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窑与青窑窑址6 M3 Z+ F: `8 G, L2 j
位于闽清县东桥乡义窑村和青窑村沿安仁溪一带,连绵约10公里。其年代上限在南宋晚期,下限为元代。在15座山头发现有大量的匣钵和瓷片堆积,发现窑炉基址10处。窑炉为龙窑,长度约70米,坡度约35度。产品器类丰富,有敞口碗、敛口碗、花口碗、厚唇碗、深腹高足碗、浅腹矮足碗、圈足洗、平底洗、凹底洗、花瓣口盅、圈足壶、平底壶、瓜形壶、瓜形盒、扇形盒、水丞、研钵、莲瓣盖等,各类器物式样有多种。胎体有厚薄,制作有粗细,优劣并存。釉色基本为青白釉,也有少量黑褐釉和兔毫斑纹(似建窑兔毫盏),但胎色较灰白。另有部分小件动物雕塑品,如狮、猪、狗等。青白瓷的装饰手法采用刻划、压印、堆贴和捏塑等。主要纹饰有与“珠光青瓷”相似的卷草篾划纹、莲瓣纹、葵花纹、菊花纹,以及“寿”、“福”、“满”等文字。烧造方法采用漏斗状和桶状匣钵烧成。在日本博多的中世纪遗址中,有类似的标本。
* O7 N$ O+ V* S; A+ N 闽清青白瓷窑群,是福建宋元时期规模最大的青白瓷产地。50年代末,南平专区文物普查队作过调查。80年代初,厦门大学历史系与闽清县文化局又作进一步调查。该窑群对研究福建青白瓷系的形成、发展以及与其他窑系的关系,瓷器的外销等,都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r' F2 W: i. L. g
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B U4 p" a# h' L# g$ X8 H 德化窑址 A+ D" C; }; Y, U+ O
德化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窑口之一,窑址遍布德化县境内,主要集中在浔中、盖德和三班3个乡镇。自1954年以来经多次调查,迄今已发现窑址238处。创烧于宋代。宋至元代以生产青白瓷为主,明代以生产白瓷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2 h% x: h. I& b8 [ 宋元时期:" L/ [( s7 n+ m* ^/ R& O0 E
有窑址22处,其中盖德乡的碗坪崙窑址和屈斗宫窑址,1976年经福建省博物馆、晋江地区(现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厦门大学历史系联合进行发掘,发掘成果已编写成《德化窑》出版。
& t# ]/ ?! o! T2 j" n9 x 碗坪崙窑址在城关西约5公里,坐落在一座山丘上,堆积层约2米左右,清理出龙窑基2座,出土瓷器标本数千件。屈斗宫窑址在城关东1公里,也是一座山丘,清理出龙窑基1座,窑基长57米,宽1.4至2.95米,窑室17间,每室之间砖砌隔墙,隔墙有通火孔5至8个,窑底两侧设火路沟,窑门为单边开门,残存14个,火膛平面略呈半圆形,出土宋元瓷器标本和窑具共6700多件,器类有碗、盒、执壶、军持、瓶、碟、洗、注子等。
0 b% B9 T0 ~5 z/ P9 k 根据地层关系和包含物比较研究,宋元时期德化窑经历三个发展阶段:(1)北宋晚期至南宋中期,产品以纯白釉和青白釉为主,皆轮制成型,圈足器与平底器并重,未见实足器;(2)南宋晚期至元初,产品以青灰釉为主,青白釉次之,少量酱褐釉,圈足器逐渐宽矮,并出现实足器;(3)元代中期至晚期,产品皆白釉和青白釉,流行实足器。
& d7 ?/ R0 j- k, f4 w 明清时期:7 F: F5 m. @( b! J% a1 v1 M
窑址主要分布在浔中镇和南部三班乡及北部割坑镇,而以浔中乡最为集中。明代以白釉瓷闻名,明中叶以后,大量生产青花瓷。
6 W% s1 m+ q/ l 白瓷:具有独特胎釉质感和造型艺术,陶瓷界称之为“建白瓷”,釉色以乳白为大宗,纯白、白中泛青或闪灰次之。产品造型有各种人物雕塑造像及动物、植物艺术品、陈设供器、文房用器、饮食器皿等。到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为鼎盛期,釉水以白泛青为主。
' w* K8 V a4 D, z 青花瓷:自明代中叶开始烧制,产品多为白胎乳白厚釉,青花浅淡,或蓝灰、蓝黑色,以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纪年乳白青花墓志为最早的青花瓷实物。清康、雍、乾三代,是青花瓷繁荣期,青花瓷取代白瓷,成为瓷业的主流,窑场遍布全县各地,已发现青花瓷窑址达130多处,超越历代白瓷生产规模。嘉庆以后,青花瓷逐渐衰落。青花画内容有山水、人物、动物、植物、宗教杂宝、吉祥文字等,图案多追仿景德镇瓷画流风,并吸收民间年画、版画技法。
, v9 Z2 ^ c& U% R, M% t, G 德化窑产品自宋元以来,多远销东亚、东南亚、印度、东非、阿拉伯等地,是中国外销瓷数量最多、外销地区最广的窑口之一。1 A( I/ D6 E( R, w/ s+ N+ m
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Z7 S/ X1 l, v- U) f; |: A, i 安溪窑址 \. m, c* u, R: m3 d! Y( U" ?
在泉州市西北58公里安溪县境内,1974年至1985年间先后进行多次普查、复查,发现窑址160多处,主要分布于县境西南、中部和东北部,以龙门、龙涓、尚卿、魁斗等乡(镇)最为密集。瓷系有青瓷、青白瓷、仿哥窑青瓷、青花瓷为主,兼烧少量白瓷、黑釉瓷、釉上红彩、黄釉瓷等。较有代表性的窑址如下:
( k- r! a7 |% q1 }2 U. Y3 }" M9 c 青瓷:以桂瑶窑为代表。该地古称龟窑乡,今为龙门镇一个行政村。全村方圆八九公里的山坡、民房、田园、道路、河旁均散布瓷片与窑具,俯拾皆是,窑址局部遭筑水库、开公路和建民房的破坏。暴露堆积层厚3米左右。产品有碗、盏、壶、杯、炉、灯盏、罐等,以碗、盏为主。烧制方法均为单件匣烧。釉色有灰青、茶黄、豆绿、青白釉等色调。胎骨灰白,细密坚硬,扣之有金属声。瓷盏在窑址中占相当数量。年代为北宋至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