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网上资料与图片: ) |! V* b+ o3 W) c2 R. \) g 碓是由杵臼发展而来的。它是利用杠杆原理将一根长杆装在木架上,杆的一端装着碓头,下面置放一石臼。人踩踏杆的另一端,碓头即翘起,脚移开碓头即落下舂打谷米。 ; C3 P' L/ W8 i3 a5 k' d 碓发明于何时,尚无明确记载,但汉代文献多处提到碓。如《急救篇》:“碓硙扇隤舂簸扬。”《桓子新论》:“宓牺之制杵舂,万民以济,及后人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杵舂。又复设机关,用驴骡牛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方言》:“碓机,陈魏宋楚自关而东谓之梃硙。”孔融《肉刑论》:“水碓之巧,胜于断木掘地。”等等。说明汉代不但已经使用脚碓,还有畜力带动的畜力碓,并且还发明了用水力驱动的水碓,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河南、江苏等地的西汉墓中出土过多件木碓和陶碓模型,推测碓有可能发明于西汉以前。不过碓的盛行却是在东汉以后,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东汉墓中就经常出土陶碓模型(图四五、四六)。从文献记载得知,水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较大发展,一是使用面广,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各地都推广水碓;二是使用量大,如《晋书》卷六载:“刘颂为河内太守,有公主水碓三十余区。”又“(石崇)水碓有三千余区。”三是有新创造,如东晋《邺中记》:“石虎有指南车及司里车,又有舂车木人,及作行碓于车上,车动,则木人踏碓舂,行十里,成米一斛。”东晋傅阳《晋诸公赞》:“杜预、元凯作连机水碓,由此洛阳谷米丰贱。”按王祯的解释,这连机水碓就是一个水轮能带动几个碓头,“今人造作水轮,轮轴长可数尺,列贯横木相交,如滚轮之制,水激轮转,则轴问横木间打所排梢,一起一落舂之,即连机碓也”(王祯《农书•利用门》)。至今在南方山区,还可以看到脚碓和水碓的身影。' A0 O& z) G2 x: k; |7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