一个美国人类学家看中国考古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二】

三、关于新石器时代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从裴李岗到仰韶、大汶口早期、大溪、青莲岗、河姆渡等等,在一开始的时候范围是比较小的,仅在几个河流里面,人口也比较稀疏。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小的区域文化,我不知道诸位是否同意。每个区域文化都有自己很强的特色,与中国境内其他地方的区域文化相同性很少,相异的地方很多。从当
时的文化来看,没有理由把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放在一个区域来理解,我觉得没这个理由。我们现在把它们放在一个区域里面,就因为它们都在中国,而且到后来的发展把这两个区域联锁到一起了。但是我们在公元前5000年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些事。假如在公元前5000年看仰韶文化,看黄河流域,看长江流域,我们不一定看出来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有什么关系,它们相同的地方很少,相异的地方很多,从吃的东西,用的东西,做的衣服,生活的房子,环境都不一样。这种级别的文化,大泣口是一个,大溪是一个,马家洪是一个。马家洪和河姆渡是一个还是两个,我认为是可以考虑的,虽然它们两个有很大的不同,但基本的器形和生活方式都是很象的。台北西南海岸的大堂坑文化是一个,它是根据台湾的一个遗址来命名的。苏秉琦先生的区系类型是六个,这六个跟我讲的几个并不完全一样,但是差不多。这些地方的区域文化,我相信都是从当地的旧石器文化演变来的,因为有陶器了,我们才可以看到它的文化特殊性。
在对待区域文化时候,有一个事实要唤起大家注意,区域文化有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地理范围。怎么叫一个区域是应该先决定的事实。一种人用区域文化有时是随便的,没有一定的界说,另外一种人用区域文化,“区域”两个字有很详细的界说。我请教各位一下,比如说湖南在新石器时代,是一个区域文化还是很多区域文化,是一个区域
文化很多地方文化,还是它的区域文化分了好几层。如现在湖南澄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我有一个朋友王文建先生在湖南发掘,他在湖南将很多注意力都集中在澄江流域。澄江是湖南大河里最小的一个河,大家知道湘、资、沉、澄四条江,湘江是最长的,比澄江长10倍。可是澄江流域是一个很丰富的区域,做为一个区域文化研究,澄江流域
就够一个考古队做10年或20年也做不完。那么,湘、资、沉三条江就更不要提了。如果我们把湖南做为一个区域实在是太粗了,但是要把澄江做为一个区域,湘、资、沉三条江做为几个区域,每个区域多大,怎么样界定这些区域,用什么方法,一般是用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和特异性,还有它的水系、交通、植被、动物资源,适合在一个范围之内的从事农业的人类,适合对自然资源的采取有它一定的形式,在澄江有一个区域。但是把湖南做为一个大区域,在作业上我们没办法把它做为一个区域,我们要派一个湖南区域考古队,这可能要做上100年也做不完。
所以区域文化到底是多大,范围的界说,希望大家考虑一下,我不知道这个答案,这个答案怎么样,什么答案会发生什么样的影响,关键是与作业的结合,对作业的结果有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我觉得恐怕会有。假如一开始就有观念上的规则性,观念上的有秩序性,我想这个做起来结果也会有秩序性,比较容易解释,作业也比较容易改变。所以我现在说新石器时代有区域性,有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在中国有他的个别性,这点可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什么叫做区域文化,怎么样来决定它的区域性,怎么样来把区域文化与地方文化搭成一个有秩序的不同层次的架子,这个需要仔细考虑。在区域文化形成以后,经过数百年、数千年,它的文化继续发展,人口继续增长,我们就很快看到一个事实,区域文化逐渐地在地理上扩张,在人口上增加,那个地方的聚落越来越密,聚落越来越大,越来越往上面走,这就产生一种情形,区域文化产生了更频繁的接触,更有意义的文化交换。我相信区域文化在早期彼此之间的互通关系不是没有,假如在直立猿人的时代,我们能够有从欧洲、非洲、亚洲看出有人类基因的交换,那更要有人类的接触,这是不用说的,但接触的方式和频繁性比较小比较浅,接触的深度、彻底性也比较小,彼此文化上的影响也比较小。人口增加了,接触比较频繁了,可以看得出来它的接触的关系。我自己研究的结果,它就是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这是一个很不准确的大致的时间。公元前4000年左右看到一个全地域性的文化相似,到了仰韶晚期,大泣口晚期,大溪晚期,屈家岭文化,马家洪晚期,还有裕泽文化,南方江西的清江文化早期一部分,到广东的石峡文化,台湾的凤鼻头文化,闽江的昙石山文化,后两个都比较晚。在这些文化里,我们看到共同的物质文化特征。主要在陶器上看是鼎、豆,鼎和豆表现一种共同的烹调方式。还有在此区域看到很多的磨制石刀,从整个地域的相邻区域有着相似的物质文化,这类相似的文化的共存,在早期的区域文化里面比较少。为什么晚期多,早期少,明显的理由就是后期接触增加了,在这个时候我觉得区域文化彼此相关和联锁性,我叫它“文化互动圈”,就是一个interaetionSphere.文化互动圈是借自美国一个考古学者JostphCaldwell,他对美国东部文化研究的名词,他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名词,这个词并不表示是什么原因和什么性质,只是对现象的描写,同样的现象的发生,在别的地方也观察到,也有别的名词,我等会再介绍。文明对演进关系比较大,我觉得在考古学上第一次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在区域文化之间可以画圈.画中国文化圈,在这一点上我要提请各位注意,关于中国文化,要有一个非常开放的想法,要随时把所有的偏见都抛掉,要随时观察新的材料,随时准备改变我们圈的范围。
我们画圈组成一幅公元前4000年的中国地图,把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当时的材料标出来,有很多不知道。我们在观念上可以画这种东西。区域文化并非只有中国有区域文化,而是从亚洲的东海岸一直到欧洲,区域文化是连续的,东亚、新疆都有发现,过去以为人烟稀少的地方,是交通的障碍,但这并不是说中国文化就是隔绝的,得天独厚的,上帝创造的,我们自己创造的也好,一个新的也好,它总是后来中国的一个特别的区域。我想在古代的时候有一连串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怎么样界说还要好好想想。根据不同区域文化的形态,物质文化的发现.我们要画圈子的话,圈子里的互动比圈外互动多,我们怎么画,在那画,根据现在的资料,也许画在这好,也许画在那好,这是互动圈,中国互动圈。用中国这个词在国外受到很多人的批评,说我不应该用中国这个词,但中国的含义是地理性的,中国是“China”,并不是语言,并不属于汉族。我想不用这个词也没有关系,可以叫作x互动圈,只要你能在考古资料里面证明它是一个互动圈,圈子里面的互动比圈外互动的频繁度大.大很多,有质性的大,在这种时候可以画一个圈子。画圈子的目的是指出一个大致的范围。根据我刚才说的意见,根据物质文化的相似性画出中国互动圈,这个线在地理上是看不见的,存在于我们脑子里面和心里面。我希望线是活动的,将来有新的材料和别的目的,圈可以改画在这里,也可以改画在那里。北方有几个圈,北方一般在磁山时候已经开始,后来到三代。有农牧的互动,如何画圈,在这个圈子里有不同意见,有不同方法,我们大家见仁见智。不是每个人都要做一样的分类,但是我想在考古学上恐怕已
经给我们很强的启示。中国互动圈就是后来中国文明的中心区域,但是也包括强权内容,还有每个互动圈的每个成分的性质的变化,还要很多的研究才能比较完整的了解。
在这个互动圈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在这个互动圈的中心,中国文明就在公元前第3个千纪,2000—3000年之间,可以在中国的考古资料中清楚地见到,我相信这是文明的起源,或者说是阶级社会的起源,或者说是城市社会的起源。现在常讲中国文明起源,我想“文明”这个词是最不道德的词,最不正确的词,因为我们用蒙昧来翻译摩尔根的
Savagery,用野蛮来翻Barbarism,用文明来翻Civihzation,与译成英语原文是一致的。但是实际上,我想大家也知道,在文明社会是最不文明的时代。战争、有制度性的杀人,有制度性的暴力,都是在文明时代。在野蛮时代并没有制度性的暴力,在蒙昧时代人的相处更为和谐,我建议把文明这个词跟野蛮换一下,三代是野蛮社会,仰韶是文明社会.这个大概不会被接受的,但实际上事实如此。不过就看野蛮、文明这两个词怎么分了我说的这个状况提请各位注意.我们有时想
到文明了,我们的一切制度都完美了,人间的关系也好了,实际上并不如此,奴隶、暴力在越文明越泛滥.这是一个矛盾,一个重要的人类发展上的现象,而且暴力产生与文明产生也是相伴的,有这一个,就有那一个。
我想请大家注意,现在假如说在2个区域之间有互动关系,这个互动关系在每一个区域里面造成区域文化的竞争,区域文化里面有地方文化,在一个区域文化里面也可能有很多个区域文化,刚才讲的什么叫区域文化.什么叫地方文化,我们还要好好地说明。从文化上讲地方文化,从政治聚落上来看,在自然形成的一个区域里面有很多聚落,很
多聚落就形成了一个政治上的政体。在南美同样的区域文化里面,每一个区域文化包括许多不同的政体,彼此作互动关系,美国的考古学家W.C.Bennett,在1954年就研究和讨论了。同时,这是有时间深度的文化互动传统。在70年代,美国的著名考古学家B.Price,宾州州立大学的教授,80年代,英国剑桥大学教授ColinRenfrew,共同互动政体叫作PeePolities,同伴的政体,平行的政体,平等的政体。在一个区域里面和在区域之间有互动关系,就很自然的,就因为他们跟区域之间的竞争,采取贸易、战争,主要采取战争形式.常常彼此互动,彼此也产生竞争的关系。
在“书经”里面讲禹会天下诸侯时会“万国”.一万个国家,万国是一个概列的数字,很多的国家,翻成英文就是多.多到无数的政体即万国。在一个区域内要作生存的竞争.要作彼此互动,在这种形势下,就逐渐地发生了征服.一个国家征服一个国家的现象。在近东古代也有相似情形,近东的古代产生资源过剩的动力,很清楚是基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科技的发达.一个是商业的发达。在近东古代的城市中心,多半是有很多的庙宇和宫殿有互惠互利的关系,庙宇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货物交换,战略物质都是从地方之外甚至区域之外去贸易来的。在生产
上.在人口的增加压力之下,在其他因素的压力之下,在生产上有了很重要的改革,最重要的发现就是近东的灌溉系统的建设。但是在中国的考古学里面,在仰韶晚期大约4000年左右,我们看邻居的国家的竞争,但我个人看不出来在从仰韶到龙山的考古资料里面有什么科技上的突破,也看不出来考古资料里有什么贸易的特别增加和地位的提高,假如各位在你们各省的材料里面,区域文化在这一段有什么新的技术的变化的资料或者贸易的变化资料是非常重要的资料,希望各位注意。因为从我来看最重要的变化,从仰韶文化末期到龙山文化早期,考古学上表现的一系列的新的变化,主要是政治权力的斗争,政治权力的集中,战争、暴力、防御城墙的建造,殉人、人牲的使用,工业的专门化,还有不同社会地位的产生,这些都可看出来是一连串的政治变化,都是跟政治权力、战争、阶级的出现,生存和压迫有具体关系。但是历史上,在科技上,在生产技术上我看不出来有很大的变化,我想这在中国考古学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在龙山时代到三代这很长的一段时间,有什么能够让人信服的生产技术上的突破,因为我们只看到石器、石锄、石刀、石斧,偶然有骨头、鹿角和蚌壳做的,生产器物的继续制造,生产增多了,但形态并没有变化。有的
地方说有石犁,但是.是不是犁,它的作用并没有很信服的给证明出来。灌溉系统也没有发现,在龙山时代和三代的贸易是不是比在仰韶时代更重要,我看不出来贸易在生产增进上的重要性。另外一方面.社会权力的集中,这是从龙山开始一直到三代最重要一个在考古学上看出来的变化.有一生串的系列的象征物等级。象征物是什么?就是法器,仪式的法器。
代可分成二期,一个是龙山时代公元前3000-2000年,公元前2000-200年是三代,在这以前各国彼此竞争,权力集中.彼此互相消灭,互相吸收.逐渐减少数目.增加大小.增加他的每一个的势力,从许多邑、国,变成三四个大国。从邑的组织分成家.增加数量,这个程序不断。从龙山到三代之末,三代和龙山还可以分开,就是三代有发达的城市,有发达的青铜、有文字,但在龙山时代这三个迹象都慢慢出现了。在没有出现以前,我们还不能说他有文字、有城市、有青铜.有了青铜器与三代也不一样。有玉器,良渚的玉器花纹跟形象都可以说是与青铜一
样是法器,也是在政治用场中扮演它的作用。

XRJ-2 发表于 2010-6-26 12:51:01

学习了:victory: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张光直:一个美国人类学家看中国考古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