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技术重点在窑内,有些陶瓷技术重点在窑外,如绘画陶瓷、器型陶瓷、雕塑陶瓷等。窑内技术不是靠手,而是靠土与火,难于操控。所以试验周期长,见效慢,缺陷无法修复,生产成品率低,成本高。就是现代优秀的陶艺家,几天时间也未必能烧出一件好作品。高品质的鹧鸪斑建盏,目前全世界每年仅有数十件作品产出。 建盏制作难度大、烧成几率低、生产成本高这一重要特点是解释建窑许多问题的基本依据,它蕴藏着令人神往的谜一般的建窑最本质也是最丰富的内涵。举例如下: | (1)建窑在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U; s+ n# X1 a7 @8 C W
建盏珍品是在数千万以上的建盏中通过比较挑选出来的少数优品,是在宋代狂热斗茶这个背景下,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过程中产生的。它们真正是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陶瓷产物。暇变(图3)是国际公认的天下第一名碗,另有几件作品也被日本作为国宝和重要文物收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陶瓷艺术的瑰宝。惜曜变工艺长久以来至今无人能恢复。4 P! }+ u' Q% a2 w
0 h" y) V9 H5 _; Y/ ~6 ].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s/ ?( ~8 J4 p6 b- m) n, e
/ | d( X5 ]1 n* }$ v9 T, M" U
(2)建窑的性质2 w! ]6 x/ {& L
# }; `+ |2 O$ @4 @# W/ X. S; [
8 E- p, X' n6 {/ B! @9 [" ] 建窑只能是一个民办性质窑,假如某一条龙窑由官办专烧贡品,一则难以保证优品的数量,二则大量有缺陷的或斑纹平常的建盏难以处置。从实际考虑,由朝廷建设窑炉去烧制这种成功率极低的优品是不可能的,贡品只能从众多民窑烧制的无数建盏中去挑选。! f3 Q6 R% U/ N5 d
3)判断珍品的依据
6 E7 u$ h3 ^/ f1 T
6 y6 o/ o0 ]6 \2 `6 l* t9 g" _ 底足刻“供御”“进盏”是在入窑之前,烧后未必是优品,这类铭文不能作为判断珍品的充分条件。建盏碗口的金余口、银铂也不能作为评价品位的依据,因为民窑众多,谁都可以给自己的碗镶金戴银,而往往这些作品碗口有缺陷。所以珍品只能通过比较产生。* v% _$ H7 i @$ e" }/ d$ K- k9 u* p8 L
(4)建盏器型
4 }; L$ L; K) c8 O, g$ B) i h$ h" h( [ ~2 I/ F
! I" y* M3 E. n3 B8 a) |; [0 Q
4 \8 n! |+ g# n 建盏器型小且简单,正是因为釉色难烧,条件要求太苛刻。反之,能烧大件作品的釉色就相对不难。
+ c8 m" q+ T }/ O- z* D3 {4 f' U7 I1 X2 l, r
9 y) l2 V7 k1 i3 d* b; I
0 C6 R; W: \- m6 P7 R: F 高难度的艺术,任何一位大师的能力都极其有限,一生中留下的佳作只可能是少量。 | & J/ g! u8 c5 h% O
建盏之美 m; H2 @. }0 c/ w( h
9 r" m# F$ |6 g/ d! r
在上文中,我们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讨论了建盏斑纹形态与色彩显现的难度。笔者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褐色、灰色、银色(图16)的斑纹明显存在层次关系问题。银色斑纹如同一片薄镜,灰色斑纹就是落在薄镜上的灰尘,灰尘积多就成了垢,这垢很迷人,它就是褐色斑纹。所以褐色斑纹较稳定,烧银色斑纹就是对褐色斑纹的突破。褐色斑纹这层垢一旦触动,薄镜表面就杂乱无序,脏物灰尘粘附,难看极了。清除灰尘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求用力(还原气氛)不能太重,太重会使薄镜破损(即银色斑纹的形态被破坏甚至消失);也不能太轻,太轻灰尘就布满镜面。所以只能适度地小面积(釉层厚薄不均之故)拂去,然而,这灰尘落得很快,你这边拂它那边落,你怎么拂都不会干干净净。笔者大量精力都耗在这里,从中感受到陶瓷艺术的博大精深。' c$ I$ Y* C' m1 | ~
]' Q( r* P6 Z% X2 c
# d1 b, ]3 J$ |) a( M+ X: e+ 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t0 t, ^" y$ X4 V- N6 }

" Y: S5 j! s3 ~1 n5 |这个拂灰尘的工艺过程和北宗神秀的偈语相符。“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银色斑纹上的灰尘如同人心杂念,一念未伏另一念就起,想擦亮明镜何其难,灰尘多少总要伴随司所以建盏中烧得再好的银斑也有少量灰尘相伴,而且有些斑点不清晰。而褐色斑绒比较均匀,倒看不出毛病。看来精美是概对的。笔者也从中感受到原来不存在本色,许多人认为自然色就是本色,可褐斑明叫是垢。银色附近还有银蓝色(图17)、金色(图18)、彩色(图19)。暇变(图20)成机理与银斑不同,所以它不是擦灰尘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斑纹。: Q( G; ^' t( _ O- O1 R$ k
; J2 M* n! S$ c6 Y% E- L
9 x; V, Z( W% r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j! S- o: B- r+ c+ e( P3 ?( b
( J" D, I) G O1 j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t* J' v4 L% m! r
2 V1 V5 \9 X/ S# |' }; z( I
深层次的斑纹处在险境中,极不盘变数多、落差大。就像高难度的跳水动作,受运动员自身和外界多种因素影响,稍有闪失,就会一败涂地。就是同一个运动员,不同次成绩就可能有差距(有个性)。深层次斑纹在小范围内就存在优与劣,分寸之间就有天壤之别,优在小范幢内就会被劣所毁(变灰)或被吞噬(消失)如建窑银色油滴,斑点极易变灰或稍失讨陶艺家的目的,就是尽量使灰色的斑点少些、银斑多些、清晰度提高一些、斑点自镜面强一些等等。但是,不稳定因素太多3 n$ G% P3 c7 e% s# @( i U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E1 j8 Y; T( k# w, `
! n9 M# Y% Z5 _2 b" W8 y _不同层次的釉色,存在与美有关的素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好烧的釉色,于形与色容易显现,稳定性好,其外貌悬斑大、完整、色彩丰富、清晰、没有瑕疵。其质感是,漂亮,艳丽,饱满,光润,精美等。但这些釉色的作品缺少个性,没有内涵,数量多。
3 T5 v s; S8 P3 ]2 B1 o5 Q" D9 V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G) E6 ]! Q% k& E7 Q' {+ z, _( P4 Q
- m5 p; ]0 L( \; p) B3 \建盏其貌不扬,器型小、斑小、色彩少、不艳丽,很难引人注目。但是,自然界中形与色难显现的物其品质必有特点,就像有些树,长几十年还很小,但质地坚硬。建盏的品质只能通过质感告诉人们,它就像一幅中国名画,简素,展现的是意境和神韵。由于建盏很小,想认识它就要近距离仔细看。! v: a( V" Z( H8 s
建盏褐色斑、银色斑、暇变斑是三种不同层次的斑纹。褐色斑纹的形与色,较易显现,斑纹就比较完整、清晰。色彩比较均匀,变化小。浅层次的斑纹实际上不存在很优的物质,也没有很劣的物质。居中,既漂亮又好生产。 o7 T! J' |% m) ~0 Y2 `8 `
优秀的银斑具有金属感,品质明显优于褐斑。国外也称金属陶瓷。但伴随银斑的是碍眼的劣质灰斑,而不是迷人的褐斑,而且银斑易消失,所以银斑形态与色彩的落差比褐斑(褐斑有偏黑或偏黄)大得多,整个碗中必有少数银斑被灰斑遮盖,或部分斑纹不清晰,似隐似现。如果细看,一个银色斑点(图17)中各部分就很不均匀,有银色、灰色、银蓝色等,而且有些部位突出釉面,有些部位沉入釉中,所以有毛刺感,有褶皱。斑点的形态与色彩无法完整显现。9 P, w% y/ N R: e {: Y# c3 n9 u5 T
! P! M/ e+ m& T" C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1 `4 ]: s! l2 u: o7 J+ ]( U5 q ! z8 F, j$ e% }5 a" d, t$ i
曜变斑落差最大,在碗外几乎没有,在碗内分布也没有规律,斑纹在很小的范围内就存在消失的危机(从清晰与不清晰对比可看出来),连变灰的机会都没有。可以给人“一步之遥,就是深渊”的警示,可谓是“玄之又玄”。 曜变斑在普通光线下,没有多少惊人之处,它就像没有生命迹象的荒野上的一些枯草。 总之,层次越深的斑纹,落差越大,形与色越隐藏,越难完整显现,这是客观存在的。其原因就是不稳定,·变数多。釉的剧烈变化以斑纹形与色的残缺和不均匀表现出来。反过来,如果形与色很完整,很均匀,这种釉色就较稳定,烧就不难。但银斑、曜斑毕竟是深层次的斑纹,它的真身深藏着,釉色的美也深藏着。建盏斑纹的特点就是“隐”,它的品质与美的本质都与“隐”密切相关。
2 d9 ]# F& T) M1 Y5 j. |1 P# {对于不同层次的形与色构成的美,需要不同层次的眼光去看,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不少人把鹤鸽斑(油滴)与黑釉白斑来比大小、比白度、比清晰度等,这眼光就错“层”了,而且是好几层。这两种斑纹的物质与形成过程完全不同,其品质和艺术效果有天壤之别。! Q# p% o& q i$ I/ s% j
美不单取决于形与色。就像梅与牡丹,梅花开在严冬,形与色(外貌)不如牡丹花,有人赞美梅,其意不在于梅花的花朵大小或色彩,而在于梅凌冬傲雪的气质、意境和神韵。所以形与色的美,只是表面浅层次的美,深层次的美是韵味美,是超越形与色的美。这好比一个人,除了貌美,更重要的是品质美,而最感动人的是精神美。
( Z3 [2 Z- n5 G! w, Q 深层次釉色与美有关的许多因素,正是在形与色“隐”的状况下构成的,没有' @' e% I* }4 [5 I% e2 y5 B0 W4 m) E
隐,就没有变化,也就没有韵味,没有内肠。例如,黑釉中鹤鸽斑存在清晰与不清晰,就有了深邃感、立体感。形与色不张扬,就简素。斑点表面的毛刺宛如静谧的夜空中星星在闪烁,静中有动,日本也称星建盏。布满釉面的针孔告诉人们,寂静的“星空”正进行着激变。灰斑衬银斑,贵与贱、润与涩相谐,使银斑更显得珍贵和枯高。银蓝黑釉本身,也是道的一种,表面漆黑似乎空无一物,但它不是真正的无。它那深邃莫测的空间,蕴藏着滋生“万物”的基质,它可以变幻出曜斑、鹧斑、褐斑等不同层次形形色色的斑纹,又可以轻易地将它们吞噬。越深层次的斑纹,变化越剧烈,形与色越收敛越隐,而蕴藏的“活力”越遒劲,越趋近“无一物中无尽藏”的境界。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四章中所描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r: Z5 a" g$ } 鹧鸪斑釉色展现出来的美,主要是由釉的剧烈变化和落差形成的韵味美。其质感是:不均匀、自然、简素、静寂、深邃、枯高、幽玄、神秘、脱俗等。它高贵而不艳丽,表面很沉静,实质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所以有滋味,很耐看。 n% ~, K! k" h
$ P4 _- B+ q& _% N; V# h
色斑似隐似现,不显露,幽玄神秘,在阳光下,会反射出摄人心魄的冥冥幽光……
( S! q1 O! J; z5 z. m$ T ~3 g) ?) g) I/ h2 @- T6 r4 R( q
| 黑釉本身,也是道的一种,表面漆黑似乎空无一物,但它不是真正的无。它那深邃莫测的空间,蕴藏着滋生“万物”的基质,它可以变幻出曜斑、鹧斑、褐斑等不同层次形形色色的斑纹,又可以轻易地将它们吞噬。越深层次的斑纹,变化越剧烈,形与色越收敛越隐,而蕴藏的“活力”越遒劲,越趋近“无一物中无尽藏”的境界。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四章中所描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s: J1 m1 i3 F' F1 o 鹧鸪斑釉色展现出来的美,主要是由釉的剧烈变化和落差形成的韵味美。其质感是:不均匀、自然、简素、静寂、深邃、枯高、幽玄、神秘、脱俗等。它高贵而不艳丽,表面很沉静,实质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所以有滋味,很耐看。
) p1 m8 z; C; }$ g1 J) }+ J
8 z$ l" G% a2 B Z: ?0 k; |/ l8 n. V 0 O& B# q% A4 R# r' F7 Z9 ~, |8 a2 f
: l' o" v* A$ P
: s& C& x. f+ d) A"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