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钺是仪仗玉之一,自新石器晚期开始出现。目前所知道的在新石器晚期时代形态最完整的,当数浙江良渚文化出土的玉钺。整套玉钺由冠饰、钺身、端饰组成,在近顶端有穿孔,用来捆绑木柄。发掘时发现有已朽的木柄痕迹,柄长80厘米,柄上端装有玉钺冠饰,柄下端装有玉钺端饰。玉钺身、木钺柄、玉钺冠饰和端饰组成了完整的玉钺形态。另外,在钺柄的一侧还发现两个小玉琮,当为玉钺上的挂饰,这表明钺在中国古代主要是一种仪仗性的兵器。稍后的陶寺龙山文化中的玉钺,用料细腻温润,硬度大,呈半透明;造型多偏薄之器,且器型规整,少有纹饰,做工无论开料、磨制抛光,还是钻孔都十分精致。总体上看玉钺的预料具有细腻、灰白色、半透明、黑斑点等特征。在陶寺的一座墓中还曾发现装柄玉石钺的遗迹,木柄虽朽,痕迹尚存,柄上涂有朱砂。此钺顶端的红色沁痕,正与当时装柄吻合。商周时期,玉钺依然沿用,此时玉钺形制较之新石器时代有了较大的变化,此时的玉钺的用途也是仪仗玉,周以后玉钺不再使用。 R$ k' s* f9 H( e' `/ f
钺的形制脱胎于石斧,良渚文化的玉钺平面呈长方形或风字形,体扁平,多数上肩部位较平直,宽弧刃。近肩部有一个或两个钻孔,以备系柲。多数石钺是实用武器,而玉钺则是礼器,象征墓主人拥有的军事权威。一柄豪华型玉钺,往往由钺身、柲、龠和镦组成。4 ^! C1 c# q* M/ x4 {*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