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红山文化的“英雄时代” (2013-03-02 15:18:37)
+ w: F4 @1 ~& j; @( S3 k5 N% S( ?
% ^6 a5 r* k/ O% N! \6 b1 y7 {7 Z 红山文化的主要遗址分布在内蒙古赤峰市、辽宁省朝阳市和阜新市、河北省的承德市等;红山文化的主要积石冢遗址位于朝阳市牛河梁、赤峰市敖汉旗草帽山、阜新市胡头沟、赤峰市巴林右旗那斯台等;主要祭坛遗址位于朝阳市牛河梁、东山嘴,赤峰市敖汉旗草帽山。从遗址的情况和考古报告看,红山文化遗址恢宏,红山文化积石冢主人地位崇高,红山文化祭坛作用巨大。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群有中心大墓,为当时社会中心人物的葬所。这些中心大墓的主人就是当时的“大英雄”,次大墓的主人也当为“英雄”。, ~" A- S( n+ G/ f
在世界古代作家的眼里,所谓“英雄时代”乃是古希腊神话和传说中英雄们生活的时代。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经常提到“英雄时代”,曾经指出各民族都经历过自己的“英雄时代”。红山文化积石冢主人位阶有序、等级分明、用玉为葬、规格较高,大多数是“英雄”待遇。红山文化也确有一个“英雄时代”。" y/ t) k2 i4 v( r' ^
红山文化“英雄时代”的特征、与历史典籍的对应关系以及业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k2 w- _+ {, t5 T
一、红山文化“英雄时代”的特征
2 b- B* a0 T4 Z1 i% p$ Y 红山文化遗址都是英雄们活动过的场所。红山文化“英雄时代”的特征,必须从英雄们活动过的遗址、遗物中去寻求。红山文化诸遗址和遗物为我们留下了寻求红山文化“英雄时代”特征的丰富材料。
- h4 r: L; U; i4 h$ ^7 u: k% u" t 1、为“英雄”修筑大墓、中心大墓! N+ {6 m- O$ S1 R+ m, G/ N
牛河梁遗址有许多大墓,其中第二地点、第五地点和第十六地点都有中心大墓。中心大墓都建在风化的基岩里。考古人员挖掘第十六地点时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面,上面还覆有基岩,推断基岩是从石穴里挖出。牛河梁第十六地点中心大墓长3.9米,宽3.1米,深近5米,单人直肢葬。牛河梁第二地点中心大墓用加工整齐的巨石砌出方形墓框,墓壁起三层台阶,用石十分讲究,工艺十分高超,联想到当时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力水平,应当是极尽辉煌。牛河梁第五地点冢内只设一座中心大墓,土圹起二至三层台阶,葬一老年男性。显而易见,中心大墓的地位非常重要。但是,当时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力尚不十分发达的情况下,没有金属工具,为什么要下大力为一个人修筑费时费力的巨大墓葬呢?同样显而易见,这个人是众人心目中的“英雄”。
$ B1 _$ b; R5 a8 t; X: \2 c 2、为“英雄”富葬玉器
: [( g* b1 P/ Q9 U% B6 x 红山文化玉器为该考古文化一大特色。红山文化玉器是在积石冢发现的,按规律被人置放在死者身体之上。# S. n$ r7 T/ e& u
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二地点第四号墓,死者为成年男性,随葬有1件玉箍形器、2件玉彫龙;第十四号墓,死者为女性,随葬1件勾云形玉佩、2件玉镯;第二十一号墓,随葬有1件龟壳、1 件勾云形玉佩、1件玉琮、1件兽面形器、2件双连璧、13件璧、1件玉镯、1件玉箍形器,合计有21件玉器;第二十七号墓,随葬有1 件大型勾云形玉佩(长28.6厘米)、1件玉镯。
* ^* C5 c3 c# V. i: F9 y 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五地点中心大墓,随葬有7件玉器,头两侧各置1件玉璧、右胸侧置1 件勾云形玉佩、1件玉箍,右捥套1件玉镯,两手各握1件玉龟。; `1 N7 ] M( A, ]$ |8 J
牛河梁红山文化第十六地点中心大墓,随葬有1件玉凤、1件玉人、1件玉镯、1件玉箍形器,另出绿松石坠饰2件;第二号墓,随葬有1 件勾云形玉佩、2件方形璧、3件玉环、1件玉箍形器、1件玉鸟。
8 {8 b4 u3 z6 ?" R: A" S 据报告,阜新市胡头沟遗址、赤峰市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也有随葬玉器发现。0 I+ x5 H, f1 \
有人统计,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共发掘墓葬61座,有随葬品的墓葬31座,其中只随葬玉器的26座,占有随葬品墓葬的83.9%。
! s& Y v4 A0 P) ~ 红山文化并不是所有死者都随葬玉器,死后随葬玉器的只是少数人;死后随葬玉器的少数人中,随葬玉器的数量也有多少之分。为什么要为少数死者富葬玉器呢?许慎说:“玉,石之美者。”加工成型的玉器更是“石之美者”。以今人的工艺来看,玉器加工过程仍非常艰难。红山人用巨工巨力加工玉器,以美石厚待少数死者,那么这些死者就不是一般的人物,而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k0 a9 i P/ x# P! e" K6 {6 Z
3、迁葬“英雄”尸骨3 r( v- f% k+ c: g* a% r8 {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第二地点第七号墓,葬3人,都是二次葬,分别葬有玉璧和玉环。为什么红山文化社会要把一些人的尸骨迁葬到中心陵寝呢?而且为什么要为他们再葬配有玉器呢?因为这些红山人的祖先令后人久久不忘,是红山人久久的“英雄”。% G9 W+ ]' z7 v3 o+ v# `8 q
4、形成集中祭祀“英雄”的山陵
- O8 R& t) Q2 j9 ?8 F* k 朝阳市牛河梁、赤峰市敖汉旗草帽山、阜新市胡头沟、赤峰市巴林右旗那斯台等遗址都有“英雄” 陵寝性质,但牛河梁遗址是中心陵寝,是一个古国的陵寝。在5500多年前,牛河梁遗址路通、水通,交通发达;南、西、北形成连山环状,空旷而幽静;在牛河梁埋葬了一代一代不知名的“英雄”,形成了一个“英雄”谱系。4 X3 e4 f; p: n1 \1 R
牛河梁遗址“英雄”谱系排列是有“规划”的,为众“英雄”建造共同祭祀场所是当时社会的统一意志,无数人为统一意志付出了艰辛劳动,形成祭坛、积石冢、庙宇、山台相互“配套”的系统,一定有统一的社会组织······,对上述这些认知进一步解读,可以得出结论: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成为集中祭祀“英雄”的圣地,是红山文化先民世世代代的“英雄”崇拜”文化和信念,不断凝聚、积淀和提升的结果。9 S1 [1 @ l) K- k# X i
二、红山文化“英雄群体”与历史文献记载的“英雄”之对应关系; u) g1 e5 ~# e8 F
我国历史典籍有多种关于“英雄”谱系的记载。* s- [5 ~; y; Z- |% Y, v2 u
人类有过漫长的“茹毛饮血”时代,不会做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礼记·礼运》)郑玄认为:“寒则累土,暑则聚薪柴居其上。”冬累土为住居之处,夏则住在柴堆之上。不会用火,连毛带血生吃禽兽。《礼记·礼运》篇还记载:上古之民,“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e1 d0 D, `# P f5 [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发明家就是从改变“茹毛饮血”做起的,于是有发明巢居、人工取火的英雄,也称“有巢氏”、“燧人氏”。其初,人民穴居野外,受野兽侵害,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以避野兽,从此人民才由穴居到巢居。《庄子·盗跖》说:“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韩非子·五蠹》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有巢氏”、“燧人氏”为什么能成为“英雄”?用近代思想家龚自珍的一句话可以透解。龚自珍说:“以能饮食民,为帝者之始。”(转引自张亮采编著《中国风俗史》第一页)最初的帝王,是从解决人民饮水、吃饭问题开始的。谁能让人民喝上水、吃饱饭,谁就能当王、当帝。有人让人们住上屋、让人们吃上熟食,人们就把他们当成“英雄”敬仰:“有巢氏”、“燧人氏”!
" _6 m2 B6 R3 |6 P3 T 孔子在《周易·系辞下传》列举了一个“英雄”谱系。一个是伏羲氏。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接着就是神农氏:“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神农氏之后是什么情况?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 e! @; z% M" t
众所周知,司马迁在《史记》中列举了一个“英雄”谱系,历史地理神话奇书《山海经》也列举了一个“英雄”谱系,此文不作细述。9 Y0 B! e: y6 {8 g$ I
在众多历史文化典籍的影响下,今天对“三皇五帝”概念的使用已经很普遍。
* f6 t# k& e4 {$ P) Y8 b' t 把红山文化的“英雄”谱系与历史文化典籍的“英雄”谱系一一加以对应,那样做不仅是不科学的,而且是无意义的。但从人类发展趋势、规律、文化积淀角度,去分析从兴隆洼文化到红山文化三千年间人类的“英雄”事迹,则是红山文化研究的一个新途径。, p; f! T2 H1 B+ }: L8 E8 \
梳理历史文献,中国上古的英雄人物有五类。《礼记·祭法第二十三》说:“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6 P( U3 u0 i! F; T* w% Y( e& H$ g
第一类英雄人物是“法施于民”者。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二地点第四号墓,成年男性死者随葬有1件玉箍形器(枕在头下),牛河梁红山文化第十六地点中心大墓随葬有1件玉箍形器(置于右胸)。张敬国先生在安徽凌家滩遗址发现了类似的玉箍形器,里面有摇卦用的玉签,为占卜用具。可以认为牛河梁红山文化出土的玉箍形器也可能是占卜用具,是一种“法施于民”的“法器”。红山文化积石冢里当有“法施于民”的“英雄”。0 Z- L& u- `* @
第二类英雄人物是“以死勤事”者。红山文化区早在7700年前就培育出了糜子和谷子,当有勤于农耕之人;红山文化制作精美陶器的技术一直延续,当有勤于制陶之人;红山文化制作玉器的工匠披星戴月地“治玉”,当有勤于玉艺之人;红山文化人像腰部的带饰(绳纹)、女性陶像的“毡靴”,说明服饰已经有了型制,当有勤于制衣之人;红山文化的狩猎、畜牧水平较高,雕塑、绘彩、砌筑工艺十分发达,当有勤于生产工艺之人······。总之,红山文化积石冢里当有“以死勤事”的“英雄”。( h5 J _5 J* F8 z1 z! F1 v
第三类英雄人物是“以劳定国” 者。红山文化的方圆结合、或单层或三重的祭坛,置放女神、开中国宗庙之先的女神庙,大小墓位次排列、方向南北东西变化的积石冢,大到四万平方米的方台,内径60米、外径100米的金字塔式建筑等等,都是“定国”之物。当然,在红山文化积石冢里有“以劳定国”之“英雄”。
8 {4 d6 I) ?& A9 f6 y 第四类英雄人物是“能御大灾”者。《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意思是说与人类相处的禽兽虫蛇时时对人类构成灾害。红山文化玉器兽类较多,说明当时人类与动物界有着复杂的利害关系。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南单室有炭化木柱痕迹,说明当时火灾是时有发生的。红山文化晚期的大灾之一当为干旱,红山文化玉器有祈雨功用者,如部分勾云形玉器。红山文化创造了辉煌,当有“能御大灾”的“英雄”。8 o: c* M1 f* E6 A3 f/ J
第五类英雄人物是“能捍大患”者。红山文化的“大患”可能有惨烈的战争,可能有持续的洪水,也可能有造成赤地千里的大旱······,不一而足。这可能是红山文化先人迁徙远去的主要原因。时势造英雄。有“大患”发生当有大英雄出。红山文化积石冢中当有“能捍大患”的“英雄”。
2 z# N. X- W: ^) y 红山人公心大于私心,敬祖尊亲,更敬重为人们谋福祉的“英雄”。1 v6 t# m$ B2 v N
说到红山文化“英雄时代”,对“王”、“巫”问题要作一个探讨。红山文化的首领(王、酋长等)是多重身份集于一身的,既是社会的管理者(王),又是社会的预测者(巫),还是史事的传述者(史家),兼为人们治病(医),同时要“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带领人们或亲自“御大灾”、“捍大患”,所以人们世代把他们当成“英雄”祭祀,在牛河梁等遗址留下了一个“英雄”谱系。
4 e2 C. [/ f' `$ T6 g, T4 \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