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之所以受到茶家青睐,其魅力主要在于釉面斑纹。如果没有斑纹,则只是普通的黑釉盏,即使坯质再好、釉色再黑,建盏也不会有太大特色,建盏的制作工艺就是围绕着斑纹进行,建窑的兴衰和它留给后人的许多难解之谜,都隐藏在这些变幻莫测的斑纹之中。! g/ M" m8 c. X7 R
建盏的釉面斑纹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现代有些涉足者见到斑纹有点异样的,就凭感觉起一个名称,致使建盏品名越来越多。例如图4所示的建盏,有专家发表的文章中就有三种名称:鹧鸪斑,铁锈斑,毫变盏。另有一本鉴赏书还出现“类鹤鹧鸪斑曜变”等等许多新名,其实鹧鸪斑曜变是两个不同品种,鹧鸪斑之名来自中国,曜变之名出于日本,把不同品种且异域的名称交叉组合似为不妥。! u% o# F* p8 y- ?& \
, R* R" Z0 {! ^+ a& [
5 y$ Y" q) Q) l5 ^: S: p; w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W F/ h2 @3 W0 M- Z

) H/ k: x' Q# J. o0 O4 w* W# V识别建盏的釉面斑纹,不能简单地认为毫变盏就是釉面条纹特殊的建盏,并因此把粗条纹的铁锈斑盏或条纹色彩有些特别的兔毫盏,甚至把有脱釉缺陷的兔毫盏(图5)都当成毫变盏。笔者认为,中国宋代所称的“毫变”、“异毫”与日本所称的“曜变”是同一品种。正确理解“毫变”这个名称,应该考虑三个问题。
# P* b P7 l3 }, M; |! H
" q( X! ~, _9 H6 r8 N" s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T" M" O! {" H& b0 \- n9 z# o

! O- A) c) Y+ T1 a) @(1)毫变盏是建窑宝物 中国宋代有关建盏记载最重要的著述是《方舆胜览》,作者祝穆写到:“兔毫盏,出鸥宁之水吉。黄鲁直诗曰:‘建安瓷碗鹧鸪斑’。又君漠茶录‘建安所造黑盏纹如兔毫’。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祝穆是南宋歇州人,徙建宁府崇安,幼孤尝从侨居建阳的姑父朱熹学习。崇安建阳均近建窑,着意收集南宋名迹的他对建盏的情况当非常了解.这段文字清楚表明毫变盏极难得且价格昂贵,非宝莫属。
3 ?3 z. b! J4 N 日本古代有关建盏记载最重要的文献是《君台观左右帐记》(1511年),这本书是足利将军的朋友们对他收藏的唐物(东山御物)进行评鉴的记录。在这本书中被高度评价的唐物,是当时所能收集到的最好的东西,因为是以优美和稀少作为选择标准。而且在所谓唐物庄严的世界,只有将军家才能做到这一点。书中记载的建盏有关情况如下:暇变,是建盏之最,世上罕见之物,值万匹绢。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从中日两国古代有关记载,毫变和曜变的对应关系一目了然。) A) a* l, Y+ z+ X
2)要深入理解“毫变”的含义 建窑的主打产品(占98%以上)是兔毫盏,“毫变”隐义是主打产品的变异品种,也就是建窑的变异品种,这里的“毫”相当“窑”,因此,“毫变”与“窑变”同义。而“曜变”是从“窑变”过渡来的,所以中国宋代记载的“毫变”、“异毫”与日本称的“曜变”是同一品种。 | % f1 ~& a/ B5 d+ E5 h% [- y7 s
3)要识别建盏斑纹 毫变盏与兔毫盏的特征要有明显区别。如果是兔毫盏中的某一种,条纹的变异程度难以界定。“毫色异者”不单指毫纹的形状变异或色彩变异,而是指两者都变。所以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曜变。
# W7 z+ z2 j" I* ~' y+ W0 R5 d 笔者在《陶瓷学报》1998年2期发表的《论鹧鸪斑建盏》一文中对鹧鸪斑等名称问题作过详细论述,本文的重点是鉴赏,对名称问题不再赘述,但希望通过鉴赏进一步认识建盏名称。
) v3 s& G* |' b0 a5 { 真正认识建盏斑纹,不能只观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斑纹的本质包括构成斑纹的物质和形成过程。兔毫、鹤鸽斑、曜变属于铁钙系结晶釉,其釉面斑纹是釉料在高温阶段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后,铁氧化物在釉表面层析晶产生的,构成斑纹的物质是铁氧化物的结晶体,这些斑纹是在窑火中天然形成的,没有人工痕迹。这些建盏制作工艺难度大、艺术品位高。而黑釉白斑盏(图6)斑点的物质是后加的白瓷釉,不是氧化铁晶体,斑点的形成是靠人工装饰的,制作工艺难度小。还有铁锈斑盏(图4),虽然斑纹是由氧化铁晶体构成,但有明显的人工痕迹。后两者斑纹的外表很艳丽,但艺术效果显得单调呆板,谈不上奇妙自然,其本质与兔毫、鹧鸪斑、曜变不同,它们不能反映建盏独具的艺术风格和特色,称不上建盏珍品。建窑还有许多纯黑釉盏和杂色釉盏,这些建盏大都是烧制兔毫、鹤鸽斑、暇变时留下的失败的作品,没有多少惊奇之处,也无法把它们和宝物划等号。
; j% l/ |7 C- P- L( ?& v2 [
1 y' F+ J2 t; d0 P. r3 i7 O&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j3 v. I9 [ y2 J+ ~
' Z, {6 U3 e0 G' K% `. a' F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A. @7 M0 V6 e" d! u6 y ; K! R: Q) a+ G" |9 B5 F
建盏烧制技术难度问题$ `% W& ^( D) @" F) V9 L: {$ _
《收藏家》2005年2期发表笔者写的《宋代油滴茶盏鉴赏》一文,文中详细介绍了建窑油滴和华北油滴(图7)的区别,并对两种油滴烧制难度以及审美问题作了初步讨论。文中提到,判断一件瓷器的烧制难度,可以从坯、釉、窑温和窑中气氛这四个制瓷因素的制约程度考虑,这就需要了解制瓷过程中四个因素对产品的影响有多大。有些瓷器的釉色,虽然配方很独特,但烧时不易出现缺陷,成品率就高,可以大量生产。还有些瓷器,虽然烧成温度很高并需要还原气氛,但温度和气氛的增减对产品影响不大,其烧制难度也不大。不同斑纹的建盏烧制难度也差别很大,下面我们从四个制瓷因素入手,来分析建盏斑纹形成的技术难度问题。
3 P7 G! _- M `" p) r$ u3 d$ ~; }5 [# O/ x8 g! j5 d- P4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7 j; k# m3 d6 [0 E$ N% D
' i3 j2 z u# z6 W. p
1)坯的制约 建盏的坯体材料是采用一些氧化铁含量高达8%左右的有色私土配制,这些天然原料塑性差,收缩大,耐火度也不高。用这种泥料拉坯成型的茶盏,在干燥阶段就很容易变型或开裂。而氧化铁是助熔剂和发泡剂,在高温还原阶段不仅降低坯体耐火度,还易使坯体起泡,实际上这种坯泥只适宜制陶。由于建盏斑纹须在13001C以上的还原焰中形成,坯体在这种条件下,极易产生变型、起泡等缺陷,宋代建盏坯中含有粗颗粒石英,虽然对克服这些缺陷
^$ S8 q2 r0 H3 a7 B- |7 I有帮助,但容易造成釉面有颗粒凸起的毛病。如果采用氧化铁含量较低的钻土,或采用瓷土加氧化铁制坯,虽可提高耐火度,但烧出的釉面斑纹效果不佳。这表明坯体的化学和矿物组成对釉面斑纹有重大影响。南宋时期福建其它窑口兔毫效果不好,与坯铁含量低有直接关系。
A! W9 A, c" I 中外陶艺家为解决建盏坯体材料耗尽精力。西班牙陶艺家杜阿尔多·库尼先生研究建窑黑瓷40多年,他给笔者来信中写到:“我们所有研究建窑技术的人,都在一个问题上卡了壳,那就是我们所掌握的原料其耐火性能都达不到宋代陶工烧制出精美的建盏珍品所必需的极其困难的条件——极高的烧成温度和最大的还原气氛的要求。”笔者研究建盏工艺20余年,的确就在福建也找不到满意的泥料,坯体原料难以确定。3 G9 Q* H2 e- p+ e
其实,宋代人也没能很好地解决建盏坯的问题,成山的废品给窑匠带来的心理创痛是巨大且无奈的。现代有些人避开黑坯,使用白坯,斑纹效果与宋代差距太大。宋代建盏中有些坯的外观呈褐色,是由于后期氧化所致,坯体内部还是黑的。
& p1 T" C1 P! V( r9 Q; Q3 ^(2)釉的制约
/ j9 {" x5 s& S2 }- c5 { c. q$ ?9 C8 U 建盏釉层厚且流动性大。施厚釉是釉色的需要,釉色包括釉的底色和釉面斑纹。釉层太薄,釉不黑,釉薄处呈酱色。再则,釉层薄,兔毫斑纹短,不流畅。油滴(即鹧鸪斑)斑点也不大,所以施厚釉是必要条件。但是,高温厚釉给建盏带来的缺陷是很难克服的。一是釉厚干燥收缩大,易使釉层开裂,与坯粘不紧,烧时易缩釉或脱釉。二是建盏在1300℃高温烧成,此时釉粘度降低,流动性增大,使釉层从上到下逐渐加厚,釉层厚度上下不均,对斑纹的形成影响很大。就兔毫来说,兔毫的斑纹好比水中的鱼草,在水浅处鱼草会被顶出水面,在水深处就沉在水中。所以兔毫斑纹一般在碗上部很密集并突出釉面,在下部较稀疏,沉在釉中,似隐似现(图8)。斑纹的浮沉程度不同,所受的氧化程度就不同,使得斑纹的形态和色彩都有所不同。斑纹形态和色彩的变化,从审美角度看似是好事,但实际变化的结果很难令人满意。往往是上部斑纹过密,下部斑纹过稀或无斑纹。或者是碗上部斑纹都变灰色了,下部斑纹还不能析出(图9)。宋徽宗赵信在《大观茶论》中记载的:“釉色绀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指得是银色的兔毫,从上到下,流畅通达的为上品。# }3 N& V! p" g" q" Y2 Y& F
- x6 o7 B6 Y c/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7 ^/ T$ m# H! ~6 K% n
$ |+ \+ M; g' v r# }4 e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G4 z6 \( e; Z& w
% Q, j9 j( k7 x0 `7 K- l7 d釉流动性大给建盏带来的另一劫难是,只要釉层过厚,或烧成温度过高,或烧成时间过长,釉就流下粘底。现代其它结晶釉流动性也大,但烧花瓶釉粘底可以打磨掉,不会报废。建盏器形碗外下部露胎,从技术上就是给下垂的釉留些空间。若下垂的釉恰到好处聚成滴珠状(图10),就有欲坠非坠之玄妙美感。建盏特征是:碗口几乎没有釉遮盖,釉色不黑又很干涩,碗外靠底足处有一圈明显的聚釉。 建盏釉的配方也难以确定,因为四个制瓷因素对斑纹效果的影响很大。而窑中各处温度与气氛有差别,导致配方很难适应,使制作者耗费大量精力也难适从。就是现代每窑仅烧数件作品,配方也要经常变,因为坯变或其它因素些许改变,配方要跟着变。所以最难且最贵的配方其实是难稳定的配方。 V( ^0 a) s' {; f; ?* p6 T: b
4 v% \4 {5 F9 y) a: U, d% s4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b, G2 m, O2 W6 V ) S/ s1 G0 [6 l; `1 O
3)温度的制约 建盏烧成温度高且范围窄。
5 N E9 [3 [9 X# U% M; N z2 I 如上所述,烧成温度高易使建盏坯起饱、变形,釉下垂枯底。而烧华北油滴因温度低(约12401C),用黑坯就不成问题,即使釉厚也少有聚釉现象,更不易流下粘底。因为釉的粘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降低。
+ I* n+ t F% U2 h9 |5 D1 m 建盏烧成温度高,是釉面斑纹的需要。温度过低,斑纹稀少,甚至无斑纹,所以建窑鼎盛时期许多黑釉盏是烧兔毫、油滴、曜变时温度过低或还原过头造成的,而不是刻意烧制的。* v# P( D6 g! b) j9 \. @- M
如果窑温过高,斑纹析出太多、太密,釉的底色被遮盖,也就成了褐色(图11),釉的底色仍是黑色。各种釉色,来禅李复杂,要根据迹象具体分析。如褐色釉,当黑釉釉层薄,或建盏釉过烧,或还原不足,或坯中氧化铁含量低,都可能出现。3 S7 y# R" w& Q3 p
一件斑纹流畅通达且外观无缺陷的兔毫盏烧成温度范围很窄。窑温稍低,碗上部有斑纹,下部没有斑纹.窑温稍高,釉就流下粘底。而烧油滴的条件更苛刻,因为油滴的斑点很容易流成条形。
& V' ?6 F% y% m$ R1 g7 g& O# J
9 |' J5 w/ S' `) L3 ^/ C1 @9 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6 @# k" l2 W+ L: C# d/ S0 g
3 R. L' N- v4 t p
对于曜变,至今还没有公认的仿品问世。从曜变斑纹的形态与分布状况,笔者推测,其形成机理是高温气泡机理。华北油滴相对属于低温气泡机理(建窑油滴属浮萍机理)。从华北油滴的烧成机理可知,华北油滴的烧成温度范围较窄,窑温过高,斑点就散开,窑温过低,气泡又难破灭。而且华北油滴受器型影响较大,就是在器形凹处,气饱不易破灭,烧后经常会留下泡痕。从现存的3件曜变传世品看,碗外斑点极少,其原因是碗外器型呈凸状,气泡较早破灭,由于曜变在高温烧成,由气泡破灭形成的斑点很容易散开,在还原气氛作用下,三价铁迅速转化为二价铁,二价铁是强熔剂,很快就熔入釉中,使斑纹消失。从曜变碗内的斑点也可看出斑纹消失的速度很快,如图12,有些斑点较清晰,有些斑点较模糊,有些部位就没有斑点.所以曜变斑纹的形成,就像夜幕中姹紫嫣红的焰火,此起彼伏,持续时间很短,如果这个动态恰好被捕捉到了,它的迹象就.保留下来,否则就成了黑釉盏。曜变斑点馒周围的光晕,正是二价铁消失前形成的,所以它很薄,成为干涉膜,在光照下就有变色现象。
. o+ O1 w; F ^' m! Y(4)还原气氛的制约0 V& y* j, y: N
兔毫、鹧鸪斑、曜变斑纹要在还原气氛下形成,在氧化气氛下釉面少存斑纹。这说明构成斑纹的物质需要在还原条件下产生。但建盏釉属于铁系结晶釉,结晶的物质是铁氧化物,氧化铁中有二价铁和三价铁,还原使三价铁变二价铁,二价铁是强熔剂,易回熔到釉中,使得结晶物质处于不稳定状态,直接影响斑纹的形态和色彩。建盏釉与其它结晶釉(包括铁红釉)在烧成方面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构成斑纹的物质不稳定。普通结晶釉晶体物质在析晶
2 I& m. ?' W$ _7 F: u/ C$ n. M时稳定存在。即使是华北油滴,在有釉的地方就有斑点,斑点的大小和分布与气氛无关。+ p' A; h* M& `/ b- M: o# ^) b0 b
建盏中褐色斑纹相对银色好烧,因为形成褐色斑纹的物质以三价铁为主,虽然烧成前期需要还原来控制斑纹的形态,但后期在控制斑纹色彩时可转氧化,氧化气氛很好掌握,所以斑纹形态与色彩较稳定。银色斑纹烧的难度要大得多,因为在烧成后期仍需还原,此时若三价铁过高,斑纹就呈灰色,灰色斑纹表面有脏物感(图13),还不如褐色(图14、15)美观。若二价铁过高,斑纹就隐去,甚至消失。所以烧银色斑纹,不仅色彩很不稳定,同时会危及斑纹的形态,影响到斑纹的大小、厚薄、边界、清晰度、沉浮、镜面与否等诸多问题。特别是银蓝色的斑纹,更处于稍纵即逝的状态。所以建盏中银色斑纹大都不如褐色斑纹清晰,斑纹边界较模糊,斑纹表面常有毛刺感。由此可知,银色斑纹受还原气氛严重制约。暇变斑纹比银色斑纹难度更大的原因在于其形态在烧成前期就易散开消失,形之难存,更何况色。犹
" K+ g! ]0 D) f5 f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A# d" G, R, f, X, q, l% l+ ]" q2 R. B9 I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M2 w, L! E+ c% n
2 t/ f' e1 W4 P- W/ Y.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R0 |& j9 \ C3 E" y# G9 N; k h4 z( J

* }5 r1 f+ }. W0 a. g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 u( R$ U+ B4 z! f; M1 [9 S
5 ^9 t& ^, e4 L0 [2 J4 K! C
通过上述四个制瓷因素的讨论,可以知道各种不同斑纹建盏的烧制难度。这是由建盏的坯釉性质(内因)和火的变化条件(外因)决定的。在陶瓷烧制时,哪怕能减少一个因素制约,难度就减少很多。在土与火交融的过程中,使建盏毁坏的因素很多,也就是变数很多。越难烧的釉色变数越多,任何一个变数没有掌握好,造成的缺陷不是一般的小缺陷,而是致命的。这是建盏在烧制方面一个鲜为人知的特点。就拿银色斑纹来讲,即使坯、釉、窑温都' [% o; {0 \" Z9 A) }# x, C
掌握很好,它还陷于斑纹变灰或斑纹消失这种一落千丈的险境中,不成功则夭折。好烧的釉色,这种落差就小,即使达不到优良,还会合格,外行人甚至看不出差别,良莠难分。所以,建盏中一件优秀的褐色兔毫盏都不多见,是因为它同时受到除气氛外其它三个制瓷因素的严重制约,它的烧制难度比华北油滴大,而华北油滴的难度又比铁红釉大,铁红金圈的“金”字用的不妥,金圈没有金属感,其实是黄圈。4 I# \& B0 `9 l: x8 Z, u5 A
由上可知,一件优秀的建盏是在大量废品的基础上产生的。笔者估计,没有起泡变型或脱釉或粘底等重大缺陷的建盏所占比率不到百分之一,优秀的(没有明显缺陷且斑纹流畅通达)褐兔毫占比率不到千分之一,优秀的银兔毫占比率不到万分之一,而鹧鸪斑和曜变分别属于十万分和百万分之一内的作品。高品位的建盏,为数极少,我们从大量的实物和图片中也不难看出这一点。
' Z. C& {) R4 ^+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