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sq 发表于 2010-7-27 21:51:19

我国粮仓的起源

新石器时代,生产水平比旧石器时代有所提高,不管是仰韶文化还是龙山文化,在房子遗址周围常有储存东西的窖穴遗迹 ,有相当一部分窖穴是专为贮藏粮食而挖的。

比如著名的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就发现了很多这种窖穴。以圆形袋状最多,另有圆角长方形和口大底小的锅 底形等几种类型,密集地分布在居住区内,和房屋交错在一起,发现有好几处里面有腐朽了的粮食。其中有一个窖穴,是 一个口小底大的圆形袋状坑,口径1.15米,底径1.68米,深0.52米。坑底周围有圈小浅槽,坑壁用细腻的黄土涂抹。窖内 堆积粮食腐朽后所形成的谷壳灰,灰白色,厚达18厘米。另外,在宝鸡北首岭和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也都发现了粟的皮壳 。毫无疑问,这是贮藏粮食用的。

有些窖穴,表面所涂一层碎的红烧土夹泥土,事先用火烧烤过,说明贮藏粮食的仓,一开始人们就注意到了它的防潮问题 。据说粮食贮藏在这样的窖穴中,可以保存相当长的时间。

龙山文化的农业生产比仰韶时期有了新的发展,人们的食粮较以前丰富了,有了较多的储备。在各个村落遗址中都有大量 的窖穴。如:滓西发掘的客省庄第二期文化的窖穴,整个窖穴的纵剖面就像是一个瓶子的上半部。它们的底部一般都很平 整,光滑坚硬,像是挖成后经过锤打。口径通常为1米左右,最小的只有0.5米。坑底最小的1.72米,最深的达5.16米,一 般在3-4米之间。坑口至坑底一般深1米左右,口有陶制的盖,它表明这一时期的粮食产量比以前已有所提高,贮藏粮食的 窖穴也有了一些进步,能够更好地保藏谷物。

新石器时代藏粮窖穴的发现,说明了我国粮仓起源于六七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起源于农业生产,仓是随着农业生产的产 生而出的一种设施,这是十分清楚的。

在一些遗址里,发现有些窖穴的壁上,挖有一个小龛,里面放着两个带有盖子的小陶罐,这是专门储存种子用的。它说明 保存种子比保存粮食更为人们所重视。

常平仓
宋代设有常平仓5处:一名“如坻仓”,在府衙东北一里,北宋熙宁十年(1077)程给事师孟建,南宋淳熙四年(1177)重修;一名常平仓,在府衙东二百步;一名夏麦仓,在府衙南二百步;一名苗米仓,府衙东二百步;一名糯米仓,西门外一里,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知府汪纲重修添建。

明代,山阴县有常平仓6所,为金帛、老仓、宝盆、聚宝、万丰、永安。洪武三年(1370)诏令天下通建预备仓。绍兴建有:“南粮仓”、“大有仓”。

清雍正五年(1727),山阴县衙头门内土谷祠后建预备仓6间;会稽县县堂侧建预备仓18间。七年(1729),山阴县添建18间,会稽县添建10间。八年山阴县添建16间,会稽县添建16间。前后共建预备仓84间,每间仓容500石,总仓容4.2万石。乾隆二十二年(1757),会稽县令彭元玮于县治永昌坊移建常平仓56间。嘉庆二年(1797),山阴县移建常平仓4间,编“人、寿、年、丰”字号。同治三年(1864),奉建常平仓1所,储谷1万石。

社仓

始于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后废置不一。南宋庆元二年(1196),提举李少监,以常平米1500石,常平钱籴慈福宫米1500石,于会稽县马山、妙智、资寿、广教、净社和山阴县梅山本觉、柯桥灵秘、南池兴教、迎恩、稽山庙庵增置社仓10所,每仓300石。同年又于会稽姥庙取当本米270石,立琶山社仓。

明嘉靖八年(1529),社仓改官督民办。令民二、三十户为一社,别户上、中、下,出米1~4斗,斗加耗5合,由上户主其事,择家殷实者1人为社首,处事公平者1人为社正,能书算者1人为社副。岁饥,上户不足量贷,稔岁还仓;中下户酌量赈给。有司造册送审,按岁察核。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起,社仓谷米改由地方豪富或民家自动输供。雍正七年(1729)令社仓只准民办,禁止官府插手。此后,社仓为民间互助性质粮仓。

义仓
   
始于北齐,由富户捐输或官府拨特别课税筹集粮食,用于赈济。

宋,山阴县有义仓4所。每年纳税时每税1石,另纳1斗,储存于义仓,荒歉时散给贫民。

清康熙十八年(1679),设于乡村称“社仓”,设于城市称“义仓”。同治七年(1868)复建“绍郡义仓”1所,储谷1万石。后改钱谷各半并存,以减少仓损和存钱生息。光绪二十二年(1896),存谷5282石,谷本19500千文,保持原额1万石之数。

民国粮仓

民国二十一年(1932)前,清各朝所建仓廒先后塌废。二十二年4月,经民政厅核准,由县公款公产保管委员会移交征存积谷备荒捐款银元75020元,粮食维持会余款8848元,择城隍庙旧基建“绍兴县仓”1座,自天、地、玄、黄起至云、腾、致、雨止共36间。另在柯桥、安昌、孙端、平水、东关建区仓5所。二十三年,拨备荒款13156元,息借救济院积谷经费37800元,又每亩派收积谷经费稻谷7.5公斤(折收银元5角),添建露、结、为、霜至菜、重、芥、姜字号仓廒28间。当年储谷137万公斤。抗日战争时仓废。三十五年12月,向中国银行借粮贷10亿元购储仓谷,设临时储谷仓4处:下大路药王庙为第一仓库,偏门秦久成行原址为第二仓库,保佑桥振兴旧址为第三仓库,西郭李宗祠堂为第四仓库。同年,因田赋改征实物(稻谷),核准预算1.6亿元,建收纳仓8个,每仓容量2000石。三十八年初改由粮食商行具保代储赋谷,仓库均有名无实。

化石情缘 发表于 2010-7-27 23:06:39

新石器时代,生产水平比旧石器时代有所提高,不管是仰韶文化还是龙山文化,在房子遗址周围常有储存东西的窖 ...
cnsq 发表于 2010-7-27 21:51 http://www.chnshiq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学习 更新

fumei008008 发表于 2010-7-28 08:26:13

:victory:学习

linyi 发表于 2010-7-29 07:00:05

见识了

南方古猿 发表于 2010-7-29 07:50:05

石头bole 发表于 2010-7-29 18:09:08

来学习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国粮仓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