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林亭窑址/ P5 z( z5 l' p3 o3 }) ]. a4 \
位于武夷山市星村镇北约5公里的遇林亭,四周层峦叠嶂,中有小溪注入崇阳溪,有古道通往武夷山市区。废窑堆积自南而北分布于8座山丘上,范围约6万平方米,堆积层厚1至5米。该窑发现于1959年,以后多次复查。局部受破坏,大部分保存良好。
R3 r/ L# K, T6 I8 t" F4 d 1998~1999年,为配合武夷山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福建省博物馆进行发掘,发现龙窑2座,其中一座长110多米。产品以黑釉器为大宗,兼烧青、青白釉,产品胎骨浅灰、灰白、灰褐色,器形有碗、碟、洗、杯等,采用匣钵装烧工艺,烧制年代为宋代。其中黑釉碗数量居多。' r$ n1 Z7 p$ U( T: B# M* J9 X* \( {
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 i+ p e. Y5 J, d
宦溪窑址# q s k2 w& U3 ?
位于福州市晋安区宦溪乡硋村。村的周围丘陵起伏,南面有小溪蜿蜒向西折北流入鳌江。废窑堆积分布于该村城里坪、弟哥、崎坪顶、釉池谷,新厝村后门山,坂桥村新厝山等处,范围2万平方米。窑址由于建房和开垦而受到较严重的破坏。; b" i9 C% {# p4 j2 }8 f
该窑于1956年调查发现,产品以青瓷居多,还有青白瓷及少量黑釉瓷,胎骨呈灰白、白、灰色,较厚重。器形有碗、盘、钵、盏、碟、灯盏、水注、枕、炉、执壶、瓶、花盆等;常见浅浮雕莲瓣、阴刻荷花、贴花缠枝牡丹、点彩乳丁等装饰,以及双鱼、圆环等附饰。采用垫钵、垫圈、支圈等窑具装烧。从器物形制作风考察,其生产年代约在南宋晚期至元代。
5 V5 D1 @3 I$ A 1983年,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 F3 T0 {$ Y& t
浦口窑址" b% k5 K" a; z5 M* _
位于连江县浦口镇周围的几个小山丘上,俗名外厝山、后岚山、井头里、锦山尾、西山、加它山、过浦山、后池井等地,民间传为“三十六窑”,范围约10万平方米。窑址南临岱江,东流入海。
' A ~5 M# k+ Q/ @ 该窑于1954年发现,产品以青瓷为大宗,兼烧青白瓷以及少量黑釉瓷。胎骨呈灰或灰白色,器形有碗、盘、钵、碟、瓶、罐等,流行刻划、模印、堆贴工艺,装饰卷云、篦点、莲花、莲瓣等图案,采用匣钵、托座窑具装烧。烧制年代在南宋至元代。
# k# e! c1 p y. s 1961年,连江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 ] ^! s1 L# S4 S, b
南屿窑址! ~8 C1 }. Z6 j$ l
位于闽侯县南屿镇龙泉村,废窑堆积有碗窑山和窑山2处,范围约1万平方米。窑址西南临大樟溪,溪水折向东北汇入闽江(乌龙江)出海。& i" c, [9 B; G, D6 n: `
1980年调查时发现一条龙窑基,主要产品为黑釉器,器形以仿建盏为大宗,还有灯盏、托盏等,胎呈灰白、灰黄、灰黑色,此外还有少量青釉、青白釉、碗、碟。均采用匣钵装烧工艺。其烧成年代在南宋至元代,在日本等国发现有同类器物,表明该窑是生产外销瓷的重要窑场之一。3 Z% t& K; z# l
南坑窑址
I3 M( k0 A: `1 V, Y4 J 位于南安市东田镇南坑村,废窑堆积分布于大坝安、大场仑、土垄后、长安埔、枪仔岭、五坝头、牛路沟、汤井、宫口埔、后垅山等20余处山丘,范围约20万平方米。1 c& e' G$ E5 J2 c2 X3 V1 @
该窑于1977年调查发现,产品有青、青白、白三种釉色,胎骨呈灰白、白、灰色,器形有碗、洗、炉、盒、罐、杯、瓶、壶、碟等,装饰技法以刻划、模印并行。纹样有缠枝卷草、篦点、莲花、莲瓣等。装烧方法用匣钵仰烧、匣钵覆叠、托座叠烧等。生产年代主要在宋元时期,部分延至明代。产品在日本、东南亚等地多有发现,其中,宋元时期枇杷黄釉的青瓷碗、内底中央印“吉”字的青瓷盘、瓜楞状的青白瓷盒等,深受海内外青睐。: f! R) |" f/ R, u
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t" @! V0 U+ G: b9 N
华家山窑址5 g) o ~3 d2 ]( f, V
位于建阳市莒口镇华家山,包括碗厂、中窑、南窑三处,分布绵亘近10公里。麻阳溪支流茶马溪由北而向南纵贯其间,已查清的废窑堆积范围达8万平方米。9 M' W- J! S, J, A# U; W! O" g6 u3 x
该窑址于1982年调查发现,经省、市文化部门多次复查,其产品胎体均呈白色,细腻坚致,多轻薄器。釉色以青白为大宗,兼有纯白、淡青色,晶莹碧透。器形有碗、钵、盘、洗、杯、瓶、执壶、罐、盒等,盛行模印和刻划装饰;常见莲花、莲瓣、菊花、菊瓣、牡丹、缠枝花、折枝花、云气、篦点及双鱼、芦雁、婴戏等图案。烧制方法以支圈组合窑具覆烧为主,同时有托座叠烧、匣钵正置仰烧法;其中盒类专门采用伞状支烧窑具装烧,与德化县盖德碗坪仑窑一致。- g& z- }; V" O& o; q; _9 c
烧造年代在北宋晚期至南宋晚期,由于质量精良、种类丰富,颇受民间欢迎,与当时景德镇青白瓷在营销市场上造成相当程度的竞争。元蒋祈在《陶记》中分析,以往景德镇窑业之所以不景气,即因“临川、建阳、南丰它产有所夺”。蒋所指“建阳”窑,学术界以往误认为是今建阳市水吉镇的宋代建窑,但据历史地理沿革,水吉镇宋代属建州治下的建安、瓯宁县(今建瓯市),与建阳无涉,故历史上的“建阳窑”,当为华家山窑。: U1 J6 J7 m a+ J6 o
1983年,建阳县(现改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