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5-28 09: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降低成本
6 ]& z8 t9 b" v6 A! x: t; M9 l" j/ y/ P/ m" w
高嶺土含三氧化二鋁約35%,質地純淨。自礦區採來只需淘洗就能使用。不像瓷石需要經過粉碎磨細才能使用。畢竟土礦硬度低,挖掘容易,因此相對地降低了成本。 . b. u- }, ^8 R
: s8 i# {7 V0 c6 W2 L5 K% O* |
三﹑燒造硬質瓷
# Z$ K$ E7 G3 n, J* _6 _5 T& l4 R' O' o: `( Q5 T
瓷石中摻入部分的高嶺土,改善了易軟塌變形的瓷胎,從此可以燒造更高溫的硬質瓷,而非燒成溫度僅1,150℃±20℃之軟質瓷。
6 `- N; z$ X7 n7 S3 \! k D" j) \) _8 I
今日所說的高嶺土,元明時人不稱為高嶺土,來源也不只浮梁縣高嶺村之高嶺山一地。以遺址和文獻的考證,證明了明朝人所說的「麻倉土」,即後人所稱之高嶺土。麻倉礦區開採在前,高嶺礦區開採在後,我們可以說麻倉土為高嶺土的前身。 9 Y9 k' Q. N9 i8 L( r
; y" M3 [" Z/ t" ^8 k元人將高嶺土稱之為「御土」,產地就在麻倉礦區。根據劉新園的考證,元代之「御土」——麻倉高嶺土——的發現與應用,其年代不會早於「浮梁瓷局」設置的時間——1278年,最晚也不得晚於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
/ Y) D' s$ G6 W' m+ L& |( d
. K2 e% C9 ^6 b( ?, i+ M; b, w明人因襲元人之舊,也將麻倉土視為「官土」。
8 y; `" y% F3 F% ^; o! Y$ f U! [5 L
景德鎮境內的各個高嶺土礦,古代只開採了麻倉、高嶺山、李黃、大洲四個地區。記述麻倉土的文獻出現於明嘉靖年間,比其他三個礦區要早得多。高嶺山是萬曆年間開始的,李黃開始於乾隆後期,大洲開始於清嘉慶年間。 ' p2 H7 ?7 [5 I
# B8 _/ L6 j) c) l
麻倉礦區的瓷土到了萬曆初期,已經逐漸枯竭了。至萬曆中期以後,文獻中不再見到麻倉土的記載,代之而起的是「高嶺土」。萬曆三十二年已有百姓在高嶺山採土為生。這一處礦區距離景德鎮東北約四十五公里,明清兩代留下的探掘遺址有四個地段。高嶺村前之「水口亭」有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的石碑四方,記述此水口亭為交通樞紐,是來往客商必經之地。乾隆五十七年還發生爭奪山場,強取瓷土的糾紛。 1 M$ d$ G/ t( w" ?
. O9 h- v1 D% N$ Q3 H4 _高嶺一地的瓷土自明萬曆至清康熙、乾隆年間的大量挖掘之後,礦區附近所堆積的尾砂(淘洗後剩下而拋棄的粗砂)共約653萬噸。根據推算,這兩百年來景德鎮的瓷器燒造量,不論精粗,最少不會少於652萬噸。
a& E5 M R F- K- P9 Q9 J! D: f8 g& D& l
法國耶穌會傳教士殷宏緒(d'Entrecolles),曾將景德鎮當時的製瓷情況記於書信上寄回國,他於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的書簡上曾記著:
# {/ U( s3 F% _- q/ u: Q% G
+ Q1 @6 I3 G* K0 W* c C1 t要作細瓷,則將高嶺和白不子等量相配,要作中等瓷,則高嶺和白不子的配比為四比六,但高嶺和白不子的配比最小為一比三。這條記載對了解應加入多少比例的高嶺土,有比較清晰的概念。就是現代,高嶺土25%,瓷石75%的配法也與之相去不遠。書信中所記的「白不子」應該是「瓷石」,因為高嶺土雖然也製成方磚的形狀以便於自礦區搬運下來,但是高嶺土的不子顏色微黃,有別於瓷石,狹義的「白不子」應指瓷石而言。 4 Y( Q! l; D7 k) N$ L
% {+ o: Y/ l. W% m
高嶺村的高嶺土礦的開採,造成十七、八世紀景德鎮窯業空前的興盛。同時,清代並未將高嶺土像明代萬曆以前般將麻倉的高嶺土據為官土,因此民窯和官窯都能採用品質良好的高嶺村高嶺土,於是官窯和民窯俱能製作極佳的瓷器。 , H4 m* K7 e% }9 {
- x" y* e' s7 u: y8 Y
但是到了乾隆後期,由於濫挖高嶺土而導致尾砂掩沒良田,水土保持被破壞,且因爭土而釀致人命等等情事,於是勒令嚴禁開挖瓷土。不僅是高嶺土,連李黃一帶也禁採瓷土。禁令一下,於是開始採用大洲高嶺土。但是大洲所產的瓷土,淘洗後只得到淨泥13%左右,不久就大量使用星子高嶺土了。
0 d5 p4 n8 s/ W2 ~1 F
V9 A) \/ c/ O; x8 N. j+ `嘉慶道光年間採用星子高嶺土,其淘洗後所得淨泥是「三分成土,七分成沙」,出泥率相當低。同時,星子高嶺土的礦區離景德鎮有二百公里,水路航程為麻倉礦區和高嶺礦區的四倍。因此星子高嶺土的成本要比麻倉、高嶺高出許多。無怪乎晚清景德鎮窯業「執役勞苦」,而「無一富戶」。同時瓷土的來源艱厄,民窯關閉歇業者相當多。這說明了晚清景德鎮窯業衰頹的一項重大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