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木器、竹器、竹简的修复
漆木器、竹器、竹简的修复漆木质文物可以分为地上如木塔、木亭、木桥、古建及木佛像、传世木雕艺术品;地下出土物如木俑、竹简、木牍、木胎漆器,木制器皿、棺椁及各种木雕刻鸟兽、杂器等;水下考古所获得沉船及古桥桩等木构件。早期出土礼器中有竹笏,竹器所见较早的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雕有龙纹的彩漆竹勺。现见有汉代竹笛、竹雕笔筒等。木雕器有汉代武威出土汉代木猴。竹木漆器在从墓葬中起取时,我们一直主张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就应直接介入,自已动手起取对器物的状况了如指掌,便于接下来的清理、修复、复原保护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漆器的起取。北方地下埋藏条件较差,很难保存下完整器形。如我们在西安地区发掘时,在战国、西汉、东汉墓中多次所见到的仅为漆器的酥粉痕迹与附着的箍、铺首、耳环等金属附件。相对发现完整的漆器就要谨慎地将其起取。比如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在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清理出豆、觚、壶、簋、杯等一批木胎漆器。因胎子腐朽,仅存一层漆皮。无法在墓底剔土清理,故采用了套箱法将漆器取回室内。在室内先用手术刀轻轻将漆器表面的泥土剔除至接近漆器表面,然后用毛笔蘸水把余留在漆器表面的少量泥土小心的粘去即可。这样做对漆器表面损伤极少,如此先将漆器的一个侧面清理出来,在其整个侧面,用剪裁成大小适度的绵纸,蘸水贴满。其作用是在漆皮与石膏之间起隔离作用,在绵纸上浇注或糊一层l~1.5cm厚的石膏外壳,继续清理出漆器的其他几个侧面均如此法去做,最后漆器便包在石膏“模”内。其后逐块将石膏模揭开,为防漆膜发霉应去除贴在漆皮的绵纸,石膏模内喷涂3%甲醛防霉变,再将石膏模复位。南方地下埋藏环境相对潮湿,漆器保存有些较完整,起取也相对容易。小件漆器应用一木质托板,从漆器底部插入托起,大件器物可2~3人合作,将器物一边倾斜,插入薄木托板,将器物放入箱内,做好记录,标签等,再从墓坑中运到临时工作间内。对漆器表面明显污物可用墓内积水或当地井水轻轻洗去,所积的淤泥等物应细心清理。用饱水脱脂棉包器物第一层,再用塑料薄膜将器物包好。使之基本处于密封状态,勿使水分挥发。外用0.5cm厚海绵包裹,以防震动与挤压,放入合适的箱内,运回实验室再作脱水修复处理。对于彩绘漆木器的彩绘颜色失去胶质而呈“粉彩”,手触易损,其保湿可采用“半接触”法。就是包装物品只与被包装文物的部分表面接触,即绘有易擦去的“粉彩”的表面。对于木俑粘附着潮湿丝绸衣饰,十分脆弱且易碎,只有将其移回室内处理。仅能用“半接触”法保湿包裹。饱水竹简出土时,含水率在100%,竹质疏软,软如面条,难于起取。首先根据竹简位置分组、编号、绘图、照相。将竹简周围的文物清理干净。对于成束、成片的竹简最好一次性全部起取。便于保存在原状下易于释读工作。量大的分批起取,记录好批与批的相互关系。剥离用薄竹刀从竹简最下部的一端,将竹简与底层轻轻剥离,一边剥离一边插入薄而有弹性的塑料托板,托板前端磨为圆弧状。待塑料板将竹简托起后,再从塑料板下面插入五合板将竹简托起。然后将五合板安放在铺垫塑料薄膜的木托框中,上面覆盖饱水海绵,再将框内塑料薄膜从四周翻盖在海绵上,移回临时工作室。污物可在工地的临时工作间内,低水头小水流轻轻地冲洗干净。起取出的竹简不能直接浸入容器内,竹简会在水中漂动而错乱,故在竹简上铺一层白色湿棉布,棉布上再铺一层浸透水的脱脂棉以保持湿度,外面再用塑料薄膜包裹。饱水竹席出土时,篾片也像泡过水的面条一样疏软,靠本身的强度是无法起取的。墓坑内如有水,可借助水的浮力,用一块塑料板插入席下,将竹席斜托起,流尽墓水,竹席便贴附在塑料板上。然后用一片饱水海绵覆盖上,再用玻璃板从二面夹住竹席,饱水状态下移入室内处理。墓坑内无水,可用弹性塑料板覆盖一层塑料薄膜,薄膜的一边翻压在塑料板下,以此为插切口,插人竹席底部,然后提起薄膜四角,移托出墓坑。竹席面积大,起取不易操作的,只有用卷揭的方法。先采用小流量、低水头的流水洗净表面,用一块大小与竹席相近或稍大的塑料薄膜铺在竹席上面,薄膜的一边与竹席的一个边缘紧紧贴在一起,用竹刀将席边缘剥离,并同时贴到薄膜上面。竹席边缘与薄膜完全贴住时,借助于薄膜的强度将竹席卷起,卷起时薄膜在内,竹席在外。一边卷一边将薄膜的其它部分也紧贴在竹席上面。在卷起的过程中,用清水轻轻地冲洗去竹席背面的污物。初卷筒径控制在10cm左右。在卷起过程中,如遇到竹席破损处,可用竹刀将破损的竹席边缘剥离,拼对后贴在薄膜上面,然后再继续卷起竹席。全部卷起后,为保其水分,可在竹席两端放几团浸饱水的棉花并将塑料薄膜的两端折起,再放在合适的托板上固定好,就可以装箱运回室内处理。传世古代竹木漆器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是难以长期保存的。尤其是所处环境的温湿度变化及霉菌、虫蛀等,都对木质文物有所影响,会出现变形、弯曲、龟裂、收缩、脱皮、变色等腐朽现象。而出土古代竹木漆器因长期埋藏于地下,被地下水浸泡,饱含水分,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一经出土,决不能任其自然干燥,只有经过脱水定形,才能防止扭曲、收缩、变形、开裂。脱水定形法一般有自然干燥法、明矾法、冻干法、醇醚——树脂连浸法、漆器的脱胎换骨法。a).自然干燥法:有些质地较好的木漆器可在相对湿度大于95%的特定环境中,缓慢地自然干燥。大型木沉船、木桥桩等木构件,可用埋沙法,长时间的慢慢脱水,干燥定形。b).明矾法:将饱水木器置于热矾浓溶液中趁热取出,当木器冷却至室温后,明矾溶液即凝固并充填在木材细胞组织中,防止了木器的收缩和变形。处理后的器物表面涂封一层聚醋酸乙烯脂的保护膜防潮。c).醇、醚——树脂连浸法:将小件饱水漆木竹器,逐步浸泡在浓度渐增的醇溶液中,开始浓度小,此后逐步递增,最后以纯醇浸泡,同样用乙醚置换出醇。置换必须彻底。糟朽严重的还要适量填充松香、乳香胶或达玛树脂加固。出土饱水漆器的木胎较好,脱水的具体操作,可以将饱水漆器浸泡于5l%乙醇溶液中置换脱水,每天检测乙醇的浓度,乙醇浓度逐渐降低,要更换新乙醇液,直至浸液浓度不再降低。证明水分已置换干净为止。再以乙醚液置换漆器中的无水乙醇。操作过程约近半年之久,切不可操之过急。漆器内的乙醚,可以将其埋在砂箱里慢慢挥发。d).冻干法: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s)简称PEG,用浓度8~15%的聚乙二醇400溶液浸泡木头,将木质中水分置换后进行冻干,然后再将冻在真空下升华。经PEG处理过的木质文物,有很好的尺寸稳定性,特别是对于材质腐朽严重、结构疏松的木质来说,其效果非常明显。e).脱胎换骨法,漆器的木胎朽烂如泥,原木胎已残存不多,只能采取更换木胎方法。先把漆皮从朽烂的旧胎上小心地剥离,仿做一个新的木胎,然后把漆皮原封不动地照原样粘贴到新的胎坯上。如宁夏固原出土北魏漆棺画采用脱胎法的修复。漆画最好贴在薄木板上,不要用三合板,受潮易变形。首先用硫酸纸覆在残碎大漆画面上,透过纸对漆画图案准确勾绘,再用复写纸描印在换骨的木胎上。然后用801#强力胶将漆画残片拼对粘贴复位。粘复前要清理漆皮背面朽木,清洗画面污染与加固处理。漆面背面粘连着原胎黑色朽木,需清除,但必须按顺序逐片轻拿,背面向上,放平在玻璃板上,用手术刀细心将朽木一点点地轻刮掉,用力要均匀。朽木清除后,残留的细木屑可用小型吸尘器把其清吸干净。漆皮背麻布地仗层朽蚀面高低不平,难于粘平。可用绘图纸剪下低凹不平形状,再用801#胶涂在要粘的背面部位,然后用手压紧补平。漆画泥污发黑霉变,粘前要清洗。清洗用小镊子夹一小块脱脂棉球蘸清水,水内点几滴乙醇,清洗要掌握好干湿度,蘸水太湿,易脱色彩,太干易擦伤画面。擦时棉球在画面上轻轻按顺时针方向擦洗污土。不易去掉的泥沙,用棉球沾附,图案中的黑线条、易起粉脱落部位用毛笔蘸聚乙烯醇涂抹加固。用漆皮汁涂刷,干后使漆画表面有一定光泽。加固后质地差的会出现干裂、酥脆、起皱现象。可以用毛笔蘸软化剂涂后夹放在硬塑料片中,自然干然后柔软如布。水、乙醇、丙三醇可以作为干燥漆皮的回软剂。黑线条人物画像脱落部分,用小镊子取一小块如同起皮大小的薄蜡片放在起皮位置,用一片宣纸蘸水润湿放在起皮部位,起隔离作用。接着把脑压板放在酒精灯上烤热后平压在蜡片的部位,经热压蜡化后拿掉宣纸,起皮线条被紧贴在原有的位置上。拼对粘贴。拼对画面时,每块碎片应按所在位置拼对,按原件勾绘复印图位的先摆放,位置准确无误,用彩笔沿每片周边勾画出准确位置线条,方予粘贴。并排出粘贴顺序及标号,每粘一片都要考虑到与周边关系的吻合,不要造成差错。在画出该贴片部位线框内用油画刀蘸上801#强力胶,涂匀。在该漆画背面也同时均匀涂上一层胶,稍待2分钟,把画块对准位置贴上,然后用绸布包扎棉球的小拓包,均匀挤压画面。从中部向边挤压,排出空气。对于接缝处起绉现象,可用两层润湿宣纸垫在该处,用100W电熨斗轻轻烫平。烫后再次出现的裂缝翘曲,要软化后再贴。质地较差部分,仅有卷曲漆画皮,难以贴平。均要先以背贴纸找平,再粘贴在主器面上。画面拼贴后残缺小块与缝隙用401#胶粘贴裁剪下的绘画纸填补。缝隙大的用脑压板烧热,烫蜡浇补,手术刀烤热刮平。修补过之处用漆皮汁刷涂二遍,再调配相同色油漆补色,画面对残缺露空白处,调配紫红色油漆涂刷,并处理呈旧色。糟朽脆弱的木雕、印刷雕版等木质文物。可用9:1甲苯/丙酮混合溶液,溶解聚醋酸乙烯酯树脂或甲基丙烯酸丁酯溶于丙酮的液体,渗进木质内,硬化为不溶性的固体。或以2~12%不同比例的聚乙酸乙烯脂/丙酮浸泡3~5小时左右渗固。此外,还可用15%Palaoid B72/丙酮溶液调拌筛炒过的木屑,填补朽空之处。关于破裂器物的修复,先渗固后采取粘接复原。古矿坑遗址发掘后古坑木裸露,直接与空气相接触,会使原在封闭缺氧环境的平衡被打破。在新环境中滋生微生物等病害侵蚀,木质会很快腐朽烂化。湖北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采用“毒土法”对古坑木进行处理。他们采用0.3%霉敌与5%木宝复配后,以慢滴与喷涂相结合的自然渗透,取得较好效果。参考文献:1、侯良《王孖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国文物报》2003年5月23日。2、李玲《战国楚墓出土丝织品的现场保护》,《中国文物修复通讯》第13期1997年10月3、王萍《西夏丝织品的保护初探》,《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8年第2期4、张雪莲《古代丝织品的加固保护》,《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9年第1一期5、马清林、陈庚龄、韩鉴卿《古代织物的斜面平台清洗与装匣保护》,《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1年第2期6、黄俐君、汪自强《修复明代暗花缎绵袍》,《中国文物报》2000年9月30日7、陆寿鳞、李化元、蔡学昌《中国文物和文物保护技术》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8月8、周志元《马王堆三号汉墓东椁壁帛画的修复》,《中国文物修复通讯》第17期1999年12月9、宋迪生《文物与化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82年8月10、徐毓明《艺术品和图书、档案保养法》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年1月11、H.J.h伦德莱斯著、绍熙译《古物及艺术品的保养》图博口文博组油印本1973年1月12、白荣金《古代甲胄及其修复》,《中国文物报》2002年11月8日13、纪秀文《古画揭裱浅淡》,《中国文物修复通讯》第4期,1993年8月14、贾文忠《文物修复与复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年6月15、朱赛虹《古籍修补与装订技术》,《中国文物报》1993年2月28日至7月11日16、潘美娣《古籍修复与装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17、许薇《计算机在文物照片修复中的应用》,《中国文物报》1996年12月1日18、辽宁省档案馆技术室《照片档案加固试验研究》,《档案工作》1963年第5期19、丁六龙《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漆器在室内的清理起取和保护》,《文物修复与研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4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