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纹》 # s8 i. @6 k: l. \6 p2 v : l& K# M* ]0 U& O/ t. n瓷器装饰的特殊纹饰。文字本不是图案,但古代瓷器装饰中作为纹饰应用,书写错落有致犹如花纹,更有将文字作件图案化布局,成为装饰画面的组成部分,因此可称其为文字纹。文字纹分汉文、藏文、梵文、阿拉伯文等。内容有民谚、俚语、诗句、词句、曲句、文赋等等。瓷器装饰中采用文字始于唐代长沙窑,多在盘心或壶身以褐彩书写如“鸟飞平无远近,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等汉文诗句。亦见于壶腹书写“真主最伟大”阿拉伯文字的。宋代磁州窑、吉州窑等延续这种方法,瓷枕等器物上多有文字纹,反映市井商民的生活意识,如“众中少语,无事早归”等。元、明时期景德镇窑、龙泉窑等盛行文字纹,明代瓷绘上出现阿拉伯文、梵文、藏文,清康熙朝一度流行短篇古文,如《出师表》、,,。。《滕王阁序》、《归去来辞》、《兰亭集序》、《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等,有的配以图画,图文并茂。字体多仿虞世南、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且有真、草、隶、篆、行不同体势。多见于康熙二十年后烧制的青花釉里红笔筒上。乾隆帝喜为宋代名瓷和其他瓷器精品题诗,因此乾隆朝盛行将御题诗书写或刻于瓷器上,更显名贵。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珐琅彩景州塔纹瓶,腹部以冬青釉托金色乳钉为地,四面开光,内分绘景州开福寺塔或书写墨彩篆书乾隆御制诗〈登景州外松寺塔〉七律一首,并有“乾隆寰翰”、“惟精惟一”两方朱红篆印。明清瓷器上还有以福、寿字构成树木,或以福、寿字开光,内绘纹样的,如康熙五彩描金福寿开光人物纹棒槌瓶。
$ K. v7 Z D5 p l! D瓷器装饰纹样以山水画面作为装饰题材。宋、元时期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瓷绘中已出现山水画,但多作为人物或动物的衬景。在元龙泉窑刻花山水纹花口碗上,山水纹开始作为主题纹饰出现。独立意义的山水纹在明代瓷绘中发展起来。尤其是晚明大量出现,文人画气息甚浓。清康熙朝青花山水画成就最高,受晚明以来浙派山水画影响,采用南宋院体“斧劈皴”法,并注重墨色变化,达到“墨分五色”的韵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康熙青花山水纹棒槌瓶为代表作。雍正朝山水画受当时流行的四王画风影响,改用“披麻皴”法,画面风格顿变。雍正与乾隆朝御窑瓷绘山水纹多仿宋、元、明、清名家笔意,画工精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雍正珐琅彩山水纹碗为典型作品。
《动物纹》 j. ~, l0 S) e
# W0 R8 o ^" X6 E6 u
陶瓷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类.描摹各种动物形象。动物纹广义上包含具象和抽象两类,狭义上只指写实性强的具象纹样。动物纹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即已出现,如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刻划猪纹、龟纹、鸟纹的陶钵、纹样朴实生动。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的彩陶文化中,所绘画的动物纹显著增多,装饰性增强.装饰手法及表现意识趋于成熟。典型纹样有各种代表性鱼纹、鸟纹、蛙纹、人面纹及龙纹、狗纹、鹿纹等。庙底沟类型鱼蛙纹瓶和石岭下类型鲩蛙纹瓶的鱼蛙形象,怪异奇特。仰韶文化浮雕壁虎纹残陶片,其壁虎形象及浮雕贴塑方法在原始陶器中实属罕见。如果说早期写实的动物纹是先民们生活的直接反映,那么随着文化的发展,动物纹的表现上也体现出当时人们精神追求的内容,出现了臆想的、综合的、非写实动物纹、二里头文化早期(夏文化)陶器上浅刻动物纹除了兔、蝌蚪等写实形象,也出现了龙、饕餮等虚构动物图案。商代白陶器装饰受青铜器影响,主要采用动物纹样,以饕餮纹和夔龙纹为主。装饰方法主要是模印。西周印纹硬陶上,尚有夔龙纹饰。战国时期彩绘陶上,流行龙凤纹、蟠虺纹及各种走兽、飞禽纹。汉代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陶瓷器上的动物纹数量大增,多采用模印贴塑的方法制作,甚至有许多捏塑动物装饰或将器形做成动物形,如鸡首壶、蛙形水盂、熊形灯等。隋、唐以及以后各代,陶瓷器上的动物纹更加干姿百态,内容多为龙、凤、蝠、鹿、鱼、狮、蝶等借以祈幅祈寿的吉祥图案;表现技法绘画、模印、刻划、雕塑等兼而有之,运用愈发自如,形象愈发准确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