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49|回复: 11

化石鉴定的一般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8 11: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化石猫 于 2010-7-28 11:14 编辑 9 L2 L+ @+ s( Y$ K3 w' g

8 b/ |3 |# R8 L% ]size=4]化石鉴定的一般方法 - N. X& L9 X5 P( ]/ |$ I# o6 ]0 \

1 T( W% K( l7 k1 o; @    一些网友有热情,有一定的化石知识,却凭一些掌握得并不牢靠的概念和以往的经验来判断化石的种属,在鉴定上范了不少错误,以至于不能形成意见领袖,导致恶性循环。我试图找一些关于化石鉴定的资料供大家使用,搜遍数据库,却一篇也找不到,或者是太过专深难懂。因此我想通过这篇帖子让大家对化石鉴定的一些常识、方法,有一个基本了解,有错误和不足的地方,希望爱好者们批评指正。4 @8 m8 O* l; o9 Y1 D2 D
, \. i7 Z" L5 g0 F
    化石是指,人类史前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脊椎、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等实体化石及其遗迹。鉴定的前提是要判断是否是化石,除了假化石,还有很多人造化石,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很多了,不再细述。关于化石鉴定,首先要遵循一下几个原则:' N$ J) g) [: n" ]

4 m  K/ j' ]5 e( C    1、遵循分类系统进行鉴定  ?. J: Q) L4 g2 C9 v
; B# @  j  h5 }, z' A3 F0 g
    化石既然是生物的遗存,对其进行鉴定,首先要遵循生物分类的方法,这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特征进行科学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分类系统是阶元系统,从大到小分为七个级别: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基本单元),亲缘关系接近的种划归为属,近缘的属归为科,科隶于目,目隶于纲,纲隶于门,门隶于界。这些单元的上下,还可以附加次生单元,如超纲、亚纲、亚目、超科、亚科等等。. ]8 c3 f( N" M2 b
2 Q# V& X; `) T6 y
    分类系统是我们初中课本上的知识点,但我们很多爱好者却疏忽了这一点,最常见的一个错误就是直接“鉴定”到种,而忽视其他阶元,正确的方法是,从大到小,一步一步地鉴定,具体的方法在后面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当然,特别熟悉、完全有把握的品种除外。如果手里没有专业资料,又不是非常熟悉的情况下,不能随意鉴定到属和种。要知道,即便是古生物学家,不是自己熟悉的领域,也不能随便鉴定到种的,属和种的鉴定是比较困难的,而我们很多爱好者随意就给出了答案,给人造成误导。
' x+ ^  `# R2 H$ S9 A, K9 a, q7 f5 g( u& C
    2、细致地观察标本,正确地分析标本的特征。  R3 M/ l2 a# B3 e# Q% l6 O; d
; _1 g" [0 b5 H0 `# `
    看到标本,首先要进行仔细地观察,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化石标本,都不是完美的,或多或少有残缺和破损,加上没有细致的修理,很多特征无法完全的展现出来,这个时候,不能有主观臆断,看到多少,就凭多少来鉴定。同时,因为生物存在个体差异,要尽可能的多观察同类的标本,有时候,这种个体差异会造成很大的误判,一个生物被鉴定为好多个种,然后又重新合并回去,古生物领域这种例子非常多。对标本进行分析,首先需要了解标本的结构特征,并且掌握正确的形态术语,在这个基础上,对标本的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同时做好记录。+ N4 b1 W* A6 V4 `

, Y0 a0 B5 M& x* C    3、使用文献资料和工具书
! S$ y  G& Y2 M2 ]   
4 ~  z% M) a  G: S# s: G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找到书籍文献后,首先要学会看,不同与普通资料,专业资料是按照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写的,逻辑结构要求非常清楚,描述、分析、归纳,都要按照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也有相应要求。学会看之后,阅读起来是很方便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很快地找到相应信息,而且也没有那么难懂。常用的除了各种期刊上的文献外,还有化石手册、各地的古生物图册、中国的各门类化石等,其中中国的各门类化石是最重要的,这是一系列的书,爱好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购买相应的分册。
1 h2 R% u2 Z' {* S) l$ x3 i: `8 j7 h2 Z; W$ P- y/ \
    4、严谨的科学态度
: R: u/ h! P; X' ~* v0 H% y
) U/ v* r7 Q6 O6 a    在鉴定古生物化石时,应当谨小慎微,多闻阙疑。很多时候,不经意说出的话会造成想象不到的后果,特别是古生物这些偏门的领域,没有太多人来研究真假,错误的文字会被多次复制,要想纠正过来,是非常困难的。如产自湖南的一种永顺似栉壳虫,被错误地叫成“永顺湘西虫”,源头已经找不到,且现在几乎已经无法改回来。更有甚者,把找到化石后随意的取名,如“XXX(自己的名字)三叶虫”。在鉴定时,应- i, Q% l0 y( z; g- t
! l) j' c( m& w4 V5 v. `
有所保留,把疑难问题保留下来,暂不下判断,只鉴定到有把握的一级。: ^: t/ G' |# g. ?8 W
" L; k5 q  i. q6 `( F+ E
    下面,我以常见的三叶虫化石为例,介绍一下化石鉴定的一般方法,并总结一些我的体会。  W2 V+ P' M; C9 J. }3 y
11.jpg
1 k- X) m$ I: F, \" o
1 c# O$ M) m# s/ }7 M7 N7 ]    一般情况下,大家能根据经验对标本做出鉴定,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是王冠虫,这个是莱德利基虫,当遇到不熟悉的标本,则根据相似程度,在脑中搜寻“最象”的物种来套上去,很多时候,问题就出在这里。三叶虫大家都认识,但却没有几个人能准确地说出各个“零件”的学名,而有时候,一个零件的区别,就能相差一个属,甚至一个科,特别是当标本不完整的时候,一个零件的作用就更大了,只有对各个部位的特4 K( {  ?" v& T, @; X  D

; L. H" ]/ n) D3 y6 z4 ]3 a) G( j征做出非常详细的分析比对,才能做出判断。系统的掌握一个物种的结构特征,多花一些功夫来记忆各部位的学名,对发展爱好非常有帮助,一知半解是不可能真正提高收藏水平的。+ G1 O* ~7 d0 a1 u  A- A  X

/ P4 D! C7 G* c 12.jpg [
+ @- }( _4 D8 `
& v+ u! m) A7 F: S, ]* y( ]4 q; Z5 h: Z8 |2 @) m* _

( B9 M9 l3 }  K- k1 A6 R' s# |% e9 u    三叶虫纲可以分为7目:球接子目、莱得利基虫目、耸棒头虫目、褶颊虫目、镜眼虫目、裂肋虫目及齿肋虫目。这7个目的特征能够方便的查询到,区别还是非常大的。然后应该知道目下面一些科的名称,常见的几个科的特征,可以仔细看一下。以莱得利基虫目为例,《中国的三叶虫》一书中划分了两个亚目,一个是莱德利基虫亚目,一个是宽背虫亚目,市场上最常见的几种莱德利基三叶虫,如中华莱德利基、云南云南头虫、贵州宽背虫,分别对应各自的科和属。
5 _, r5 K/ P" ]* o1 N6 q 13.jpg
& @0 y* V  m$ K. o  f: ~9 |7 f 最初看到的标本照片,我在鉴定的时候,遗漏了尾刺
0 X* {& w; T% p' K 14.jpg * m% Q# J$ A# ?1 `+ ^" r* K

8 [# J+ r: s6 i3 D: n* p- ^3 A) a6 h 后来更清楚的照片,疑似蜕壳标本,1为尾,2为固定颊,3可能是脱落的头鞍,4是活动颊刺,5为胸部的肋刺
( i  R2 y/ X" E% [$ Z/ N7 U  g! O8 n+ d! O

( q! r* v2 X: |4 Z) x* s+ f7 z 15.jpg
3 b% N" `1 e1 n- \7 q6 [" c8 Q4 f! a- M9 `
宽背虫的照片,1为半圆形的尾,2为从第四胸节开始生长的肋刺
& l9 }  _& ^8 o; s5 J: a. i
3 R4 d5 \# V, [; ~! m0 D( F( r: H  
9 H( u6 m" V6 A* r( T  {9 \
& R) P% u2 R; L- k# Q    最近有朋友请我看一块贵州的三叶虫(简称X)化石,之前已经有网友鉴定过,有莱德利基虫、宽背虫两种主要意见,照片大都不太清楚,只有一张尾部的还算不错,从第一张照片上能看到。X虫的尾部占身体的比例比较大,而莱德利基目的三叶虫,尾部都不太发育,所占身体比例也比较小。后来得到了更清楚的照片,发现尾部有一对长长的侧刺,光凭这个就能肯定,不是莱德利基虫目了,而且侧刺的这个特征,相信是一部分网友鉴定为宽背虫的原因,实际上我们看宽背虫的图片,它的长刺,并不是尾部上的,而是胸部的肋刺,宽背虫科的肋刺,从第四个胸节起,开始逐渐向后变粗变长。
, {* d2 f. A' f; n4 o5 u( \6 Q
- S) j/ E3 m. [3 H7 F9 g 16.jpg * j: }2 w" x2 q2 @. ~3 X
+ A6 p4 p, E! U, X5 P
1为唇板,2,3为眼叶,4为活动颊刺,5为活动颊% L+ t" x9 D* N
% L2 M- m! g5 _8 D: U) x; o
5 N3 u' {! Z  }2 c

! g! s9 ~8 m7 V7 Y' a$ u4 }# S% K: k2 ^7 q
    再看上面这张图,X虫的头部保存的虽然不是很好,但是鉴定到科基本没有问题了,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对长长的颊刺,和中华莱德利基虫(简称莱)非常相似,但是细看,却能发现巨大的区别,首先看活动颊的比例,莱所占比例非常大,接近头部宽度的1/3,而X的活动颊小,所占比例不足1/5。再看头鞍,莱的头鞍为锥状,有三对明显的头鞍沟,X虫口板保存较好,头鞍不清楚,头鞍沟不明显。面线的区别也比较大,/ ~4 c9 p( Q: I2 g
9 |! @  c' k0 I
在此不细述,有兴趣的网友可以仔细比较一下。
+ ^4 G+ p3 R9 e9 a5 B( q9 R. J6 r- g" p: m' H
* P- c8 u0 r9 [  z
    观察三叶虫的特征,应该分头、胸、尾三个部分观察,我们看X虫的胸部特征,有8个胸节、中轴及肋部明显,轴部比肋部略宽,中间的轴节比前后的略宽(这点和宽背虫类似),肋部有肋刺,但不长。再看莱虫,胸节数为15个。( c% p) h/ d8 G' r
6 B  C- Y( w" v" [' A5 {

% N8 z2 {% X4 n1 L8 T# f) W# ^0 Z    综上所述,X虫不可能是宽背或者莱虫,也不符合莱德利基目的特征,而更接近于褶颊虫目,应为栉虫亚目,大洪山虫科,大洪山虫属的标本,种未定。褶颊虫目和莱德利基虫目的亲缘关系比较近,一些早期的褶颊虫和莱德利基虫很相似。通过比较这些特征,对研究三叶虫的进化过程,有重要作用。
9 q( i7 q  n! W5 K& E$ x8 }7 a" l" F. [1 h

- a  E$ g: Q6 N4 k
; n- N/ W0 u% b  z7 j9 ^1 b 17.jpg % z( _5 b9 L8 D) D4 u* O/ w& W! x
7 f6 p! W$ @: a/ g/ ^

. i- U; C; R4 o4 C
8 x+ V* u- P& M$ ]3 p+ q- f
! `; {; ^: T* k: y1 p' o$ ^
( K9 r; e9 S7 Q+ @( H& N 18.jpg
  ?& b! x  a8 Q8 r) ?( D# H/ o1 S9 { 3 w3 L) B5 l( o" ^+ W7 _
, k/ d$ o) C- b6 O: ]) u+ |+ ?
, `5 _# w" n5 i. E
6 F% Q; Z3 z. K2 s( L
大洪山虫,引自《中国的三叶虫》下册# c6 f( z* o0 B

( [# I5 m% W* l+ r7 G2 J- o . i: I- a$ A! y2 N7 r
& D7 q$ Z0 }5 a/ S2 U* h. }- ~
5 L6 U8 ]: G& J  k! m

0 F3 R! ~& ~; V7 S" m/ d& A- D    化石鉴定,是化石收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按照科学的方法,通过查找各种资料,过对化石标本进行鉴定,不仅能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关键是收获了知识,有了知识的基础,才能进一步促进收藏水平的提高。以上拙文,欢迎大家批评指正。3 u# z( _, ~% R( Q; p& t

& Z: G; Y7 J7 \0 {1 `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7-28 18: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猫哥辛苦了 ,    学习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8 18: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8 21: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好贴啊~学习了很多,辛苦猫大哥了,附注:沙发没做到只能做板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8 21: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猫哥辛苦了 ,    学习啦..
3 K( O' A) j7 w( G. k! Y商河的老豆腐 发表于 2010-7-28 18:06

9 e, T- X" G1 x0 z8 {8 e  U7 k% [/ V' ~1 w9 i1 p  X
抢我沙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9 07: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9 08: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啊~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9 09: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9 1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Trilobite
% ?! k  r" P6 K% L$ e: \" j$ [6 v- K* M3 `

; E) P1 d8 d4 d7 e2 e    哈哈  以后要速度啊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9 13:5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Trilobite
4 N2 i. a( _  @+ ]2 I, Q, J; R* H
. v  N2 W9 w2 [( A* H$ v& K
    哈哈  以后要速度啊  !!! F: k2 [0 x: u5 B% o, C
商河的老豆腐 发表于 2010-7-29 11:38

8 o* r* _  g$ H  j  k# h! @* K2 \5 A  C

/ \" J1 ]8 t- q" x8 i    {:3_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9 18: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指教,有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9 21: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忘时 于 2010-7-29 21:46 编辑
! V" S) _3 i2 \" G- v% m+ Q5 I" a+ _  b/ w7 Q  @! |$ j
看了猫的贴子,感觉《三叶虫的构造形变及复原和蜕壳形变》这篇文章可以补充或有对于大家帮助  希望大家喜欢
% O: c2 ~2 [% J$ B( B由于文件过大 上传不了  有意者可联系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5-9-12 03:37 , Processed in 0.10925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