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3-4 06: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红山文化“英雄时代”的主要业迹 % S5 @! v% _4 ?. K4 g, U
红山文化是中国诸史前文化的最高峰,是中华文明形成最初原型的标志。红山文化“英雄时代”的业迹多多,择其要者分述如下。) s! q- C0 _3 M! z
1.“英雄时代”的积石冢
8 Z2 G' j& F) u3 Q) G( X 所谓积石冢,就是在墓上封土后再积石。积石冢是红山文化主要墓葬形制。红山文化为什么用积石冢保存祖先和“英雄”的遗体呢?目的是用积石冢充当连接社会的纽带。积石冢的这种社会纽带功能决定了其形制和分布。* g z1 }2 g# d
考古和文物部门报告称,在西拉沐沦河及其支流区域的林西县、巴林右旗、翁牛特旗等地发现了红山文化积石冢,在大凌河及其支流区域的牛河梁、东山嘴、草帽山、胡头沟等地也发现了大量的积石冢。据最近的文物普查报告,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分布更广、数量更多。当然,积石冢的分布范围就是红山文化先人活动的范围(不管先人们是历时性的活动,还是共时性的活动)。如果是共时性的活动,则为多群体共为,人口总规模要大;如果是历时性的活动,则为少数群体或单一群体所为,人口总规模要小。现在只能假定,先人们在红山文化区,既有共时性的活动,又有历时性的活动。
. |1 \( I/ Z3 S! h0 k) _1 h 众所周知,红山文化的社会流动性要大于仰韶文化等考古文化的社会流动性,而且红山文化的社会流动非常频繁。这就为解释红山文化积石冢的社会功能提供了一个路径。红山先人崇拜英雄、敬祖尊亲,土埋“英雄”、祖亲的遗体而不是举而弃之,以便流动去后再流动回来能够看见。如果看不见,人们与“英雄”和祖亲的纽带就断了。这就是积石冢位于路边高处或水边高处的主要原因。由此,那种积石冢位于路边、水边高处或山岗高处为便于灵魂升天的说法,其实是一种根据不充分的猜测。$ ~2 o9 _% r* m9 M. T) Q5 S" O
为什么积石冢封土又积石呢?红山文化繁荣时期各区域积水较多,积石冢要高于水面或洪水暴发时水面所及之处;后来,降水趋少,水面降低,或洪水暴发时水面所及之处降低,新积石冢的位置也就下移。以牛河梁遗址为例,积石冢有一个由山顶到山坡再到谷底的下移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水面、洪水高峰线下移的过程。越是红山文化后期,积石冢的位置越低。' d! k) C" z J% o! j
人们崇拜“英雄”、敬祖尊亲,但还是要趋利避害,要流动。流动时,要把英雄、祖亲的遗体掩埋在原处。怎样才能使遗体掩埋地醒目?怎样才能使遗体掩埋地的标志物不被风吹雨打剥蚀掉?积石!只有石头能经受住风吹雨打,维系着“英雄”、祖亲与后人的纽带,并且能使人们经常接受“英雄”和祖亲的激励。0 w% @: E9 |1 r9 s/ g( b
总之,积石冢被红山文化的“英雄”们作为连接社会的纽带来利用。* E/ ]/ e- v6 o. t7 X
2. “英雄时代”的祭坛, B7 e9 B$ B: X1 r" Q h
红山文化祭坛多位于路边、河边,取交通便利之地。祭坛形状,尤其是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的祭坛形状,与甲骨文的“会”字相似。 I; ], { W, _" u
<img title="第1436篇 论红山文化的鈥溣⑿凼贝" name="image_operate_61391359813447890" alt="第1436篇 论红山文化的鈥溣⑿凼贝" src="http://s8.sinaimg.cn/mw690/51784822td4be36316cc7&690" real_src="http://s8.sinaimg.cn/mw690/51784822td4be36316cc7&690">2 T) O$ _/ E/ W7 |
! L/ z: {! O0 Q6 E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第二地点
( M8 n) ]- k5 N<img title="第1436篇 论红山文化的鈥溣⑿凼贝" alt="第1436篇 论红山文化的鈥溣⑿凼贝" src="http://s14.sinaimg.cn/mw690/51784822td4be3ad3205d&690" real_src="http://s14.sinaimg.cn/mw690/51784822td4be3ad3205d&690"> <img title="第1436篇 论红山文化的鈥溣⑿凼贝" alt="第1436篇 论红山文化的鈥溣⑿凼贝" src="http://s13.sinaimg.cn/mw690/51784822td4be3acbf85c&690" real_src="http://s13.sinaimg.cn/mw690/51784822td4be3acbf85c&690">
5 g8 P& y/ c1 N0 Z. q, C甲骨文“会”字
- p, j% [5 N, V- u4 }8 i6 A<img title="第1436篇 论红山文化的鈥溣⑿凼贝" name="image_operate_56941359813340000" alt="第1436篇 论红山文化的鈥溣⑿凼贝" src="http://s13.sinaimg.cn/mw690/51784822td4be3639822c&690" real_src="http://s13.sinaimg.cn/mw690/51784822td4be3639822c&690">" d4 l1 j6 b4 M, O; o
黄帝之“黄”字. B4 I( k# }4 t0 L
按甲骨文,中华始祖黄帝与祭坛有关。黄帝之“黄”字,从大,像人腰间佩带环玉之形,其本义即指佩玉,当即“璜”的本字。是一个身上佩玉之人。黄帝之帝 字,有人释为“柴祭”。严一萍先生说:“帝者,以架插薪而祭天也。”把柴薪交叉支架起来,焚烧以祭天。(《美国纳尔森艺术馆藏甲骨卜辞考释》,《中国文字》第六卷第2584页)王辉先生说,帝,就是柴祭,“祭祀的对象为居于天空的自然神”。(《殷人火祭说》,《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第269-276页)看来,“柴祭”说符合历史原貌,且有考古学的支持。综合起来,黄帝,就是身上佩玉、在祭坛主持祭祀仪式的人。
7 e- z, b/ [, j/ [" l, { “英雄时代”的祭坛在祭祀“英雄”、祖亲的同时,主要“议题”是向环境致敬:虔诚地对其生存所依赖的环境表示感谢,并祈求环境向人们更多地赐福。
4 J4 _. |. ^- L R; v& M7 [ 总之,祭坛被红山文化的“英雄”们作为表达诉求的场所来利用。. o1 f0 k X& f, v& W
3. “英雄时代”的方台$ f' B8 u% I* ?1 i
《山海经》讲过许多“台”,如轩辕之台、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共工台等等。有没有“台”的实像?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后有一个4万多平方米的方台,可为古代书籍所记之“台”的一个实像。牛河梁方台的四边由石块砌筑。从“英雄时代”来看,红山文化方台为红山文化先民从事重大活动的场所。从族外婚角度看,方台为男男女女相见、相亲之所;从红山文化分布较广、经济多元角度看,方台为物品交换的地方;从红山文化积石冢、用玉等若干事项有统一规制来看,方台为统一内部认识、结交外部“朋友”的聚会场所。
# b1 |& M9 o9 v3 h C! Z4 t) n- B 总之,方台被红山文化的“英雄”们作为内求一致、外求联系的场所来利用。' K. m, |( l1 | g
4.“英雄时代”的女神庙. S3 P" K% R% e6 F- G: [% ^% h
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是中国“英雄时代”第一庙,其内涵尚待进一步揭示。2 P, \: v; S' {* f4 C0 R$ W
第一,女神庙平面 不仅与当代汉字的“中”字字形相似,而且与甲骨文的“ ”(中)字字形相似。
A; E! A2 d$ y" q: i6 z 第二,女神庙中人兽关系和谐。女神庙中有泥塑动物系列:泥塑熊的下颚、熊爪、鹰爪、鸟翅。这说明人们供奉女神的同时,还供奉动物;说明红山文化时期,人和动物是一个生存系统——共生的生存系统。在这个生存系统当中,人依赖于兽的有很多方面,不仅仅是食物方面。, |* n9 W+ t% z; v7 s
第三,女神庙表达了当时人的身心关系。人、神关系,实质上是人的身、心关系,人的内部的身体和精神的关系。女神庙是人的身心关系的最后决定场所,是人的各种意志的最后决定和裁定场所。
% D- z! y" A, s$ Q5 {5 T* ^; L; ` 红山文化“英雄时代”的主要业迹:积石冢、祭坛、台、女神庙等,既发挥着“生产、生活、生育、生灵”方面的社会功能,又发挥着红山文化社会的组织维系功能,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组织维系功能保证红山文化跨入了文明的门槛。(作者:雷广臻,朝阳师专校长、历史学教授、辽宁省红山文化研究重点建设学科学术带头人、红山古玉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Y" Z, k1 t7 [* p! n% V' B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7848220102e805.html《中国红山文化的博客》' x, n& c: s# U1 |; V6 w! s8 e
+ Y. J3 m8 R$ y; L1 c) t! D+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