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312|回复: 26

请求鉴定--罐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4 15: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沁紫 于 2011-3-4 15:36 编辑 3 z7 N  h( M/ `5 Z- f0 q1 a

: Y5 h, x1 y& a, W/ W$ D% |) T DSC07107.JPG DSC07108.JPG DSC07109.JPG DSC07110.JPG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3-4 15: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7112.JPG DSC07113.JPG DSC07114.JPG DSC0711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4 15: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4 16: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西汉。高温印纹陶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4 16: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4 18: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5 04: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5 08: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开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5 10: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4 P' g9 X/ P. k' T3 H
7301 发表于 2011-3-4 18:00

/ t) }5 Q: {+ j7 |- s- j" M9 E# r! n0 r% Z

! J& L5 l) l" X: V6 z! n) U- `5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5 10: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O$ W0 }4 H& j- Y6 O
tmdmp 发表于 2011-3-5 04:33

- Q& q0 h2 u& F5 g! f" P3 a; g7 ^4 C' c# [/ ?& x# D

& e; F* h$ {; f, A# b8 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5 10: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开门
' L$ p: M3 Q8 y( d+ p9 Z; V, F7 k" Y酋长 发表于 2011-3-5 08:24

2 E; N' a2 I' _, }0 m  N- _* R% b: {; y9 Y2 k* _  l

' r8 O  R9 [1 Q2 J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5 17: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5 20: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学习
% X* A, B/ o: V1 A汇艺居 发表于 2011-3-5 17:58
5 m2 P1 U2 t" w7 K* v: E

7 s3 y) z: U! s9 c; }5 O7 N/ @
( K+ O5 h$ k: S% x; M3 l% Y    我也再次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5 20: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印纹陶    4 S, r8 v5 X* b0 j+ e4 y$ B
  印纹陶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模印纹饰陶器。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依其烧制温度的低高,又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前者多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以前,多呈红褐、灰白、灰等色;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约出现于商代以后,因烧制时温度较高,故胎质坚硬,呈灰色。印纹陶主要流行于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江西、安徽等地,器形大都为日常用品,如瓮、坛、罐、盂、钵、杯、盘、豆、簋、尊、罍等。制作方法为手制、模制、轮制。其纹饰初出于加固陶坯的目的,器物多留有布纹、席纹、绳纹的痕迹,后渐趋丰富、精美,纹样均为几何形纹饰,主要有水波纹、米字纹、回字纹、方格纹、编织纹、云雷纹等。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5 20: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印纹硬陶盛行于西周到春秋战国。尽管印纹硬陶相对坚固耐用,但毕竟粗糙易碎,随着强度更高的高温施釉夹砂硬陶和原始青瓷的出现而衰落于秦汉。印纹硬陶的烧成温度约1100℃左右,成型工艺采用泥条盘筑方法,不用陶车拉坯成型。器型表面上的几何纹图案,是成型后,一手拿蘑菇形状的“抵手”抵住内壁,一手用刻有几何形图案的拍子,在外壁拍打而形成的。
# W( x  I3 V/ s& F4 s% r) u西周印纹陶的特征:西周以底径较大的平底器为多,纹饰有回纹、曲折纹、扁体云雷纹、叶脉纹和以回纹为主体的组合纹等,多少受当时盛行的青铜器纹饰的影响。由于胎泥塑性和韧性不够好,故在拍几何纹饰时导致被拍部位胎体变形明显,从胎体整体看不够圆滑而出现多边体状。这一时期的烧成温度应该还不够高,成品胎体颜色呈青灰色。详见:图五。
+ {8 g/ {8 \1 W春秋印纹陶的特征:春秋基本上是承袭西周时期的制陶工艺而发展的,除了多种流行的纹饰外,又拍有大方格纹和麻布纹。
4 Y4 ]5 l- H5 o% j( {* K5 E) A战国印纹陶的特征:战国时代则以米字纹、编织纹、米筛纹和麻布纹为主,器物的下腹部收敛较甚。
- g, `: [# w. v0 x% Y% [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纹陶往往在器物的颈肩部位加饰弦纹、水波纹和斜线针刺点纹,或常常在肩部贴饰漩涡形堆坟,这些装饰在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器物上是见不到的,于是也就成了我们鉴定印纹硬陶器物时代的重要根据。, v! R. M" Q$ F. K4 j1 G% L- U
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纹陶胎体的塑性和韧性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故拍纹后胎体几乎没有变形,通体圆滑自然。此时的烧成温度也比西周要高,甚至部分达到了烧结的程度,故胎体的颜色多呈紫褐色、红褐色或黄褐色,以紫褐色的烧成温度最高。少数印纹硬陶的器表还呈现因窑内高温熔化而成的光泽,好似施有一层薄釉。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5-7-31 07:17 , Processed in 0.089976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