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土窑址
9 L U6 M( M7 z 位于宁化县淮土乡淮阳村。1988年全省文物普查时发现,在几个连绵起伏的山丘上,见有圆形窑炉基,主要产品有执壶、罐、盖、擂钵,釉色有青釉、青黄、酱褐等,还采集到大小不等的桶形支座,器物烧制方法多为支烧。年代为唐代。" |: q" [* J6 {/ t1 S7 e9 S' E! ^
水吉窑(建窑)址$ m# i; K7 T' b
水吉窑位于建阳市水吉镇南面约7.5公里处的后井村和池中村。窑址所在地三面环丘陵,西面有河流注入南浦溪。已发现的地点有芦花坪、大路后门、营长墘(社长埂)、源头坑、牛皮崙、庵尾山等,总面积约10.4万平方米,是宋代黑釉瓷器主要产地,产品以碗居多,俗称“建盏”,以兔毫纹黑釉(“兔毫盏”)最具特色,驰名中外。
4 ^1 K# k; E% }& G 早在1935年,美国人普拉姆玛(James Marshall Plumer)曾到该地调查并搜集大批瓷器标本。至1954年,华东文物工作队福建工作组对水吉窑进行了考古调查。 J1 F' _! M# K4 n5 T r! l
1960年10月,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对水吉窑的芦花坪进行首次发掘,发掘面积约90平方米,出土瓷器等标本千余件。1977年5至7月,福建省博物馆和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联合对芦花坪进行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208平方米,揭露窑炉基1座。窑基为砖构、半地下斜坡式龙窑,残长56.10米、宽1.8至2.0米,窑底坡度12至18度,窑室底部排列的匣钵粘有黑釉碗,证明它是烧建盏的窑炉。发掘出土的黑釉器有敞口碗、敛口碗、高足杯等,有的釉面有兔毫斑纹,碗底刻划姓氏及数字。匣钵与垫饼上有的刻印文字与数字,有的垫饼有反文“供御”、“进”印记。发掘者推断,其年代为北宋中、晚期。
2 l6 Z9 F: e1 g8 }6 d 1989年5月至1992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福建省博物馆联合组成建窑考古队,先后4次进行全面调查和重点发掘,揭露10座窑炉遗迹,皆为斜坡式龙窑,其分布分别为:大路后门4座、营长墘2座、源头坑1座、庵尾山3座。其中两座烧青瓷(晚唐、五代时期),1座烧青白瓷(南宋末至元初),其余皆烧黑釉碗。
* p* D4 K% r7 l, J% f5 D 大路后门的Y1斜长123米、宽0.95至2.2米,窑底坡度为10至21度不等,平均坡度15度;Y3斜长为135.6米、宽1至2.35米,前、后段坡度为10度,中段被Y1叠压、打破,是目前已知全国最长的龙窑。Y1、Y3出土有束口、撇口、敛口和盅式等各类碗及钵、灯盏等黑釉器;纹饰除兔毫外,还有如羽斑状、手指印、瓜皮纹的黄褐色彩斑。还有匣钵、垫饼、垫柱、火眼等窑具,有的匣钵及盖上还刻有姓氏和数字,垫饼上有反文“供御”、“进”字样。此外还出土挡箍、轴顶碗、拨手、瓷刀等工具。发掘者推断,Y1的年代为北宋晚期至南宋初期。
; f8 e8 H8 C0 T0 b 营长墘Y6,斜长41.9米、宽1.33至2.6米,窑底坡度7至12度。Y6叠压、打破烧黑釉碗的Y7,所出土瓷器皆为青白瓷,器形有碗、盘、碟、洗、炉、罐、壶、炉、钵等,多为芒口器。纹饰有刻划的云气、篦点、莲瓣、菊瓣和模印的莲、菊、葵、飞凤、水禽、婴戏、连珠、勾连云雷纹等。窑具有垫钵、复烧组合支圈、支座等。其年代约为南宋晚期至元初。
- u: o: M: ?4 L9 @ 庵尾山Y5,系用土坯砖砌筑,斜长74.6米、宽1.00至3.30米,窑底坡度10至15度,平均13度,窑炉平面略呈“S”形,出土器物皆为青釉、酱褐釉罐类,窑具为垫柱。推断年代为晚唐。Y10为土坯砌筑,窑壁有三层;斜长96.5米、宽1.1至2.0米,坡度为21至11度,前陡后缓,平均坡度17度。Y10出土有青釉和酱褐釉的碗、盘、碟、盆、罐、盘口壶、壶、执壶、水注、香薰、枕、碾槽等,多素面,器物装饰有花口、弦纹、附加堆纹以及釉下褐彩等。年代为晚唐至五代。Y8叠压、打破Y10,亦为土坯砌筑,斜长39.7米、宽1.1至1.5米,窑底坡度为21至19度,窑底排放匣钵,残存皆为黑釉碗,但与芦花坪、大路后门等地出土的黑釉碗有明显区别。推断其年代为五代至北宋初。3 X% }) r; D- ]2 K# C
通过历次考古调查与发掘,初步揭示建窑从晚唐、五代直至宋末、元初的发展进程和演变脉络,丰富了建窑的历史文化内涵。5 S, ~5 v/ f" V; n* o* [/ r
198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x$ @" R5 P( }6 S. I& C5 D 庄边窑址, m4 l# b* I& s* J
位于莆田县庄边镇泮洋村碗窑垅、莆(田)永(春)公路西侧山头,范围2万平方米。1957年发现,1987年4月全省文物普查时复查。堆积层厚2至8米。6 s Z" t% Y5 Z, W5 X$ d8 s
产品以青瓷为主,胎骨呈灰白色者居多,胎体较厚,釉薄、呈灰青色。器形有碗、盘、洗、碟、瓶、壶、盖罐、三足炉、高足杯等。器物表面装饰有印花、素面和刻划花间篦点纹两大类装饰手法。采用垫圈、支圈覆烧法。残存窑基为阶级窑。烧造年代始于南宋,止于元代。
5 ^# l% \5 {4 O5 Z" G- ]4 A 1991年,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8 {+ n0 Y0 {" _* M, O% s k, H 飞鸾窑址+ ]! n" e7 \% s, O+ o2 _6 P+ U ?
位于宁德市飞鸾镇飞鸾村北,1955年普查时发现,1996年配合基建又进行调查,采集标本230件。窑基依山坡而建,东西走向。堆积层较厚,分布范围约1000平方米。遗物以碗为主,有黑釉瓷和青瓷两种。其所用窑具与烧造方法等与建阳水吉窑有许多类同之处,如釉色以黑为主并有兔毫釉的窑变,敞口小圈足,较多使用漏斗式匣钵,垫饼叠烧。但飞鸾窑也有自己的风格:与建阳窑相比,造型较轻巧,圈足足底往往留下不规整的小平面(建阳窑则十分平整);胎质细腻坚致,胎色呈灰白或白色;窑变釉纹更为纤细而且短。烧制年代在南宋。
" s, N1 F6 h- j9 Y/ M1 \ 1980年,宁德县(现改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T, |9 J: d+ O2 D, _! ?+ x5 j
东门窑址2 f, s1 a. R. D
窑址位于泉州市东门外约8公里城东镇碗窑村,西、北、南三面环山,小盆地中有一条小溪,自西向东流入后渚港毗连的浔美港。据传,古代海潮可涨至该乡,海运交通便利,形成瓷器外销的地理优势。窑址有二处;一处于溪南的碗窑村,俗称南窑;另一处在溪北的后路村,俗称北窑,总范围约1.5万平方米。/ l8 X1 S6 p1 U8 h P% o2 I
该窑发现于1953年。1956年冬,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先生前往调查,确定为宋元时期外销瓷器的窑场。3 O% o( t) e" l! Q: O
产品胎体呈灰白或灰色,较厚重,釉色有青、青白、白釉三种,以青釉居多。器形有盘、洗、碟、杯、罐、钵、执壶、瓶、炉、盒等。装饰方法以刻划和模印并行。纹饰题材以莲瓣纹为主,还有缠枝牡丹、菊瓣、卷草、直道、篦纹等,不同题材的纹饰,往往兼作于一器。烧制方法多为匣钵正置仰烧,还有托座叠烧以及支圈覆烧。
% x, I# i3 A" ?- G9 J+ L4 Q# ? | 1961年,泉州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