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33|回复: 7

鹿泉市历史文化资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2 21: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小鱼 于 2011-7-12 21:48 编辑

鹿泉乃冀之古邑,其悠久历史可上溯于尧舜之前。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4000余年,但尤以汉代文化最为丰厚。

沧海桑田,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鹿泉几经易名。据《获鹿县志》记载:“地志在禹贡为冀州之域。周礼职方氏属并洲。春秋传鲜虞地。战国始名石邑,属中山。赵伐中山取石邑,因属赵。秦改郡县属巨鹿郡。西汉以石邑属常山郡,又析置绵蔓县,属正定国。东汉初,旋省仍并石邑县属常山郡。魏晋因之。北齐废井陉改石邑为井陉县。隋开皇六年复名石邑。十六年析置鹿泉县……天宝十五年(即至德元年)改名获鹿县。宋开宝六年,以石邑属正定府。金兴三年,升镇宁洲。元初改西宁州,寻复为获鹿县……”明、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一直称获鹿。1994年获鹿县撤县设市改为鹿泉市至今。(统计上下4000年。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略略数语我们已经跨越了4000年的历史时空)。

鹿泉市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井陉口”咽喉要地,(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陉),著名的有军都陉、薄阳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帜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为穿越太行山脉的8条通道) 是历史上山西、陕西通往河北的重要通道,是十分重要的军事要塞,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位于我市西土门村的“土门关”享有“三省同衢”战略要地之 称。蜿蜒的古驿道由此通往太行山深处,无数商人的马车、驼队将山西、陕西两省丰厚的物产运往华北大平原,进尔在获鹿进行交易,换取粮食、布匹等生产和生活物资 ,由此,获鹿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旱码头”,并成为名副其实的商品集散地。古有“一京、二卫、三通洲,比不上获鹿旱码头”和“日进斗金”之美誉……

然而,随着历史和时代的推进,随着铁路、公路交通的不断网织和扩展,昔日获鹿“旱码头”的繁荣景象 ,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也随着时代变幻渐渐的消隐了……

但是,勤劳的鹿泉儿女,在这片世代繁衍生息的土地上,依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和辉煌业绩。

综观其历史的发展和跨越,尽管由于它咽喉要地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不断迂回的战争,使鹿泉丢失了许多宝贵的文史资料。但查阅和考证其《县志》、文物以及民间传说,留下来更多的是与汉代文化有关的史料,也可以说是汉代文化的积淀丰富了鹿泉的文化底蕴。在今天看来,韩信在鹿泉“背水一战”前后的故事和传说,以及史料和实物的记载最为明显和丰厚。县志所载《奇石磨崖记》开卷即写“获鹿自汉以来,号称名邑……”。因此, 在以汉代文化为主轴线的历史文化现象中, 鹿泉文化不仅向我们展示她的厚重和久远,也给我们鹿泉儿女留下了深深的思索。更令我们惊讶和感叹的是鹿泉这个名字的诞生,竟也充满着神话般的浪漫与悲壮。

据《获鹿县志》关于《重修鹿泉神应碑记》记载“……汉将韩信将兵破赵,军历此道,乏军井。信乃遣卒求河与川。还报无有,信斩之。如是者再,复遣胡姓者往视之。胡乃曰:前二者复命,俱蹈刑。吾岂蹈复辙而速祸耶?因矫指,向有水。信师进,见二白鹿跑地而泉出……。”

民间故事传说则更为神话。相传,当年韩信被汉王刘邦拜为大将,亲授统领三万人马前来破赵。大军行之土门关西扎营,全军将士四处找水,却不见水源。被派出去找水的军卒皆因未能找到水源而被斩杀。三军无水,不战自灭。韩信焦急无奈,只好派最得力大将胡申前去寻水,胡申深感责任重大,即对韩信发誓:“主帅放心,找不到水源,决不回来见您。”

然而,胡申踏遍青山终未找到水源。他自感无颜返回军中,就在一颗古柏上自缢而亡。

韩信在大营迟迟不见胡申回报,心中惆怅,但他坚信胡申大将一向忠心耿耿,定能找到水源。时值深夜,韩信不觉惶惶忽忽伏案而睡。只见胡申策马飞奔而来,双手抱拳说:“回禀元帅,多亏神仙保佑,水已找到,速跟我去。”韩信惊醒,原来是一梦。正在纳闷,却听帐外有哒哒之声,遂出帐外观望。只见一只白鹿如雪似玉,见到韩信向他点点头,而后飞身而去,韩信即策马赶追。翻过一道山,越过一道岭,只见那只雪白的神鹿在一座山脚下缓缓停下,回首凝望韩信,两只前蹄不停的在地上刨起来,韩信性急,搭弓射箭,只听嗖的一声,那鹿化做一道白光不见了。韩信所发之箭深入泥土之中,韩信下的马来,伏身取箭,用力一拔只听一声巨响,一汪清澈甘甜的泉水喷涌而出,并不时有串串气泡簇涌,恰似散落的珍珠一般。此泉因韩信射鹿而得名——“白鹿泉”,“鹿泉水涌若珠倾”也成为“鹿泉八大景”之一。大将胡申自缢处的村庄被易名胡申铺,也就是今天白鹿泉西面的东胡申和西胡申村,当年胡申自缢处的古柏依然苍劲坚韧,根居岩缝之中向人们讲述着古老而悲壮的故事。

箭下出泉,这个构想已经够得上的奇妙了。而射箭之人偏偏又是汉代著名的军事家,创造世界军事战略史上以少胜多战例——“背水之战”这个千古绝唱并被刘邦封为齐王的大将韩信,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拍手叫绝,我们的前辈鹿泉人是多么的聪明智慧和浪漫!

综观鹿泉的历史文化,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概述鹿泉文化:

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公元1984年8月22日和9月8日,人们无意之中从城南杜庄砖厂两次出土了两大瓮成串的铜钱,总重一吨,总计200000枚,250多个品种,分属十几个朝代,最早的为汉代,最晚的属宋、金,时间竟然跨越了1500多年。

1985年春,在大河贾村砖厂又出土两铁缸古铜钱;

1994年5月20 日在南新城和北海山两村的农田里又出土了大量的铜钱;

城外田地里到处埋的都是钱,获鹿城里岂能没有?当然有!1989年3月果然在获鹿城中心的“十字街”口,挖出了一大瓮古钱币,总重量近一吨。鹿泉的前辈们将1500年时段的财富装进几个大瓮里,草草埋进自己生息繁衍的沃土,为子孙后代们储蓄历史文化的财富,这个奇思妙想,算不算鹿泉人的又一个伟大的壮举?

从出土的古钱币的数量来看,更加证实了远古的鹿泉汉码头商贾的富有和货币交换的繁荣,尽管它分属十几个朝代,但最晚的属宋、金,宋、金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是烽火战争频繁的年代,由此我们猜测,由于战争的烽火硝烟蔓延到了鹿泉,汉码头的巨商们来不急将钱财运走,只好将它们草草埋于地下,四散逃命去了,遗憾的是客死他乡,终究没有回来……

从出土的货币最早的属于汉代来看,更加证实了县志所载《奇石磨崖记》开卷即写的“获鹿自汉以来,号称名邑……”。

(二)“背水一战”古战场的确在我市“土门关”一带

《汉书》记载:“土门关韩信破赵背水阵处。”

最具权威,被国内外史学家认为最真实可信的我国第一部通史《史记》(台海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月版七百三十六页)司马迁是这样记载背水之战的:“……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两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萆山即指抱犊寨)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遂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这里的出字是来到的意思新华字典对出的注释是来到、出席、出场、出勤)背水阵,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即我市土门关),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这段话的大意是:“韩信得知陈余不听李左车派精兵抄韩信后路粮草的计谋后,再派人侦探,得到同样军情。韩信非常高兴,才敢带领他的军队下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即我市土门关三十里的地方微水安营扎寨,半夜发布出发命令,派两千轻兵每人带一面红色旗帜,沿山涧小路爬到抱犊寨隐蔽起来,观察赵军动静,等待突袭命令。临行,韩信一再告诫说:‘赵军看见我后撤,一定倾巢而出追逐我军,这时你们可迅速突入赵营,拔赵军旗帜,插上我军的红旗。’之后,命令开晚饭,并对军士们说:‘等明日破了赵军我们好好会餐’,诸将士心里都不信,嘴上却答应:“是”。韩信又说:‘赵军已经先我占领了有利地形,构筑了营垒,他们看不到我大将旗鼓,是不会从营垒出来与我交战、并向前追击的,说不定他们还惟恐我军来到土门险阻而退回去呢。后韩信先派一万人先行,来到土门关西井陉渡口,(当时这里水面很宽,金元诗人元好问有诗为证“土门西边井陉渡,野日荒荒下汀树。秋夏众壑会鹿泉,浩浩湍声泄余怒,(旧县志12页))背水列阵,赵军见韩信背水列阵,大笑韩信自断退路、自取灭亡。一夜无事,次日清晨,韩信大军摇旗擂鼓来攻打土门关与赵军激战良久,韩信、张耳背水佯撤,赵军倾巢追赶,不时看到满山遍野都是韩信红旗,军心混乱不战而大败……。韩信由此创造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千古绝唱——“背水之战。”

尽管古人对“背水一战”古战场究竟在那里多有争议,众说纷纭,也有背水阵在井陉之说,历史上获鹿和井陉多次合并,何况井陉口和土门关同指一处。因此,说“背水之战”古战场在井陉也就不足为怪了。但背水一战古战场在井陉口的土门关《史记》、《汉书》均有记载。我以为,韩信作为当时一代名将,身经百战、足智多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惯用计谋、出奇制胜,背水列阵恐怕也只是迷惑敌人的假象,作为一名军事家,绝对不会愚蠢到将自己很少的军队切断退路,背水与多于自己数倍的强敌死拼而自取灭亡的地步。更何况韩信当时正值节节胜利,还没有冒决于死战风险的必要,当时的历史背景也不允许他这样做,除非他有十分的把握。但,从司马迁的《史记》中也不难看出他之所以摆“背水阵法”,其中有兵法中“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思想,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己方杀敌的主观能动性。但我以为更重要的是迷惑敌人,诱敌出垒。韩信所以胸有成竹,是因为他料定满山都是韩信旗帜的时候,敌军必乱。任何一场战役,都不是孤立的,一定有着它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地理因素,在多山的山区作战,聪明的韩信不会不利用山地与敌周旋的。他不可能在莽莽大山里只为找一条大河断自己后路,诱敌深入四十里(赵军当时扼守在土门关),到井陉绵蔓河河水宽深处列阵,而后与敌人死拼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作为皇室学者,应该说他所掌握的皇宫里的史料是最具权威的,更何况他所处的年代距离“背水之战”也不过五六十年时间,他的记述应该是最为准确的,这一点也是举世公认的。 我市的土门关是韩信背水列阵的古战场,《汉书》、《史记》的记载是十分详实而可靠的。如前所述,当时这里河水汇聚,河面已经形成井陉渡。大量的实物、传说,特别是我市历史上将韩信庙列为“八大景”之一,白鹿泉水北岸建有“背水阵庙台”是当地群众为祭奠背水之战中阵亡将士所建,绝非凭空牵强附会之作,而是韩信背水一战的胜利,使后人无限敬仰和崇拜所致。

历史留下的只有文化,应该说我国最具权威的《史记》、《汉书》上所记载的“背水一战”是最真实的,“背水一战”古战场的确在我市“土门关”一带。

(三)三省同衢土门关

我国诗人苏轼曾有“千峰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的诗句,土门即指位于我市西土门村的“土门关”。土门关是井陉口的门户,是山西、陕西从古驿道通往华北的必经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价值,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历史上的咽喉要地。翻阅历史,有很多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与土门关有联系。秦始皇十八年(公元229年)秦使王翦伐赵,下井陉口灭之(井陉口即指土门关)“秦始皇病死后置尸车中,密丧不发,经石邑土门关返咸阳”,史有记载; 在中国书法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里两次提到土门关,(王羲之的兰亭序号称中国第一行书,故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在中国书法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为什么呢?是因为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侄子颜季明、在平息唐朝“安史之乱中”,在土门关被安禄山抓捕并杀害。但“安史之乱”被平定后,颜杲卿父子迟迟得不到皇上褒奖,颜真卿在朝廷之上向皇上哭诉才得于旌表。得到皇上恩准后,颜真卿满怀悲愤和巨怒,奋笔疾书,含泪写下了《祭侄文稿》(即现在的悼词)。因为他在写这篇悼文时充满了对亲人的怀念,所以字里行间写得非常激愤,潇洒而充满激情,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精品。那么我市土门关的名字就写在这篇书法里,这也是对土门关在历史上地位的又一次肯定。

土门关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不可能不影响到土门村人。唐朝时土门村曾出了一个文化名人——叫作崔行动,他文才博学,贞观初年曾受到唐太宗的重视,参与魏征编辑的《四部全书》贞观15年撰《文思博要》贞观20年写《晋书》一生作品颇多,曾因株连被贬,后平反昭雪被召回京城。他是鹿泉人的骄傲,更是和中国历史紧密相关的土门关村的骄傲。

唐天宝15年郭子仪曾出土门关定河北。

晋奉军阀混战时,晋军也曾在土门关修筑工事,今遗迹尚存。

……

历史上,历代官吏对土门关都十分珍重,据鹿泉县志记载:“明朝崇祯十一年当时的县令曾对西土门西阁重修;清朝雍正12年曾修西土门照壁;乾隆庚申年修建东土门西阁;乾隆丁丑年对西土门东大阁大修。2000年鹿泉市人民政府曾对西土门东阁、西阁进行大修。

尽管众多的历史事件与土门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鹿泉县志记载与“土门关”联系最多的当属韩信。其“背水之战”在土门关一带列阵练兵,抱犊寨也是其屯兵之处,韩信一生兴兵打仗,惟出土门关之仗最为精彩。更何况《汉书》记载:“土门关韩信破赵背水阵处”因此,土门关是鹿泉历史文化和军事的一个亮点,有待于我们去努力开发和保护。

(四)古代汉码头的见证东、西会馆

坐落在我市会馆路西口路北,815驻军围墙内的一座古建筑群,一直被人们习惯的称为“东会馆”。这是因为在获鹿古城西三里处,还有一个商会会馆,人们习惯叫它“西会馆”(现已荡然无存)。

这两处会馆,东西呼应,印证着古老的获鹿旱码头的真实存在。 “一京(北京)、二卫(天津卫)、三通州,赶不上获鹿旱码头”,这是当时商人们,对获鹿旱码头这个商品集散地的高度概括和赞扬,并享有“日进斗金”之美誉。当时这里商家云集、市场繁荣,尤以煤炭、铁货为盛。东、西会馆实质上就是山西各路客商,为立足获鹿旱码头经商,而集资修建的商务办事处。

据考证,东会馆的真实的名称应为——“铁行会馆”是专门从事铁器营销的商务中心,包括远近闻名的获鹿锄板、铁锹、铁锅、犁铧、铁农具等。与之对应的西会馆,主要是从事钱行、棉花、布匹、杂货交易的。传说中铁行会馆,始建于明末清初,有文字考证的史料记载,它始建于清代雍正二年。是由山西省经营铁货的商人出资兴建,并作为在获鹿经商的山西人聚会、居住的场所。会馆的购置土地20多顷,以利本行商人来往会住。

铁行会馆是一座由二进院落组成的古建筑群。 会馆原为二进院落,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90米。座北朝南,大门外有照壁,外有石级,门为圆卷门,上有戏楼与门楼为一体二层建筑,进门后为第一进院落, 戏台两旁有钟、鼓二楼,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均为二层六角钻天式建筑,东边钟楼往北为悬钟牌坊。

第一进院的北上房为前后出檐的过厅。面阔五间,进深四柱七檀,五脊两坡青瓦布瓦顶。是会馆的会议厅和接待处。过厅的前面有两碑亭一东一西,建筑为石柱四根,四角钻天顶,青瓦布瓦顶,厅内原有石碑各一通,下有石龟驼背,现无存。过厅两侧各有厢房两间,为卷棚顶式建筑,进深四柱六檀,现已破旧。穿过过厅为后院,正房为会馆的大殿,这是一座由三间悬山顶大殿前带卷棚顶的拜殿组成的抱复式建筑,结构奇特。正殿为五脊两坡绿琉璃瓦布瓦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柱七檩,檐下斗拱装修形式变化多样,其中“斗”变化为云朵状,“拱”“昂”变化为龙头和如意云头,斗拱结构复杂,加上彩画,更显得富丽堂皇,创意精巧。

殿内原供奉关公神像,大殿前檐柱为方形石柱,石柱正面阳刻行书对联两副,中间一副为“大义参天志士仁人齐北首,英名盖世愚夫庸妇亦倾心”。外边一副为“豪杰虽为圣人绍文宣而兴起,英雄得称夫子开武穆之韬铃”。以歌颂关羽的“仁”和“义”来联络,团结铁行商会的同仁。正殿的两侧各有耳房三间。后院左右厢房各五间。铁行会馆有西跨院为道士居住的地方,原于道观与会馆紧邻。

铁行会馆规模宏大,保存比较完整,布局合理,构造奇特,国家和省市文物专家观后赞不绝口。尤其是作为商业会馆的古建筑,在我省保存下来的很少,全省有数百处文物保护单位,商业会馆唯独我鹿泉铁行会馆一处,被誉为燕赵商海明珠。

二、历史考证:

1991年我市文保所在驻铁行会馆的部队办公室的门前台阶发现了一通石碑,刻文如下:“建修悬锺石碑坊记”,“自古祀典昭垂礼乐并重,锺之器亦乐中一器也,铁行会馆有前清雍正二年创铸之锺,旋即时运承平,神人以和,弃未悬设,及至民国基于四载,中外不靖,殊失前日之和,世人犹睡如梦,故建坊特悬子午种届时一鸣,金声四达,岂惟足以动神听,亦且警梦醒,勒诸贞珉以冀永垂不朽,云是为记。”

“刘运泰,潘忠翰合撰,葛如楣书丹,经理人霍玉授,路得功,王步章、王守规、王玺志、刘步鳌。”

“铁行公建”

“石工傅铜山,民国四年五月谷旦”

这通碑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如下线索:

(1)文中提到锺创铸于雍正二年,从而可知会馆的创建应早于雍正二年(1724年),起码不晚于此年,很可能会馆创建的同时,创铸了此锺。

(2)碑文中提到“铁行会馆”,为我们提供了会馆的真实名号,因为在发现此碑之前,人们只知道是东会馆,不知是“铁行会馆”。

(3)碑文中提到会馆创铸锺于雍正二年,即公元1724年,又在民国四年立牌坊悬锺,可见铁行商人在会馆的活动,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约二百余年,实属罕见 。

(4)碑文中刻到当时处于外忧内患的民国时期,“中外不清“世人忧睡如梦”所以悬锺一“警梦醒”。这在石碑上敢于刻评时弊、号召群众觉醒的文字,在历代石碑刻文中实属罕见,所以石碑尤为珍贵,现存我市文保所。

原会馆中还有两通碑,立在碑亭中,记载创建和重修会馆的事宜,但已无存。从而无法考证会馆自创建以来重修的次数,但是在会馆大厅的前面东砖柱上却刻有“乾隆六年”四个字。字体老练不象是近代人所刻,可能在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进行过大修和 扩建,当时匠人凿下的字迹。

自建悬锺牌坊的民国四年(1915)年以后,由于铁路的修建,使石家庄很快兴起,而获鹿的旱码头逐步衰落,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铁行会馆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商业活动终于被迫停止。

遗憾的是坐落在城西劳改队院内的西会馆已经基本消失的没有踪影了。

(五)南任村新石器时代遗址

在我市南任村东一公里处,金河水在此拐了一个弯向东流去,在拐弯处有一块五十万平米 的高地人称将台弯儿,南任村在这里建了砖场,取土烧砖时,民工董某从土里挖出一个铜钩,自以为珍贵,就到省文物局去出售,没料想却让文物专家惊讶不已,随后数十名文物专家闻讯来到“将台弯儿”发现大量文物,其中包括打磨过的石器、兽骨、石斧、石圈、小鱼骨架等,专家临走时告诉村民“这里处于金河古河道二台地,近水源又地势较高,平整干燥,这里是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居住过的地方,应当保护。”这回轮到南任村人惊讶了。后来又先后发现了许多陶片、铜剑、玉器先秦至汉代的文物。将台弯儿是目前在我市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居住地遗址。

(六)石邑城遗址

在本文开篇所录县志记载“获鹿战国始名石邑,属中山。”石邑城遗址位于铜冶镇南、北故邑村之间,封龙山北麓的山脚下,俗称窦王城。这是雏建于商周,延续到隋朝的一座千年古城。春秋时已是晋国的著名城邑,战国时期属中山国,后被赵国攻占,汉代韩信背水破赵,石邑归汉。北朝时曾将石邑与井陉合并,隋朝时井陉石邑分治。迁石邑于方夏村(今郊区镇头)从此石邑走向衰落。隋朝末年石邑城毁于战火而被废弃。

石邑城向西2000米处有小山一座,人称铜拱,富含铜矿石,自春秋时期就开始开采,秦灭赵国后在这里建武库,生产铸造兵器和钱币。1957年在辽宁省曾出土一件刻有“元年丞相斯”“石邑”“武库”字样的铜戈,说明当时秦国丞相李斯曾亲自在此监造兵器,将士们带着在这里生产的兵器,竟然转战到了东北,可见当时这里已经成为秦国的一个大“兵工厂”。据考证南、北铜冶的名字也是由此而得。

(七)西土门韩信庙遗址

“鹿泉八大景”中有“残碑剥落遗韩庙”的诗句,并将韩信祠遗址前数以百计的历代文人墨客和官吏留下的,歌颂韩信的碑刻作为古代鹿泉的八大景之一。

《获鹿县志》“古迹篇”记载,“韩信寨在县西七里,与莲花山相连。”“韩信庙坐落在西土门村村西、西阁楼的南侧在县城西五里。”可见韩信寨与韩信庙并非同指一处。 韩信庙始建于唐宋。“县志”记录了历代县令重修韩信庙的年代,明成化八年知县刘浚生重修;隆庆辛末年间兵备道李幼滋重修;清乾隆元年知县韩国瓒重修;同治四年知县刘嘉祥重修,尚有民间人士自发维护修建,不再赘述。庙址有一亩大小,正殿三间,殿中塑韩信泥像,石柱上刻有正楷体楹联:上联为“汉庭有冤狱,泜水想英风。”下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上联中的“泜水”指“泜水河”,在我市城南张庄南面。下联中“生死一知己指汉相萧何,其月下追韩信成就汉代大业,后韩信被杀也与萧何有关, 即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生死两妇人”一是指韩信少年时遇漂母赊饭,救死复生,而后又被吕后妇人所杀,此联确系文人强手所撰,两行文字几乎概括了韩信一生,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它也证实了鹿泉历史上文人的众多和文化底蕴的丰厚……

可惜的是,十年浩劫和修建引岗渠时,韩信庙前的“剥落残碑”多数已砌在土门村西的“引岗渡槽”之中,甚至成为村民房基的基石,实在令人痛心和惋惜!韩信庙址也被苹果园所占,今已夷为平地……

好在,尚有一些文物犹存。在西土门村中的井亭墙上镶有两块石碑,一是明代太原知府孙化龙歌颂韩信的《题淮阴侯十绝》诗碑,一是陈继祖的诗碑。

此外,在获鹿古城威远门瓮城内还有一座韩信祠,此祠庙也随着瓮城的拆除而荡然无存了。其中有一块宋代宰相韩琦题诗的石碑,上刻“淮阴侯祠”诗一首,诗曰:

“破赵降燕汉业成,兔亡良犬日图烹,

家僮上变安知实,史笔加诬贵有名。

公盖一时诚不灭,恨埋千古欲谁明,

荒祠尚枕陉间道,涧水空传哽咽声。”

此碑我市文物保管所四处查找,只找到石碑一角,仅存行书文字三个,其他部分据传已砌民房房基之中。只有韩信祠前一六角石头香柱,现存文保所。

据考证,韩信祠庙在全国仅有四处,其中江苏淮阴韩信的家乡及山西省的霍县各一处;剩下的就是我市西土门村西和威远门外瓮城内的两处祠庙了。

韩信一生足智多某、英勇善战、战功卓著,成就汉业功不可没。但他一生所打的最漂亮的战役当属“背水之战”它被许多军事战略家誉为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千古绝唱”。又因为我市的“土门关”一带是“背水一战”的古战场遗址,所以,建在土门古道上的韩信庙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军事和文化研究价值,也是最值得开发和重建的文化旅游资源。

(八)高庄西汉常山国王陵墓

在鹿泉市城东三公里处,有一座孤立的小山丘。相传在远古的时候,此山屹立在海水中,所以其名为海山。在海山东麓的山角下,是一层层呈梯田分布的黄土台,在平台上有两座红土丘,高约30余米。30多年来,高庄村砖厂一直在这里取土烧砖。1991年5月29日,砖场工人在取土过程中,发现了铜器和陶器,文物部门得知后,立即请当地驻军包围了现场。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历时三年的抢救性挖掘,出土了大量的金、银、铜、陶、铁、漆器、等器皿共计700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甲级文物多件,同时出土实用马车三辆,真马骨架14匹,经考证该墓葬为常山国国王刘舜之墓,葬于公元前114年,距今已经2105年,刘瞬在位20多年,从出土文物的上记载的年代看,死者生前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这也正是《史记》所记载的刘舜生前骄奢淫逸生活的真实写照。

(九)古老的威远门

威远门即鹿泉西城门。史书记载,隋开皇六年置鹿泉县。20世纪70年代拆城墙时,从城基土中发现一菱花形铜镜,其形制为隋代铜镜的典型样式,因此可推断,鹿泉城在隋代曾大修城池,将铜镜作为镇物埋于城墙内。和史书记载的时间相吻合。故石邑城随代毁于战火,是否在那个时候始建的获鹿城有待于考证。如今伫立在鹿泉市镇宁路西头的威远门,给这个现代化的城市,讲述着古老的故事,他告诉人们这座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参照物)

(十)古寺龙泉

古老的龙泉寺位于上庄镇韩庄西洞沟山丘陵地带,寺周围是上万亩的国有山林,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没有污染,是一个十分幽静的古寺。

龙泉寺之所以出名,一是人文,二是山泉。

县志记载,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于 1250年来到白鹿泉居吕氏园居住时(当时的鹿泉名西宁州),曾走遍宁州山水,在龙泉寺都留下了他的诗文和传说。(元好问在《鹿泉新居》这首诗里曾写到:“灵岩龙泉曾一到,独欠封龙展衰步证明他确实到过龙泉寺)公元1257年他六十七岁时在白鹿泉病逝,后走常山三百里,运灵柩回山西故里安葬。现其墓志铭文对其居住鹿泉七年,并卒于鹿泉均有详细记载。

元好问曾经多次到龙泉寺访古游览,留下了著名诗篇《游龙泉寺》诗中写道:

柿叶殷红柘叶青,黄花霜后犹鲜明。

西风浩浩欲吹帽,石榴冷冷堪濯缨。

皇统贞元见题字,良辰美景乐生平。

何人解得登临意,灭没疏云雁一声。

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知道,元好问老先生一定是在那年的秋天柿子叶红的时候,去的龙泉寺。诗中的“黄花霜后犹鲜明”一定是指的满山遍野的野山菊。

清光绪7年版的《获鹿县志》卷一地理志记载:“龙泉寺在县南20里洞沟山,山腰有泉为龙首泉,泉鸣涧壑,夜间其声如雨骤至。正隆二年建,至今形迹尚存,有元学士王思廉作记,元好问题诗。俗传龙池夜雨八景之一。”

龙泉寺的水能治病,民间广为流传。由元代工部上述尚书王思廉撰并书的碑文记载,“岩阿飞泉,冬夏异色,其味甘冽,可以疗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经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放射化学研究所、南开大学对龙泉寺水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证明它是一个低纳富硅并含24种微量元素的优质矿泉水,其中的硒元素对心脑血管和肠胃疾病有一定的疗效,进一步证明了碑文记载和民间广为流传的龙泉水能治病的传说。

十一、 抱犊寨白云洞石窟石刻

位于抱犊寨半山腰南麓的天然山洞白云洞,洞口有一副石刻对联,上联为:“蟠龙古洞伫看池水浮甘露。”下联为:“鹤舞危峰行留紫气结烟霞。”洞内外有石刻200多处,造像218尊。最高的1。33米,最低的仅9厘米。造像题记多样,多为佛像,其中最早的题记为大唐开元二年,由此我们说抱犊寨白云洞是唐朝就有的鹿泉市摩崖石窟石刻,充分显示了诞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灿烂文化。

十二、道教中心十方院

十方院位于鹿泉城西门外,太平河南岸,整个建筑座南朝北,南北长135米,东西宽32米,占地4500平方米。

十方院是由道教一贯倡导的“十方丛林”之说,而取名的(东南西北、天、地、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十个方向组成的。)

是鹿泉历史上的道教胜地。院内建有斗母殿、龙王殿、祖师堂、四圣殿、十方堂、药王殿、五老殿。 (不仅仅是道教的圣像,夹杂民间的图腾、佛道合一)

获鹿县志记载:“金阙宫即十方院,在西门外,清幽僻静,近城胜地也。康熙七年,知县唐彝、道人唐国秀、张志贵建。但近来有关专家发现斗母殿后墙装饰檐瓦形制,认为是元代形式。如果事实,十方院的创建年代将更为久远。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研究。

……

十三、历史上的鹿泉八大景

《获鹿县志》上有一首明朝杨睿先生写的“获鹿八景诗”——“灵岩隐动自天成,抱犊峰岚瑞蔼宁。雨过海山石柏现,云开横岭翠屏生。残碑剥落遗韩庙,烟树苍茫锁赵陵。更有龙池施夜雨,鹿泉水涌若珠倾。”这八句诗,高度概括了当时鹿泉的文化景点,这首诗一直为鹿泉人所熟悉并广为传诵。

灵岩隐洞自天成,说得是位于白鹿泉东南的 灵岩洞,它是地球造山运动时形成的自然山洞,洞内大洞连小洞,象一串相连的珍珠,因此,朝杨睿先生将它写成 灵岩隐洞自天成。

抱犊峰岚瑞蔼凝说得是古城西面的抱犊寨,古代的时候,山顶时常云雾缭绕,云海茫茫。因山路陡峭,大牛不得上山,只好人抱牛犊上山,待它长大后在山上耕田,因此而得名抱犊寨,它是历史上汉代大将韩信“背水之战”藏兵之地,如今成为全国著名风景区。

雨过海山石柏现说得是城东海山岭上有一种石头,雨天过后,雨水浸润石头,石头就会现出像柏树枝叶一样的纹理。

云开横岭翠屏生,说得是在城南横山村的南面,有一道和太行山南北走势不一样的山岭,人们之所以管它叫横山,是因为它是东西走向。这道山,遇雨天多云时,时常将云雾隔开,像个青翠的屏风一样。

残碑剥落遗韩庙说得是西土门西阁楼南面的韩信庙,庙前有无数文人墨客为纪念韩信而题写的石碑,这里的碑不论你怎么数,也数不清楚有多少个,是非常有文化和军事价值的古迹,现在已经夷为平地,十分可惜。

烟树苍茫锁赵陵说得是曾经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中国古代南下干部”的赵佗的陵墓。那里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时常被云雾笼罩。

更有龙池施夜雨说得是前面提到的龙泉寺,那里的龙泉水夜里哗哗啦啦,听上去就像夜里的雨声。

鹿泉水涌若珠倾说得是白鹿泉水,时常有成串的气泡从泉底涌出,看上去就像是一簇簇珍珠上涌。

明朝扬睿先生所写八景诗,高度概括了鹿泉当时的人文景点,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遗憾的是我们无从知道扬睿先生当时的身份和籍贯。

总之,四千多年历史文化的鹿泉,尚有许多历史文化现象,限于篇幅,这里不在赘述。

                                                                                                                                            
新华网河北频道 ( 2006-10-12 14:09:57 ) 稿件来源: 新华网河北频道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7-13 06: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4 00: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厚重的历史、优美的鹿泉文化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6 22: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0 16: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是鹿泉的!好像,也没有你说的这么好。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7 12: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7 12: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小鱼是怀鹿人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2 21: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wyyn 发表于 2012-1-17 12:39
于小鱼是怀鹿人吗。

河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4-5-6 17:49 , Processed in 0.18042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