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 发表于 2013-2-6 20:59:08

关于石器的制作及使用----以现代朗达人为例

      朗达人部落现居住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央山脉南坡海拔约2000米的高山上。那里气候潮湿寒冷,终年云遮雾罩。人们以种植番薯、芋头和养猪、养鸡为生,并辅以采集野生植物和捕捉小型动物。朗达人在陡峭的山坡上开垦梯田,因此石斧成为了砍树除根的必备工具,尽管现在外来的金属工具如斧、刀等等正逐步取代原始的石器,但打制石斧的能工巧匠依然在朗达人社会中拥有较高的地位。现在通过解读分析朗达人对石斧(石斧是石器时代极为实用的一种工具,在人类进化中扮演过相当重要的角色,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的打制和利用,可以让大家了解一些石器制作的基本知识。
      按照单面刃的形态,郎达石斧也应叫作石锛(斧、锛的区别仅在开口处,石斧是两面内收成三角尖刃,即双面刃,而石锛则一面平,另一面收刃,成为单面刃)。不过,与一般石锛通常运用于木头的加工成形不同,郎达石斧是用于砍伐树木的。郎打人打制石斧首先从选择原料开始。原料来自离开村子200米处的溪流河床上的安山岩熔岩漂砾。他们通常双手抱紧一个直径约25厘米的石锤用力打击地上的漂砾,从上面打下用作工具毛坯的大石片。有时,也用在漂砾四周点燃火堆的办法引起岩石胀裂以产生合适的大石片。一般典型的毛坯长24、宽14、厚7厘米。准备5个到10个毛坯往往要花半个钟头才从它们上面打下成百上千件碎片。这类碎片是从毛坯的两面打下来的,所形成的半成品的轮廓都参差不齐,边缘曲折。
      打制石斧的第二道工序是粗打。通常由妇女们将毛坯用网兜背回村庄里进行,但有时也会在村子外高出河岸100米的阶地上一间野外茅屋里工作。“粗打”实际上不“粗”。工匠们操作时通常蹲坐在自己的小腿肚上,右手紧握石锤而左手扶着粗坯,用交互打击式从两面打下又平又薄的石片。每打下一个石片之前,用石锤轻击、压、蹭粗坯的锋利边缘以加大打击台面的角度。经过这道工序,石斧变得更薄、更窄和更匀称。郎达人完成这道工序并没有像考古学家预期的那样使用木、骨、角等质地的软锤,而是确确实实的石质硬锤。不过,他们持有几个不同大小、形状和硬度的石锤,供打制过程中的不同需要而选用。
       细打是打制石斧的最后一道工序。这时,工匠们更加细心谨慎地通过预制台面、打下一些小薄片而对石制品作最后的“润饰”。这样,一件又长又薄、形状匀称的石斧就被打制出来。完成三道工序要产生225件大于2公分长的“下脚料”(碎片),这还不包括许多更小的以至成微粒状的碎屑。制造石斧的废品率在10%到20%之间。完成打制过程,还要进行研磨和装柄,才算完成磨制石斧的全部制作过程(见流程图)。郎达人研磨石斧时,将磨石置于村里靠近水源的地方。这种磨石是从6小时行程以外的河谷里找来的一种细颗粒砂岩块。研磨时用水将磨石弄湿,石斧在其上反复研磨。磨好后的石斧安在一把“T”字形用树干或粗枝做成的木柄上。固定斧头的工作十分讲究。斧头垫以几片削好的木片和刮过的树皮以助于消除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震动。然后用劈开的藤条把斧头、木片和树皮牢牢地捆成一体。朗达人用这种斧头在5至10分钟内就能砍倒一棵电话杆那样粗的树木。磨得好的斧刃常常可以连续使用几个钟头。而一旦变钝,也很容易在磨石上重磨。
       朗达人用石斧和那些缺少合适石料制斧的其他部落村庄做交易。比如向北大约6个钟头路程的比马人就用他们的物品来交换朗达石斧。向南,高地边缘的卢坎村是一处重要的贸易站。它吸引来自科佩卡卡部落的人们。他们用弓柄、藤条、制席用的纤维、天堂鸟羽毛和兽皮来交换朗达石斧。过去,朗达石斧远销新几内亚南部沿海,主要是换取那里的贝壳。而在史前考古材料中,类似的远程交易网络在距今约35000年时已变得明显起来。
       由此可以看出,石器制作在人类进化中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史前人类乃至类似现代朗达人这样的仍保留原始面貌的部落对石器原料的选择是人类开发利用地球资源的行为

萨满 发表于 2013-2-6 20:59:51

三石轩 发表于 2013-4-9 17:48:39

学习欣赏了!谢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石器的制作及使用----以现代朗达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