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化石猫 于 2010-6-5 19:54 编辑
m0 y! S& i7 ?+ K6 S0 S6 n4 i, B! C* C
B 、只有胸与尾, 缺失头部。一般后颊类三叶虫蜕壳时, 活动颊蜕开, 头盖自然地在新的虫体爬出时上扬, 并可能在蜕化过程中被新的虫体带动,把头盖拉开并带走, 留下胸与尾的老壳, 它不一定是蜕壳时的典型状态, 但也有相当的例子。然而在镜眼虫类中头与胸的分开则是蜕壳时的典型状态, 因为镜眼虫的面线绝大部分是非机能作用的, 像广西泥盆纪的沟通虫。因此, 颈环后的边缘, 与胸第一节的前缘就是蜕壳时裂开的地方, 而该裂缝也就是蜕化的开始处。
1 y0 p n1 f3 u- ?7 S! O, f4 P
( t% _- o; _ [- z
2 u9 k/ m- K' z& b' {
5 y! M. k4 I c& F# _4 c' x. c C、头盖、胸、尾相连, 活动颊脱开, 但脱开不远。活动颊裂开, 虫子爬出, 留下老壳, 这是后颊类三叶虫一般的蜕壳方式, 这样的标本反映三叶虫蜕壳已完成, 而且蜕壳的各部件都完整的保存下来, 这只能在蜕壳的瞬间完成, 而且必须是静水的, 在蜕壳后不受任何干扰(物理的, 生物的)而瞬间迅速埋葬才行。这一条件的苛刻, 导致保存标本相对的稀少。 _- o, Z: j' M6 [3 F2 H( d5 y5 l, y
2 z2 ] j M' e
3 p0 Q/ C0 z$ F
D、特征是胸尾相连, 头蜕开在前面, 或者侧转, 有的标本活动颊缺失或者脱开不远。这也是一种蜕壳方式,它是少量保存好的后颊类三叶虫的蜕壳标本。7 G, h- v; i1 p' e( [( g
x! z8 X( S) f7 K; c0 h, v2 z% a9 D: r q8 ` l
E 、胸尾相连, 头翻转在前或侧,这是Salter 描述的镜眼虫类的蜕壳。后人也有讨论此Salter 式蜕壳的, 这在镜眼虫类的蜕壳时常见, 在广西的泥盆系中Plagiolaria(边眼虫)和Ductina(沟通虫) 的标本相当多, 但真正能保存这样好的状态的则不多。
6 _' W2 x, o2 _# s; N
/ k) H# j4 I8 a# n* G# u: T/ o
3 v, [" b( E) Z+ q0 E" z0 N5 Q/ o! ? F、头, 胸,尾分离, 但分离不远。这可能是一种蜕后的状态。头与连接在一起的胸部和尾3 块甲片分开, 但又分离不远, 说明是蜕壳导致的, 沿头盖后缘, 和尾前缘有裂开, 裂开后新虫体已爬走, 而留下了3 块分开的甲壳, 它似乎在小尾型的三叶虫以及球接子类中常见。. W& O) j5 @# V. Y2 U/ c6 e9 P
8 s- ?7 q8 ^8 f8 r4 f8 A* o# p# v$ J" @: M . z0 u, e4 W3 G, R* n+ M* i- W
G、头胸相连未保存尾(或尾脱开) ,蜕壳先从尾与胸之间裂开。Ductina蜕壳时, 不少先从尾与胸裂开, 而后才是胸与头的裂开。这是少数的属种的习性。# O4 M' u+ X. v% v
' B% a2 Q: @1 r9 G: h
) U* Q7 f1 [3 B0 e+ Z; I
: N% u; q; _( u/ p e' s2 |* n, P1 l# c) g5 ?9 R
8 e% U2 E0 j& |$ y% }4 l" Y4 Y2 l
/ a i5 X6 Y0 Z! o
H、可能是蜕壳的残余, 只保存有完整的胸部。它可能是蜕壳后, 头与尾被搬运掉, 只留有完整的胸部。问题是多数众多的胸节完全地未脱开的排在一起。一个可能是蜕后的残余, 一个可能是死后壳被破坏。
3 o2 ]2 k7 J; Q8 t
! K+ W8 P& e$ X0 _7 z' |
* l/ |- |) p( I& T9 q+ J* J* ^) u6 F0 a6 v: T, y
三叶虫蜕壳的方式, 各属是不同的。因此如果研究各式各样的蜕壳, 需要专门为采集蜕壳而工作, 用一定数量的同一属种的蜕壳标本, 经分析研究而确定, 例如: 面线起机能作用, 但蜕壳后自由颊是否有向外翻转, 是否有规律? 在各属表现并不一样。镜眼虫是不是全部是先从头盖后缘裂开? 还是先从尾与胸之间裂开, 各属也不一样。1 N/ N+ _& ^+ C0 R$ J
/ K& d7 p) R% r( E4 M1 T; i" X8 z
, S# J" @4 D8 `; G* i 通过分析化石材料,我们能够推测三叶虫的脱壳过程,三叶虫蜕壳初期, 先是静卧、卷曲或部分卷曲, 努力将其主要蜕壳部位, 如面线、头胸之间、头背壳与腹边缘及唇板,以及胸尾之间的非矿物质表皮挣破、裂开, 使裂缝允许新壳蜕出。随后则顶翻或顶落头盖, 使活动颊翻转,接着使蜕后的老壳移开或翻转。新蜕出的三叶虫从老壳之下脱离, 爬出。在爬出时, 背上可能还背着头盖或自由颊离开。1 v3 ?5 \/ Y+ d6 H
3 H3 q7 w% s& D! O
! w; W" [, J+ `( b* Q
: f, c( k) e' W$ Y. S, F* ]- M# M& ]" b9 O
0 i3 `* T g) q( a2 f& i2 x7 s$ V0 C" s. ~# w1 Q& K& K( I
还有一些研究者,分析了三叶虫脱壳不成功的例子,也非常有意思,据研究, 约有1/3 甚至更多的节肢动物因蜕壳不成功而死亡,三叶虫在蜕壳时会因种种原因导致蜕壳不成功而死亡: 其一, 三叶虫的蜕壳过程本身是有风险的, 不是每次蜕壳都能成功, 其二, 三叶虫蜕壳时也是它最脆弱的时候, 容易遭到外敌的侵袭而导致死亡; 其三,蜕壳时的环境变化也可以导致三叶虫在蜕壳时突然死亡。* B( {' G# I; v
6 @0 [0 b' H7 d% Z
/ [3 s! f& M q6 ]- l8 I5 N. j# K 总之,关于三叶虫的蜕壳,还会有更多的问题有待研究,就像其他古生物领域一样,发现一个问题,往往只是打开了一扇大门,随后会发现更多的问题。爱好者的收藏也是一样,随着知识的积累,能够从以往被忽视的标本中发现更多的信息,并且决定收藏和研究的方向。一块标本,无论完整还是破损,都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而且随着认识的提高,同一块标本上又会发现更多的信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保护原产地,保护模式标本的原因。不恰当的修理、保存,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不够严谨科学的研究分析,甚至是编造,可能造成很坏的影响,历史证明,任何“忽悠”都会被揭露。
& q; R V; R4 Z2 b1 ]! n I
7 }8 ?$ W# o. e1 l0 ^9 F
, w% q! T; z3 N4 e I 以上是一点学习体会,与爱好者分享,文章参考引用了韩乃仁教授的一些文献和图片,因为不是专业论文格式,引用之处不再一一注明了,韩乃仁教授是我国研究三叶虫蜕壳的权威,在此对他辛苦卓绝的工作表示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