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4-9 08: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3. 新石器文化谱系及发展特点
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一系列考古学文化先后得以确立。同时,在分期分区研究的基础上,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空框架与发展体系逐渐得以建立,尽管还存在着一些时间上和地域上的空白或薄弱环节。根据目前的发现研究结果,我们把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谱系列表表示 (54)。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表中所列,主要是文化分区与文化谱系,基本没有涉及考古学文化的类型问题,其中也包括目前已经确立的一些考古学文化。原因是有关考古学文化及其类型的划分标准,学术界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问题还需要今后在客观全面认识划分考古学文化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讨论,以便把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分区以及谱系类型等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
基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体系和时空框架的逐步建立,从而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特点。
在距今约一万二三千年以前,中国大陆开始进入了全新世阶段,中国的史前文化随之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新石器时代(包括中石器时代,如果确实存在的话)。据考察,在中国这一巨大的地理单元中,各地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方式并不完成一致,并在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三大经济文化发展与相互作用体系 (55)。所谓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三大经济文化体系是指在不同环境、不同经济形态下所形成的特征各异的文化系统。一是北方沙漠草原地带,包括东北、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西藏的全部或部分地区,以采集、狩猎、游牧经济为主,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细石器非常发达,且延续时间比较长,一度被泛称为细石器文化。二是黄河流域,也包括东北、内蒙古和宁夏南部的部分地区,以粟作农业为主,农业经济愈来愈发达,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细石器和打制石器越来越少,磨制石器日渐普遍,各种手工业也比较发达,史前聚落获得了较大发展。三是长江流域,以稻作农业为主要经济类型,稻作农业发端于公元前一万年前后,随后不断获得发展,并对周围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新石器时代文化同样也比较发达。此外,沿海地区的捕捞渔猎经济较为发达,但都逐渐受到相邻地区农业文化的强烈影响,农业经济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三大文化体系之间,还存在着三个接触地带 (56)。一个大致在阴山山脉地段,是北方采集游牧文化与黄河流域粟作农业文化的接触地带。一个大致在秦岭山脉以南汉水及淮河流域地段,是黄河粟作农业文化和长江流域稻作农业文化的接触地带。一个大致在南岭山脉及武夷山脉地段,是长江流域文化与两广等地文化的接触地带。两广等地虽可归为稻作农业文化区,但稻作农业似乎发生较晚,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采集渔猎经济显著,沿海一带多有贝丘遗址分布,较晚可能才在长江流域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稻作农业 (57)。如果进一步把这三大文化体系划分成若干较小的区系,各区系间也必然存在接触地带。进而在搞清各区系文化在接触地带的进退与消长,即可了解各区域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以及各地文化在中国史前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1)钱耀鹏:《略论史前聚落的萌芽与发生》,待刊。
(2) [ 英 ] 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第 75 页,文物出版社, 1987 年。
(3) P.Singh: 《 Neolithic Cultures of Western Asia 》 ,Londonand New York,1p. 转引自吴耀利:《史前考古学中的时代划分问题》,《史前研究》 1985 年 1 期。
(4) P.Singh: 《 Neolithic Cultures of Western Asia 》 ,Londonand New York,1p. 转引自吴耀利:《史前考古学中的时代划分问题》,《史前研究》 1985 年 1 期。
(5) [ 美 ] 摩尔根著、杨东莼等译:《古代社会》第一册,第 12 页 ~ 17 页,商务印书馆, 1971 年。
(6)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 19 页,人民出版社, 1972 年。
(7) P.Singh: 《 Neolithic Cultures of Western Asia 》 ,Londonand New York,1p. 转引自吴耀利:《史前考古学中的时代划分问题》,《史前研究》 1985 年 1 期。
(8)北京大学、东北师大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编:《世界古代史论丛》(第一集)第 25 页 ~ 126 页,三联书店, 1982 年。
(9)何乃汉等:《试论岭南中石器时代》,《人类学学报》 1985 年第 4 卷 4 期。
(10)安志敏:《关于华南早期新石器的几个问题》,《文物集刊》第 3 辑 1981 年;彭适凡:
《试论华南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兼论有关几个问题》,《文物》 1976 年 2 期。
(11)张之恒:《试论前陶新石器文化》,《东南文化》第一辑 ,1985 年;《华南地区的前陶新石器文化》,《考古与文物》 1985 年 4 期。
(12)吴耀利:《史前考古学中的时代划分问题》,《史前研究》 1985 年 1 期。
(13)黄其煦:《裴李岗、耶利哥与特瓦坎——农业起源问题探索之二》,《农业考古》 1983 年 1 期。
(14)吴耀利:《史前考古学中的时代划分问题》,《史前研究》 1985 年 1 期。
(15)马克思:《资本论》第 204 页,人民出版社, 1975 年。
(16)焦天龙:《试论新石器时代的特征与开始的标志》,《东南文化》 1990 年 3 期。
(17) [ 苏 ] 阿尔茨霍夫斯著、楼宇栋等译:《考古学通论》第 7 页,科学出版社, 1956
年。
(18) [ 苏 ] 蒙盖特著、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料室译:《苏联考古学》第 67 页, 1963 年。
(19)黄其煦:《中美洲原始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 1981 年 2 期。
(20) V.G.Childe , Changing Methods and Aims in Prehistpry. Presidcntial Adrcss for 1935.[ 英 ] 柴尔德著、周进楷译:《远古文化史》第五章,中华书局, 1958 年。
(21)张之恒:《试论前陶新石器文化》,《东南文化》第一辑, 1985 年;《华南地区的前陶新石器文化》,《考古与文物》 1985 年 4 期。
(22)黄其煦:《农业起源的研究与环境考古学》,《中国原始文化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87 年。
(23)焦天龙:《试论新石器时代的特征与开始的标志》,《东南文化》 1990 年 3 期。
(24)焦天龙:《试论新石器时代的特征与开始的标志》,《东南文化》 1990 年 3 期。
(25)夏鼐、王仲殊:《考古学》,载《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年。
(26)苏秉琦主编,张忠培、严文明撰:《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27)夏 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考古》 1959 年 4 期。
(28)严文明:《关于考古学文化的理论》,严文明《走向 21 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 1997 年。
(29)路易斯•宾福德:《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三秦出版
社, 1991 年。
(30)俞伟超:《关于考古学文化的范畴问题》,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1996 年。
(31)严文明:《关于考古学文化的理论》,严文明《走向 21 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 1997 年。
(32)严文明:《关于考古学文化的理论》,严文明《走向 21 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 1997 年。
(33)张忠培:《考古学文化研究中需要探索的几个问题》,
(34)严文明:《关于考古学文化的理论》,严文明《走向 21 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 1997 年。
(35)俞伟超:《关于“考古类型学”的问题》,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1996 年。
(36)安特生:《甘肃考古记》,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印行, 1925 年。
(37)尹达:《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分期问题》,《考古学报》第九册,科学出版社, 1955 年。
(38)严文明:《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文物》 1981 年第 6 期。收入严文明《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 1998 年。
(39)严文明:《论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史前研究》 1984 年第 1 期。收入严文明《史前考古论集》。
(40)严文明:《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考察》,〈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编辑组《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89 年。
(41)严文明:《略论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 1992 年第 1 期。
(42)任式楠:《公元前五千年前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几项主要成就》,《考古》 1995 年 1 期。
(43)梁思永:《远东考古学上的若干问题》,英文本发表在 1932 年美国人类学杂志 34 卷 3 期上;中译本收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1959 年。
(44)梁思永:《昂昂溪史前遗址》,《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4 本第 1 分
册, 1932 年。收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1959 年。
(45)梁思永:《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考古学报》第七册, 1954 年 9
月;英文本发表于 1939 年。收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1959 年。
(46)尹达:《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分期问题》,《考古学报》第九册,科学出版社, 1955 年。收入尹达《新石器时代》,三联书店, 1979 年第 2 版。
(47)裴文中:《中国古代陶鬲及陶鼎之研究》,《现代学报》第一卷第 2 、 3 期合刊,第
4 、 5 期合刊, 1947 年;收入裴文中《裴文中史前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87 年。
苏秉琦:《瓦鬲的研究》,苏秉琦《苏秉琦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 1984 年。
(48)严文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系统及社会制度的探索》,原载北京大学《新石器时代考古》讲义( 1972 )。收入严文明《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 1998 年。
(49)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 1981 年 5 期。
(50)佟柱臣:《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三个接触地带论》,《史前研究》 1985 年 2 期;《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多中心发展论和发展不平衡论》,《文物》 1986 年 2 期。均收入佟柱臣《中国东北地区和新石器时代论集》,文物出版社, 1989 年。
(51)石兴邦:《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体系及其有关问题》,《亚洲文明论丛》, 1986 年。
(52)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物》 1987 年 3 期。
(53)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载〈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编辑组编《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89 年。
(54)据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表二“中国新石器文化的谱系”改制。见严文明《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 1998 年
(55)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物》 1987 年第 3 期。
(56)佟柱臣:《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三个接触地带论》,《史前研究》 1985 年第 2 期。
(57)钱耀鹏:《略论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及其特点》,《农业考古》 2000 年第 1 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