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江大港烟墩山是因“宜侯夨簋”而出名的。, O, `9 X( z, D% @/ m( Q- W, [
宜侯夨(cè)簋(guǐ)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西周早期青铜器。宜侯夨簋于1954年6月在江苏镇江大港镇烟炖山出土,经修复成器。口径22.5厘米,高15.7厘米,方折沿,浅腹,有四兽首耳,高圈足,圈足上有四条短扉棱。腹外壁饰漩涡纹,间以顾首夔龙纹,圈足上也饰夔龙纹。簋内有铭文126字,可以辨认的有118字。铭文记载了宜侯夨受封的情况,宜侯为感谢王的恩惠做了此宝器。其铭文是中国记载周初封建诸侯史迹的惟一历史文献。镇江有文字依据的最早地名“ 宜”也出于此件青铜器的铭文。6 L3 x1 K0 S( d& F+ ]2 O G; Y
8 ~; M1 T) P' l4 F2 s4 V1954年6月,江苏丹徒县龙泉乡下聂村烟墩山农民聂常宝翻地时,发现一批青铜器出土,其中有一件簋内底刻铸一百二十余字铭文,这就是著名的宜侯夨簋。烟墩山又名四墩山,山上原有四座大型土墩墓,此批铜器出于其中一座。当时轰动全国学术界,从而拉开吴文化研究热潮的序幕。宜侯矢簋是建国以来出土的最重要青铜器之一,全国很多考古、历史及古文字名家大师,如郭沫若、陈梦家、唐兰等都对此器铭文作了考释。5 P& M. I y- w. U" }$ R
$ v5 r G* n( j1 S
0 s- C D" g0 Y前不久,造访了烟墩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