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647856433 发表于 2011-10-18 14:24:55

也许是上天有意眷顾曹操,正当他苦求破解大石的方法而无果时,又有人向他献策了。
   “主公可以用烈火烧烤此巨石,待巨石被烧红之后,再用冷水浇之。热石骤遇冷定会裂开些缝隙,再顺着这些缝衣挖凿,巨石就会损伤不少。待挖凿不动时,重复此法,巨石一定会被凿穿的。”曹操手下一个平时话语极少的校尉说道。
   “汝所言真是妙计!若如此,攻破这块巨石就指日可待了,真是天送君之才于我也!”曹操听了茅塞顿开,十分兴奋,不由的夸奖道。
   曹操马上命令士兵按照这个方法做起来。熊熊的烈火架起来了,山上的树木大都被砍来烧石,火焰窜起有几十米高,熊熊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这样烧了大概有一天的时间,巨石已经被烧的十分烫了,曹操便命军士从山下的河道中取水往大石上泼。水泼上去立即就化为水蒸气飞走了。随着,一股股水蒸气的升起,大石上面爆发出了噼啪的破裂声,并不断有碎石落下来。待大石凉下来之后,曹操近前观看,只见上面已经布满了横七竖八的裂纹。他马上命令士兵沿着裂缝向里开凿,巨石果真掉下来不少。曹操见这样做有效果又赶忙让军士继续烧石。
   就这样反反复复的烧了七八次之后,这块巨石终于被打开了。曹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急忙冲上前去,向里张望,可是里面只是黑黑的一片。他让军士点起了火把,要亲自进入墓穴查看。曹操此时心里只想着把里面的宝物弄到手,根本就顾不得里面有没有暗器机关了。
   也许是梁孝王自认为他的陵墓有山体掩护,门口又有大石阻隔,一定不会有人踏进来盗墓。因此,陵墓内部的防盗措施非常少,根本没有箭矢、陷阱之后的暗器机关。这使曹操的盗宝大军长驱直入就找到了宝藏的位置以及梁孝王的棺椁。
   看到这满室的金银珠宝,曹操惊呆了,他何时见过这么多的宝物,众军士也围着宝藏欢呼起来。他们对梁孝王的陪葬品疯狂的掠夺了起来,就连梁孝王本身也未能幸免。他们把梁孝王的贴身玉衣也扒了下来,将里面的尸骨胡乱的扔在了不知什么地方。
   史书记载,曹操盗掘此墓时,得到的珍宝有十万余斤,足足装了七十二船。仅凭这一次盗掘所得的财宝,就养活了曹操全军将士三年,可见盗得财宝之巨。
   现存的梁孝王墓位于芒砀山,坐西向东,寝园基址均为青石砌成,主殿前后还保留有青石台阶。整个基址范围内遍布着绳纹板瓦、简瓦的残片和一些卷云纹瓦当。基中部分筒瓦的脊上模印有“孝园”二字,说明这是专为梁孝王寝园建设而烧制的。主室的四周建有回廊,回廊的东端与主室相通。回廊的四角都有耳室,大小一致。回廊内有十字街、饮马泉、黑水河等。穿行回廊各房间极易迷失方向,曾有人几天走不出墓道。
  
   这次盗取梁孝王墓只不过是曹操盗墓史上的一个缩影罢了。自盗得梁孝王墓,获得众多的财宝后,他就尝到了盗墓的甜头,以后所盗陵墓数不胜数。由于盗取的陵墓太多了,那些专门盗墓的士兵们还形成了许多盗墓的规矩。
   一般他们只盗达官贵人、皇亲国戚、帝王将相的墓。摸金校尉们只在晚上盗墓,有鸡鸣不摸金的说法,每个墓冢只能进去一次。这些人还自制了许多特殊的工具,比如用穿山甲的爪子为原料经过很多特定的工艺制成的“摸金符”。
   墓盗的多了难免会遇上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这些士兵还专门为了对付盗墓时出现的离奇事件而准备的一些措施。他们进入墓室后都要在墓室东北角点一只蜡烛,然后才会打开棺椁盗取随葬品。如果蜡烛熄灭就叫做“鬼吹灯”,就意味着墓穴内的灵魂显灵了。为了不惹恼陵墓内的灵魂,摸金校尉要把所拿的东西原封不动得放回去,然后原路离开。如果摸完金蜡烛没有灭,他们摸到的东西才可以拿走。
   有趣的是,这些盗墓的士兵后来也形成了近乎“职业道德”的东西。摸金校尉从墓中盗走绝大部分的珍宝,但总会留下一些价值稍小的陪葬品。这是为了给以后盗墓的同行留一些,免得后来的盗墓者因一无所获而拿无辜的尸首出气。
   曹操有了这些财富作为后盾,很快就发展成为实力强大的军阀,为他日后扫除群雄,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QQ5647856433 发表于 2011-10-18 14:25:15

看到众多的王侯将相都因盗墓而遗尸荒野,曹操悟出了厚葬容易招来盗墓者这个道理。他深知规模宏大、陪葬丰厚的王侯将相的陵墓是盗墓者的最佳选择对象。为了避免自己的陵墓将来被盗,不使自己的遗骨被后人践踏、丢弃,他只能选择简单的埋葬形式以及较少的陪葬品了。这招很成功,即使到现在,曹操的陵墓也还是个谜,就更别说被盗了。
  
   盗墓分析:
      曹操盗墓可谓是更加专业化,无论是从盗墓技术、盗墓工具等哪方面来说,都与之前的盗墓行为有很大的不同。从性质上来分析,曹操盗墓可以说是官盗行为,他以自已的军队为后盾实施盗墓。曹操盗墓与以往的官盗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专门设立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职以达到更为专业、更为准确、更为快速的目的。
   从曹操的盗墓技术上来说,有了较大的发展。以挖掘梁孝王墓为例,进入这个陵墓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墓体为整个山构成,山体都为坚硬的岩石,这让盗墓者无从下手,更何况墓门处还有巨石拦路。在当时的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即使有人发现了陵墓,也不可能打开。但是曹操所设立的“盗墓办”却克服了这个困难,成功的进入了墓穴。既然曹操专门设立了“盗墓办”,那么这“盗墓办”内的每个人肯定都有各自的具体分工,比如专门负责查找陵墓位置的、专门挖掘陵墓的、专门负责清理珍宝的等等。术业有专攻,这些分工必然使这些人对自己的职务非常精熟,自然很多先进的盗墓技术也会被发明,应用。
   从曹操的盗墓工具上来说,他的“盗墓办”已经对前代的盗墓工具进行了大大的改造和发展。“摸金符”就是曹操手下的盗墓士兵发明的一种较为先进盗墓工具。这种工具依靠天然穿山甲爪子尖利异常的特点来制造,更有利于在盗墓过程中对陵墓进行挖掘和对随葬品进行清理。
     从曹操的盗墓目的上来说,是筹集军饷,以实现其政治野心。这与前面提到的项羽、刘去疾盗墓目的大不相同。曹操为自己的盗墓行为盖上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幌子,即挖掘宝物以资军用,剿灭叛贼,最终“匡扶汉室”。事实证明,他盗得的这些宝物确实充当了军饷,不过这并不是为了“匡扶汉室”,而是为了实现他诛灭群雄、统一天下的政治抱负。
   从曹操的盗墓经验上来说,是在充分继承前人经验的前提下有了创新。比如,他的“盗墓办”的士兵们在长期的盗墓活动中总结出,在墓室内点燃蜡烛,根据蜡烛的燃灭情况来判断盗墓时哪些宝物是能取的,哪些宝物是不能取的。
   从曹操对待陵墓的态度上来看,可以说是较其他盗墓者较为“尊重”墓主人的。他的“盗墓办”担心后来的盗墓者因找不到宝物而恼羞成怒从而迁怒于墓主人的遗体,便在每次盗墓时都留下一小部分随葬品以供后来者。虽然曹操在盗梁孝王墓时对梁孝王的遗体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但在后来的盗墓中,再也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也许是怕墓主人显灵惩罚他吧!

QQ5647856433 发表于 2011-10-18 14:25:50

第四节 残忍的劫掠
  ——后陈始兴王陈叔陵盗墓
  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盗墓贼盛行,后陈始兴王陈叔陵就是其中臭名昭著的一个。
  陈叔陵是陈宣帝的第二个儿子,被封为始兴王。他年仅十六岁时就因彪勇善战被封为都督,统领江、郢、晋三州诸军事,独当一面。他少年老成,生性严刻,横暴非常。太建三年,他又被父皇超迁为都督湘、衡、桂、武四州诸军事,平南将军。在任上陈叔陵为所欲为,对当地的少数民族时不时就以征伐为名大肆抢掠,征求役使。但他深得陈宣帝的宠爱,太建九年,又得授扬州刺史,都督扬、徐、东扬、南豫四州诸军事,几乎就是皇帝之下的第一人了。
  陈叔陵生活极为奢侈腐化,府内经常整晚的亮着灯来表演歌舞、杂技等。此外他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盗取别人的陵墓。陈国首都建康附近的古墓,只要他能发现,就必然会带领着他的部队去盗墓。
  每逢他在郊野外游山玩水的时候,若遇到一些较为豪华的墓碑或是名人的墓碑,都会下马驻足细细的品读一番,然后就下令让手下人挖开坟墓,把墓中的所有东西一一翻遍,拿走所喜欢的东西。陈叔陵常常在将陵墓内的珍宝洗劫一空之后便洋洋得意的回府了,有时他甚至把所盗陵墓中的尸骨也带回府悬挂起来作为战利品。
  陈叔陵所挖掘的众多古墓葬中,有很多都是名人的墓葬,就连东晋太傅谢安的陵墓也没能逃出他的毒手。
  太建十一年,陈叔陵的生母彭氏去世,他想把母亲葬在风水极好的梅岭,由此谢安的墓才被他盗取。
  其实,陈叔陵早就知道谢安的陵墓在梅岭,并且,他对这位东晋名流的陵墓已经觊觎很久了。只是,谢安的名声实在是太大了,他虽然逢陵必挖,但是考虑到这层原因也不敢轻易地就动手。这时,他的母亲去世了,机会终于来了。
  “本王准备把母亲的陵墓选在梅岭,我已经命人看过,那里的确是个风水宝地。”陈叔陵在灵堂之后向部将说道。
  “王爷英明,梅岭确实是陵墓位置的首选,只是听说那梅岭之上已经有了东晋太傅谢安的陵墓。若把娘娘的陵墓也安放在那里,似乎有些对娘娘不恭。怎能让娘娘与别人挤在一起呢!”有一位部将说道。
  “恩,言之有理,确实不能让母后百年之后受委屈。我看,干脆就把谢安的墓刨出来挪走算了,他怎么能够与母后相比。”陈叔陵毫不留情的说道,这也算是满足了一个他多年的愿望,看看谢安的墓里面是什么样子。
  “王爷所言极是,那谢安又算是什么人物!”部将们都一致附和道。
  说干就干,陈叔陵说完马上就带着士兵出发去挖掘谢安的陵墓去了

QQ5647856433 发表于 2011-10-18 14:26:11

谢安是东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青少年时,就为东晋大臣王导所器重,但他早期不愿为官,曾与王羲之登冶城, 发出 “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的感叹。朝廷多次请他出来做官,都被拒绝,直到40多岁,才到朝廷为官,历任侍中、尚书仆射、中护军、骠骑将军等职,直至司徒、宰相。
  谢安在朝为官20多年,做了很多举世瞩目的大事。他发觉了大司马桓温篡夺晋室的图谋后,及时招募氏族子弟,培养“北府兵”,在军事上作了讨逆的准备保证了东晋朝廷的安危。他还创造了了是我国的一个战争神话。谢安以“北府兵”为主力,打败了前秦符坚的90万大军的南侵,取得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的胜利,后来又收复了梁、司、青、兖、徐、豫六州失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就是描写“淝水之战”中前秦军队战败时的情景。“淝水之战”胜利后,谢安坚持北伐中原,统一北方。但是,他的意愿没有得到贪图安逸的东晋皇室的支持,孝武帝司马曜反而害怕谢安功高盖主,便罢黜了他的职务。谢安壮志未酬,最终于太元十年(公元385年)抑郁而死,享年66岁。谢安死后,司马曜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追封他为太傅,葬在建康城外的梅岭。
  谢安陵墓的朝向与当时的陵墓朝向风俗相反。当时的风俗是陵墓坐北朝南,以示阳刚之气。谢安的陵墓却是做南朝北,表明他不忘北伐、收复中原的快心。世人为了表达对谢安的哀思,还在他的墓前还专门栽有一棵黄连木树。在那时,黄连象征“楷模”,只有圣贤墓上才可栽种。
  
  陈叔陵一伙来到谢安的陵墓前,只见这座陵墓虽然已经历经很多年,可是保存的依然十分完好,并没有因为多年的战乱而有所损毁。当年的那棵黄连木树已经长得郁郁葱葱,高耸入云了。巨大的树荫遮盖着谢安的陵墓,使陵墓免受凄风苦雨、烈日暴晒之苦。陵墓前还摆放了许多祭品,可以看出经常有百姓前来祭奠谢安。
  陈叔陵一看谢安的墓前有如此多的祭品就来了气。他是一个十分骄傲自负的人,从来没有把谁看在眼里过。于是,他向身后的士兵们一招手,示意他们赶快把陵墓挖开。令他没想到的是,这次的挖墓却没有以往那样顺利。
  原来,许多百姓见陈叔陵带着许多人和工具出了王府,就知道他们肯定又要去哪里盗墓了。当看到这伙人居然向梅岭走去百姓们马上就想到他们是要去盗谢安的陵墓。当地百姓对谢安敬仰至极,对陈叔陵的举动非常气愤。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大半建康城的百姓就都知道了这件事。他们怎么能眼睁睁的看着谢安的墓被这些恶人挖掉,于是就自发的组织起来到梅山保护谢安的陵墓。
  “为什么要盗谢大人的墓,谢大人可是一位大忠臣啊”一个胆大的百姓气愤的质问道。当百姓们看到陈叔陵真的要对谢安的陵墓动手了,就都冲了出来阻止。他们挡在谢安的墓前,不让陈叔陵一伙靠近半步。
  “对啊,大家绝不能让他们得逞。”又有人说。
  有了这两个人的带动,其余的百姓也都七嘴八舌的斥责起前来盗墓的人来。
  陈叔陵军权在握,蛮横惯了,就连当时的太子陈叔宝都怕它三分,怎能允许这些小老百姓败了自己的兴致。他拔出杀过无数无辜百姓的剑,命令士兵冲上去。他亲自走上前去刺死了一个带头护墓的百姓。
  百姓们彻底的被激怒了,纷纷与士兵打斗起来。但是这些手无寸铁的百姓怎能抵挡的住久经训练、杀人如麻的士兵。一会儿,梅岭上就尸横遍野了,侥幸活下来的百姓只得撤离。
  陈叔陵见前来护墓的人数太多,也就没再追究下去。况且,挖掘谢安的陵墓才是他的最终目的,远比百姓要吸引他。谢安的陵墓最终没能逃过一劫,墓葬很快就被挖开了。陈叔陵兴致勃勃的走上前去,他要亲自查看这位东晋名流到底给自己埋下了多少宝贝。但是,查看的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
  原来,谢安为官十分清廉,一生简朴,在他死后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陪葬。棺材里只有一些衣物以及笔墨之类的东西。
  陈叔陵没有找到宝贝很是生气,就把怒气都发在了谢安的遗骨上。他命令士兵们把遗骨从棺材内拿出,扔的到处都是。
  可怜谢安这样一位忠臣竟落到如此下场。谢安的后人们在晚上又偷偷的把那些散乱的遗骨收拾起来,并最后葬在了长兴三鸦岗

QQ5647856433 发表于 2011-10-18 14:26:31

陈叔陵盗谢安墓只是他漫长的盗墓生涯中的一瞥,从中足以透射出当时所有被他盗过的陵墓的下场。
  宣帝去世,太子叔宝在灵柩前痛苦,陈叔陵早就有杀太子,夺皇位之心,便趁机拿着把磨好的刀刺向叔宝,正好砍到叔宝的脖子。不过,这一刀砍的并不深,叔宝在左右的护卫下逃出。陈叔宝继位,派大将萧摩诃追杀陈叔陵,最后陈叔陵被杀,连收尸的人都没有。
  盗墓分析:
  陈叔陵的盗墓目的,为了满足他有些变态的心理需求。作为当时陈国权利极大的始兴王,手握重兵,位极人臣,肯定是不光为陵墓里的金银财宝才盗墓的。从他所盗的众多陵墓看,大凡是稍有名望的人的陵墓就不放过,不管陵墓内是不是有金银财宝。这就说明,陈叔陵的心理是扭曲的,他看不惯那些名人能够在死后还千古留名。这可能是因为他从小形成的极为自负,骄横跋扈的性格引起的。
  陈叔陵的盗墓手段残忍至极。他甚至丝毫不担心盗墓会影响自己的声誉,盗墓都是公开的,赤裸裸的,甚至不屑于为盗墓行为作掩护,可谓是无耻之极。他不仅要得到陵墓中的金银财宝,还要把墓葬里的遗骨都拿出来,或者是抛之荒野,或者是作为战利品来把玩

QQ5647856433 发表于 2011-10-18 14:26:45

第五节 国王盗墓也疯狂
   ——后赵国王兄弟盗墓
   盗墓虽然不是什么光彩的行为,有时却也会呈现出家族制来。后赵的国王石勒、石虎兄弟二人在盗墓上真可谓是志同道合。
   石勒,字世龙,生于西晋武帝咸宁五年,卒于东晋成帝咸和八年,年少时曾因被人转卖而沦为汉人的奴仆。石勒生活的年代正值晋室内乱,很多地方都爆发了起义。他由于不堪忍受悲惨的生活,率领手下十八人起兵。由于机智勇敢、指挥得当,他迅速由一名小头领发展成一名大将军,后来又辅佐刘渊建立了前赵。东晋咸和五年,石勒灭前赵,成为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开国皇帝。石勒完成了他的雄心大志,从一名奴仆转变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帝王。
   石勒坎坷的人生经历和治国措施对后代的封建社会的帝王、特别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一生战功显赫,基本统一了中国北部,以淮水为界,形成了与东晋南北对峙的形势。石勒是深受汉族文化影响,他以汉族贤明皇帝为楷模,重视汉文化在后赵的继承和发扬。在五胡十六国这个战乱频仍、社会混乱的特殊历史时期,他的这些举措为当时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石虎,字季龙,生于晋惠帝元康五年,卒于晋穆帝永和五年,是继石勒之后的后赵皇帝。
   石勒与石虎并非亲兄弟。石虎自小由于父亲早逝,由石勒的父亲抚养,所以才说石虎是石勒的弟弟。后来,石勒被拐卖到山东,石虎仍留在原籍,由于西晋末年战乱迭起,兄弟二人从此失去联系。直到东晋永嘉五年,17岁的石虎才与哥哥石勒重逢。  石虎在战场上作战英勇,弓马娴熟,很快就赢得了石勒的赏识,被封为征虏将军。石虎也因此更加全力以赴的东征西讨,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石勒称赵王后,封石虎为单于元辅,都督禁卫诸军事,加侍中、开府,后又封为中山公。石勒称帝后,任命石虎为太尉,守尚书令,进封中山王,食邑万户。
   石虎生性残忍,当上皇帝前曾经用十分残忍的手段杀死他的两位妻子。他作为一位手握重兵的大将,却毫无大将风度,嫉贤妒能。在军队中,如果他遇到与自己一样骁勇的士兵,心里就会很不舒服。他会以打猎戏斗为由,借机将那个能力能与自己比肩的士兵杀死。战斗中,对俘获的俘虏,他毫无宽仁之心,不分好坏,不分男女一律坑杀,很少有俘虏生还。石虎称帝后,无丝毫悔改之意,还大肆营建宫殿。
   石虎虽是十六国时期有名的暴君,但他同时又是一位在政治上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他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加强后赵的统治基础。一系列措施收效很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改善,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统治基础,使后赵政权在北方战乱下维持住了一段较为平静的时期。
   石虎统治的后期统治慢慢转向堕落腐化,社会上再次出现了严重的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又出现了宫庭斗争。石虎面对着内忧外患愁恐而死,终年54岁。

QQ5647856433 发表于 2011-10-18 14:27:02

石勒和石虎虽然在战场上、政治上都取得过骄人的成就,但是他们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什么好名声。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是热衷于盗墓的两个皇帝。堂堂的国家君主,竟然自甘堕落,屈尊当上了盗墓贼,怎能不为后世所痛恨。
   追究石勒、石虎盗墓的原因,可能与他们的年少时的经历有关。他们年少时家境都十分贫寒,石勒还多次被人转卖为奴役,生活十分悲惨。所以,他们对财富有着狂热的追求。在《晋书·石季龙载记》记载,石勒及石虎对金银珠宝十分贪婪并且十分骄纵跋扈。他们的政权在鼎盛时曾拥有十州的土地,所得到的金帛珠玉及外国珍奇异货多得都无法计算出来了,可是他们并不因此而满足。他们聚敛财富的方法无所不用其极,对规模稍大的墓葬更是不能放过,把凡是能发现的历代帝王以及古代圣贤的陵墓都挖掘开,盗走里面的珍宝,尤以石虎更甚。他因性格残暴,把统治下的活人折磨的痛苦不堪之后并不满足,就把目光对准了陵墓中的死人,而且手段更加残忍。他把殉葬的珍珠宝贝挖出来运进内宫不说,还把尸首暴尸荒野、抛骨扬灰。
   在他们所盗的众多陵墓中,赵简子墓是比较有名的一个大墓。
  
   在春秋战国风云变幻的历史上,赵简子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人物。赵简子是春秋末年晋国正卿,现在广为流传的“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中,从狼嘴里救下东郭先生的少年将军就是他。
   赵简子的祖先十分显赫,祖父就是那个著名的赵氏孤儿——赵武。赵家一直在晋国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到赵简子时,晋国内部出现了很多大宗族,其中韩、赵、魏、范、中行、智六家最大,史称“六卿”。“六卿”把持着朝政,他们之间又相互纷争,斗争十分激烈,赵家已经处于衰败的境地。赵简子执掌政权以后,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励精图治,再次使赵世家族显赫了起来。赵简子在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改革措施在当时的各国改革中最为彻底,基本没有保留奴隶制残余,加速了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赵简子不仅在政治方面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还是一位十分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在艺术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据《国语》记载,赵简子打完郑国回来,就从郑国拉了满满三车乐师和歌舞伎。这样一位懂得生活的人对身后之事岂能马虎?因此,随赵简子一同埋入他的陵墓的,还有多得数不清的奇珍异宝,还陪葬了许多名贵乐器及几名乐师。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死后却也没能安宁。

QQ5647856433 发表于 2011-10-18 14:27:16

一天,石虎得知了赵简子的陵墓陪葬品十分丰厚的消息后,就马上动起了盗墓的心思。石虎所处的年代社会十分混乱,经济发展又十分落后。他位高权重,且以残暴出名,哪里有人敢加以阻止。因此,可以说石虎盗赵简子墓并没有费太大的力气。赵简子墓被打开后,石虎从墓里搜出了许多奇珍异宝,带回府去细细赏玩。
   石虎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对金钱的占有欲永无止境。后来,他竟与同他一样对钱财贪得无厌的哥哥石勒动起了偷盗秦始皇陵的心思。
   此时的秦始皇陵历经战火烽烟,又经过项羽的打死劫掠,除地宫之外,已经没有什么宝藏可盗了。但石勒、石虎兄弟仍然抱着一线希望,前去碰碰运气。这次他们并不那么幸运,他们的军队尽管费尽心思寻找、挖掘,但都只能挖到陵墓的附属建筑遗址。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带走遗址上留下的几根大铜柱子作为战利品,而这几根柱子除了铸造宫廷器物之外毫无用处。
  
    在这之后,他们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钱财对境内的陵墓几乎进行了近乎疯狂的扫荡。这些陵墓内的所有珍宝被他们拿走,尸首也没享受过片刻的安宁。这些尸首被疯狂的士兵在抢夺财宝时扯得七零八落,暴尸荒野。
   不过,石勒还算明智,他死后并没有陪葬什么珍贵的宝物,也没有大张旗鼓的修建陵墓。因此,他的陵墓历经千年却始终没被盗过。
   盗墓分析:
   后赵国王石勒、石虎盗墓的目的非常单一、明确,几乎是不掺杂任何杂念的,就是最大限度的聚敛财宝。他们自小出身的贫困以及少年生活的坎坷把这兄弟二人的贪欲无限的扩展了下去。他们的盗墓手段并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由于他们在社会的统治地位,在盗墓中还是采用众多士兵同时挖掘,以人多取胜的方法

QQ5647856433 发表于 2011-10-18 14:30:14

第六节 最“文明”的盗墓
  
  ——乾隆巧盗明永陵
  盗墓似乎很难与一国之君联系到一起,尤其是很难与久负盛名,万众敬仰的乾隆皇帝联系在一起。但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就算是再尊贵的人也不能免俗。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乾隆皇帝确实以自己的至高无上的权利做过偷坟掘墓的勾当,只不过他的手段极为高明。
  乾隆皇帝是我国历史上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比较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乾隆继位后,励精图治,使社会在康熙、雍正两位皇帝的治理基础上有了更加迅速的发展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他在位的六十年,全国实现了统一,统治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相当繁荣,出现了史称的“乾隆盛世”,这也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繁荣、最为富裕、最为稳定的国家。
  为了显示乾隆盛世的繁华景象,他大兴土木,除了建造自己极为奢华的裕陵外,还修建了许多浩大的工程以展天朝上国之威。在清代乾隆时期,全国营造园林的风气盛极一时,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和寺观坛庙园林,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具有显要的地位。北京皇家园林建筑规模之大、艺术水平之高,为历朝之冠。
  可以说,乾隆的个人作用对于清朝的园林事业的辉煌功不可没。如果没有这位最高统治者的极力推崇与带领,清朝的园林水平可能就会大受影响。乾隆对园林的热爱必然使他极力的去新建扩建园林,在他在位时期,扩建了圆明园,修建了有名的清漪园,也就是后来的颐和园。
  这么多工程浩大的工程,每一项工程又都要大兴土木。然而在经过清朝前几位皇帝的大兴土木之后,当时较为稀有的木材已经极为少见了,楠木已经几乎砍伐殆尽。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建筑原料尤其是珍贵木材楠木出现短缺。乾隆这样一个功勋卓著的君主怎能允许彰显自己治世之功的浩大工程因原料缺乏就废止不前。因此,一切有利于这些伟大工程的可用之材都被纳入考虑对象,明代建筑和明十三陵自然也不会逃出他的视线。乾隆作为当时权利最大的人,当然有勇气,有机会也有权利这样做。
  
  这天,在朝会上乾隆与众大臣讨论起了工程所缺原料之事。其实,他心里早已有了打算,只不过他的这个打算很不光彩,不能从他的口里说出。一天早朝时,一位负责修建裕陵的官员上奏陵墓的营建遇到了缺乏珍贵的楠木的困难。于是,乾隆趁机在文武百官面前假意询问起了应对的措施。
  “众位爱卿,目前裕陵正处在修建的关键时期却因缺少楠木而迟迟裹足不前,不知大家对眼下的材料短缺之事有何良策?”
   此话一出,满朝文物都静了下来,认真的思索着应对的措施以及乾隆的用意。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皇上的每一句话或许都有特殊的用意。因此,这些官员们都不敢轻易的回答。偌大的朝堂就着样静静地呆了有一炷香的功夫,乾隆终于忍不住了,又催促大臣们说出应对之策。
  “臣听说明十三陵建筑极为豪华,里面的石料,木材都极为名贵……。”一位大臣出列奏道。这位大臣虽然深谙为官之道,但是他看到皇上急于找到办法,就大胆的说出了他的想法。但是,他不但没有收到皇上的表扬,甚至还因此而受到了责骂。
  “大胆,岂有此理,朕乃堂堂一国之君,怎能做盗墓这样如此为人所不齿之事!”
  其实,那位官员的想法正好与他的打算相吻合。但是,他迫于面子和皇帝的威严只得假意怒斥那位出主意的官员。的确,他身为一国之君的他怎能公开承认盗墓呢?再说,他还要让这些臣子们想出一个能够遮人耳目的办法。
  “臣的意思是说,明十三陵年深日久,恐怕里面珍贵的石材、木材受损,臣建议应予以修缮。修缮十三陵,还可以缓解满汉关系,以维护大清王朝的统治。”
  这位大臣聪明至极,他早已看出乾隆有意要用明十三陵的建筑材料,于是想出了一个两全的方法,即能使乾隆得到十三陵中的建筑材料,又能保住乾隆一代圣君的形象。
  “爱卿所言极是,明十三陵的确是该修了。”乾隆听了那位大臣的话眼前一亮,立即明白了其中的双重用意,“只是该从哪座陵墓修起呢?”
  “明十三陵中以长陵、永陵破损严重,当以这两处最先修缮。”那位大臣回奏道。其实,这两处陵墓受损并不严重,只是这两处陵墓修建的最为豪华,里面的木材、石材最为考究罢了。
  乾隆对这个回答非常满意,他早就相中了这两座陵墓里面的金丝楠木,正中他的下怀。可是,正当他要准予这个修缮计划时,朝堂上又传出了一个反对的声音,令他大为光火。此人就是那个经常说实话的刘墉。
  “臣以为明长陵保存一直完好,且是明永乐皇帝朱棣把京城迁到北京,倘若轻易对他的陵墓加以改动,似乎不妥。”他早就看出了乾隆的心思,向乾隆暗示朱棣是一位明朝较为有作为的皇帝,倘若对他的陵墓有所企图恐怕天下人会有所不满。
  “那就先从永陵开始吧。”乾隆当然明白刘墉的意思,只得无奈地说道。他本打算把目标定在明永乐皇帝的长陵上,因为他听说长陵祾恩殿的金丝楠木大柱十分精美,恰好可以用来修建自已的裕陵,现在只得暂时作罢。况且,永陵也是个不错的替代者

QQ5647856433 发表于 2011-10-18 14:30:33

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与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其豪华程度堪称明代第一陵。
    明世宗朱厚熜,就是嘉靖皇帝,在位45年。他喜怒无常,残酷严厉,忠奸不分,政治腐败,内外结怨皆深。明世宗除了昏聩无能外还一意玄修,极力崇奉道教,无心理政,热衷于神仙方术,并最终死在了上面。他有过为了修炼二十年不上朝的经历。
  这样一位一生都在追求长生不老的社会最高统治者,对他的身后之事必然是十分重视。明世宗受了道士的影响认为人死后灵魂并不会消失,还会继续存在。如果在死后仍能拥有生前的一切,那么他的灵魂还能在另一个世界做皇帝。因此,他的陵墓自然也就修得奢华至极,一切他生前所享受的奢侈生活也都被复制到了他的陵墓里,以求在死后仍能享受永世的繁华。并且明世宗执政时期,由于前几任皇帝对国家的治理,社会处于相对稳定时期,社会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和发展。因此,明世宗有实力把自己的陵墓建得奢华无比。
  明世宗从执政第十五年起就开始营建自己的陵墓了,永陵就是其在位时营建的“寿宫”。其实,明世宗对永陵的选址更早,在他登基七年后,皇后陈氏去世之时,就秘密选好了这块陵地。由此可见,明世宗对永陵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选好陵地又经过八年的精心准备之后,浩大的建陵工程就开始了。当时,明长陵建筑、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工艺、用料在已有的“明七陵”中最为考究。因此明世宗才会选中长陵作为自己陵墓的参考。经过十余年的营建,,永陵才基本完工。建成后的永陵承袭了长陵的豪华、精致。
  永陵的是规模十分宏大。据《大明会典》记载,永陵宝城直径为25米左右,裬恩殿通阔七间,左右配殿各九间,其规制仅次于永乐皇帝的长陵,而超过献、景、裕、茂、泰、康六陵。裬恩门面阔与长陵相等,都是五间,从此之后,明朝的皇帝再也没有超过这一数目的,仅明神宗的定陵与之规制相同。除了这些之外,永陵中还有一道前七陵都没有的外罗城,可谓独树一帜,就连长陵也比不上它。外罗城是为埋葬明世宗的妃子们而准备的。外罗城的里面,左面为五间神厨,右面五间神库,还仿照皇宫内建筑街道的规划,建有东西长街。世宗皇帝想把自己的妃子们也葬在自己的陵园内,于是,夏言等人才设计了外罗城。
    建造永陵所用材料都极为考究,都是采用极为稀有的木材及石料建造的。享殿是用最为名贵的楠木作为主要材料修建的,殿内充满了楠木那自有的香气,沁人心脾,苍蝇、蚊子等虫类尽绝。殿内的一些木制品更是用金丝楠木制成,即使不刷漆也光泽油亮,不予任何雕饰而纹路越发的精美。永陵的建成,耗费了大量国库银两。据《明世宗实录》记载,当时参加营建永陵的三大营官军有4万人,每月所用的银两最少就有30万两。
  
  乾隆皇帝在朝堂上与众臣商议过之后,工程浩大的永陵重修工程,也就是盗取永陵木材、石材的过程就开始了。乾隆下令调集天下能工巧匠齐集永陵,为修缮永陵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当然,乾隆皇帝没有忘记给负责修缮永陵的大臣,工部尚书金简、户部侍郎曹文埴下密旨,命令他们在修缮过程中想尽一切办法吧把永陵中所有的楠木木材以及一些其他名贵的建筑材料偷偷地替换下来。
  金简、曹文埴接到圣旨后自然不敢有所怠慢,挖空心思满足乾隆的旨意。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以大改小”的方法,即把永陵现有的珍贵木材取下,然后改用一些其他较小的木材再按原样修缮。乾隆皇帝很快就准奏了他们的建议。
  于是,永陵的主要建筑全部被缩小规制:裬恩殿由面阔七间、进深五间,缩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顶也由重檐式改建为单檐歇山式;裬恩门由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缩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甚至有的建筑还被拆除。
  经过这样的修缮,从永陵中“偷梁换柱”出了大量的金丝楠木,名贵石材。永陵的裬恩门和裬恩殿等所用的楠木虽然因为年深日久已经出现了部分朽坏的迹象,由于当年建造时做工十分精细可是仍然不改当年的宏伟壮观之气。楠木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木材,木质非常好,虽然表面有朽坏的部分,可是木材里面仍然十分结实,大木构架尚无大损。
  这些珍贵的原料一点也没有被浪费,很快就被用于乾隆的裕陵以及其它一些园林的修建。乾隆终于达到了他的目的。
    在这之后,乾隆也并没有放过用了皇帝的长陵,他最终还是以“修缮为名”得到了长陵以及其余明十三陵中的许多珍贵木材。
  
  其实,清朝皇帝在入关后就多有“盗木”的行为,他们把这些盗来的木材用于修筑宫殿、陵寑。顺治、康熙、雍正都曾做过拆毁明代建筑从中获取木材建陵的勾当,但乾隆是第一个打起前朝皇陵主意的皇帝。
  乾隆费尽心思修建的裕陵虽然及其奢华,里面也用了很多金丝楠木等珍贵材料,满足了他的愿望。但是他的陵墓并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正是因为乾隆陵墓的奢华,导致满清覆亡后,很快就有很多盗墓者蜂拥而至。乾隆的陵墓不但被盗,就连他本人的尸骨都被后来的盗墓贼撕扯得凌乱不堪, 这个“十全老人”的下颏碎裂为两段,发辫及肋骨等皆被抛置在墓门外,惨不忍睹。

QQ5647856433 发表于 2011-10-18 14:30:44

盗墓分析:
  乾隆这样一个政绩卓著的君主在盗墓手段上自然也与别人不同,他是要顾全自己皇帝的名声的,自然不能轻易在历史上留下盗墓的恶名。因此,他的盗墓手段是十分隐蔽的,甚至还显得很文明。
  乾隆采用与许多盗墓者相反的方式来盗墓。一般盗墓贼都会直接挖开陵墓,取走珍宝,进行的是赤裸裸的抢劫,而乾隆的盗墓则是十分讲究战略手段的。他不仅没有直接对陵墓进行挖掘破坏,反而对这些陵墓加以大大的修缮,再从修缮中做文章,以密旨下令亲信工匠以偷梁换柱的方法换下楠木大柱。这样,给外人留下的印象自然就是乾隆实在是一位深明大义,宽厚仁慈的君主,对汉人实在是恩宠有加。乾隆的这招妙棋看起来似乎很完美,没有什么漏洞可抓,可是,这一切都逃不过历史的眼睛。他的盗墓行为被后世广为流传,给他的一世英名添上了一个重重地污点。
  再从盗墓目的上来看,乾隆盗墓并不是为了墓内的奇珍异宝,而是为了索取建筑材料以修建自己的陵墓以及皇家园林用来为自己歌功颂德,这与众多盗墓者的目的不相同。乾隆自称是“十全老人”,政绩又很卓著,怎能对自己的陵墓不予重视呢?乾隆在为六十年,又当了几年太上皇,他当然要留下些什么来向后世彰显自己的功绩。因此,便大修园林、庙宇及陵墓。修建这些浩大工程的原料出现紧缺时,就打起了明皇陵的主意。
  

QQ5647856433 发表于 2011-10-18 14:31:00

第七节 王侯盗墓为哪般
   从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开始,就出现了社会的统治阶层――王侯。在古代社会,王侯就是身份地位、荣华富贵的象征。对于这些人来说,钱财对似乎只是个符号,毕竟天下都是他们的。他们在尽享荣华富贵之时应该什么也不缺了。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些人,却在我国历史上频频出现盗墓的丑恶行径,令人很难理解。
   王侯的盗墓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为了泄私愤?为了敛钱财?又或是二者兼而有之。总结我国历史上的王侯盗墓行为,他们的盗墓目的大抵有四个即为泄私愤、为钱财、为满足变态欲望或这几者兼而有之。
   先从王侯盗墓是以泄私愤为目的来说,以这种盗墓目的实施的盗墓行为多发生在一个朝代的开始时期,或军阀混战时期。其实,这都很容易理解。
   盗墓为泄私愤又可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可以归结为国恨,即为了国家的仇恨而实施盗墓行为。若一个朝代刚刚把另一个朝代推翻,那么他就会必然竭尽全力加强新生政权的统治。无论一个灭亡的王朝最后社会有多么黑暗,统治者多么残暴,都仍会有一批遗老遗少存在。这些人大都受过统治者的恩惠,因此对这个王朝极为忠诚,哪怕这个王朝最后多么腐朽,他们都希望他永世长存下去。新王朝来了,新统治者来了,这些遗老遗少们大都会向新王朝做一些抵抗斗争的。这些抵抗斗争使新王朝的统治者们极为恼火。于是,这些新王朝的统治者就必然把满心的怒火都发在前朝的统治者身上。这些王侯在前朝的统治者死后也不能放过他们,于是,就出现了鞭尸鞭坟的事情。
   第二种情况是民族恨,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或是汉族政权把少数民族政权驱逐出中原时发生的。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些少数民族政权在长期的发展中得到了多方面的进步,这些少数民族中尤以北方游牧民族最为显著。当中原的汉族政权统治比较黑暗或是势力比较羸弱的时候,就很容易受到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的侵扰。这也与古代的战争条件有关系,那时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战争处于冷兵器时代即大刀、长矛以及必不可少的战马的时代。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素来以马上功夫见长,这就使他们在战争中赢得了很大的优势。一旦这些少数民族抓住战机,就会率领骑兵大军长驱直入,给汉族政权以沉重的打击。少数民族战胜汉族政权入主中原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元朝的建立,再比如清朝的统治。
   但是,汉人在人口中占绝大多数,他们怎么能轻易地屈服于少数民族呢!况且,中原的汉人一向以自己的文化而骄傲,在骨子里,他们是看不起少数民族的。于是,他们就会不时的给新生的少数民族政权制造些麻烦,有时这种反抗可能贯穿整个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比如清朝从建国开始,反清斗争就没有停止过。正因为这样,这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才会用偷坟掘墓的方式来震慑汉人,以加强统治。
   相反,一旦反抗少数民族政权的斗争取得胜利,汉族政权也必然会采用相同的方式来发泄对他们的愤恨。
   第三种情况就是所谓的家恨。这多是由于一个新生政权的统治者因其自身曾经遭受过前朝统治者的凌辱、迫害或是其祖先遭受过前朝统治者的凌辱、杀害,从而对前朝的统治者恨之入骨。他们励精图治,在取得政权后就必然会报仇。因为前朝的统治者已经死去,他们就只能找那些陵墓中的枯骨复仇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一个比较混乱的历史时期,各路诸侯之间为了争得最终的统治权而互相混战,诸侯争霸。胜败乃兵家常事,因此经常出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这些混战中的诸侯国之间必然会结下很多愁怨,因此他们在打败一方后可能就会掘开对方祖先的坟墓来报仇,同时用以向天下扬威

QQ5647856433 发表于 2011-10-18 14:31:14

从王侯盗墓是以收殓钱财为目的来说,这种情况一般都没有什么特定的时间,各个历史时期可能都有发生。虽说这些王侯盗墓都是以敛财为目的,可是具体情况又有不同,具体可分为三类:只是因爱钱而赤裸裸的收集钱财、为了筹集军饷、为了营造园林、陵墓。
   只是因对钱财的欲望没有止境而盗墓的王侯,不是很多。因为王侯们在处于社会的最高统治地位的时候已经不再缺钱了,因爱钱而盗墓实在不能为人所理解。因这种目的而盗墓的王侯,只能说是个人性格所致。他们无休止的盗墓,只是为了满足他们对金钱无休止的欲望。东晋末年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国王石勒、石虎兄弟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代表。他们两个自幼生活贫苦,石勒还曾多次被人转卖去给汉人当奴隶,石虎也在社会的底层没少受委屈。这些苦难的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必然会给他们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导致了他们视财如命的心理状态。正是因为这样,才使这两个人后来虽然登上了国君的位置,却还对金钱有着狂热的需求与欲望。这种狂热的欲望无时无刻不在煎熬着他们,从而使他们为敛财而走向了极端。
   为了筹集军饷而盗挖陵墓的情况大多也发生在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因为社会动荡,所以才会有无数的割据势力相互混战,这与上面提到的为国恨而盗墓的情况有些相似。不过他们的目的是不同的。这些混战中的王侯盗挖陵墓的目的是为了筹集军饷,以图在诸侯争霸中取得胜利。哪个胸怀大志的诸侯不想在众多诸侯中脱颖而出,统一天下,登上帝位。然而,这却不是容易的事情。军阀混战,必然导致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可能还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如果士兵们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暖有哪有心思去训练、去打仗呢!没有充足的战斗力,必然会在诸侯混战中失败。因此,这些想统一天下的王侯们无不为筹集军饷而大费脑筋。曹操就是这样的一位典型代表。曹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在自己统一天下的政治野心前加了“匡扶汉室”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这就更给他的盗墓行为提供了义正言辞的理由。这使他丝毫不会为自己的盗墓行为而感到羞耻。
   还有一种为了钱财的盗墓方式似乎有些隐蔽,就是以修建园林、陵墓为名来盗取陵墓中的较为珍贵的建筑材料。古人,尤其是王侯将相等都十分重视自己的身后之事,因此,他们的陵墓多用十分珍贵的建筑材料来营建。一旦后世的王侯们在建造陵墓、园林缺少珍贵的建筑材料时,就必然会想到那些建造精美的古代陵墓。这种情况远的有孙权,近的有乾隆皇帝。孙权大破长沙之后,派人挖毁吴芮的墓,用陵墓中的棺木来给其父孙坚建庙。乾隆则为了得到明长陵、永陵中的珍贵的金丝楠木来建造自己的陵墓,而以修缮为名,采用“偷梁换柱”的方法盗墓。这种以获取建筑材料为目的的盗墓虽然初看上去不是为了钱财,但究其本质与钱财是脱不了干系的

QQ5647856433 发表于 2011-10-18 14:33:13

从王侯盗墓是以满足病态的嗜好或变态的心理需求为目的来说,这种情况也没有时间的规律,只能看有这种病态嗜好或心理需求的王侯处在哪个时代了。
   对盗墓有着病态的嗜好的王侯以西汉广川王刘去疾为代表。刘去疾自幼生活优越,不知怎么竟形成了这样一种残忍的嗜好,这与他饱读诗书的教育背景很不相称。他把盗墓当作一项游戏来玩,把盗墓的过程当作一种享受的过程。他在盗墓中力求刺激、惊险,困难越大越能引发他的兴趣。可以说刘去疾是真正以盗墓为生活的人,在盗墓中体验着快乐,后人无人能及。
   为了满足变态的心理需求而盗墓的王侯代表非南北朝时期陈国的始兴王陈叔陵莫属。他的这种变态的心理需求可能与他自幼残暴的性格有关,他以看到别人受苦受难为乐。看惯了活人的痛苦,便也觉得没什么意思,就去寻找更大的刺激,而盗墓正是能满足他这种心里需求的“良药”。每当看到盗墓得到的珍宝和从墓葬中取出的遗骨,他心里就会升起无限的满足感。
  
   从王侯盗墓是为了达到多重目来说,有的是泄私愤与敛钱财相结合,有的是敛钱财与特殊的心理需求相结合,有的是三者兼而有之。
   项羽盗秦始皇陵就是在这样的多种原因下发生的。从泄私愤上来说,项羽的祖父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因此,项羽对秦始皇是极为痛恨的。再有项羽是楚国人,秦灭楚,统一天下,因此相遇对秦始皇也是有着国仇的。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时值项羽与刘邦楚汉争霸之时。项羽的百万大军必然是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的,而此时,项羽刚刚入关不久,立足时间尚短。况且由于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因此盗掘秦始皇陵墓可以给项羽带来三重收益,了家仇、报国仇、筹军饷。
  
   虽然王侯盗墓的目的各不相同,但造成的结果却是相同的,这就是使我国的文化遗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盗墓者自身大多也没有什么好下场。比如,项羽虽然因盗墓获得了充足的军饷可是却因为丧失民心最终败给了刘邦,最后引颈自杀;刘去疾因为盗墓等行为而被流放,病死在了流放的路上,无人收尸;陈叔陵因叛逆而被处死,也是暴尸荒野,无人收尸;乾隆虽然用盗得的金丝楠木建造了奢华的裕陵,但是最终还是被民国的盗墓者孙殿英所盗,最后竟然落到尸骨异处的下场

QQ5647856433 发表于 2011-10-18 14:33:32

第二章 军阀盗墓
   第一节 大汉天子难安息
   ——汉末董卓盗茂陵
   董卓字仲颍,陇西临洮人。他自小性格残忍而且谋略极多,还有一身超强的武艺。董卓天性好斗,力气很大,尤其是臂力过人,会骑马,喜欠腰挂双弓,能够左右驰射。
   后来,董卓被朝廷所用,虽然在战斗中屡战屡败,但是却由于自己的钻营而得到连续的升迁,手中握有重兵。他凭借手中兵权,在汉灵帝死后乘机攻入都城洛阳,并操纵了朝廷。他为了把持朝政,长期专权,便废了少帝,改立献帝为皇帝。朝廷一切都由他说了算,他不断给自己加官进爵,官位直至相国。
   董卓为人极为残暴,他在洛阳时,纵兵大肆诛杀劫掠。京城人人自危,到处都是一片凄惨的景象。天下各路诸侯都对董卓的专权极为不满,便商议讨伐董卓。汉献帝元年,袁绍带领全国各路诸侯兴兵讨伐他。董卓并没有因此而着急,因为他手里还攥着一张王牌,即汉献帝。他挟献帝以令诸侯,各路诸侯为了皇帝的安危不敢轻举妄动。董卓还强迫汉献帝下诏自洛阳迁都长安。次年,董卓自称太师,专权到了极点。
   董卓所做坏事远不止这些,盗墓也是他诸多罪名中的一项。他入西关前,由于天下混乱,为了扩充自己的军队,壮大自己的实力,就曾派手下将领盗取过很多东汉帝王的陵墓。但是,由于那时他的势力尚小,不敢明目张胆的盗墓,怕引起天下人的非议。在他入关后,独赢朝廷大权,满朝文武以至献帝都要唯董卓马首是瞻,他就没有什么顾虑了。再加上天下各路诸侯都来讨伐他,就更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来保障自已的地位。为了筹集充足的军饷,董卓便肆无忌惮的盗起年代更加久远,陪葬品更为丰富珍贵的西汉皇陵来。董卓盗墓的执行者就是他手下第一大将,他的义子吕布。
   在董卓所盗的诸多陵墓中,规模最大,珍宝最多的就属汉武帝刘彻的茂陵了。
   汉武帝刘彻是我国古代历史中十分杰出的一位帝王。在他54年的统治历程中,创造了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他统治下的西汉帝国比罗马帝国还要强盛,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汉武帝的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因此,这位杰出的帝王自然对自己的陵墓非常重视,动用了数十万人历经数十年才全部完工,用来显示出他一生的丰功伟绩。
   茂陵建筑宏伟,墓内殉葬品极为豪华丰厚,史称“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 相传武帝的金镂玉衣、玉箱、玉杖等一并埋在墓中。后来有文字记载,说由于汉武帝在位时间长,到后期,陵墓内已经没有地方再放后来搜罗的稀世珍宝了。陵墓四周还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等二十多人的墓葬与之相伴。茂陵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盗墓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