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7 07: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德道 于 2011-1-27 10:04 编辑 / P) E$ F/ Z7 a: E& v5 T
; a1 k" b* F# d6 M6 A' V这些事网上搜索的密支那资料
" k! E. U1 _' \4 I) S1 G/ F: S7 R1 U0 F1 G$ {6 d! i5 x
0 q+ ~) \/ e/ C密支那(Myitkyina) 缅甸北部边陲重镇,克钦邦首府。位于伊洛瓦底江上游支流迈立开江西岸,是缅甸北部最重要河港。人口约3.5万。地处北部山地丘陵区,海拔1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23.7℃,年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战略据点。产柚木和其他木材,种植水稻、甘蔗等。缫丝、木材和食品加工中心。农产品集散地。北部地区交通重镇,是史迪威公路上的贸易中心。公路南经八莫可达中国云南省畹町,北经葡萄城可抵中国西藏;是纵贯南北的仰光一密支那铁路线终点,与缅甸全国最大的玉石产地孟拱也有铁路相通。# o% y9 s: y& a/ `
编辑本段概述
6 l& E5 A( H7 }/ E 密支那(Myitkyina)是缅甸联邦之克钦邦的首府,距仰光919英里,距曼德勒487英里。密支那坐落在伊洛瓦底江边,伊洛瓦底江两条支脉东支恩梅开江和西支迈立开江的汇流处(称作Myit-son)的下游。密支那是缅甸位置最北的河港和铁路线终点。人口约3.5万,由克钦族,掸组和缅族组成。在密支那附近出产的香米称作khatcho,被认为是缅甸最好的香米。密支那是翡翠的重要产地。密支那亦因其水果而出名,包括菠萝,西瓜,荔枝和牛奶果(starapple)。
) [4 Y( O8 Q- H6 [4 W0 v( O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民党部队和北战区司令部的麦瑞尔突击队(简称麦支队)对本多政材中将的日军三十三军一部分进行了长久的围困和激烈的战斗,最终,密支那被史迪威将军领导的盟军攻克(被称为密支那大捷)。密支那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不仅因为它连接缅甸其他地方的铁路和水路,还因为它在计划修建的利多公路(也译作雷多公路或列多公路,后改名为史迪威公路)路线上。 该城市仅通过特殊允许才对外国人开放。
# r; ~7 d4 t$ z! j: X% S) b+ `* c0 ]编辑本段基础设施3 k6 A6 s1 r6 r( k. p" D k
密支那市区面积共有10多个平方公里,人口不过20万人,世居民族以克钦族为主体民族,其他民族有缅、掸、阿依、腊西、央宛、玛鲁、格堵、格兰、摩些等十余种。有1.5万余名来自中国腾冲、龙陵、盈江等地的华桥和0.3万余印、巴、孟等国侨民。在密支那华人中建有和顺同乡会、昔马同乡会、广东同乡会、福建同乡会等,每个同乡会大约有500户左右人家。其中还有一些当年在二战时期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及子孙。许多华人家庭成员都领到了缅籍证,有了此证就可以在上学等方面享受同等国民的待遇。但华人只能领绿证,只有缅甸人才能领红证。几乎所有的华人都盼望着能把腾冲到密支那的公路修通,这样就可以很方便的回中国去探望亲友和旅游观光,特别是生意人认为可以缩短距离直接从中国进货,不需要多掏经仰光、曼德勒转手的费用了。许多华人都能讲密支那的官方语言即缅甸语,英语普及程度也很高。
! g- F6 E: U9 [3 k! v 密支那的教育机构很健全,全市有著名的密支那大学、密支那基督教学院等四所专科学校,还有高级中小学和幼儿园10多所及一所华人高级中学,各种大中院校的毕业生每年都有几百人到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留学。当地众多民众信奉小乘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教堂佛塔有20多座,民风淳朴、与人友善,几乎没有人偷东西。密支那人与其它缅甸人一样特别忌讳左手递送东西。认为左手肮脏,右手才是干净的。因此,用左手递送物品是不礼貌的。和尚忌讳送给他现金。一般人不能触摸和尚的头顶,克钦族认为,无论什么人头都是不可以触摸的,即使头巾和帽子也不能随便玩弄。如果有人抚摸他的头或玩弄他人头巾和帽子,便认为是对他莫大的侮辱。他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还有“男右女左”、“右贵左贱”的习俗。密支那人十分崇拜榕树,在他们心目中,榕树就是佛塔,也崇拜乌鸦,视其为“神鸟”,从不猎杀。
& V+ L I5 z; i4 b- ~ 密支那是全缅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三分之二的土地被茂密的森林覆盖。矿藏据说有钼、金、银、铜、铁、铅、锡等,宝石和翡翠从数量到质量号称世界之冠。有相当储量的竹藤,还有黄莲、仁仲等70余种珍贵药材。象、犀牛、虎、豹、熊、野牛等珍稀动物的牙、鞭、角、掌等在密支那街头有卖,但难辨真假。在密支那人民币6.5元兑换1仟缅币,买对犀牛角什么的动则几十万缅币,但细算下来也就几仟人民币。 / S) b3 U# o% d; C- y
编辑本段交通状况
5 |, m1 t J. v8 g& Y( {. \ 2007年4月26日,中国腾冲至缅甸密支那二级公路举行盛大通车典礼。大多数腾冲人对“密支那”这个名字很熟悉,在马帮时代,就有数不清的羊肠小道把腾冲与它相连,那些小道钻山入箐,在马蹄下颤抖着延伸,把一代代人的淘金梦带向远方。后来,出现了公路。公路的出现跟战争有关,它在宣告了马帮时代的终结后,慢慢就荒废了。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条路又渐渐活跃起来。
, [- s. O% L+ D9 v% ?3 h 顺新公路从腾冲猴桥国家级口岸出境,到密支那才一百多公里。路平坦、修直,车呼啸而过,路边还未及拆除的窝棚、留着挖掘机深深爪痕的崖壁,一闪就不见了。路边树林里常常会看见一片片简易的茅草房,远望去像鸟巢,巢边的绿荫里偶尔冒出青烟,那是当地人在烧荒种地。因林中植物湿度太大,火势不会蔓延,随便烧开一处便可种下豆子、玉米一类作物。 8 D$ q1 q6 X$ n F" y* S; m! t3 T
在南里卡河附近,路是从莽莽原始森林中开辟出来的,路始终被浓荫笼罩着。隔着山谷可以看见对面半山坡很多树被打折,很多地表植物被掀开,露出黑色的泥土和石头。那是修路时,被炸飞的石片造成的破坏。但要不了多久那里就会复元,这个小小的伤口让我们看到了筑路的艰险。但这一切已经划上了句号,一条宽阔的道路从人迹罕至的原始丛林穿过来了。
3 f2 U& V- N. ^$ x; r1 Y 密支那,一个在绿色世界随意搭建起来的城市,在傲然挺立着大青树和柚木、疯长着藤蔓及野草的空旷之地,建筑稀疏、简单,它只是这个一望无际的绿色世界的附属,经常被遮掩,被忽略。密支那作为一个城市,没有改变它所在地的野生状态。 * n! J: e* Q1 D: Y7 T# ]
密支那,这不是一个一眼就震住你的地方,初看上去它平淡无奇,但它会慢慢吸引住你。在随意的行走间慢慢晃过来的一切都有种熟悉的感觉,被歪歪斜斜的木栅栏圈围着的一所旧房子,在店铺前打瞌睡的老头,似乎总在唤醒你关于家园的记忆。经常会遇到庙宇,三三两两的僧侣拾级而上,半开的门后,诸神在各自的地界意态安详,深邃的目光及所举之手所投之足仿佛在揭示着生命的奥秘。 % B( @' p! _2 n/ f2 Y* A- T# t
穿境而过的伊洛瓦底江使密支那显得婀娜灵动,有河流穿过的城市总是显得魅力十足,而这样一条宽阔壮美的大江穿过这座充满原野气息的城市,像一个等待太久的少女终于遇见了倾心的人,那一刻世界放轻了呼吸。 ; {# R6 f$ h! {7 u5 ]# r" d! v
这仿佛还是一个存在于世界之外的地方,一个有个性的城市,密支那已经不再遥远,因为有一条大道把它与世界相连。
/ o7 B: C% M6 Y编辑本段神秘之地
( V5 ?0 n% d% `( l$ [$ s大江边
2 |1 i3 d# f v) f& d 缅甸的母亲河伊洛瓦底江安静地躺在眼前,一座雄伟的钢桥飞架东西。这座大桥是中国上海援建的工程,是缅甸的第三大桥。过桥后便进入克钦邦首府——密支那市区。她是缅北的铁路终点站和公路、水路、航空枢纽。她安祥地座落在伊江西岸的江堤下,缅人称其为密支那,原来密支那是缅语,意为“大江边”。 3 x" b0 b- n+ P% [* C# Q% S; F1 p+ U6 |
跑马堤是早年沿江而筑的一段约莫两公里长的江堤,当年喜爱遛马的英国绅士将其当作跑马道而已。这里是观赏伊江风光的“好望角”,既可窥林中江上红日升,又可睹伊江一泻千里之壮观,还可以赏长堤下的街区美景。从跑马堤拾级而下,是弯莫渡口,江边泊着十多艘机动船,有客轮也有货轮,北可通敏宋等地,南可达八莫、曼德勒和仰光等地,并可直通印度洋。 % {. E7 K z: o5 ?# m9 a
历史追踪
7 \! w5 F' Z0 L! I 在城北江岸上有座新建的卧佛寺,它与抗日战争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1942年5月上旬,日本侵略军占领密支那。1944年4月下旬,史迪威将军决定在雨季来临前夺取密支那。5月16日美国空军开始大举轰炸密支那。17日正午攻占机埸,当晚向市区发动进攻。中国有3个师参战,抗日名将孙立人、潘裕昆等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密支那攻坚战役历时两个多月,每天激战不息,拉锯绞缠,浴血苦斗……敌酋56师团水上源藏少将潜逃到伊江东岸,在一棵大树下开枪自杀。8月3日,密支那光复。此役共击毙日军3400人,俘虏70多人;中美联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总伤亡6551人。
0 y5 y8 U/ g( F# P9 O1 P 在那埸血战中,一个名叫坂口睦的福冈士兵逃离虎口,成为为数不多的日军幸存者。晚年他深怀悔罪之心,重游旧地,于是与夫人寿美子捐款新建了这座诅咒战争、超度亡魂、祀祷和平、象征友谊的卧佛寺。大殿中的卧佛长30.5米,高4.75米,宽7.56米,是仅次于仰光的全缅第二大睡佛。寺门东侧竖着2001年11月12日立的“招魂之碑”,碑文大意是为二战期间在拉孟(腊勐)、腾越(腾冲)、密支那等地玉碎的日军招魂。 ; K% q' z! g) Q3 e' d, Y# W( l
目瑙祭坛& a8 Q# o0 Q9 G+ f- z- Y
1958年,在密支那修建了永久性的目瑙祭坛,嗣后每年都在这里举行全邦性的目瑙会。目瑙埸建在江边,埸地宽阔,设有西门和北门。两门颇有民族特色,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门枋是一对象牙抬着一扇铓,两侧是四根交叉的雌雄目瑙柱,门卫是两位手持长刀和梭镖的克钦先民武士。目瑙祭坛与德宏的大同小异,德宏的是四根直立的雌雄柱,中间是两把雌雄刀;密支那的是十根交叉的雌雄柱,中间有一根横杆固定其交叉部位。其共同点是基座均为犀鸟,雌柱上绘的蕨叶藤和雄柱上的三角图案相似,中间两根雌雄柱顶端各绘着月亮和太阳,南侧建有祭鬼岗楼。目瑙柱北边矗立着一座庞大的目瑙房,这是一所典型的克钦族现代建筑,不仅气派豪华,而且极富民族特色。尤其是阳台上的7根粗实巨大的中柱,绘满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图案,它象征着克钦族由7个支系组成,在牛头文化精神的引领下,克钦族将获得新生。
, j) ^/ `, L6 Z: c/ A8 R' Z信仰
! W, J$ [' l" z2 c 飞鹰楼矗立在密支那东北郊的山岗上。登上这座密支那坝最高塔楼的顶层平台,凉风劲吹,暑气顿消;凭栏远眺,密支那城乡风光一揽无余。1877年基督教传入克钦邦,1977年为纪念基督教传入100周年,在这里举行了规模空前的目瑙会。1978年教会筹资新建飞鹰楼,至1993 年才落成。飞鹰楼山下是缅甸第二大基督教培训基地——弄朗基督教大学,现有教师20多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学生500多人。基督教虽是外来宗教,但今天的克钦人已离不开基督教。现在克钦邦有基督教信众70至80万人,天主教有20到30万人。
4 S% O2 ^2 v( i9 |& q旅游资源% D4 z! N$ |- g0 z
敏宋北距密支那43公里,又叫“三江口”,是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的汇合处。敏宋是伊江的神来之笔,是克钦邦的精典景点。站在硕大的白体金塔前的草亭内,江风习习,俯瞰壮丽的三江口,顿觉胸襟开阔,思绪万千。东边那条叫恩梅开江,西边这条就是迈立开江,两江之间礁峭石奇,江水奔涌,在巨大的鱼嘴石处交汇,合二为一,浩荡南行,气势如虹。恩梅开江发源于西藏察隅县境内,藏语叫“美尔东曲”;南下入云南怒江州贡山县境后称独龙江;进入克钦邦后更名为恩梅开江。迈立开江源自中缅边境的大雪山南麓,其东边是江心坡,西边是枯门岭。这两条江的性格一阴一阳,一刚一柔,阴阳结合后,便成了缅甸的“天惠之河”和“母亲河”。恩梅开江如同一条充满野性的克钦汉子,受不了高黎贡山和江心坡的挟持,于是一路咆哮狂奔。克钦话称恩梅开江为“恩梅卡”,意为“不可跨涉的河”。迈立开江则像一位花枝招展、温柔多情的少女,体态婀娜,步履轻盈地从雪山圣地款款而来。“迈立”是一种红艳的山花,“迈立卡”即为“花之江”。由于江水平缓,机动船可驶入“花女”美丽的胴体纵深处。沿途可见江岸边停泊着几台正在车水淘金的大船。两岸有不少简易工棚,皮肤油黑的土著人在烈日下采用古老的土办法在淘金。江岸高处的林子里躺着一条不宽的沥青车路,七八家餐馆一溜儿临江而建,主打菜都是伊江特产——烤江鱼。半肘长的江鱼用竹签串着烤熟,皮脆肉嫩,又香又甜,特别鲜美。
% c7 r1 T" K7 h) i& y编辑本段与中国关系
) ~! E# W2 }. s; Z9 J! @- P 同中国的关系克钦邦同中国的关系极为密切,克钦邦境内的克钦族、傈僳族与中国云南省怒江州、保山地区、德宏州境内的景颇族、傈僳族是跨国境线而居的同一民族,他们语言相通,习俗相同,交往频繁,通婚、互市,亲如一家。伊洛瓦底江(即我国所称之大金沙江),发源于我国西藏昌都地区的察隅,南入缅甸,由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在密支那以北42公里处汇合而成,横贯缅甸南北。伊洛瓦底江于八莫收纳大盈江,于伊洛瓦收纳瑞丽江。陈毅副总理生前所作《赠缅甸友人》的诗中写道:“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中缅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和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关系。 $ p7 N0 S* v/ J9 Z7 Z! P2 e
) S( F; P1 @! w7 p" {& I. w
|
评分
-
5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