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45|回复: 4

【转载】论红山文化的“英雄时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4 06: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红山文化的“英雄时代” (2013-03-02 15:18:37)       2 L6 a# j& B% [2 d- Z
标签: 为“英雄”富葬玉器红山文化“英雄群体”红山人公心大于私心“英雄时代”的祭坛分类: 红山文化理论、专家
7 y0 P, h7 t( ~* {+ }
       红山文化的主要遗址分布在内蒙古赤峰市、辽宁省朝阳市和阜新市、河北省的承德市等;红山文化的主要积石冢遗址位于朝阳市牛河梁、赤峰市敖汉旗草帽山、阜新市胡头沟、赤峰市巴林右旗那斯台等;主要祭坛遗址位于朝阳市牛河梁、东山嘴,赤峰市敖汉旗草帽山。从遗址的情况和考古报告看,红山文化遗址恢宏,红山文化积石冢主人地位崇高,红山文化祭坛作用巨大。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群有中心大墓,为当时社会中心人物的葬所。这些中心大墓的主人就是当时的“大英雄”,次大墓的主人也当为“英雄”。
/ a7 P3 b$ I) L" u9 F( [      在世界古代作家的眼里,所谓“英雄时代”乃是古希腊神话和传说中英雄们生活的时代。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经常提到“英雄时代”,曾经指出各民族都经历过自己的“英雄时代”。红山文化积石冢主人位阶有序、等级分明、用玉为葬、规格较高,大多数是“英雄”待遇。红山文化也确有一个“英雄时代”。) l7 {, M' S- f1 p3 s8 l: G
    红山文化“英雄时代”的特征、与历史典籍的对应关系以及业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R" I- S3 i, c; K6 s. b; o    一、红山文化“英雄时代”的特征
) e$ n, V' m! j       红山文化遗址都是英雄们活动过的场所。红山文化“英雄时代”的特征,必须从英雄们活动过的遗址、遗物中去寻求。红山文化诸遗址和遗物为我们留下了寻求红山文化“英雄时代”特征的丰富材料。
& N. L  K; r! p3 A& v    1、为“英雄”修筑大墓、中心大墓- q9 I+ i7 J7 C3 f9 J. J
        牛河梁遗址有许多大墓,其中第二地点、第五地点和第十六地点都有中心大墓。中心大墓都建在风化的基岩里。考古人员挖掘第十六地点时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面,上面还覆有基岩,推断基岩是从石穴里挖出。牛河梁第十六地点中心大墓长3.9米,宽3.1米,深近5米,单人直肢葬。牛河梁第二地点中心大墓用加工整齐的巨石砌出方形墓框,墓壁起三层台阶,用石十分讲究,工艺十分高超,联想到当时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力水平,应当是极尽辉煌。牛河梁第五地点冢内只设一座中心大墓,土圹起二至三层台阶,葬一老年男性。显而易见,中心大墓的地位非常重要。但是,当时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力尚不十分发达的情况下,没有金属工具,为什么要下大力为一个人修筑费时费力的巨大墓葬呢?同样显而易见,这个人是众人心目中的“英雄”。# K8 _. ]4 B, H7 y# ?$ x+ X
    2、为“英雄”富葬玉器
. Y% E. Z6 a+ u" M9 g, H% o" X        红山文化玉器为该考古文化一大特色。红山文化玉器是在积石冢发现的,按规律被人置放在死者身体之上。
+ {1 l. K. Z' ?, x: e5 ~3 W0 w      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二地点第四号墓,死者为成年男性,随葬有1件玉箍形器、2件玉彫龙;第十四号墓,死者为女性,随葬1件勾云形玉佩、2件玉镯;第二十一号墓,随葬有1件龟壳、1 件勾云形玉佩、1件玉琮、1件兽面形器、2件双连璧、13件璧、1件玉镯、1件玉箍形器,合计有21件玉器;第二十七号墓,随葬有1 件大型勾云形玉佩(长28.6厘米)、1件玉镯。* G  R3 r% T, }" m0 z
       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五地点中心大墓,随葬有7件玉器,头两侧各置1件玉璧、右胸侧置1 件勾云形玉佩、1件玉箍,右捥套1件玉镯,两手各握1件玉龟。
5 w% f+ @" Q* U  ~- K       牛河梁红山文化第十六地点中心大墓,随葬有1件玉凤、1件玉人、1件玉镯、1件玉箍形器,另出绿松石坠饰2件;第二号墓,随葬有1 件勾云形玉佩、2件方形璧、3件玉环、1件玉箍形器、1件玉鸟。
( f4 @8 R4 t4 K) j& T4 s% D      据报告,阜新市胡头沟遗址、赤峰市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也有随葬玉器发现。4 N3 `" E0 c$ b7 P4 x" ~' t
      有人统计,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共发掘墓葬61座,有随葬品的墓葬31座,其中只随葬玉器的26座,占有随葬品墓葬的83.9%。
2 t1 T- o" Y! q! o8 {# b       红山文化并不是所有死者都随葬玉器,死后随葬玉器的只是少数人;死后随葬玉器的少数人中,随葬玉器的数量也有多少之分。为什么要为少数死者富葬玉器呢?许慎说:“玉,石之美者。”加工成型的玉器更是“石之美者”。以今人的工艺来看,玉器加工过程仍非常艰难。红山人用巨工巨力加工玉器,以美石厚待少数死者,那么这些死者就不是一般的人物,而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M7 @  F( H4 L5 e8 I- v% Y1 @2 U7 ^
    3、迁葬“英雄”尸骨
  r2 T- @4 N% G) g" u  o2 a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第二地点第七号墓,葬3人,都是二次葬,分别葬有玉璧和玉环。为什么红山文化社会要把一些人的尸骨迁葬到中心陵寝呢?而且为什么要为他们再葬配有玉器呢?因为这些红山人的祖先令后人久久不忘,是红山人久久的“英雄”。
! I. d/ G, ]! [! v( s- R3 W* b* C    4、形成集中祭祀“英雄”的山陵
1 a* n3 n# T4 L5 r       朝阳市牛河梁、赤峰市敖汉旗草帽山、阜新市胡头沟、赤峰市巴林右旗那斯台等遗址都有“英雄” 陵寝性质,但牛河梁遗址是中心陵寝,是一个古国的陵寝。在5500多年前,牛河梁遗址路通、水通,交通发达;南、西、北形成连山环状,空旷而幽静;在牛河梁埋葬了一代一代不知名的“英雄”,形成了一个“英雄”谱系。% B5 m( ^6 L+ @4 u7 m
       牛河梁遗址“英雄”谱系排列是有“规划”的,为众“英雄”建造共同祭祀场所是当时社会的统一意志,无数人为统一意志付出了艰辛劳动,形成祭坛、积石冢、庙宇、山台相互“配套”的系统,一定有统一的社会组织······,对上述这些认知进一步解读,可以得出结论: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成为集中祭祀“英雄”的圣地,是红山文化先民世世代代的“英雄”崇拜”文化和信念,不断凝聚、积淀和提升的结果。/ r; v8 y/ h2 ~9 T' _+ K
    二、红山文化“英雄群体”与历史文献记载的“英雄”之对应关系) c; F* R# T5 y9 Q# P3 I
        我国历史典籍有多种关于“英雄”谱系的记载。$ O6 _1 _, i. d
       人类有过漫长的“茹毛饮血”时代,不会做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礼记·礼运》)郑玄认为:“寒则累土,暑则聚薪柴居其上。”冬累土为住居之处,夏则住在柴堆之上。不会用火,连毛带血生吃禽兽。《礼记·礼运》篇还记载:上古之民,“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 a: d; k  k2 Q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发明家就是从改变“茹毛饮血”做起的,于是有发明巢居、人工取火的英雄,也称“有巢氏”、“燧人氏”。其初,人民穴居野外,受野兽侵害,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以避野兽,从此人民才由穴居到巢居。《庄子·盗跖》说:“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韩非子·五蠹》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有巢氏”、“燧人氏”为什么能成为“英雄”?用近代思想家龚自珍的一句话可以透解。龚自珍说:“以能饮食民,为帝者之始。”(转引自张亮采编著《中国风俗史》第一页)最初的帝王,是从解决人民饮水、吃饭问题开始的。谁能让人民喝上水、吃饱饭,谁就能当王、当帝。有人让人们住上屋、让人们吃上熟食,人们就把他们当成“英雄”敬仰:“有巢氏”、“燧人氏”!
" M* y/ x- ]1 k" ~       孔子在《周易·系辞下传》列举了一个“英雄”谱系。一个是伏羲氏。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接着就是神农氏:“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神农氏之后是什么情况?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C+ J+ V7 a* j- x1 m1 Y/ T
       众所周知,司马迁在《史记》中列举了一个“英雄”谱系,历史地理神话奇书《山海经》也列举了一个“英雄”谱系,此文不作细述。
( c2 k& P7 b5 s$ G       在众多历史文化典籍的影响下,今天对“三皇五帝”概念的使用已经很普遍。; }* ?: m* ?/ ?: [
       把红山文化的“英雄”谱系与历史文化典籍的“英雄”谱系一一加以对应,那样做不仅是不科学的,而且是无意义的。但从人类发展趋势、规律、文化积淀角度,去分析从兴隆洼文化到红山文化三千年间人类的“英雄”事迹,则是红山文化研究的一个新途径。
! }5 B( Y) o' g# P% _  h       梳理历史文献,中国上古的英雄人物有五类。《礼记·祭法第二十三》说:“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x2 u4 ?) d" [3 d' Z3 w" T3 p7 Q
      第一类英雄人物是“法施于民”者。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二地点第四号墓,成年男性死者随葬有1件玉箍形器(枕在头下),牛河梁红山文化第十六地点中心大墓随葬有1件玉箍形器(置于右胸)。张敬国先生在安徽凌家滩遗址发现了类似的玉箍形器,里面有摇卦用的玉签,为占卜用具。可以认为牛河梁红山文化出土的玉箍形器也可能是占卜用具,是一种“法施于民”的“法器”。红山文化积石冢里当有“法施于民”的“英雄”。2 N- |5 W9 F* L' z( H9 ]( [. J
       第二类英雄人物是“以死勤事”者。红山文化区早在7700年前就培育出了糜子和谷子,当有勤于农耕之人;红山文化制作精美陶器的技术一直延续,当有勤于制陶之人;红山文化制作玉器的工匠披星戴月地“治玉”,当有勤于玉艺之人;红山文化人像腰部的带饰(绳纹)、女性陶像的“毡靴”,说明服饰已经有了型制,当有勤于制衣之人;红山文化的狩猎、畜牧水平较高,雕塑、绘彩、砌筑工艺十分发达,当有勤于生产工艺之人······。总之,红山文化积石冢里当有“以死勤事”的“英雄”。
! _6 [' A  ~: T" L       第三类英雄人物是“以劳定国” 者。红山文化的方圆结合、或单层或三重的祭坛,置放女神、开中国宗庙之先的女神庙,大小墓位次排列、方向南北东西变化的积石冢,大到四万平方米的方台,内径60米、外径100米的金字塔式建筑等等,都是“定国”之物。当然,在红山文化积石冢里有“以劳定国”之“英雄”。
8 `2 m" s0 U; T4 V, f       第四类英雄人物是“能御大灾”者。《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意思是说与人类相处的禽兽虫蛇时时对人类构成灾害。红山文化玉器兽类较多,说明当时人类与动物界有着复杂的利害关系。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南单室有炭化木柱痕迹,说明当时火灾是时有发生的。红山文化晚期的大灾之一当为干旱,红山文化玉器有祈雨功用者,如部分勾云形玉器。红山文化创造了辉煌,当有“能御大灾”的“英雄”。
7 s8 q& K$ h  V9 ?, o2 I' u/ W# q       第五类英雄人物是“能捍大患”者。红山文化的“大患”可能有惨烈的战争,可能有持续的洪水,也可能有造成赤地千里的大旱······,不一而足。这可能是红山文化先人迁徙远去的主要原因。时势造英雄。有“大患”发生当有大英雄出。红山文化积石冢中当有“能捍大患”的“英雄”。
' @" X7 ^- e8 C  ?. e0 K       红山人公心大于私心,敬祖尊亲,更敬重为人们谋福祉的“英雄”。
! D4 l0 I% z& K$ G$ G       说到红山文化“英雄时代”,对“王”、“巫”问题要作一个探讨。红山文化的首领(王、酋长等)是多重身份集于一身的,既是社会的管理者(王),又是社会的预测者(巫),还是史事的传述者(史家),兼为人们治病(医),同时要“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带领人们或亲自“御大灾”、“捍大患”,所以人们世代把他们当成“英雄”祭祀,在牛河梁等遗址留下了一个“英雄”谱系。9 Y0 G3 W" U' M, z( w' r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06: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红山文化“英雄时代”的主要业迹   
% {6 ]' [' A" P      红山文化是中国诸史前文化的最高峰,是中华文明形成最初原型的标志。红山文化“英雄时代”的业迹多多,择其要者分述如下。, \* g) {. |# l
    1.“英雄时代”的积石冢7 Q  ^1 D# G6 b
      所谓积石冢,就是在墓上封土后再积石。积石冢是红山文化主要墓葬形制。红山文化为什么用积石冢保存祖先和“英雄”的遗体呢?目的是用积石冢充当连接社会的纽带。积石冢的这种社会纽带功能决定了其形制和分布。, d$ [! F1 |& [' ~6 W
       考古和文物部门报告称,在西拉沐沦河及其支流区域的林西县、巴林右旗、翁牛特旗等地发现了红山文化积石冢,在大凌河及其支流区域的牛河梁、东山嘴、草帽山、胡头沟等地也发现了大量的积石冢。据最近的文物普查报告,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分布更广、数量更多。当然,积石冢的分布范围就是红山文化先人活动的范围(不管先人们是历时性的活动,还是共时性的活动)。如果是共时性的活动,则为多群体共为,人口总规模要大;如果是历时性的活动,则为少数群体或单一群体所为,人口总规模要小。现在只能假定,先人们在红山文化区,既有共时性的活动,又有历时性的活动。
4 M+ ]9 r( v1 ~. @/ N5 W# T" W  _       众所周知,红山文化的社会流动性要大于仰韶文化等考古文化的社会流动性,而且红山文化的社会流动非常频繁。这就为解释红山文化积石冢的社会功能提供了一个路径。红山先人崇拜英雄、敬祖尊亲,土埋“英雄”、祖亲的遗体而不是举而弃之,以便流动去后再流动回来能够看见。如果看不见,人们与“英雄”和祖亲的纽带就断了。这就是积石冢位于路边高处或水边高处的主要原因。由此,那种积石冢位于路边、水边高处或山岗高处为便于灵魂升天的说法,其实是一种根据不充分的猜测。
' _6 P* ]7 l* @) @! C: o3 [       为什么积石冢封土又积石呢?红山文化繁荣时期各区域积水较多,积石冢要高于水面或洪水暴发时水面所及之处;后来,降水趋少,水面降低,或洪水暴发时水面所及之处降低,新积石冢的位置也就下移。以牛河梁遗址为例,积石冢有一个由山顶到山坡再到谷底的下移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水面、洪水高峰线下移的过程。越是红山文化后期,积石冢的位置越低。
$ m- |9 Y+ H/ @( i- z$ t) I# x       人们崇拜“英雄”、敬祖尊亲,但还是要趋利避害,要流动。流动时,要把英雄、祖亲的遗体掩埋在原处。怎样才能使遗体掩埋地醒目?怎样才能使遗体掩埋地的标志物不被风吹雨打剥蚀掉?积石!只有石头能经受住风吹雨打,维系着“英雄”、祖亲与后人的纽带,并且能使人们经常接受“英雄”和祖亲的激励。
) L; ]# X1 H$ K7 q1 M      总之,积石冢被红山文化的“英雄”们作为连接社会的纽带来利用。7 r& s# b8 I: _$ g2 k& }
    2. “英雄时代”的祭坛; [2 C% r; j3 W* m
       红山文化祭坛多位于路边、河边,取交通便利之地。祭坛形状,尤其是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的祭坛形状,与甲骨文的“会”字相似。  
+ i, k& K0 f/ T- w<img title="第1436篇  论红山文化的鈥溣⑿凼贝" name="image_operate_61391359813447890" alt="第1436篇  论红山文化的鈥溣⑿凼贝" src="http://s8.sinaimg.cn/mw690/51784822td4be36316cc7&690" real_src="http://s8.sinaimg.cn/mw690/51784822td4be36316cc7&690">% }& G. j# o2 m. g3 _
$ t' _8 g) t: k4 F, ~% U5 G# U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第二地点
) U+ h" L( h; e1 G- d9 G& y<img title="第1436篇  论红山文化的鈥溣⑿凼贝" alt="第1436篇  论红山文化的鈥溣⑿凼贝" src="http://s14.sinaimg.cn/mw690/51784822td4be3ad3205d&690" real_src="http://s14.sinaimg.cn/mw690/51784822td4be3ad3205d&690"> <img title="第1436篇  论红山文化的鈥溣⑿凼贝" alt="第1436篇  论红山文化的鈥溣⑿凼贝" src="http://s13.sinaimg.cn/mw690/51784822td4be3acbf85c&690" real_src="http://s13.sinaimg.cn/mw690/51784822td4be3acbf85c&690">
! C, G- Y1 ~. W5 Z; E4 f/ t甲骨文“会”字4 J( q( x7 V6 U1 I% y% M2 A2 Y
<img title="第1436篇  论红山文化的鈥溣⑿凼贝" name="image_operate_56941359813340000" alt="第1436篇  论红山文化的鈥溣⑿凼贝" src="http://s13.sinaimg.cn/mw690/51784822td4be3639822c&690" real_src="http://s13.sinaimg.cn/mw690/51784822td4be3639822c&690">* F5 S. ]4 ~6 W4 s! A6 f
黄帝之“黄”字  R, L/ Q! w' c0 ^3 V) @! G1 U
       按甲骨文,中华始祖黄帝与祭坛有关。黄帝之“黄”字,从大,像人腰间佩带环玉之形,其本义即指佩玉,当即“璜”的本字。是一个身上佩玉之人。黄帝之帝 字,有人释为“柴祭”。严一萍先生说:“帝者,以架插薪而祭天也。”把柴薪交叉支架起来,焚烧以祭天。(《美国纳尔森艺术馆藏甲骨卜辞考释》,《中国文字》第六卷第2584页)王辉先生说,帝,就是柴祭,“祭祀的对象为居于天空的自然神”。(《殷人火祭说》,《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第269-276页)看来,“柴祭”说符合历史原貌,且有考古学的支持。综合起来,黄帝,就是身上佩玉、在祭坛主持祭祀仪式的人。
% \  C" u! K' u9 C4 w9 Z+ w        “英雄时代”的祭坛在祭祀“英雄”、祖亲的同时,主要“议题”是向环境致敬:虔诚地对其生存所依赖的环境表示感谢,并祈求环境向人们更多地赐福。
  M  k# p8 n  U$ V. w       总之,祭坛被红山文化的“英雄”们作为表达诉求的场所来利用。4 ]+ B" B1 ?6 O( T9 P
    3. “英雄时代”的方台3 h  R8 f9 X$ V: @. |$ z
       《山海经》讲过许多“台”,如轩辕之台、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共工台等等。有没有“台”的实像?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后有一个4万多平方米的方台,可为古代书籍所记之“台”的一个实像。牛河梁方台的四边由石块砌筑。从“英雄时代”来看,红山文化方台为红山文化先民从事重大活动的场所。从族外婚角度看,方台为男男女女相见、相亲之所;从红山文化分布较广、经济多元角度看,方台为物品交换的地方;从红山文化积石冢、用玉等若干事项有统一规制来看,方台为统一内部认识、结交外部“朋友”的聚会场所。. p( }$ U9 O" |1 w  z- g$ n
       总之,方台被红山文化的“英雄”们作为内求一致、外求联系的场所来利用。
: ^9 A: s. m) _" f7 M& F, m    4.“英雄时代”的女神庙! d  U% q, Y8 U# T5 ?
       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是中国“英雄时代”第一庙,其内涵尚待进一步揭示。- v: h( Z2 ^# `0 [/ Y! |
      第一,女神庙平面  不仅与当代汉字的“中”字字形相似,而且与甲骨文的“ ”(中)字字形相似。
- ~. h+ r, Q1 @: V' N      第二,女神庙中人兽关系和谐。女神庙中有泥塑动物系列:泥塑熊的下颚、熊爪、鹰爪、鸟翅。这说明人们供奉女神的同时,还供奉动物;说明红山文化时期,人和动物是一个生存系统——共生的生存系统。在这个生存系统当中,人依赖于兽的有很多方面,不仅仅是食物方面。& |  s& X/ n2 z' Q4 j- V
      第三,女神庙表达了当时人的身心关系。人、神关系,实质上是人的身、心关系,人的内部的身体和精神的关系。女神庙是人的身心关系的最后决定场所,是人的各种意志的最后决定和裁定场所。, J0 _- ?2 @% h9 g
       红山文化“英雄时代”的主要业迹:积石冢、祭坛、台、女神庙等,既发挥着“生产、生活、生育、生灵”方面的社会功能,又发挥着红山文化社会的组织维系功能,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组织维系功能保证红山文化跨入了文明的门槛。(作者:雷广臻,朝阳师专校长、历史学教授、辽宁省红山文化研究重点建设学科学术带头人、红山古玉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C6 m3 k6 J$ q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7848220102e805.html《中国红山文化的博客》& j0 g; ]8 \6 ?! k: S5 v4 U
0 F+ C, ~: H1 B1 k& y& |4 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2 09: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2 18: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欣赏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4 09: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5-4-4 11:16 , Processed in 0.08318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