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70|回复: 9

三叶虫的蜕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5 19: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化石猫 于 2010-6-5 19:49 编辑
6 h! z; w+ W. p" C: C. x& W2 A) H  Q5 |& o7 J6 P& ]+ E7 {
三叶虫的蜕壳(2010-06-01 13:36:27)
1 @3 s7 w3 U4 v7 H标签:化石三叶虫蜕壳 分类:化石分析
0 J7 [1 f$ u- [
$ J# K/ B, Q; n  { http://blog.sina.com.cn/huashicat  2010.06.01化石猫

5 \+ K9 }( c" p0 v
8 R$ Z7 r. k# F) s( J! r
6 ?& y1 F% `" [' n: q  B' ~  ]* R& H; L( \! c
    三叶虫属于节肢动物门的一个纲,和所有节肢动物一样,它的身体可以分为头、胸、尾三部分,两侧对称,身体有很多体节,有附肢。节肢动物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它们的几丁质体壁,几丁质是一种多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几丁质以网格状结构包埋在蛋白质的基质中,组成节肢动物体壁的主要成分。体壁具有一定的硬度,支撑起柔软的身体,相当于骨骼的作用,因此也称外骨骼。三叶虫的附肢就是几丁质的(因为相对柔软,极难保存为化石)。和现今大多数节肢动物不同,三叶虫还有一副“盔甲”,既矿化了的坚硬外壳,包括背壳和腹部边缘部分,外壳的成分以碳酸钙和磷酸钙为主,质地坚硬,以保护三叶虫柔软的身体。
3 [5 k" t- q8 q4 ?
+ n2 t  W- w8 l& B: I- O) |4 |  e, G/ y: C+ d" o6 n3 ]
    因为体壁和外壳限制了三叶虫的生长,因此在它的生长过程中要定期蜕壳(和现在的节肢动物一样),三叶虫生长分为:幼年期、中年期和成年期。幼年期的虫体呈次圆形,头部和尾部难以分辨,没有胸节;中年期能够明显地分出头部和尾部,胸节不断地增多;成年期胸节不再增加,但虫体仍然在增大,尾节还能增多。因为生长过程中要多次蜕壳,因此留下来化石数量也比其他物种要多,有些地层中数量极为丰富。如著名的“燕子石”就几乎全部为蜕壳,学名叫蜕壳集群(moult cluster)。我们观察“燕子石”可以看到化石的个体非常的密集,但都不完整,因为埋藏环境为较浅的海底,处在浪击面之上, 波浪和水流对三叶虫壳体进行了搬运和聚集, 这样无法保存蜕壳时的生态原型。4 P+ G! Y- m) `
/ K! X& m( a9 s0 f! N7 f$ w
3 n- V9 x/ X# ]2 v7 X; A
    三叶虫的硬壳由头盖、活动颊、唇瓣、若干胸节和尾板组成,活着的时候,各个部分由附着在骨板下的肌肉连接,这些零散的骨片只有两种情况能够在成为化石后仍旧保持在一起:一是三叶虫活着的时候被埋藏,或刚死就被立刻埋藏;二是三叶虫蜕壳后不久,蜕掉的壳未经任何腐蚀和搬运就被迅速埋藏保存下来,因为如果经过搬运磨损,微薄的蜕壳根本就不可能保存下来。因此,蜕壳标本要求绝对原地埋葬保存,未经蜕壳后的干扰(包括生物干扰和物理干扰) 。沉积环境要求为海水深度相对较大、水流滞缓的安静海底,这样的环境条件才可能保存这样的标本。因此,在地层中发现三叶虫的蜕壳标本,可以作为原地埋藏的指示标志,对研究生物当时生活的环境有重要作用。
, p; W& S' K9 Q( ^. u7 x
$ k! r) o2 W! d) S9 f
' e3 c1 Y) k: R7 g( o1 S/ V
! a8 }3 S+ D# l
2 D# K; F9 m* v9 I  l    普通的化石爱好者,也有机会收藏到三叶虫的蜕壳标本,也许您已经错过很多块这样的化石了。爱好者喜欢完整的三叶虫化石,通常称之为“整虫”。直到今年,我才知道古生物专业词汇中,根本就没有“整虫”的说法。今年因为设计湖南古丈“金钉子”项目,和彭善池老师一同野外,期间他跟我说起“直到最近我才明白你们化石爱好者说的整虫是怎么一回事”。大科学家居然不知道整虫,这件事给我很大的震动,后来我才知道,实际上“整虫”应该称为“完整的背壳标本”。插进这件事旨在说明,化石收藏有别于其他爱好,这是一个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爱好,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不断提高收藏水平,因为大量专业文献和各种术语晦涩难懂,爱好者往往不注重这方面的学习。相关知识的匮乏、错误和混淆的概念,可能导致收藏走入误区。  J! D: b' l3 ^) W, |% x* d) n
# S" e( f4 H) u
" J# v# Z; p5 h( E) ^) _" Q! v
    继续回到三叶虫的蜕壳上来,我喜欢蜕壳标本,因为它除了能够记录三叶虫的各种特征之外,还是一个凝固的行为过程,通过分析壳体的变化,可以想象到数亿年前三叶虫蜕壳的各种动作,设想一下,5亿年前的海底,一只三叶虫奋力挣脱旧壳的束缚走向新生,它扭动、挣脱的各种动作,都被记录在了岩石中,难道这还不够神奇吗。和现今的节肢动物蜕壳一样,三叶虫的蜕壳通常是在虫体硬壳的前端裂开(也有尾部先裂开的),虫体从旧壳中挣脱爬出。此时,新表皮经过鞣化变硬,最终形成新的外骨骼。
; b  `* u% C* h: R7 N) W" H" T/ d1 Y- J4 i2 s0 ~
未命名.jpg
/ ~) j9 |  _6 {; w) z7 m+ E; q. j& n+ Z3 Z
    三叶虫的蜕壳,可以分为很多方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F2 v! I& D) x, A1 F1 g/ ]

7 }, u- A9 |3 v: a. C+ S& U& k. o6 G- k+ |0 `
   A 、是在统计中出现最多的。主要特征是缺失活动颊, 大部分头盖与胸尾相连, 少部分的标本(约1/ 10) 尾部脱开或者缺失, 还有更少一部分胸节轻微断开。 当面线(面线把活动颊和头盖分开)裂开, 蜕开的活动颊被新的三叶虫背壳顶走, 或被微弱水流(如果不是微弱的水流则可能被冲散为头胸尾散开的标本) 搬运走时, 残存的老壳就剩下“头盖与胸尾相连的”的蜕壳残余的标本。它能够保存这个状态, 也是在老壳的头盖与胸部的连接软组织或韧带似的连接物, 以及胸节之间和胸尾之间的这样的连接物没有腐烂之前就被埋葬了, 而得以保存其各相关的位置。如果说活动颊的脱离发生在若虫死后, 那为什么头盖与第一胸节、各胸节之间以及胸与尾没有脱离呢? 只能说它是蜕壳后被遗弃的老壳比较合理。少部分标本尾部的脱开或缺失, 以及胸部的断开, 应该是与蜕壳过程中的动作及强度有关,这类常见的有莱德利基虫。
2 F, v3 \6 G$ ]2 Z# Z* U0 L' x- V6 k" M) a
未命名呵呵.jpg 未命名233.jpg Asaphiscus wheeleriexuviation[3].jpg
# x2 ^+ v4 ?7 L# V& o0 D3 k/ q: E, S) O" d  H" D- b

0 s6 \. r1 l+ j: ]+ A, a- r7 P
9 J, V/ B( D( G9 H . Z, n- x4 e" b/ r7 X$ \
+ O9 v5 @' Y' R
0 L1 T8 g% W/ m0 i! I. o
0 ~2 V% Q+ D% J( E
褶夹虫蜕壳方式
未命名发发.jpg

评分

5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9: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化石猫 于 2010-6-5 19:54 编辑
6 b5 h; N9 e: @8 G: X- l/ o* }4 N: h* h
  B 、只有胸与尾, 缺失头部。一般后颊类三叶虫蜕壳时, 活动颊蜕开, 头盖自然地在新的虫体爬出时上扬, 并可能在蜕化过程中被新的虫体带动,把头盖拉开并带走, 留下胸与尾的老壳, 它不一定是蜕壳时的典型状态, 但也有相当的例子。然而在镜眼虫类中头与胸的分开则是蜕壳时的典型状态, 因为镜眼虫的面线绝大部分是非机能作用的, 像广西泥盆纪的沟通虫。因此, 颈环后的边缘, 与胸第一节的前缘就是蜕壳时裂开的地方, 而该裂缝也就是蜕化的开始处。7 g+ E; L) _* W9 }' M

5 x: A* i! t$ b, A- n 未命名一样.jpg 未命名11.jpg 未命名233.jpg IMG_7127.JPG IMG_7130.JPG
" G) d, x! f! u" \( o; k3 \
+ x& Y6 A+ X  A( M    C、头盖、胸、尾相连, 活动颊脱开, 但脱开不远。活动颊裂开, 虫子爬出, 留下老壳, 这是后颊类三叶虫一般的蜕壳方式, 这样的标本反映三叶虫蜕壳已完成, 而且蜕壳的各部件都完整的保存下来, 这只能在蜕壳的瞬间完成, 而且必须是静水的, 在蜕壳后不受任何干扰(物理的, 生物的)而瞬间迅速埋葬才行。这一条件的苛刻, 导致保存标本相对的稀少。, ]& S7 f6 x) R) I
) H2 M" o# `1 p+ z* r! O

) C) j- K9 C/ w    D、特征是胸尾相连, 头蜕开在前面, 或者侧转, 有的标本活动颊缺失或者脱开不远。这也是一种蜕壳方式,它是少量保存好的后颊类三叶虫的蜕壳标本。/ v& j: E% e: T9 e

3 d" w& d, I+ h2 j$ u" q! d
/ k: l4 x, v2 z- [# J1 _    E 、胸尾相连, 头翻转在前或侧,这是Salter 描述的镜眼虫类的蜕壳。后人也有讨论此Salter 式蜕壳的, 这在镜眼虫类的蜕壳时常见, 在广西的泥盆系中Plagiolaria(边眼虫)和Ductina(沟通虫) 的标本相当多, 但真正能保存这样好的状态的则不多。
) i. g# h$ ^" Y* m* y% P9 d# H9 P! G/ w

& X  R7 i/ {* }; x2 N. n# S8 W    F、头, 胸,尾分离, 但分离不远。这可能是一种蜕后的状态。头与连接在一起的胸部和尾3 块甲片分开, 但又分离不远, 说明是蜕壳导致的, 沿头盖后缘, 和尾前缘有裂开, 裂开后新虫体已爬走, 而留下了3 块分开的甲壳, 它似乎在小尾型的三叶虫以及球接子类中常见。
& s3 I7 l9 ?' G, R3 t3 g( X; L" y$ {. L+ T1 h# Y
/ M2 M3 T/ U4 S1 v8 K# w6 B5 h
   G、头胸相连未保存尾(或尾脱开) ,蜕壳先从尾与胸之间裂开。Ductina蜕壳时, 不少先从尾与胸裂开, 而后才是胸与头的裂开。这是少数的属种的习性。
! ~" \# @2 ?) k9 [3 l  Z; m  X7 d  c
0 X" F: P7 q, q5 ~% C# C) D
; p$ [1 R9 \9 r( [1 u! x
& M+ ]# A& B: i1 B/ G( e' C. v
8 N/ ^! D* Q1 X6 M, [
% ?* ]6 x, T9 w5 u' F. z; L2 O" X9 B$ ]
  H、可能是蜕壳的残余,  只保存有完整的胸部。它可能是蜕壳后, 头与尾被搬运掉, 只留有完整的胸部。问题是多数众多的胸节完全地未脱开的排在一起。一个可能是蜕后的残余, 一个可能是死后壳被破坏。
; s/ ^! l: V/ y0 E0 W
7 o  Z, `/ S$ F' ^7 f 0 v! c5 |" z- F& w" P. B

$ [- S7 S8 N. n# g7 [' m  三叶虫蜕壳的方式, 各属是不同的。因此如果研究各式各样的蜕壳, 需要专门为采集蜕壳而工作, 用一定数量的同一属种的蜕壳标本, 经分析研究而确定, 例如: 面线起机能作用, 但蜕壳后自由颊是否有向外翻转, 是否有规律? 在各属表现并不一样。镜眼虫是不是全部是先从头盖后缘裂开? 还是先从尾与胸之间裂开, 各属也不一样。
% t- f3 c& m. M' a& y6 t% }* u  B" O
* m' {9 e1 ^! K8 U) U  A, e- J" t" i/ f
    通过分析化石材料,我们能够推测三叶虫的脱壳过程,三叶虫蜕壳初期, 先是静卧、卷曲或部分卷曲, 努力将其主要蜕壳部位, 如面线、头胸之间、头背壳与腹边缘及唇板,以及胸尾之间的非矿物质表皮挣破、裂开, 使裂缝允许新壳蜕出。随后则顶翻或顶落头盖, 使活动颊翻转,接着使蜕后的老壳移开或翻转。新蜕出的三叶虫从老壳之下脱离, 爬出。在爬出时, 背上可能还背着头盖或自由颊离开。
3 r/ b) k- j' F! b8 ~; N, |3 h# P; F

% V9 i9 B* o0 g- X$ k/ r* ^, h4 d+ |( f  ^
/ ~5 s2 D; p0 A+ I6 Z# p

/ v4 c0 M4 s& a. `6 J9 d; W  _0 R
4 a7 ?/ U. O7 R0 J6 D. M    还有一些研究者,分析了三叶虫脱壳不成功的例子,也非常有意思,据研究, 约有1/3 甚至更多的节肢动物因蜕壳不成功而死亡,三叶虫在蜕壳时会因种种原因导致蜕壳不成功而死亡: 其一, 三叶虫的蜕壳过程本身是有风险的, 不是每次蜕壳都能成功, 其二, 三叶虫蜕壳时也是它最脆弱的时候, 容易遭到外敌的侵袭而导致死亡; 其三,蜕壳时的环境变化也可以导致三叶虫在蜕壳时突然死亡。
; `$ G9 q3 p! K8 w: |7 g0 i0 {! q5 A7 }

' h5 Z7 s5 K$ _    总之,关于三叶虫的蜕壳,还会有更多的问题有待研究,就像其他古生物领域一样,发现一个问题,往往只是打开了一扇大门,随后会发现更多的问题。爱好者的收藏也是一样,随着知识的积累,能够从以往被忽视的标本中发现更多的信息,并且决定收藏和研究的方向。一块标本,无论完整还是破损,都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而且随着认识的提高,同一块标本上又会发现更多的信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保护原产地,保护模式标本的原因。不恰当的修理、保存,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不够严谨科学的研究分析,甚至是编造,可能造成很坏的影响,历史证明,任何“忽悠”都会被揭露。
. d2 Y; ^) w! X# {+ l- K4 G
% r* V; z; E, M* s5 s2 T; m
( P- j7 j/ Z& N' w    以上是一点学习体会,与爱好者分享,文章参考引用了韩乃仁教授的一些文献和图片,因为不是专业论文格式,引用之处不再一一注明了,韩乃仁教授是我国研究三叶虫蜕壳的权威,在此对他辛苦卓绝的工作表示敬意。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5 21: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猫 配图好文啊& h/ y) b* E) E. C
建议高亮加精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5 23: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好帖!精华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6 09: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山去2010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6-6 10: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6 17: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又见猫老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7 10: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是最后一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7 20: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好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4 10: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5-9-12 00:14 , Processed in 0.56760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