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的金缕玉衣,是1973年出土的西汉中山怀王刘修的殓服。它曾罹经盗墓和焚烧两劫而安然无恙,穿越2000多年时光岁月隔世出土,诠释着古人
稀世珍宝“金缕玉衣” 一扫玉器给人的温润之感,上千块玉片连缀而成的金缕玉衣摆在面前,足可令人领教风云契阔的汉王朝恢弘拙朴的气势,加之金丝盘扣结络其间,竟惶然有极尽奢华之感,甚至还有色彩缤纷的“错觉”。 静静躺在国家博物馆内,作为镇馆之宝的这件金缕玉衣,是1973年出土的西汉中山怀王刘修的殓服。它曾罹经盗墓和焚烧两劫而安然无恙,穿越2000多年时光岁月隔世出土,诠释着古人不朽之梦。 金缕玉衣躲过盗焚两灾 1973年,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出土了一件宝贝——金缕玉衣,一时轰动全国。考古专家认为,定县在实行分封制的汉代属于中山国,墓地封土堆积高阔,墓室庞大,不仅有黄肠题凑,而且用五层棺木、金缕玉衣,说明死者地位相当于诸侯王,又从随葬文字推断,当是中山怀王刘修。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中山怀王就是《三国演义》里刘备总提到的中山靖王的第五代孙,而中山靖王刘胜的满城汉墓已在此前5年被发现,出土了两件举世震惊的金缕玉衣,这也是金缕玉衣在尘封了两千多年之后的首次亮相。 与满城汉墓出土的玉衣相比,这件金缕玉衣是历经盗墓及焚烧后的劫余之物,但色泽却更为缤纷。“这件玉衣应该是幸运地躲过了火焚之灾。”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古方接受采访时强调,如果这件金缕玉衣被火焚,一定凌乱不堪,玉片呈鸡骨白色或灰黑色,像饼干那样粉状易碎,很难再穿缀起来。目前看玉片颜色应该是玉料的原色,经两千多年的埋藏,又有了“沁色”,所以颜色显得丰富。 近百玉片“织”双“手套” 据考古队在《文物》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记载,尸身所穿的金缕玉衣总长1.82米,一共13个部件,总计用玉片1203片,金丝约2580克,玉片用金丝线连缀而成。玉衣所用的玉片都很规正,大多数是梯形和长方形,也有少数三角形和不规则的四边形。和玉衣有关的遗物还有:玉眼盖、玉鼻塞、玉耳、玉蝉形、玉屁塞、玉生殖器套,以及其他形制各异的玉配件。绝大部分玉器质地纯细,光泽莹润,琢工精巧。玉衣是件“连体衣”,穿上它全身从头到脚没有外露的部分,以保证“精气不外泄”,最绝妙的是脸盖上还用一整块玉刻出鼻罩,双手作握拳状,大拇指单独分出,左右手分别用玉片46和47片。 这件国宝出土时有的玉片已经散落,是现代人用两斤黄金重新制成金丝盘口,重新将玉片连缀上。 金缕玉衣为朝廷统一制作 有一个细节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这件玉衣的裤筒明显被截下了一段,张开后盖在下腹部,又把护裆的两块三角形玉盖在两腋,胳膊也比袖筒短,两手蜷放在袖筒中,显然有些不合体。“证明玉衣不是按身材制作,确是皇帝特赐的。”当时的专家认为,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汉书·霍光传》的记载——权臣霍光死后,皇帝曾赐以金缕玉衣以示荣耀。 但是,如果联系到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刘胜和妻子窦绾的两具金缕玉衣,一件1.88米长,一件1.72米长,用玉分别为2498块和2160块,用金丝1100克和700克黄金;江苏徐州狮子山出土的楚王刘郢客残存玉衣玉片甚至多达4248片,金丝1576克。这些数据出入甚大,似乎金缕玉衣又并非是统一制作完毕,再由皇帝指派颁赐。 究竟金缕玉衣是成衣还是定制呢?古方对此解释说,玉衣是由汉中央政府统一制作,然后御赐给诸侯、重臣的。管理制作玉衣作坊的机构叫“东园匠”,“主作陵内秘器”,直属少府管辖。某诸侯王即位后,东园匠开始为他制作玉衣,玉衣制成后就存放在东园匠,等诸侯王去世的时候,朝廷派专人将玉衣送到诸侯国。如果诸侯王由于畏罪自杀、赐死或反叛被杀等非正常原因死亡,就不能再享受玉衣的待遇了。有的诸侯王在玉衣制成前就去世了,玉衣尚未完成,就只能穿着不合身的玉衣下葬了。 专家点评 学术研究价值极高 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古方 这件金缕玉衣形制完整,代表了西汉晚期玉衣的造型,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墓主身份清楚,有助于帮助今人了解当时玉衣使用的等级情况。但对于这件玉衣的玉料,有人认为是和田玉,有人认为是岫岩玉,还有待深入研究,解决汉代玉料来源问题。 宝物传奇 挖出中华第一龙当年仅得30元 一个土生土长的内蒙古农民,在村后挖出了震惊世界的宝藏——玉龙,从而印证了中华文明源头可向前推至史前的新石器时代。而这件有“中华第一龙”之称的宝贝看上去并不起眼,不仅曾被视作普通文物埋没了13年,甚至上交时还因“没什么用”而遭拒。 这件玉龙(左图)呈英文字母C状,昂首弓背卷尾,通体黑绿色。因嘴部较长,鼻部前突并上翘起棱,且断面截平,有两个并排的鼻孔,颇似猪首,因此也被称为“玉猪龙”,是我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它不仅佐证了龙的起源说法之一(融合猪首),还将夏代以降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至新石器时代。 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张凤祥,在村后小山上挖出了震惊世界的宝藏——玉龙。记者翻阅资料了解到,张凤祥在村子后山挖坑时挖出了“一块像马蹄一样的东西”,以为是个铁钩子,他六七岁大的弟弟便用绳子穿过“铁钩子”背上的孔拖在地上玩。拖的时间长了,渐渐露出本色,竟然不是铁而是玉石。张凤祥拿着这玩意来到旗文化馆,值班人员草草地说:“这东西没什么用”。后来,张凤祥见到主管文物的副馆长王志富,王馆长很爽快地付了30元钱(相当于当时近一个月工资)收下了碧玉龙。谁曾料到,日后这件玉龙出国展览,保金竟高达10亿元人民币。 直到1984年,考古人员在辽宁挖开一座5000年以前的、陪葬有玉器的古墓,古墓主人的胸部摆放着两件精美玉器,后被认定为是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消息传到翁牛特旗,旗文化馆负责人贾鸿恩突然联想到13年前的那件玉器,立即带着这件玉器赶到北京,请当时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掌眼鉴定。 令所有人惊喜的是,尘封了13年的玉龙很快被认定为国内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碧玉龙作为史前五千年中华文明曙光的物证,不容再有任何闪失,后来就永久展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前身——中国历史博物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