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陶器作伪的方法
% }: r0 x. |9 H Z! t4 b$ o4 N. T# @* \. A4 u
鉴定古陶器,对古陶器的伪作,也要略知一二,不知假,也难以知真。古陶器一般人也叫瓦器,过去的古董商和掘墓者都视为下等之器,不是被打破就是弃废。有识之士,也仅仅选择一些完整之器或奇异之器来保存。由于无利可图,故在1840年以前几乎无人伪制。鸦片战争后,来中国的洋人日益增多,出于艺术上欣赏的需要,于是古陶器的价值日渐增高,贩卖陶器的古董商就逐渐多起来。当时的考古事业不甚发展,出土物极少,供小于求,古陶器的货源显得有些紧张,于是伪造古陶的匠人也就应运而生。其作伪的手法有如下几种:
' i3 {/ i, w Y0 b$ P- j' C3 R% s" s6 i# q) [0 I# k- w( q
1.以真品作范模再做土锈, D( l: U. r% P- t5 ?. z
" Q" l" Z# \2 \: `3 x 作伪者首先选择新出土的“生坑”中的稀见品或珍贵品,或“熟坑”中的稀见品,用与原器同胎的泥土作成范模,晒干后入窑焙烧。烧成之后以竹签略作修正埋入土中,使其生锈。4 |5 r# I! P6 y& c( L7 [
/ T- v" u6 C0 |% o 2.把残器修补后再作旧处理
( Q' ?/ r* K- f! ]; f5 I5 i
% C3 K: Y0 [& _5 s, q# Z 将一件支离破碎的陶器,修补成一件完整的器物后再入窑作旧处理。
. L( ]5 D4 I6 m) p1 M |
$ y( ^! X& D! o( _, a 3.依样仿制% q* S$ H; W9 \6 f
& i# x2 q2 I1 M3 ]7 ^( }3 T: t
按照史书记载的尺寸,或依图片进行仿制。
* d/ K) c0 Y+ C' w0 U% `" ]& ~0 L
% V) M# [0 m$ L6 I! l8 r6 Y 以上三种作伪方法都需要生成土锈,如果把伪造好的东西直接埋入土中,让它自然生锈当然好,但熊掌难熟,没有耐性的人等不及,于是又想出两种加速土锈生长的办法:一是把硫酸钾与泥土合成后涂在陶器的表面上再埋入土中,则生锈的速度快。此种伪作,一旦用开水冲之,腥臊臭气马上扑鼻而来。二是把伪作的陶器刷一层极稀的龙须菜煮成的汁,把古墓中挖出来的土撒在上面,往返循环几次,即与墓中挖出来的陶器基本相似,即使是行家里手,也不易辨认。$ z! N' z% Q; `1 ?4 g
k% w) y5 P2 U* L R! i$ ~) R
总的说来,陶器制作的历史长,但方法简单,价值高的陶器少,伪作的东西也不多。现把几种比较有价值的古陶器鉴定方法介绍于后,以供同行爱好者参考。关于古陶器的鉴定问题,限于资料不足,只能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南北朝为止。
6 h5 O% o4 ], y: `3 u( z
0 g/ }1 G8 Z8 k$ S& B! H* I 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2 N7 j& Z/ v5 }* _
; W9 M. S0 E5 @% K4 W; E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0 v( \: E8 Z, H0 P7 k
3 q0 h* D2 F3 ~0 j 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6 m: x% |5 N& A$ w2 q3 P
% O" Y" W# w) E 又如,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 j% M& ^( v" z; j5 g( g
6 K% F, K% D% N; D5 f+ w) A+ S7 p/ M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 I7 b5 o, M# ~: W. E5 I6 g
$ l9 D9 S0 S7 S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Y U! S3 t# N; U* y( P' h Z! ~2 i5 n2 Y! H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