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46|回复: 4

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 小黄山遗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3 23: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小鱼 于 2011-3-12 08:16 编辑

时代:新石器时代  
发掘地点:浙江嵊州甘霖上杜山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嵊州
文物管理处
考古领队:王海明
简介回目录

小黄山遗址
位于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遗址面积50000多平方米,是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眶今9000年前后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

遗址出土的夹砂红衣陶器群、用于加工食物的石磨盘、磨石和储藏坑是小黄山
遗存最主要最鲜明的文化特征,文化内涵不同于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文化;结合其”c测定年代,是浙江乃至东南沿海地区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填补了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早阶段考古学文化的空白。

小黄山遗址B区Ⅱ期遗存文化内涵中存在不少萧山跨湖桥文化因素;A区Ⅱ期遗存绳纹圆底釜、双鼻平底罐与河姆渡文化
同类陶器可能具有内在的联系;小黄山遗址发掘“盘活”了浙江省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布格局。小黄山遗址兼有跨湖桥、河姆渡两支文化因素,三者关系的结论为时尚早,但为三者关系的探讨,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重要线索。


遗址低山丘陵的地形环境,接近生土的堆积特征,对探索长江下游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及重大的学术价值。
该遗址发掘对完整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认识长江下游新石器文化区系类型都具有重要意义。
发现始末回目录
小黄山遗址位于甘霖镇杜山村小黄山,1984年,嵊州市文物管理处在文物普查时发现。市文管处主任张恒回忆,当时他听当地居民说小黄山一带不断有陶瓷碎片出现,就跑去察看,根据文化层,他断定这很有可能是一个史前文化遗址,于是将有关内容作了登记。今年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曹娥江
流域史前文化遗址专题调查时确认并发现该遗址下部堆积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年代跨度大,延续时间长。
由于附近有一砖瓦厂正在此取土,如果不进行抢救挖掘,遗址有可能遭受破坏。得悉情况后,市内十分重视,立即停止了砖瓦厂取土。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市文物管理处对小黄山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3月22日,由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海明带队,考古挖掘正式进行,8月5日,考古工作告一段落。此次发掘面积近1000平方米,分A、B两区,揭示大量储藏坑等遗迹,出土石器、陶器等器物数百件和大量陶片标本,取得重大收获。
据王海明介绍,为保护遗址,将采用回填的方法,在储藏坑、墓葬里面填满沙子。什么时候要进一步开发了,只要把沙子取出来就行,不会破坏遗址的面貌。
概况回目录
小黄山遗址坐落于相对高度10米左右的古台地上,遗址周围是曹娥江上游长乐江宽阔的河谷平原。小黄山遗址原有面积在5万平方米左右,并可区分为大体同时的两个聚落。遗址堆积厚1—2米,依据文化堆积内涵和地层叠压的相互关系,小黄山遗址文化内涵分成四个阶段,第四阶段堆积遗物显示为良渚文化
晚期遗存,前三阶段遗存为小黄山遗址堆积的主体,文化内涵丰富,自身特征鲜明突出。
图一
第一阶段 发现大量可能用于储藏坚果或块茎类淀粉植物的深土坑(图一),储藏坑多方形、圆形,坑壁陡直规整,坑底平整,目前发现的最大储藏坑直径达1.9米,坑深1米左右。部分储藏坑上口长方形,下部圆形,坑底置放石磨盘,个别土坑口小底大略呈袋状,还存在大坑套小坑的现象。储藏坑周围常有柱坑类遗迹发现,分析推测储藏坑上应该有简陋棚蓬建筑覆盖。在B区还发现火塘遗迹。在居住区边缘发现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一座,头向东,随葬夹炭红衣陶圈足盆、夹炭红衣陶圈足罐各一件。在A区还发现当时临沟有一排长25米以上的建筑。
图二
同时该地层出土了大量器物,其中陶器以夹砂红衣陶占绝大多数,陶器胎壁粗厚,器形硕大,制作原始。平底器、圈足器为主,圜底器少见,不见三足器。器种单调,盆、钵、盘、罐、釜为基本陶器群,盆、盘、钵数量多,形态丰富。绝大部分陶器素面红衣,少量陶器口沿部刻划有网格纹,绳纹少见。陶器口沿、肩腹部流行把手(鋬)或系。夹砂红陶敞口平底盆形态特征与距今万年左右的浦江上山遗址出土夹炭红衣陶平底敞口盆十分相似。
该地层中还出土了大量采自河漫滩的砾石料,许多砾石上留有人工打击的痕迹。玄武岩质磨盘、饼状磨石出土数量多,最具特征。磨制石器数量不多,岩性以凝灰岩、硅质泥岩居多。石锤、穿孔石器及便于捆绑的石球也很具特色。这一地层还发现了石雕人首(见图二),由砾石制成,形象传神,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第二阶段 陶器中夹砂灰陶数量明显增加,陶器胎壁趋薄(见图③)。平底器、圈足器、圜底器为大宗,不见三足器。盆、钵、罐、釜、豆为常见陶器群。敛口钵、双腹豆、夹砂灰陶折肩卵腹绳纹釜、甑等陶器的形态特征,交错拍印(滚压)绳纹、镂孔
放射线和红底白彩的装饰风格等与萧山跨湖桥类型文化同类陶器有着十分密切的传承发展关系。
第三阶段 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少量夹炭陶。夹炭红衣陶红色艳丽、夹炭黑陶黑色乌黑纯正。圜底器、平底器、圈足器常见,不见三足器。夹砂灰陶圜底釜、双鼻与口部齐平的平底罐、平底盆、平底盘、钵和小杯常见。绳纹流行,部分陶器外壁残存制作陶器时草刮痕迹。
第四阶段   堆积遗物显示为良渚文化晚期遗存。
年代回目录
距今8000—10000年
小黄山遗址第一阶段文化内涵与浦江上山相近,第二阶段遗存文化内涵存在不少萧山跨湖桥文化因素,但较跨湖桥更为原始和古老。第三阶段遗存和跨湖桥文化也有相当多的可比性,与河姆渡文化也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室对第三阶段出土的文物进行碳-14测定,第三阶段年代距今8000—8800年,第一、第二阶段年代尚没有测定数据,但更为古老原始无疑,因此专家推断小黄山类型文化遗存的相对年代
距今8000—10000年。
小黄山先民已经栽培或利用水稻回目录
遗址中大量储藏坑的发现,丰富的石磨盘、饼状磨石、磨球和石锤的出土,B区牛骨等动植物遗存的发现表明:采集、狩猎是小黄山先民主要食物来源,生业形态适应依山傍水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地层中稻属植物硅酸体的大量发现,表明小黄山先民已经栽培或利用水稻。大量储藏坑及相关建筑遗迹的发现,表明小黄山先民已进入定居阶段。
发掘的意义回目录
“小黄山”是“河姆渡”文化重要来源之一
小黄山遗址发掘,第一阶段夹砂红衣陶多角沿盆等陶器形态上与河姆渡文化早期多角沿盆很相似,第三阶段最具特征的双鼻罐、平底盘也与河姆渡文化的代表性陶器双鼻罐、平底盘具有某种传承发展的内在联系。据此专家大胆推断小黄山类型文化遗存是河姆渡文化重要的来源之一。
将“跨湖桥”和“上山”有机地联系起来
近几年来,浙江地域内有两大遗址发现,即距今8000年的萧山跨湖桥遗址和距今1万年的浦江上山遗址
,这两个遗址的发现揭示了我省新石器文化的多源性和复杂性,而小黄山遗址发掘,野外揭示和确立了上山类型阶段遗存和跨湖桥文化阶段遗存地层上的叠压关系,将年代差距2000年、文化内涵难以比较联系的两个古老文化有机联系起来,“盘活”了我省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格局,将我省早期新石器文化的探索研究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为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我省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文化源流及其发展演变提供了可靠地层学依据、丰富的实物资料和全新的平台。
“小黄山”是曹娥江流域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小黄山”遗址是曹娥江流域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曹娥江流域乃至我省及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研究的重大突破。小黄山遗址地处在曹娥江流域上游河谷地带,遗址中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发现,为探索我省乃至东南沿海地区人类迁徙发展的模式提供了又一新的个案资料,有力支持了人类由山区丘陵向平原、沿海岛屿迁徙发展的观点。
小黄山遗址新石器文化早期遗存保存之完好,储藏坑发现之多,石磨盘、石磨石出土数量之丰富为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所罕见。出土的石雕人首距今年代在9000年上下,应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中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石雕人首,具有很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水稻遗存的发现,为农业起源特别是稻作农业起源研究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24 07: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学习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7 02: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打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0 08: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20 08: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谢谢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4-12-24 08:08 , Processed in 0.07758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