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 e$ p( M9 \, b f r ` 铜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货币的各种职能。但作为储存手段,人们还是用金银。因为铜钱和购买力和它的币材价值不符,有时候因为私铸铜钱的关系甚至低于币材的价值。也就是说铜钱的购买力要受自己数量的影响,而金银币受此影响相当小,在铜钱减重和贬值的时候,人们是不会把减重、贬值的铜钱储藏起来,因为他们晓得到将来,这种铜钱根本用不出去。于是就加快速度用这些钱,因而结果就是物价上涨,买的东西越少。这个特点使我们明白历史上的许多现象,比如董卓的小钱,最多减重约五分之一,可使物价上涨近万倍。梁武帝的铁钱,只有铜钱价值的十分之一,可使物价上涨几百倍,因而铜钱的自发调节作用比金银币差。 1 Q: w3 r6 o4 M0 G8 C) k+ Z* g 6 i6 {$ l3 e' w 最早时候,金属货币都是直接以条、块形状流通,因而每次交换时都要查成分,称重量,很不方便。随着交换的发展,富有的商人开始在金属条、块上打上自己的印记,以自己的信用来保证金属条、块的成色、重量。这就是初期铸币。当交换面扩大许多之后,铸币就开始由国家来集中铸造,并使它具有一定形状重量和额面价值。起初铸币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在中国历史上曾流行贝形、铲形、刀形和圆形钱币。先秦的刀币,是由各城邑铸造,币面多标明地名。唐、明、清的钱币都是由各州或分局分铸,钱背有州名、省名或局名。中国货币在铸造上有地方性,在流通上也有地方性。( {; A0 L' Q" u/ ?/ h% n2 g1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